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的基因治疗策略与前景

    郑婷婷朱倍瑶王智超李青峰...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基因治疗策略和相关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NF1基因治疗的文献,对NF1基因结构、功能及其突变进行分析,并从转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两方面对基因治疗策略进行深入总结.结果 NF1是由抑癌基因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肿瘤性疾病,因神经纤维瘤蛋白功能受损而致病,临床表现复杂,目前尚无法根治.NF1的基因治疗策略仍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现有NF1转基因疗法主要是在神经纤维瘤蛋白缺陷的细胞中构建并表达Ras-GTP酶激活蛋白相关结构域基因片段,证实了 NF1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未来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使用拆分载体递送系统,增加单一载体的运载量,以及开发新的递送系统用于靶向递送全长NF1 cDNA.此外,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在NF1等单基因遗传病的治疗领域应用潜力巨大,但效率和安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结论 基因治疗,包括转基因和基因编辑两大技术,有望成为NF1患者重要的新型治疗手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转基因治疗基因编辑

    复方倍他米松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局部浸润麻醉的早期疗效评估

    郑宇航李杨田华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局部浸润麻醉(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LIA)制剂添加复方倍他米松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5月-2023年3月采用TKA治疗的符合选择标准的102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LIA制剂是否添加复方倍他米松,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术侧术前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红细胞压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术中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术后1、2、3dWBC;以及术后1、2、3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48 h内摄入吗啡毫克当量评估疼痛程度;术后第3天测量患者膝关节被动ROM及最大伸直和屈曲角度;记录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程度均较轻,术后前3 d两组VAS评分及术后48 h内摄入吗啡毫克当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3d两组WBC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研究组术后1、2dWBC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3 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研究组膝关节最大伸直角度小于对照组,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及被动ROM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对照组患者发生发热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研究组分别为1例和14例,两组均无切口愈合不良及人工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倍他米松应用于TKA术中LIA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安全优化策略.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局部浸润麻醉复方倍他米松关节活动度

    广告目次

    14页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疗效观察

    王远裴方万丰王泽宣...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8月-2021年8月采用THA治疗的73例AS累及髋关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THA术中是否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分为研究组(37例,THA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和对照组(36例,行传统TH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及术前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3、6、12个月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和髋关节ROM,评价髋关节功能.术后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股骨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外展角、假体联合前倾角等影像学指标.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均未出现髋臼及股骨近端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平均2.4年;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髋关节脱位、切口感染、切口延迟愈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术后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及ROM均呈逐渐上升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上述两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髋关节正位X线片均可观察到假体表面广泛性骨长入表现,髋臼假体稳定性良好,无股骨柄下沉及假体周围骨溶解发生,未出现异位骨化.末次随访时,两组除髋臼假体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研究组髋臼假体前倾角、股骨假体前倾角及假体联合前倾角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AS累及髋关节患者,与传统THA相比,THA术中采用联合前倾角技术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联合前倾角技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强直性脊柱炎

    关节镜下改良肩峰下观察入路修补LafosseⅠ型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

    黄沛冠王蓓谭光华王晓旭...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改良肩峰下观察入路(以下简称改良观察入路)修补Lafosse Ⅰ型肩胛下肌腱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2022年11月符合选择标准的52例Lafosse Ⅰ型肩胛下肌腱撕裂患者临床资料,均在关节镜下经改良观察入路完成手术.男15例,女37例;年龄41~76岁,平均63.4岁.12例有外伤史,40例无明显诱因.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肩关节疼痛,熊抱试验均为阳性.出现症状至入院时间为3~26个月,平均7.2个月.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评价肩关节疼痛及功能情况;术前及术后3、12个月测量肩关节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和内旋肌力;术后3~6个月MRI复查肌腱愈合情况、肌腱连续性和张力;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ASES评分及UCLA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3、12个月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度和内旋肌力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2个月优于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肩关节外旋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时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改善(P<0.05).术后3~6个月31例患者行MRI复查,其中28例肩胛下肌腱结构完整、张力良好、肌腱愈合,3例肌腱再撕裂.末次随访时,患者对手术疗效非常满意41例(78.8%)、满意7例(13.5%)、不满意4例(7.7%).结论 关节镜下经改良观察入路修补Lafosse Ⅰ型肩胛下肌腱撕裂,可获得满意手术视野以及操作空间,术后早期疗效满意、肌腱再撕裂率低.

    LafosseⅠ型肩胛下肌腱撕裂关节镜改良观察入路早期疗效

    O臂导航与C臂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Denis Ⅱ区骶骨骨折疗效比较

    周唯汪国栋裴璇方志勋...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O臂导航与C臂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2021年4月-2022年10月收治的46例Denis Ⅱ区骶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例采用O臂导航系统(O臂导航组)、27例采用C臂导航系统(C臂导航组)辅助下经皮植入加长骶髂螺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盆骨折Tile分型、合并伤发生情况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导航辅助系统准备时间、每枚骶髂螺钉植入时间及X线透视时间、螺钉位置准确性、骨折复位质量及愈合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与C臂导航组相比,O臂导航组术中导航辅助系统准备时间、每枚螺钉植入时间与X线透视时间均缩短(P<0.05),且螺钉位置准确性及骨盆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螺钉植入时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2.0个月.影像学复查示,两组骨折均达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退出、断裂以及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骨盆功能Majeed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臂导航辅助植钉相比,O臂导航辅助下经皮加长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Denis Ⅱ区骶骨骨折可明显缩短术中准备时间、螺钉植入时间以及X线透视时间,能提高操作精度,导航图像更清晰.

    骶骨骨折C臂导航系统O臂导航系统骶髂螺钉内固定

    单一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合顺行经皮通道螺钉技术治疗髋臼横形伴后壁骨折

    徐学鹏刘晋珲费林聪叶俊武...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单一 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合顺行经皮通道螺钉技术治疗髋臼横形伴后壁骨折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3月-2022年10月采用单一 Kocher-Langenbeck入路联合前柱顺行经皮通道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7例髋臼横形伴后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1例,女6例;年龄42~64岁,平均53.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高处坠落伤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6d,平均8.8d.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记录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时间150~230 min,平均185.9 min;术中出血量385~520 mL,平均446.2 mL;术中透视18~34次,平均27.5次.术后发生1例切口脂肪液化,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出现肢端麻木,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无泌尿生殖系统及肠道等损伤发生.17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9.9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平均10.8周.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Matta评分标准骨折获解剖复位12例、满意复位3例、复位可2例,满意率88.2%;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获优1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8.2%;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获优11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2.4%.结论 采用单一 Kocher-Langenbeck入路结合前柱顺行经皮通道螺钉技术治疗髋臼横形伴后壁骨折微创、并发症较少、操作简便,疗效满意.

    髋臼横形伴后壁骨折Kocher-Langenbeck入路顺行经皮通道螺钉技术微创

    骨科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肢体骨样骨瘤的比较研究

    冯均伟梁伟民王跃唐智...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切除肢体骨样骨瘤的准确性与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36例肢体骨样骨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例选择骨科机器人辅助微创切除瘤巢手术(机器人手术组),20例采用常规C臂X线机透视定位后切除肿瘤(开放手术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灶部位、瘤巢直径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病灶切除准确度、术后止痛药使用次数,以及术前及术后3d、3个月疼痛程度(VAS评分).结果 与开放手术组相比,机器人手术组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及术后止痛药使用次数均减少,病灶切除准确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切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均为3~24个月,中位时间均为12个月.术后两组均无切口感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均无肿瘤复发.两组患者术后3d、3个月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3 d机器人手术组VAS评分较开放手术组更低(P<0.05),但术后3个月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放手术相比,骨科机器人辅助下切除肢体骨样骨瘤虽然手术时间延长,但病灶切除准确度提高、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早期疼痛程度更轻,具有精准、微创优势.

    骨样骨瘤骨科机器人微创手术早期疗效

    Nice结渐进牵张技术在GustiloⅢA及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闭合中的应用

    姚志鹏王敏行朱文雄王善仪...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Nice结渐进牵张技术闭合Gustilo ⅢA、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椎的22例Gustilo Ⅲ A、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Nice结渐进牵张技术闭合创面.男15例,女7例;年龄18~67岁,平均41.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7例,重物砸伤4例.骨折侧别:左侧9例,右侧13例.骨折Gustilo分型:ⅢA型9例,ⅢB型13例.创面广泛软组织挫裂伤,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受伤至清创时间3~8h,平均6.5h.测量术前及术后2周时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以及愈合等级;创面愈合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评定创面瘢痕情况,并计算瘢痕优良率.结果 22例术前创面面积为21.0~180.0 cm2,平均57.82 cm2;术后2周时为1.2~27.0 cm2,平均6.57 cm2.术后2周创面愈合率为76%~98%,平均88.6%.2例因皮肤切割重新调整Nice结缝合,1例创面出现软组织感染;其余患者创面均顺利愈合.创面愈合时间18~44d,平均27.8 d;创面愈合等级:甲级13例、乙级9例.创面愈合时VSS评分为2~9分,平均4.1分;获优10例、良10例、可2例,创面瘢痕优良率为90.9%.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深部感染及骨髓炎.2例发生骨折不愈合,行手术加压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处理;其余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85~190 d,平均148.2 d.结论 Nice结渐进牵张技术可用于闭合Gustilo ⅢA、ⅢB型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操作简便,疗效满意.

    Nice结渐进牵张技术开放性胫骨骨折创面闭合

    三例先天性前臂尺侧指深屈肌挛缩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张雨许前冒海军王淑娟...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3例先天性前臂尺侧指深屈肌挛缩患者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8月,收治3例先天性前臂尺侧指深屈肌挛缩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16、20、16岁.病程8、20、15年,均表现为腕关节中立位或腕伸位时,中、环、小指近侧指间关节和远侧指间关节屈曲畸形,且腕伸位时畸形加重;手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on motion,TAM)评分均为1分、分级为差,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评分为48、55、57分,握力指数为72.8、78.4、30.5.术前例2 CT检查示指深屈肌腱在尺骨近端止点处有骨性突起;例3前臂MRI检查示尺侧指深屈肌呈均一条索带状结构.确诊后均择期行手术松解变性肌腱治疗,术后早期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例患者均获随访,例1~3随访时间分别为12、35、12个月.患者手部整体功能以及患指关节活动明显提高,但握力无明显提升.末次随访时,TAM评分分别为3、4、4分,其中优2例、良1例;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评分为95、90、94分,握力指数分别为73.5、81.3、34.2.结论 先天性指深屈肌挛缩是临床罕见疾病,应与缺血性肌挛缩相鉴别,明确挛缩部位并选择合适手术时机进行手术松解,术后积极康复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手功能.

    先天性前臂尺侧指深屈肌挛缩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