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综合鼻整形术治疗唇裂术后鼻畸形伴鞍鼻畸形临床疗效观察

    陈明郭宗科于冰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肋软骨移植结合假体隆鼻进行综合鼻整形术治疗唇裂术后鼻畸形伴鞍鼻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9月-2019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96例唇裂术后鼻畸形伴不同程度鞍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79例;年龄17~38岁,平均25.6岁.术中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构建稳定的鼻尖支架、增强鼻翼软骨强度,鼻背放置假体(膨体39例、硅胶假体45例)或自体肋软骨(12例)行综合鼻整形术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后满意度进行主观评价;计算手术前后鼻翼高度对称指数、鼻翼宽度对称指数、鼻背中轴偏斜角度、鼻小柱偏斜角度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平均13.4个月.术后3例患者出现鼻中隔血肿,予以局部抽吸及鼻腔加压填塞后好转.2例出现鼻背肋软骨移植物轻度变形,其中1例无明显鼻背偏斜,未予以特殊处理;1例取出鼻背移植软骨,更换为硅胶假体.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感染、假体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鼻部形态良好,鼻翼塌陷情况改善,鼻翼高度对称指数、鼻翼宽度对称指数、鼻背中轴偏斜角度、鼻小柱偏斜角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观满意度评价均达基本满意及以上程度,非常满意者居多.结论 采用自体肋软骨移植构建稳定鼻尖支架结合鼻背假体或自体软骨植入的综合鼻整形术,矫正唇裂术后鼻畸形伴不同程度鞍鼻畸形可获得良好效果.

    唇裂术后鼻畸形鞍鼻畸形鼻整形肋软骨移植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深层脂肪内穿支辅助超薄股前外侧皮瓣切取的前瞻性研究

    刘前圆周建东王文成陈学明...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high-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HFCDU)术前探测深层脂肪内穿支在切取超薄股前外侧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flap,ALT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9年8月-2023年1月收治45例(46侧)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29例,女16例;年龄22~62岁,平均46.7岁.身体质量指数19.6~36.2 kg/m2,平均23.62 kg/m2.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重物压砸伤20例,机械损伤8例,热压伤1例,慢性感染1例.左侧20例,右侧24例,双侧1例.彻底清创后创面范围为5 cmx4 cm~17 cm× 11cm.均行游离超薄ALTF移植修复术.术前采用HFCDU探测穿支穿出深、浅筋膜的位置及深层脂肪内穿支走行方向和分支.根据术前HFCDU探测的结果,切取超薄ALTF范围为6 cmx4 cm~18 cmx12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前HFCDU共定位55条穿支,其中1条未能在术中发现;术中共发现56条穿支,HFCDU漏报2条穿支.HFCDU定位穿支血管的阳性预测值为98.2%,灵敏度为96.4%.在HFCDU准确定位的54条穿支中,穿支在深层脂肪内的走行方向均在术中得到证实,即21条穿支(38.9%)向外下方走行,12条(22.2%)向内下方走行,14条(25.9%)向外上方走行,5条(9.3%)向内上方走行,2条(3.7%)近乎垂直走向体表.在HFCDU准确定位的54条穿支中,HFCDU准确识别了 35条1型穿支和12条2型穿支(HFCDU将7条2型穿支误判为1型穿支),HFCDU识别1型穿支的灵敏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83.3%,识别2型穿支的灵敏度为63.2%、阳性预测值为100%.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超薄ALTF切取厚度为2~6mm,平均3.56mm.所有超薄ALTF均成活;1块皮瓣术后1d发生静脉危象,急诊探查重新吻合静脉后成活;1块皮瓣术后3d发生静脉危象,予以小切口放血后成活;3块皮瓣远端边缘表皮坏死,经换药后愈合.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6个月.3块皮瓣需行二期修薄,其余皮瓣厚薄合适,外观满意.结论 术前利用HFCDU探测深层脂肪内穿支辅助切取超薄ALTF,能有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穿支超薄皮瓣股前外侧皮瓣

    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在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的初步应用

    周健郑玉岑肖顺娥魏在荣...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应用于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8月-2023年1月,应用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8例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21~56岁,平均35.4岁.创面位于肩部2例,肩背部6例.致伤原因:皮肤慢性感染骨外露2例,皮肤软组织肿瘤扩大切除后继发创面4例,交通事故伤致创面形成2例.皮肤缺损范围为14 cm×13 cm~20cm×16cm.病程12d~1年,中位病程6.6个月.设计并切取以胸背动脉为蒂的背阔肌肌皮瓣,将其分为A、B两瓣折叠后修复创面,皮瓣供区均一期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7例皮瓣成活,创面Ⅰ期愈合;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延期愈合.所有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4年,平均24.7个月.皮瓣外形好,皮瓣及蒂部无臃肿.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双侧肩关节运动无明显差别,2例外展运动范围较健侧稍减小.患者日常生活均未受影响,供区切口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应用折叠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肩背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手术操作简单,供区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折叠式背阔肌肌皮瓣创面修复

    VX765对大鼠骨关节炎和软骨细胞炎症的作用

    黄婉然涂君雪乔爱卿何储君...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VX765对大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和软骨细胞炎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分离4周龄SD大鼠膝关节软骨细胞,取第3代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1、5、10、20、50、100 μmol/L)VX765对大鼠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体外构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细胞炎症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LPS组、无明显细胞毒性VX765浓度1组和VX765浓度2组,行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炎症因子TGF-β1、IL-6和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核因子E2相关的转录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和血红素氧化酶1(heme oxygenase 1,HO-1)表达.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OA组(B组)、OA+VX765(50 mg/kg)组(C组)和OA+VX765(100 mg/kg)组(D组),每组8只.A组仅行膝关节前内侧切口,B~D组在A组基础上横切内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并切除内侧半月板;术后1周,C、D组分别灌胃给药50 mg/kg和100 mg/kg VX765,A、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通过HE及番红固绿染色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通过Mankin评分进行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MMP-13)和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 CCK-8法检测示VX765浓度高于10 μmol/L后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选择无明显细胞毒性的4 μmol/L和8 μmol/L VX765进行后续实验.LPS诱导后细胞中的TGF-β1、IL-6和TNF-α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4 μmol/L和8 μmol/L VX765干预后表达较LPS组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示VX765显著上调Nrf2通路相关分子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P<0.05),激活Nrf2通路.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与B组相比,C、D组VX765处理改善了大鼠OA中关节结构损伤,减轻了炎症反应,下调MMP-13表达,增加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论 VX765可改善大鼠OA并减轻软骨细胞的炎症反应,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rf2通路.

    VX765核因子E2相关的转录因子2通路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大鼠

    石胆酸对于BMSCs成骨-成脂分化平衡的影响

    王翠李姣鲁凌云刘璐...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LCA)对于BMSCs成骨-成脂分化平衡的影响.方法 取10周龄SPF级C57BL/6J雌性小鼠1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和对照组(仅移除卵巢周围相同体积脂肪组织),每组6只.术后每周测量体质量,4周取小鼠子宫称重;取股骨标本行micro-CT扫描和三维重建,分析骨量变化;取胫骨标本行HE染色并计算骨髓腔区域中骨髓脂肪空泡数量和面积百分比;取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骨转换标志物表达;取肝脏样本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胆汁酸代谢关键酶相关基因cyp7a1、cyp7b1、cyp8b1及cyp27a1表达.采用离心法分离2只10周龄C57BL/6J雌性小鼠BMSCs,取第3代细胞分别给予0、1、10、100 μmol/L LCA干预并行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毒性,经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7 d后分别行ALP染色和油红O染色,并行RT-q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Runt 相关转录因子 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骨钙素(osteocalcin,OCN)以及成脂细胞相关基因脂联素(Adiponectin,Adipoq)、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体质量升高、子宫萎缩、骨量降低、骨髓脂肪扩张、骨代谢呈高骨转换状态;RT-qPCR检测示肝脏胆汁酸代谢关键酶相关基因cyp7a1、cyp8b1、cyp27a1表达降低(P<0.05),而cyp7b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A干预浓度为1、10、100 μmo1/L时,对BMSCs均无明显毒性作用,且LCA以剂量依赖性抑制BMSCs成骨相关基因ALP、Runx2、OCN表达,ALP染色阳性区域减少;同时,LCA促进成脂相关基因Adipoq、FABP4、PPARγ表达,油红O染色阳性区域增加.结论 绝经后小鼠骨质疏松病理状态下胆汁酸代谢发生改变,次级胆汁酸LCA以干扰BMSCs成骨-成脂分化平衡方式影响骨重塑.

    石胆酸BMSCs成骨分化成脂分化骨质疏松小鼠

    可注射型肌腱干细胞-壳聚糖水凝胶促进兔肩袖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文华伟张青松汤明李亚楠...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壳聚糖(chitosan,CS)负载肌腱干细胞(tendon-derived stem cells,TDSCs)构建的可注射型水凝胶(以下简称TDSCs/CS水凝胶)促进兔肩袖腱-骨愈合的效果.方法 取3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肩袖组织,采用Henderson分步酶消化法分离培养TDSCs,并经多向分化及流式细胞术鉴定.以CS包裹第3代TDSCs构建TDSCs/CS水凝胶,体外培养1~5d以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水凝胶中TDSCs增殖情况,并以单纯TDSCs作为对照,评估TDSCs/CS水凝胶细胞相容性.另取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n=12),分别为肩袖修复组(对照组)、肩袖修复+CS水凝胶注射组(CS组)、肩袖修复+DSCs/CS水凝胶注射组(TDSCs/CS组).3组建立肩袖损伤+单排技术修复模型后,CS组及TDSCs/CS组将对应水凝胶注入腱-骨界面处修复肩袖,对照组不作其他处理.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4、8周取材,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腱-骨界面成肌腱相关基因(腱调蛋白、转录因子),成软骨相关基因(蛋白聚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9),成骨相关基因(ALP、人Runt相关转录因子2)表达;另于8周取材行HE、Masson染色观察并行组织学半定量评分,生物力学测试修复肩袖极限载荷和失效部位,评价组织愈合情况和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结果 CCK-8法检测示共培养后CS水凝胶可促进TDSCs增殖(P<0.05).术后各组动物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4、8周,TSDCs/CS组的成肌腱、成软骨、成骨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CS组和对照组(P<0.05),TSDCs/CS组组内术后8周上述基因相对表达量亦高于术后4周(P<0.05).组织学染色示TDSCs/CS组腱-骨界面处有清晰的软骨组织和致密有序胶原形成,半定量分析结果示TDSCs/CS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数量、胶原纤维分布以及组织学评分增高(P<0.05),血管数量降低(P<0.05);TDSCs/CS组与CS组相比,胶原纤维分布以及组织学评分均增高(P<0.05),而细胞数量、血管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力学检测示所有样本测试过程中均在修复部位失效,TDSCs/CS组极限载荷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C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SCs/CS水凝胶可以诱导兔肩袖肌腱和骨之间的软骨再生,促进腱-骨愈合.

    肩袖修复肌腱干细胞壳聚糖水凝胶腱-骨愈合

    干细胞治疗淋巴水肿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陈君哲邓呈亮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述不同类型干细胞及其联合疗法治疗淋巴水肿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干细胞治疗淋巴水肿有关文献,对不同类型干细胞治疗淋巴水肿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果 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显示各类干细胞治疗淋巴水肿有一定效果,主要通过局部分化为淋巴内皮细胞和旁分泌不同功能的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目前研究集中于脂肪来源干细胞和BMSCs两种细胞类型,两者各有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干细胞治疗效果、获取难度和体内含量等方面.此外,干细胞还能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发挥协同作用,例如保守治疗、手术干预、细胞因子、生物支架等.但目前仍局限于基础研究阶段,仅少量研究完成了临床试验.结论 干细胞治疗淋巴水肿具有较大临床转化潜力,但目前在细胞类型选择、移植细胞量、移植时机等方面尚缺乏统一标准.

    干细胞淋巴水肿淋巴管再生组织工程再生医学

    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李波张世民胡孙君杜守超...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文献,从定义、分类、病理解剖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颈干角≥160°,重要特征是肱骨头干骺端内侧区域无移位或轻度移位,有助于维持骨折后内侧骨膜完整性,降低肱骨头坏死发生率.因此,与肱骨近端其他复杂骨折相比,该类型骨折预后较好.Neer分型将其归为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AO/ASIF)分型将其归为C型(C1.1).该类型骨折的治疗,可以根据患者年龄和骨折移位程度选择保守或外科治疗.保守治疗优点为无创,但存在无法获得解剖复位和并发症多等不足.外科治疗包括切开复位结合钢丝或锁定钢板和/或不可吸收缝线内固定、骨间缝合技术以及肩关节置换术等.微创手术有助于保存肱骨头血供,降低肱骨头坏死发生风险,减少骨和软组织术后并发症.对于骨折粉碎、移位严重,骨质疏松且不适合内固定的老年患者,肩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最佳治疗方式.结论 外翻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在骨折分类、肱骨头血运以及治疗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微创技术的临床安全性、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适应证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肱骨近端骨折外翻嵌插型骨折定义分类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刘家伦张英泽郑占乐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近年来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内固定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研究相关文献,对内固定方式、位置以及螺钉、接骨板、髓内钉等不同内固定物的生物力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膝关节骨折类型,常规手术方式为切开或者闭合复位内固定,要求解剖复位和坚强固定.解剖复位可恢复膝关节正常形态;坚强固定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使患者可以早期功能锻炼,尽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避免关节僵硬.不同内固定物有其生物力学强度和特性,其中螺钉固定具有微创优势,但是固定强度有限,多应用于Schatzker Ⅰ型骨折.接骨板固定临床应用最广泛,Schatzker Ⅰ~Ⅳ型骨折可采用单接骨板固定,Ⅴ、Ⅵ型骨折采用双接骨板固定以提供更大固定强度,避免应力集中.髓内钉固定具有创伤小、对骨折端血运影响小的优势,但是对内、外侧平台固定有限,更适用于单纯累及干骺端的胫骨平台骨折.根据患者骨折程度选择最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仍是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一大难点.结论 目前临床常用的各种内固定物对适用范围内的胫骨平台骨折均有较好固定效果,从制造工艺、材料、形态等多方面对现有内固定物进行改良和创新是重要研究方向.

    胫骨平台骨折生物力学手术治疗内固定

    巨噬细胞介导的骨免疫在股骨头坏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王雨顺郑鉴锐罗玉鸿陈雷...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巨噬细胞介导的骨免疫在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巨噬细胞介导的骨免疫在ONFH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归纳巨噬细胞分类和功能,总结其对ONFH中慢性炎症的骨免疫调控作用,从骨免疫学层面阐述骨坏死病理生理机制,为ONFH治疗提供新思路.结果 巨噬细胞是参与炎症反应的重要免疫细胞,可分化为经典活化型(M1型)和选择活化型(M2型),发挥特定功能参与并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介导的骨免疫失衡会引起局部慢性炎症并导致ONFH进展.因此,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是潜在的ONFH治疗策略,包括在慢性炎症免疫微环境中,抑制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可促进局部炎症消退,有效延缓ONFH进展;调控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构建局部利于骨修复的骨免疫微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坏死组织再生修复.结论 目前研究已明确巨噬细胞介导慢性炎症免疫微环境是ONFH进展的重要机制,后续需要对ONFH中各种免疫细胞的亚型、各种免疫细胞之间以及各种免疫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有利于开发ONFH潜在治疗手段.

    股骨头坏死巨噬细胞骨免疫慢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