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准化治疗五例头面颈部巨大丛状神经纤维瘤的临床经验

    刘秉承胡志奇
    1208-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5例头面颈部巨大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s,PNF)的治疗策略和临床经验.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5月,收治5例头面颈部巨大PNF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6~54岁,平均22.4岁.肿瘤均进行性增大,累及颌面、耳、颈部等多个部位,影响面部外观;其中3例浸润深部组织影响发育、4例合并听力下降.影像学检查示5例肿瘤生长模式均以侵袭型为主,其中2例存在浅表型区域,1例局部表现为移位型.以实现"精准化治疗"为目标,综合瘤体生长模式和所处解剖分区美学要求制定治疗方案.常规行瘤体滋养血管介入栓塞降低手术出血风险,随后行肿瘤切除联合外观重建手术.结果 5例患者术前行1~3次血管栓塞,术中均未发生出血意外,其中4例术中接受输血治疗.5例患者共接受10次手术,1例术后早期皮肤切缘因缝扎止血导致缺血坏死;其余患者切口均顺利愈合,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6个月.随访期间肿瘤均未见明显复发.结论 对于头面颈部巨大PNF患者,精准化治疗能有效控制手术风险,提高外观修复精度.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丛状神经纤维瘤精准化治疗策略

    Cross-Union术式治疗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型胫骨假关节临床研究

    莫越强吴春星宁波王达辉...
    1214-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Cross-Union术式治疗儿童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型胫骨假关节(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P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8例NF1型PT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3例;手术年龄1.8~13.3岁,中位年龄3.5岁.Paley分型:2a型2例、3型2例、4a型2例、4c型2例.首次手术5例,既往手术后再骨折3例.术前6例存在下肢不等长,其中2例不等长超过2.0 cm;除1例踝关节融合外,余7例均为踝外翻.记录术前胫骨冠状面/矢状面成角情况,术后随访观察假关节愈合及再骨折发生情况,测量并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下肢不等长、胫距角.采用Inan方法评估影像学效果.结果 8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23.5个月.1例术后12个月假关节未达骨愈合,再次手术后3个月达骨愈合;其余患儿假关节均达骨愈合,愈合率87.5%,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5.3个月.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骨折.末次随访时,新增2例肢体不等长患儿,不等长分别为0.7 cm和1.3 cm;2例术前不等长超过2.0 cm者分别由4.1、12.6 cm改善为2.1、9.0 cm;8例患儿手术前后下肢不等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6例患儿仍存在踝外翻,手术前后胫距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冠状面/矢状面成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Inan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价为良1例,一般6例,差1例.结论 Cross-Union术式治疗儿童NF1型PT可达到良好骨愈合效果,再骨折风险低;但对于肢体不等长及踝外翻等伴随畸形效果不明显.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胫骨假关节儿童再骨折影像学评价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中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刘源欣付来华刘昊天张耕溥...
    1220-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临床组织样本分析,探讨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1(cell-cycle dependent kinase 1,CDK1)及其上下游分子在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20年3月接受手术切除治疗,并经组织学、病理学证实的56例MPNST患者肿瘤样本("Tianjin"数据集)以及17例正常组织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生存分析的方法,对MPNST相关枢纽基因进行筛选,并基于枢纽基因的表达水平及预后关联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转录组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PNST中表达上调的基因更多地富集在细胞周期相关通路中,而CDK1在所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中居于枢纽地位.进一步差异分析结果表明,CDK1 mRNA的表达水平在肉瘤组织中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基于检索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P<0.05];而在MPNST组织中CDK1 mRNA的表达水平不但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基于Tianjin、GSE141438数据集,P<0.05),且显著高于神经纤维瘤(neurofibromatosis,NF)和丛状神经纤维瘤(plexiform neurofibromas,PNF)(基于GSE66743和GSE145064数据集,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CDK1蛋白在MPNST组织中表达率为40.3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K1表达与患者较差的预后相关,MPNST患者中CDK1 mRNA高表达组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低表达组(P<0.05),CDK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整体生存趋势较CDK1阴性表达患者差.此外,对CDK家族基因(CDK1~8)的差异分析发现,只有CDK1在MPNST、NF、PNF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结论 CDK1表达增高与MPNST患者较差的预后相关.相比其他CDK家族成员,CDK1表现出独特表达模式,提示其作为MPNST潜在治疗靶点的前景.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1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预后

    机器人辅助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联合空心加压螺钉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

    王照东刘亚军徐陈段克友...
    1229-1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emoral neck system,FNS)联合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9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股骨颈骨折复位后,机器人辅助下采用FNS内固定27例(FNS组)、FNS联合CCS内固定22例(FNS+CCS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至手术时间、骨折侧别及分型(Garden分型及Pauwels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患者开始负重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疼痛及功能评分(VAS评分以及Harris评分);影像学复查评价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情况以及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 Ⅰ期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NS+CCS组术中透视次数多于FNS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1个月.影像学复查示,两组骨折复位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NS+CCS组骨折愈合时间较FNS组缩短、开始负重更早(P<0.05);FNS+CCS组患者股骨颈短缩、骨折不愈合以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均低于FNS组,其中股骨颈短缩发生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NS+CCS组Harris评分优于FNS组(P<0.05).结论 机器人导航FNS联合CCS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与单纯FNS内固定相比,在早期负重、骨折愈合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能提高骨折愈合率,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获得较好近期疗效.

    股骨颈骨折机器人辅助手术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空心加压螺钉近期疗效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微创钢板接骨术后胫骨旋转对膝、踝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

    张剑平刘晖徐维臻熊远飞...
    1236-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术后胫骨旋转对患者膝、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MIPO治疗并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20例,女25例;年龄19~68岁,平均43.6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交通事故伤15例,重物砸伤7例,跌倒伤1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6h,平均3.7 h.单纯胫骨骨折28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17例.开放骨折9例,闭合骨折36例.胫骨远端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43A1型12例,43A2型17例,43A3型16例.随访期间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KOOS)分别评估下肢以及踝、膝关节功能,测量膝、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CT检查测量双下肢胫骨旋转角度并计算患侧与健侧差值,旋转角度差值绝对值≥10°判定为胫骨旋转不良.根据是否胫骨旋转不良,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旋转不良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6个月.影像学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9~14周,平均11.2周.末次随访时,LEFS评分为60~68分,平均62.3分;AOFAS评分为89~97分,平均92.6分;KOOS评分为158~164分,平均161.3分.踝关节ROM:跖屈 40.0°~45.0°,平均 42.8°;背伸 10.5°~22.0°,平均 17.7°.膝关节 ROM:屈曲 130.0°~135.0°,平均 132.6°;伸直-8.8°~-5.0°,平均-7.1°.患者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分为89~93分,平均90.7分.45例患者胫骨旋转角差值绝对值为2.6°~17.3°,平均8.9°;15例(33.3%)胫骨旋转不良,其中内旋10例、外旋5例.旋转良好组与正常组术前合并腓骨骨折患者构成比以及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KOOS评分、LEFS评分、SF-36量表评分以及膝、踝关节各向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PO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术后胫骨旋转不良发生率较高,但对膝、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尽管如此,术中仍应精细操作、精确评估以避免旋转不良的发生.

    微创钢板接骨术胫骨远端骨折关节外骨折旋转不良关节功能

    尺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在治疗上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的初步应用

    莫小金何春念周健陈伟...
    1242-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尺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上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2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7例男性上肢TAO患者临床资料.年龄32~50岁,平均40.1岁.病程6~24个月,平均13.6个月.吸烟史8~31年,平均18.4年.均伴有手指溃疡或坏疽,包括拇、示指1例,示、中指1例,中、环指1例,环指1例,环、小指3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9.1±0.7)分.所有患者均行尺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及静息痛消失时间;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手部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1个月检测血清IL-6水平变化;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患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评估患者血管变化情况;术后1年基于Patwa和Krishnan分级系统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7个月,平均13.7个月.所有患者溃疡均顺利愈合,创面愈合时间14~21 d,平均17.3 d;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溃疡无复发.患者静息痛消失时间为8~15d,平均12.1 d.术前及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IL-6水平分别为(25.1±5.9)pg/mL和(11.9±2.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3,P=0.002).术后3个月CTA检查示上肢部分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建立,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7、28d及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4±0.8)、(3.7±0.8)、(0.6±0.8)、(0.1±0.4)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并且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根据Patwa和Krishnan分级系统评价临床效果,7例患者均为优.结论 尺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能够改善上肢TAO患者上肢血液循环,重建微循环,抑制炎症、促进溃疡愈合,缓解肢体疼痛.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Ilizarov技术溃疡上肢牵张成骨

    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IL-6水平变化研究

    陈翔溆朱桓毅吴伟田楚伟...
    1249-1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术期血清IL-6水平变化,为此类患者的炎症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年龄≥60岁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为非骨质疏松症患者(T值>-2.5,A组),15例为骨质疏松症患者(T值≤-2.5,B组);另外根据年龄配比规则纳入40例年龄≥60岁健康男性作为对照(C组).3组受试者年龄、吸烟史、饮酒史、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尿素氮、肌酐和总蛋白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C组受试者血清样本,A、B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5、7 d的血清样本,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A、B组所有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IL-6水平与T值的相关性.记录A、B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1年死亡率.结果 A、B组术前IL-6水平显著高于C组,B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术后1 d IL-6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然后呈逐渐下降趋势,至术后7 d时降至接近术前水平;术后各时间点B组IL-6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示,A、B组所有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IL-6水平与T值均成负相关(P<0.05).术后住院期间A组4例患者(16.0%)发生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心力衰竭1例;B组3例患者(20.0%)发生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4,P=0.747).A、B组分别有2例(8.0%)和4例(26.7%)于术后1年内死亡,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62,P=0.109).结论 老年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血清IL-6水平显著增高,尤其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更为明显.围术期监测炎症状态并及时控制炎症反应,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术后生存状况.

    骨质疏松症男性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愈合IL-6老年

    Masquelet技术诱导膜自发成骨原因实验研究

    殷渠东毛栋芮永军
    1254-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asquelet技术诱导膜自发成骨的原因.方法 取42只7~9周龄雄性SD大鼠,制备右后肢股骨中段临界骨缺损(长度10 mm)模型后,随机分为4组,其中A~C组各12只、D组6只.A~C组骨缺损部位填塞负载万古霉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间隔;其中A、B组以克氏针贯穿骨水泥间隔固定于髓腔内,且B组骨水泥间隔与截骨端连接处以骨水泥包裹;C组以捆绑于骨水泥间隔的钢板固定;D组骨缺损旷置,仅钢板固定两截骨端.术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术后5周A~C组各取6只大鼠诱导膜行STRO-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诱导膜中MSCs含量;术后12周,取各组剩余大鼠行X线片观察、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HE、番红O-固绿染色),评价诱导膜自发成骨效果.结果 4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术后5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B组呈阴性,A、C组MSCs含量分别为14.20%±1.92%和5.00%±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A组见截骨端有新骨形成并向骨缺损中央方向生长,一侧新骨平均长度达3.1mm,组织学观察示诱导膜中含有骨、软骨、纤维组织和少量新生血管;C组仅截骨端有少许新骨形成,诱导膜中仅含纤维和少量新生血管;B、D组均未见新骨形成且截骨端骨吸收或骨萎缩.结论 尽管Masquelet技术的诱导膜具有成骨活性,但截骨端髓腔内骨髓提供的MSCs才是诱导膜自发成骨的关键,诱导膜自发成骨方式为软骨内成骨.

    骨缺损Masquelet技术诱导膜自发成骨大鼠

    壳聚糖水凝胶/聚丙烯网片复合材料修复大鼠腹壁缺损的实验研究

    张明浩贺唯于素香邸运涛...
    1261-1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复合壳聚糖(chitosan,CS)水凝胶对于传统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网片修复腹壁缺损的改善效果与机制.方法 通过物理交联方式制备CS水凝胶,并将其与PP网片复合,制备CS水凝胶/PP网片复合材料,采用大体观察、正置金相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水接触角检测方法对复合材料内部结构、亲水性等进行表征.通过成纤维细胞(NIH-3T3)浸润实验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管形成实验检测复合材料(实验组)抗细胞黏附和支持细胞长入的性能,以单纯细胞作为对照组.最后取18只8~10周龄SD大鼠建立双侧腹壁缺损模型(1.5 cm×1.0 cm),两侧分别使用复合材料(实验组)和PP网片(对照组)修补缺损,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染色(HE染色和Masso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1、CD68)探究其促进伤口愈合、抗粘连、血管生成和抗炎等性能.结果 复合材料呈浅黄色透明固态,厚度2~3 mm,PP网片牢固包裹在水凝胶中;扫描电镜观察示,水凝胶具有100~300 pm的连通孔隙,形成多孔结构;表面接触角测量结果示,CS水凝胶表现出良好亲水性,而PP网片则高度疏水.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DAPI染色示,实验组阳性细胞数量在培养1 d时较少,而对照组细胞覆盖了整个孔板;培养3 d,实验组材料能够减少细胞黏附同时支持细胞长入.HUVECs管形成实验示,实验组细胞数量增加且有形成管的趋势,而对照组细胞分布稀疏,未见迁移.大鼠腹壁缺损修复实验结果示,术后1周,实验组已有组织和血管长入,术后4周完整性恢复良好,肌肉和血管再生明显;而对照组则有粘连且缺损未愈合.HE染色示,实验组细胞浸润较弱,且细胞密度在术后2、4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asson染色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术后2周胶原含量显著增高(P<0.05),而术后4周两组胶原含量相近(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实验组CD31阳性细胞均匀分布于肌肉层间,而对照组缺损明显,术后2周CD31阳性细胞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周,实验组CD68阳性细胞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S水凝胶对于抗粘连和伤口愈合有积极作用,可以在愈合过程中抗炎和促血管生成,为解决与腹部粘连和重建问题提供了有希望的策略.

    腹壁修复壳聚糖聚丙烯水凝胶手术网片大鼠

    股骨近段瘤性骨缺损修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谭淋云王一天虎鑫何宣虹...
    1269-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股骨近段大段瘤性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方式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优缺点及未来研究方向.方法 检索中外文数据库,筛选与股骨近段瘤性骨缺损修复重建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献,按照保髋重建与非保髋重建两大策略进行分类总结与分析.结果 保髋重建中,同种异体骨移植和血管化自体骨移植是传统重建方式,但存在骨整合不良、骨吸收等并发症风险;灭活瘤段回植和牵张成骨技术的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3D打印技术日益成熟,个性化假体和精准化手术成为发展趋势.非保髋重建主要包括同种异体骨复合人工关节置换和全股骨置换,前者的关键在于提高同种异体骨存活率和骨整合效率,后者需兼顾髋、膝关节稳定性重建.结论 股骨近段瘤性骨缺损修复重建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3D打印技术与数字化设计的结合有望实现精准骨缺损修复.未来需借助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精准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不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股骨近段瘤性骨缺损保髋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