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下胫腓联合损伤重建术中螺钉植入角度的生物力学研究

    张磊李明慧张梦瑶熊吉祥...
    1480-1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重建术中螺钉理想植入角度.方法 选取24个成年尸体踝关节标本制备下胫腓联合损伤模型后,根据螺钉植入角度随机分为A(0°)、B(10°~15°)、C(20°~25°)、D(30°~35°)组,分别在离踝关节近端2 cm水平处植入螺钉.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在中立、背伸(10°)、跖屈(15°)、内翻(10°)和外翻(15°)位,施加0~700N轴向载荷,测量腓骨位移(压力分离试验);在中立位以内旋和外旋施加0~5 N.m扭矩载荷,测量腓骨位移(扭矩分离试验).结果 压力分离试验中,不同体位及载荷条件下,C组位移均最小.中立位时,A组300~700 N载荷条件下、B组各载荷条件下位移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伸位时,A组500~700 N载荷下、B组及D组各载荷条件下位移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各载荷条件下位移均小于B组(P<0.05);跖屈位时,D组各载荷条件下位移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翻位时,A组400~700 N载荷条件下、B组及D组各载荷条件下位移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扭矩分离试验中,不同载荷条件下C组位移最小、B组最大.内旋时,B组各载荷条件下、D组3~5 N·m载荷条件下位移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旋时,B组和D组各载荷条件下位移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条件下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胫腓联合损伤重建术中螺钉植入理想角度为20°~25°,以该角度植入螺钉固定后腓骨位移更小.

    下胫腓联合损伤螺钉固定植入角度生物力学

    鞘周膜通道下Achillon跟腱缝合导向器联合"回"字形缝合与跟腱后外侧切口Krachow缝合治疗Kuwada Ⅱ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对比研究

    汪松李浩唐金龙朱正亚...
    1486-1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鞘周膜通道下Achillon跟腱缝合导向器联合"回"字形缝合与跟腱后外侧切口Krachow缝合治疗Kuwada Ⅱ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8例Kuwada Ⅱ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4例采用传统跟腱后外侧切口Krachow缝合法(传统组),14例采用鞘周膜通道下Achillon跟腱缝合导向器联合"回"字形缝合法(微创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跟腱损伤特点(断端距离、残端长度)及术前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再撕裂、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激惹、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3、6个月,采用ATRS评分和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2.7个月.两组均未出现腓肠神经损伤、跟腱二次断裂.传统组1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因缝线出现排斥反应,1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微创组未出现切口愈合并发症、术区线结不适感及血栓形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术后两组ATRS评分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6个月两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术后其余时间点微创组ATRS评分及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鞘周膜通道下Achillon跟腱缝合导向器联合"回"字形缝合治疗Kuwada Ⅱ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可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足踝功能,但是切口更小且感染率低,利于患者早期足踝功能恢复.

    跟腱断裂Achillon跟腱缝合导向器微创修复

    急性跟腱断裂通道辅助微创吻合术后动态与静态康复模式的比较研究

    王中鹤孔令通曹文豪汤俊君...
    1492-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探讨通道辅助微创吻合技术(channel 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repair,CAMIR)吻合急性跟腱断裂术后动态与静态康复模式的疗效差异,以期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1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动态康复组和静态康复组(n=3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受伤侧别、致伤原因及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AMIR跟腱吻合手术后,动态康复组实施跟腱靴辅助下早期部分负重训练及踝关节控制性活动锻炼,持续6周;而静态康复组在此期间维持非负重状态.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6个月采用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评价患肢跟腱功能受限程度;健康调查12项简表(SF-12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健康(PCS)和心理健康(MCS)两部分.结果 两组术中均无腓肠神经损伤.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3、6个月,动态康复组ATRS评分均高于静态康复组(P<0.05).术后3个月,动态康复组PCS评分、MCS评分以及SF-12总分均低于静态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上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动态康复组2例(6.6%)、静态康复组5例(16.7%)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跟腱断裂患者CAMIR跟腱吻合术后采用动态康复模式,能在早期阶段显著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安全性与临床效果与传统静态康复模式相似.

    急性跟腱断裂动态康复模式静态康复模式微创手术前瞻性研究

    聚醚醚酮定位标志物联合混合现实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管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徐庆吴双江吴剑周莲...
    1499-1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聚醚醚酮(poly ether ether ketone,PEEK)定位标志物联合混合现实技术应用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管定位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采用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40例口腔癌切除后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定位方式不同,随机分为PEEK组[采用PEEK定位标志物联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据的混合现实技术定位]和彩超组(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定位),每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感兴趣区域识别到的穿支血管数量,并与术中实际探查到的数量进行比较,计算穿支血管识别成功率;测量两组定位的穿支血管穿出点与实际穿出点之间的距离;记录制取皮瓣的手术时间.结果 PEEK组共识别32个穿支血管,术中探查发现34个,识别成功率为94.1%(32/34);彩超组识别穿支血管29个,术中探查发现33个,识别成功率为87.8%(29/33);两组穿支血管识别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EK组定位的穿支血管穿出点与实际穿出点距离以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彩超组(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中位时间17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组1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经修剪换药后延迟愈合;彩超组1例皮瓣术后7 d坏死,清除坏死皮瓣后选择胸大肌皮瓣修复;其余患者皮瓣均成活,切口 Ⅰ期愈合.PEEK组发生供区感染1例,经抗炎处理后愈合.两组修复颌面部外形好,皮瓣无明显臃肿,患者对修复效果较满意.结论 相较于传统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PEEK定位标志物结合CTA数据的混合现实技术定位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血管的识别成功率和定位精度更高,制取皮瓣时间短,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聚醚醚酮混合现实技术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定位

    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闭合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

    刘航胡铭饶明军李丰...
    1505-1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用于闭合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的疗效.方法 2022年1月-12月,采用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闭合25例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男8例,女17例;年龄18~56岁,平均30.5岁.均为瘢痕、皮肤肿物切除术后创面,其中胸部8例、背部6例、上肢9例、下肢2例,切除后创面范围3.5 cm×2.8 cm~40.0 cmx15.0 cm.所有患者术后外用硅酮类药物预防瘢痕.术后观察切口隆起情况,测量隆起高度,观察减张作用维持时间.术后6个月观察切口瘢痕形成情况,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瘢痕外观,测量瘢痕宽度.记录患者满意度以及切口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切口明显隆起,高度0.3~2.5 cm,减张作用维持8.5~18.0周,平均13.6周.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一过性色素沉着后自行好转.3例瘢痕疙瘩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发红,其中2例局部复发,予以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注射及激光治疗后明显好转.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13.5个月,平均10.1个月.术后6个月,切口均遗留线性瘢痕,VSS评分为1.0~3.5分,平均2.0分;瘢痕宽度0.5~3.0 mm,平均1.4 mm.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对于胸背部及四肢高张力创面,采用阶梯状递进式超减张缝合法可有效降低张力,维持较长时间减张效果,术后效果满意.

    超减张缝合高张力创面瘢痕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思考

    刘璐张希诺康南
    1510-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述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的应用现状、临床优势及并发症,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方法 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UBE技术的演变历史、手术优势及其在不同脊柱疾病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UBE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双通道设计,在提供更清晰术野和灵活操作空间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和术后恢复时间.UBE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不稳及颈椎病等方面展现出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临床疗效.此外,UBE技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开放手术低.结论 近年来UBE技术展现了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疗效,但仍需进一步技术优化和大规模临床研究,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UBE技术与智能医疗及外科机器人技术的结合,有望推动脊柱外科领域进一步发展.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脊柱手术应用现状

    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壁冠状面"香蕉样骨块"特点及其在头髓钉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李浩涛李力文张世民
    1517-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股骨转子间骨折后壁冠状面"香蕉样骨块"特点及其在头髓钉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后壁冠状面香蕉样骨块的认识历史、解剖结构、是否需要复位内固定、对头髓钉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弥补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后壁冠状面香蕉样骨块是指转子间骨折的第二级骨折线同时累及了转子间后壁的4个解剖结构,即大转子后部、转子间嵴、小转子和后内侧皮质.3D-CT扫描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使得后壁冠状面香蕉样骨块得到更为全面的认识.按照骨折线向前扩展是否影响头颈内植物在外侧壁入口的完整性,后壁冠状面香蕉样骨块可分为小型和大型两种,其中大型单一香蕉样骨块约占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A2型骨折的20%.大型骨块如果向内累及后内侧壁(小转子),则增加了内侧皮质对位砥住的难度;如果向外累及后外侧壁,导致外侧壁皮质入口通道破裂(A2.4型),则会引发头髓钉在股骨髓腔内的矢状面摆动,从而影响头髓钉稳定性.目前对于后壁冠状面香蕉样骨块尚无良好技术进行复位和内固定.通过提高前内侧皮质的复位质量、选用充盈度高的头髓钉等方法,可弥补后壁冠状面香蕉样骨块导致髓内钉摆动的不利影响.结论 后壁冠状面香蕉样骨块容易导致头颈内植物入口通道破裂,引起头髓钉矢状面摆动继而导致骨折复位丢失,影响治疗效果.是否发生外侧壁入口破裂及其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临床和基础研究明确.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冠状面骨折线香蕉样骨块髓内钉摆动前内侧皮质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Sch?ttle定位法的研究进展

    魏雨乔孙重霄路凡闫鹏安...
    1524-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股骨隧道Schöttle定位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Schöttle定位法相关研究文献,并对影响定位准确性的问题及提高定位准确性的新思路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准确定位股骨隧道很重要,隧道错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和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Schöttle定位法是目前研究最深入、可重复性最高的股骨隧道定位方法,是被广泛应用的"金标准".然而,影响Schöttle定位法准确性的问题仍然存在,包括膝关节内外旋、内外翻会影响定位准确性,X线片拍摄要求和解剖标志参考线绘制标准尚未明确,对于解剖结构变异患者适应性降低,以及对儿童患者缺乏进一步研究.近年来相关研究提出了有望提高Schöttle定位法定位准确性的新思路.结论 未来研究应结合3D打印、术中导航等新技术,致力于发展个性化、智能化Schöttle定位法,进一步提高其定位准确性.

    内侧髌股韧带股骨隧道Schöttle定位法研究进展

    Cup-cage重建技术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翻修术中慢性骨盆不连续重建的研究进展

    濮兴孝王秋入李乾浩蔡李俊...
    1530-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翻修中应用Cup-cage重建技术重建慢性骨盆不连续(chronic pelvic discontinuity,CPD)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THA翻修患者应用Cup-cage重建技术重建CPD的术前评估、术中操作要点、临床及影像学疗效评价、手术局限性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对于CPD的治疗,Cup-cage重建技术通过使用髋臼加强环术中恢复骨盆连续性、术后早期提供稳定性,实现了术后远期髋臼杯骨长入、CPD愈合及假体生物固定.术前需对手术部位及患者全身情况进行评估;术中需重建骨盆连续性、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及避免神经、血管损伤.目前研究表明Cup-cage 重建术后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显著,并获得可接受的假体生存率.然而,针对CPD的特定分型标准有待完善、对Cup-cage重建最佳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缺乏证据,术后影响假体生存率的因素仍未明确.结论 Cup-cage重建技术可有效治疗THA术后CPD,但仍需要探索CPD分型、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及影响假体生存率的因素.

    Cup-cage重建技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慢性骨盆不连续

    树突状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代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韩广弢孙朔王钦康鹏德...
    1537-1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免疫代谢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关于DC在RA免疫代谢中作用的研究文献,从RA关节代谢特征、DC在RA中的作用、DC免疫代谢与RA发病机制相关性和治疗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DC在缺氧环境、糖酵解增加、滑膜氧化磷酸化抑制和脂质代谢降低情况下促进RA进展.而且许多DC,尤其以带有特定标记物的常规DC和单核细胞衍生DC为主,在RA中具有不同功能和表型特征,这些功能与表型特征与RA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结论 DC在RA免疫代谢中起重要作用,以DC为主的免疫代谢治疗为RA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类风湿性关节炎树突状细胞代谢特征免疫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