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携川芎嗪导电水凝胶促进脊髓损伤后血管新生和神经保护的实验研究

    邓博文蒋昇源刘港李筱叶...
    18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携川芎嗪导电水凝胶(简称"TGTP")修复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潜在机制.方法 将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SCI组(B组)、SCI+导电水凝胶组(C组)和SCI+TGTP组(D组).A组仅切除椎板,其余组构建切除2 mm长脊髓的全横断模型.通过BBB评分法和改良Rivlin-Tator斜板实验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7、14、28 d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7、28 d动物取材,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新生血管,采用Western blot评估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 1,Ang-1)、Tie-2蛋白表达;术后28 d采用Western blot进一步评估促血管新生相关蛋白PDGF-B、PDGF受体β(PDGF receptor β,PDGFR-β)、VEGF-A、VEGF 受体 2(VEGF receptor 2,VEGFR-2)的表达情况.术后 28 d,采用 Masson 染色评估损伤区域瘢痕增生,Nissl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LFB染色检测髓鞘分布和再生情况,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评估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的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术后3 d起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D组术后3~28d BBB评分和斜坡角度显著高于B组,术后14、28 d显著高于C组(P<0.05).Masson染色示B-D组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高于A组,D组显著低于B、C组(P<0.05);D组断端可见少量散在黑色导电颗粒,周围胶原纤维成分少于C组.Nissl和LFB染色示D组损伤区域脊髓组织神经元及髓鞘结构相对完整、连续,尼氏体数量和髓鞘阳性表达面积明显优于B、C组(P<0.05).NF200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示,D组损伤区域NF200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优于B、C组(P<0.05).CD31免疫荧光染色示D组术后28 d荧光强度优于B、C组,可见管状或线性新生血管影.Western blot检测示术后7 d和28dD组Ang-1、Tie-2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D组PDGF-B、PDGFR-β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B、C组,B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dD组VEGF-A和VEGFR-2蛋白相对表达量优于B、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C组比较仅VEGF-A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仅VEGFR-2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TP可能增强损伤区域再血管化,同时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从而减轻脊髓组织结构损伤,促进大鼠SCI后神经功能恢复.

    脊髓损伤川芎嗪水凝胶神经保护血管新生

    M2型小胶质细胞移植促进小鼠脊髓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张静张潇月江琪曲迪...
    198-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M2型小胶质细胞(M2 microglia,M2-MG)移植促进小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修复的效果.方法 取15只新生2~3dC57BL/6乳鼠大脑皮质,通过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原代细胞并进行Iba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为MG后,以IL-4极化诱导培养48 h(实验组),通过精氨酸酶1(Arginase 1,Arg-1)、Iba1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其是否极化为M2-MG;以正常培养MG作为对照组.另取5只新生1周C57BL/6乳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与M2-MG共培养5 d,观测轴突长度;以单纯DRG作为对照.取42只6周龄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SCI组(n=18)及SCI+M2-MG组(n=18).手术暴露脊柱T10节段后,假手术组仅切除椎板,SCI组及SCI+M2-MG组行SCI造模后,SCI+M2-MG组同时注射M2-MG.术后观测各组小鼠存活情况,并于术后当天(0)、3、7、14、21、28 d采用BMS(Basso Mouse Scale)评分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28 d行足迹实验评价小鼠步态.术后取SCI组及SCI+M2-MG组脊髓组织行免疫荧光染色,其中7、14、28 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染色观测SCI损伤区域面积,28 d神经元核抗原染色观察神经元存活情况,7、14 d GFAP/C3双重荧光染色观察表示A1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变化.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体外培养细胞为MG且纯度可达90%,经IL-4诱导培养后Arg-1免疫荧光染色示极化为M2表型.M2-MG与DRGs体外共培养5 d后可促进轴突生长(P<0.05).动物实验示,术后各组小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SCI组及SCI+M2-MG组小鼠术后后肢运动功能随时间延长逐渐恢复,其中21、28 d SCI+M2-MG组BMS评分较SCI组更高(P<0.05),28 d时拖曳步态明显减轻,但尚未达假手术组水平.免疫荧光染色示,与SCI组相比,SCI+M2-MG组在7、14、28d损伤区域面积均缩小,28 d时存活神经元数量增加,7、14 d时A1星形胶质细胞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2-MG移植可促进小鼠SCI神经元存活和轴突再生,改善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分析这种神经保护作用与A1星形胶质细胞极化被抑制有关.

    脊髓损伤M2型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细胞移植小鼠

    可吸收支架负载外泌体方法研究

    王宸宸李天博郭瑞敏季庆辉...
    206-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将外泌体负载于可吸收支架的方法.方法 应用化学连接法,通过建立支架-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酰胺-聚乙二醇5000-外泌体的连接使可吸收支架负载外泌体,构建外泌体洗脱可吸收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及外泌体吸收情况,飞行时间质谱对支架表面物质进行鉴定,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支架表面粗糙程度,体视显微镜观察支架外观及外径,径向力检测仪检测支架力学强度;以单纯可吸收支架作为对照.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示外泌体洗脱可吸收支架表面有细小不规则裂纹以及许多外泌体颗粒.原子力显微镜示5 μm2取样范围其表面粗糙程度为±70 nm,而可吸收支架为±20 nm.飞行时间质谱检测示外泌体洗脱可吸收支架与外泌体在质荷比(mass charge ratio,m/z)处均有峰值,而可吸收支架无此峰值;并且外泌体洗脱可吸收支架m/z73处峰值较可吸收支架明显降低.体视显微镜观察示外泌体洗脱可吸收支架外径在可吸收支架规格范围内且表面无明显裂纹、毛刺及凹陷;径向强度检测结果符合原可吸收支架径向强度标准.结论 应用化学连接法可以将外泌体负载于可吸收支架表面,并且支架尺寸、径向强度均符合原可吸收支架标准.

    外泌体可吸收支架表征

    反肩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影响因素

    刘学淼刘超栗智田康...
    21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反肩关节置换术(reverse total shoulder arthroplasty,RTSA)疗效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RTSA相关研究文献,从手术技术、肌肉情况、患者一般状况及其心理预期与生活方式方面总结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对于手术技术,不同手术入路各有优势;肩胛盂切迹、骨长入不良、骨吸收增加与感染均会导致关节盂假体松动,肱骨侧假体颈干角与后倾角分别影响着肩胛盂切迹的发生与术后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对于肌肉情况,小圆肌与三角肌质量对术后关节稳定有重要影响,适度增加三角肌张力可以改善术后关节活动度,术中缝合修复肩胛下肌腱可以改善关节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和力量.对于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均与术后关节功能与并发症发生有关,且不同职业与术后运动水平也会影响效果.退行性病变严重、术前功能较差、病程较长的患者对手术期望更低,对疗效满意度更高;不良生活方式会对疗效产生消极影响.结论 RTSA的疗效与手术技术、肌肉情况、患者一般状况及其心理预期、生活方式有关.术者应选择颈干角较小的肱骨侧假体以及较大的肩盂球并下移下倾放置,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配合引流消灭死腔以降低感染风险,术后患者应避免产生较高前后剪切力的活动,避免关节盂假体松动.此外,肱骨侧假体后倾角设计为10°~20°使术后关节内旋与外旋范围获得最佳平衡,保持合适三角肌张力以维持关节稳定与良好活动度,术中推荐缝合肩胛下肌腱.

    肩关节反肩关节置换术疗效影响因素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疼痛管理的研究进展

    余鸿施政良熊波涵李雅娟...
    218-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前交叉韧带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术后早期疼痛管理方式,为促进ACLR术后功能康复选择合理且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关于ACLR术后早期疼痛管理方案相关文献,并从改善术后疼痛效果方面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物理治疗和口服药物有经济、简便等优势,但改善术后疼痛效果并不佳,常需要联合静脉注射或静脉泵等方式,也是目前缓解疼痛的常用方式;但为了满足患者镇痛需求,镇痛药物使用量往往较大,增加了各种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局部浸润镇痛(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LIA)包括关节周围或关节内注射药物,可显著改善ACLR术后早期疼痛,达到与神经阻滞相似的术后疗效;LIA可作为代替神经阻滞的一种镇痛技术,并避免神经阻滞带来的相应支配肌肉无力,从而增加术后跌倒风险.其中关节周围注射镇痛效果更优,可避免关节内注射对软骨损伤的风险.但LIA的术后镇痛效果和时效性仍有待提升,可考虑将多模式混合药物LIA(联合关节内和关节周围)联合其他疼痛干预方式,发挥协同作用,以避免单一药物或单途径给药带来的副作用和风险,有望成为缓解ACLR术后早期疼痛常用方法之一.结论 关节镜下ACLR术后仍会出现早期疼痛影响患者进一步功能活动,各种镇痛方式均可获得一定疗效,但目前尚未制定统一标准,各类镇痛方式优劣有待进一步研究.

    前交叉韧带重建早期疼痛局部浸润镇痛神经阻滞功能康复

    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进展

    张童畅王清孔清泉杨进...
    226-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重度腰椎滑脱(high-grade spondylolisthesis,HS)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近年来HS治疗的相关文献,对保守治疗、原位融合、滑脱复位等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HS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对于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存在很大争议,不同手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况也不同,临床需要个体化分析.结论 HS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考虑,进一步比较现有治疗方法及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新技术是重要研究方向.

    重度腰椎滑脱手术治疗滑脱复位神经损伤

    跖肌腱解剖与生物力学特征及在韧带重建中的应用

    钟世江徐桂军赵嘉国
    234-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跖肌腱解剖特点、生物力学特征、切除方式以及在韧带重建中的应用,提高其临床利用度.方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跖肌腱解剖、生物力学及其在韧带重建中应用的研究文献,并进行系统归纳总结.结果 解剖研究显示跖肌腱存在缺失情况,大部分跖肌腱呈扇形在跟腱前、内侧止于跟骨结节.不同股数的跖肌腱生物力学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多股跖肌腱相较于单股有明显优势.跖肌腱的切取方式可分为近端和远端两种,在切取前需确保周围无明显解剖变异和粘连.目前,跖肌腱多用于踝关节周围韧带重建或跟腱断裂缝合加强,临床疗效满意;用于上肢和膝关节韧带重建的研究较少.结论 跖肌腱位置相对表浅、容易切取,切取后对局部功能影响较小,可用于踝关节周围韧带重建或跟腱断裂缝合加强,但能否作为上肢和膝关节韧带重建自体移植物有待进一步研究.

    跖肌腱韧带重建自体移植生物力学应用解剖

    Piezo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在骨关节系统中的作用

    陈国辉李亚星张晖解慧琪...
    240-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Piezo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在骨关节系统中的作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Piezo离子通道的结构特点、门控机制、激活剂与阻滞剂及其在骨关节系统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结果 骨关节系统是机体主要承重和运动组织,其感知并响应机械刺激的能力是维持骨关节正常生理功能的保障之一,许多骨关节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异常机械负荷有紧密关系.目前研究显示Piezo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通过响应拉伸刺激、细胞Ca2+内流信号调节向成骨方向分化;并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与迁移,通过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之间细胞交流维持骨内稳态.同时,Piezo1蛋白可以通过其宿主细胞间接参与调控破骨细胞的形成及活性,进而调节骨重塑过程.而Piezo1离子通道在机械刺激时,通过调节Akt、Wnt1信号通路表达,维持骨内稳态;针对Piezo1、2离子通道对高应变机械信号的敏感性,介导的Ca2+内流以及炎症信号使得软骨细胞中Piezo1离子通道机械转导敏感性增加的特性,有望成为靶向性防治骨关节炎的新切入点.但机械刺激如何调控骨关节生理/病理过程仍待阐明.结论 Piezo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赋予了骨关节系统感知并响应机械应力的重要能力,在其细胞命运转归、骨骼发育、骨与软骨稳态维持等方面扮演关键的机械传感作用.

    骨关节系统Piezo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机械转导

    抗菌水凝胶治疗感染创面的研究进展

    祖潇然韩愚弟周维皇甫超济...
    249-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生物医学领域新兴抗菌水凝胶治疗感染创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感染创面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抗菌水凝胶的研究文献,对治疗感染创面的抗菌水凝胶进行分类和总结.结果 抗菌水凝胶可以分为固有抗菌水凝胶、抗菌剂释放型水凝胶及环境响应型抗菌水凝胶3类,分别从抗菌材料、抗菌机制、抗菌能力、生物相容性等方面进行了优劣势探讨.固有抗菌水凝胶具有来源广、成本低、制备简单的特性,但抗菌能力相对较弱.抗菌剂释放型水凝胶引入了新的抗菌物质,如抗菌肽、金属离子、石墨烯材料等,为替代抗生素疗法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环境响应型抗菌水凝胶在抗菌材料基础上加入了光热效应、pH值、磁力等环境促进因素,协同增强了水凝胶的抗菌性能,提高了水凝胶的精准调控功能和仿生效果.结论 多种材料的选择、多种抗菌剂的添加以及各种促进因素的作用,使复合抗菌水凝胶表现出多重特性.开发能够满足实际临床应用的抗菌水凝胶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拓展抗菌水凝胶的应用范围、构建载药系统水凝胶、研发智能化水凝胶,仍是未来需要探索研究的新领域.

    抗菌水凝胶感染创面抗菌材料抗菌剂

    成人巨大血管瘤伴卡梅综合征手术治疗一例

    李扬帆郑笑天田文泰雒子源...
    256-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1例成人巨大血管瘤伴卡梅综合征(Kasabach-Merritt syndrome,KMS)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2023年4月收治1例巨大血管瘤伴KMS男性患者,年龄26岁.入院检查:左上肢、腋下及胸壁可见多发肿物,肿物表面皮肤完整,质软,活动度较差,肿物内可触及多个球形硬结.左腕关节及手指各关节活动度存在不同程度受限,上肢及手功能障碍问卷(DASH)评分为44.23分.实验室检查示纤维蛋白原1.37 g/L.全身麻醉下,行左手、腕及前臂血管瘤切除联合虎口成形、局部皮瓣修复术.术中输注同型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以及术后多次输注同型冷沉淀纠正凝血功能.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海绵状血管瘤伴血栓形成并机化.切口 Ⅰ期愈合.术后获随访6个月,手术部位肿物未见复发,左上肢功能明显改善,DASH评分5.02分.实验室检查示纤维蛋白原达1.79 g/L.结论 对于成人巨大血管瘤伴KMS,手、腕及前臂血管瘤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但术中需注意皮下血管瘤网状密集多囊腔处理和皮肤、皮下软组织的修复,尽量切除瘤样组织,防止术中及术后出血.

    巨大血管瘤卡梅综合征手术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