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节镜下三钉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补冈上肌腱中型撕裂的早期疗效

    黄沛冠王晓旭谭光华洪亮...
    26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三钉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补冈上肌腱中型撕裂的早期疗效.方法 2020年12月-2023年1月,对40例冈上肌腱中型撕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三钉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补术.男18例,女22例;年龄45~73岁,平均62.6岁.17例有明显外伤史.主要临床症状为肩关节疼痛,抱抬抗阻试验(+).出现症状至该次入院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0.7个月.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评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以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外旋活动度,评价肩关节疼痛和功能;术后复查MRI评估冈上肌腱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统计患者满意度.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7个月,平均18.2个月.术后12个月VAS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3、12个月肩关节外旋活动度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2个月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前屈、外展活动度与术前相似(P>0.05),但12个月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均改善(P<0.05).术后3~6个月26例患者行MRI复查,其中23例冈上肌腱愈合良好,3例肌腱再撕裂.末次随访时,患者自评满意率达92.5%.结论 关节镜下三钉双滑轮缝线桥技术修补冈上肌腱中型撕裂,可以扩大腱-骨接触面积,早期疗效满意、肌腱再撕裂率低,但是存在术后3个月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者需坚持康复训练,以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度.

    关节镜三钉双滑轮缝线桥技术冈上肌腱中型撕裂早期疗效

    更正启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部
    266页

    关节镜下带袢钛板悬吊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万丰汪松王远文耿傲...
    267-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带袢钛板悬吊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2年10月采用关节镜下带袢钛板悬吊固定治疗的52例(52膝)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29例,女23例;年龄19~66岁,平均40.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4例,运动伤17例,摔伤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6~19 d,平均13.3 d.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30例,Ⅲ型22例.患者后抽屉试验均为阳性.术前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21.3±6.7)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为(20.7±5.8)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5.3±0.7)分;膝关节活动度(41.73±3.17)°.基于术前CT三维重建图像测量,骨块长径13~25 mm,平均18.1mm.记录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影像学复查骨折愈合情况,采用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VA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46~81 min,平均56.2 min.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20.1个月.术中发生撕脱骨块医源性骨折4例;术后发生膝关节积液2例,膝前痛1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3个月影像学复查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无内固定失效发生.术后12个月患者膝关节功能良好,均恢复正常活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达(133.44±4.17)°、Lysholm 评分(93.6±3.1)分、IKDC 评分(93.4±2.5)分、VAS 评分(1.0±0.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带袢钛板悬吊固定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操作简便,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悬吊固定关节镜带袢钛板

    胭肌腱裂孔前区缝合在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并胭肌腱区不稳治疗中的应用

    邬赫戴祝陈宇浠范伟杰...
    272-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胭肌腱裂孔(popliteal hiatus,PH)前区缝合在外侧盘状半月板(discoidlateral meniscus,DLM)损伤并腘肌腱区不稳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22年1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3例(56膝)DLM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38例;年龄8~55岁,平均36.5岁.14例有外伤史,余39例无明确外伤史.病程1d~6年,平均15.6个月.根据Watanabe分型:完全型40膝,不完全型16膝.术前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为(51.2±8.3)分,Lysholm评分为(59.6±11.2)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4.7±1.3)分.行关节镜下半月板成形术后,用探钩牵拉检查胭肌腱区半月板均存在不稳,进而采用Out-inside技术或Out-inside技术联合All-inside技术缝合PH前区,检查缝合后半月板稳定性,必要时再采用All-inside技术缝合PH后区、半月板后角和Out-inside技术缝合半月板前角.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手术前后IKDC评分、Lysholm评分和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膝关节疼痛、关节弹响及交锁症状消失,McMurray试验及研磨试验转为阴性.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93个月,平均57.5个月.无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关节感染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IKDC膝关节评分为(76.7±5.5)分,Lysholm评分为(94.0±4.1)分,VAS评分为(1.1±0.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90,P<0.001;t=-23.704,P<0.001;t=19.767,P<0.001).结论 PH前区缝合是DLM损伤并胭肌腱区不稳治疗的关键.

    关节镜外侧盘状半月板腘肌腱裂孔半月板成形术半月板缝合术

    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不同类型儿童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疗效比较

    刘朝宇贾国强黄秀明申向阳...
    27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不同类型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0月3个医疗中心收治的94例不稳定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临床资料.根据Song分型及是否合并关节脱位分为3组,其中Song 4型42例(A组)、Song 5型38例(B组)、合并关节脱位14例(C组).3组患儿性别、年龄、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采用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3组患儿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超声评估闭合复位失败情况.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检查,测量患侧Baumann角、髁干角、提携角、外侧骨赘等影像学指标;并测量患侧肘关节伸直、屈曲、旋前、旋后活动度;采用Mayo评分评价肘关节功能.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显著多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分别有7、2、5例发生闭合复位失败,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5.7个月;3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A组2例延迟愈合,4例针道感染,1例滑车坏死,39例发生外侧骨赘;B组1例畸形愈合,5例针道感染,1例再移位,26例发生外侧骨赘;C组2例针道感染,10例发生外侧骨赘.3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儿均无肘内、外翻畸形发生.末次随访时,除A组髁干角显著大于B、C组(P<0.05)外,其余影像学指标、肘关节活动度及Mayo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Song 4型肱骨外髁骨折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更易发生外侧骨赘.

    肱骨外髁骨折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儿童

    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疗效比较

    谢康胡子文张思成贾国强...
    284-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与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2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并发肘内翻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其中17例采用肱骨远端楔形截骨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观察组),19例采用肱骨远端楔形截骨克氏针固定(对照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畸形侧别、骨折至此次手术时间、健侧提携角及术前患侧提携角、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外侧髁突出指数(lateral condylar prominence index,LCPI)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截骨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患侧提携角、LCPI和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Oppenheim评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26.7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1例和2例针道感染,均无神经损伤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5.88%vs 1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2,P=0.593).两组手术时间和截骨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Oppenheim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Oppenhe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侧提携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患侧提携角和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LCPI手术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固定及单纯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均可获得满意畸形矫正,而前者术后早期肘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并可降低术后肱骨外侧髁突出的发生.

    肘内翻畸形截骨术外固定架克氏针儿童

    广告目次

    289页

    股骨转子间骨折短型头髓钉内固定中的远侧交锁螺钉失准

    张世民杜守超胡孙君熊文峰...
    290-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短型头髓钉经体外框架导向器安装远侧交锁螺钉失准的原因、处理方法,并提出预防失准的技术要点.方法 2014年7月-2023年6月,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中采用短型头髓钉(<24cm)经体外框架导向器安装远侧交锁螺钉时发生螺钉失准.其中男1例,女8例;年龄73~94岁,平均82.7岁.2018-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骨折分型:A1型3例,A2型5例,A3型1例.分析失准发现时间、失准方位、失准螺钉穿过皮质骨的类型、术中特别情况(如需拔除髓内钉重新进行骨干扩髓、榔头敲击等)以及对失准情况的处理及随访结果.结果 9例患者中,远侧交锁螺钉失准为术中发现7例,术后发现2例;失准的远侧交锁螺钉位于髓内钉后方7例,前方2例;6例为不经过髓腔的皮质切线位贯穿,3例为经过髓腔的双皮质穿透.失准原因:3例归因于髓内钉与股骨不匹配,其中2例属于股骨髓腔过于狭小,1例股骨前外侧弓太大;另6例归因于操作失误,如导向架松动、阔筋膜张力、钻头迟钝等.术中发现的7例均先取出失准的交锁螺钉并空置该螺钉孔,其中2例不再打入交锁螺钉;1例换用动态导向架成功打入远侧的动态孔,4例在尝试2~3次后交锁成功,在外侧皮质遗留较大孔洞.术后发现的2例未做特殊处理.术后1例患者早期下床活动,7例卧床1个月,1例术后恶化为A3型,卧床3个月.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8例患者骨折愈合;1例交锁螺钉空置者术后3个月站立时发生经皮质孔洞的股骨干螺旋形骨折,再次手术换用长型头髓钉并捆扎固定.结论 远侧交锁螺钉失准情况比较少见,一旦发生将在骨质疏松的股骨干上遗留一较大皮质孔洞,降低骨强度;使用精密器械并注意操作细节可以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远侧交锁螺钉失准皮质孔洞二次骨折

    联合偏转角与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相关性分析

    骆聪聪董一平袁强张宁...
    298-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髋关节偏转角(hip deflection angle,HDA)以及联合偏转角(combined deflection angle,CDA)与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发生的相关性,探讨股骨颈骨折后早期预测ONFH发生的指标.方法 以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接受空心螺钉内固定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8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以是否发生ONFH分为坏死组和未坏死组.基于术前骨盆正位、患侧髋关节轴位X线片测量PI、HDA及CDA,并比较两组间差异.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上述影像学指标预测ONFH的价值.结果 纳入研究的208例患者中,随访期间84例发生ONFH(坏死组),124例未发生ONFH(未坏死组).未坏死组男59例,女65例;年龄18~86岁,平均53.9岁;随访时间18~50个月,平均33.2个月.坏死组男37例,女47例;年龄18~76岁,平均51.6岁;随访时间8~45个月,平均22.1个月.坏死组PI、HDA及CDA均大于未坏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示PI临界值为19.82°(敏感性40.5%,特异性86.3%,P<0.05),HDA临界值为20.94°(敏感性77.4%,特异性75.8%,P<0.05),CDA临界值为39.16°(敏感性89.3%,特异性83.1%,P<0.05).结论 PI、HDA及CDA与股骨颈骨折后ONFH发生相关,其中CDA可以作为重要参考指标,CDA≥39.16°患者术后发生ONFH风险更高.

    股骨颈骨折联合偏转角股骨头坏死预测

    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刘波马龙刘晨张兵...
    303-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与开放手术比较,探讨使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2020年5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0例(40足)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及微创组,每组20例.微创组患者采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常规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侧别、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以及术前跟骨宽度、长度、高度、Böhler角、Gissane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影像学指标(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及长度)、美国矫形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微创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其中微创组随访时间8~12个月,平均10.2个月;常规组8~12个月,平均10.4个月.微创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常规组术后发生切口表皮坏死1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AOFAS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影像学复查示,两组跟骨骨折均愈合,且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跟骨Böhler角、Gissane角变大,宽度变窄,高度及长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评价指标与术后3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组间影像学评价指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缩短以及骨折复位固定可靠、足部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跟骨骨折跟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