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距舟楔关节融合术中植骨与不植骨治疗Müller-Weiss病的比较研究

    邹保利白文博沈国栋张凯亭...
    309-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距舟楔关节融合术中髂骨植骨与不植骨治疗Müller-Weiss病(Müller-Weiss diseases,MW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11月接受距舟楔关节融合术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4例(44足)MW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术中行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植骨组),19例不植骨(未植骨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身体质量指数、病程、侧别、Maceira分期以及术前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正/侧位Meary角、Pitch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评分、VAS评分评价患足功能及疼痛程度;基于X线片测量正/侧位Meary角以及Pitch角,术后观察关节骨性融合情况.计算上述指标手术前后差值(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评价疗效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植骨组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均多于未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未植骨组随访时间16~77个月,中位时间41.0个月;植骨组为16~80个月,中位时间40.0个月.植骨组发生足背内侧皮肤麻木1例、内固定物刺激2例、髂骨取骨区疼痛1例,未植骨组足背内侧皮肤麻木1例、小腿肌肉萎缩1例;两组并发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AOFAS评分较术前提高、VAS评分下降,正/侧位Meary角以及Pitch角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变化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骨延迟愈合、骨不连发生,末次随访时均达到关节骨性融合.结论 距舟楔关节融合术治疗MWD时,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或不植骨处理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但不植骨处理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并且可以避免因自体取骨引发的取骨供区并发症.

    Müller-Weiss病距舟楔关节融合术髂骨植骨

    miR-515-5p靶向Toll样受体4调控髓样分化因子88/NF-κB通路抑制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蔡东峰杨子肖钟超张靖...
    315-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iR-515-5p抑制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细胞凋亡、缓解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软骨细胞系C28/I2,使用10ng/mL IL-1β处理细胞24 h构建体外OA模型;另外,分别采用 miR mimics、mimics 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NC)、过表达(over expression,oe)-NC 和 oe-Toll 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转染C28/I2细胞后,使用10 ng/mL IL-1β处理各组细胞24 h构建OA模型.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和EdU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B淋巴细胞瘤 2 蛋白(B-cell lymphoma 2 protion,Bcl-2)、Bcl-2 相关 X 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裂解的半胱天冬酶 3(cleaved-Caspase-3)、TLR4、髓样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gene 88,MyD88)、p65及磷酸化p65(phosphorylated p65,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515-5p、TLR4 mRNA表达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TNF-α、IL-6的水平.通过BiBiServ2数据库预测miR-515-5p和TLR4之间的潜在结合位点,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515-5p和TLR4的靶向关系.结果 采用IL-1β处理C28/I2细胞后,miR-515-5p、Bcl-2蛋白的表达及细胞增殖能力均显著降低,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细胞上清液中促炎因子(PGE2、TNF-α、IL-6)水平及细胞凋亡率均显著增加;此外,S期和G2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G1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提示IL-1β处理后细胞周期受到阻滞.而转染miR mimics后,细胞中miR-515-5p表达水平显著上调,部分逆转了 IL-1β诱导的OA软骨细胞凋亡,缓解了 OA软骨细胞的周期阻滞和炎症反应.采用IL-1β处理C28/I2细胞后,TLR4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过表达miR-515-5p后,靶向抑制了 TLR4的表达并且阻断了 MyD88/NF-κB通路的激活.而过表达TLR4可部分逆转miR mimics对IL-1β诱导的OA软骨细胞凋亡及炎症的改善作用.结论 miR-515-5p靶向负调控TLR4的表达,抑制了 MyD88/NF-κB通路激活以及OA软骨细胞凋亡,并有效缓解了细胞炎症反应.

    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炎症反应miR-515-5pToll样受体4细胞凋亡细胞周期

    单侧双通道内镜与单通道内镜下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研究

    韩国嵩马力程永红郑科...
    324-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与单通道内镜(uniportal interlaminar endoscopy,UIE)技术行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unilateral laminotomy and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3月-2022年1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UBE技术行ULBD 23例(UBE组)、UIE技术29例(UIE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身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构成、腰椎狭窄类型以及术前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盘高度、硬膜囊面积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临床指标(术前以及术后3 d及1、6、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和影像学指标(术前及术后1、12个月椎间盘高度、硬膜囊面积,硬膜囊扩张面积).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与UIE组相比,UBE组手术时间缩短、切口长度延长(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改善(P<0.05),上述指标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复查示,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椎间盘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UBE组硬膜囊面积及硬膜囊扩张面积均优于UI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UBE技术和UIE技术行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前者减压更彻底,硬膜囊扩张面积优于后者.

    腰椎管狭窄症单侧双通道内镜单通道内镜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结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腰椎爆裂骨折

    闫挺曾俊林旭胡海刚...
    33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技术辅助椎管减压结合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腰椎爆裂骨折疗效.方法 2021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10例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均接受UBE技术辅助下椎管减压结合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1~57岁,平均43.1岁.骨折节段:L1 2例,L24例,L3 3例,L4 1例.AO分型:A3型7例,A4型3例.骨折至手术时间2~5d,平均3.3 d.记录总手术时间、镜下手术时间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A~E级对应赋值1~5分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患者腰痛程度及神经功能;X线片、CT检查骨折愈合情况,测量伤椎前缘高度比、Cobb角及椎管侵占率.结果 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镜下完成减压及椎管内骨块复位.总手术时间90~150 min,平均119 min;镜下手术时间35~55 min,平均46 min.术中无硬膜囊、神经根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均 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8个月,平均18.7个月.术后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末次随访时较术后1周进一步改善,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SIA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关节突关节保留,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椎管侵占率、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技术辅助椎管减压结合经皮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一种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腰椎爆裂骨折微创术式,在恢复椎体序列同时能有效解除椎管压迫,改善受损神经功能.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腰椎爆裂骨折微创减压内固定

    单孔分体内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谭芳张锋韩帅宋鑫...
    337-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分体内镜(one-hole split endoscopy,OSE)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1月-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2例采用OSE技术行单纯椎管减压治疗的单节段LSS患者临床资料.男18例,女14例;年龄45-82岁,平均65.1岁.病程9~72个月,平均34.9个月.手术节段:L3、4 3例,L4、5 19 例,L5、S1 10例.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放射暴露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前、术后1个月患者病变节段硬膜囊面积.通过术前,术后3d、3个月、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腰腿部疼痛情况;术前及术后3、12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长度平均2.05 cm,手术时间平均88.59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6.72 mL,术中放射暴露次数平均3.84次,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11.66 h.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5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麻木、疼痛、肌力下降,其余患者未发生硬膜撕裂、重要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各时间点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及OD1均明显优于术前,且随时间延长各指标进一步改善,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病变节段硬膜囊面积为(123.13±19.66)mm2,较术前(51.25±9.50)mm2明显增大(t=-18.616,P<0.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疗效,获优18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0.6%.结论 采用OSE技术行单纯椎管减压治疗单节段LSS临床疗效满意,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单孔分体内镜技术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微创手术

    14例头面部瘢痕癌溃疡创面的临床诊疗分析

    陈新冲黄广涛
    342-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头面部瘢痕癌溃疡创面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3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4例头面部瘢痕癌溃疡创面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发病年龄21~81岁,平均61.6岁.潜伏期1个月~70年,中位时间4年.发病部位:头顶部7例、颌面部6例、颈部1例.致伤因素:创伤5例,抓伤5例,烫伤2例,烧伤1例,针刺伤1例.病理检查结果示鳞状细胞癌9例、基底细胞癌3例、皮脂腺癌1例、乳头状汗管囊腺瘤合并管状顶泌汗腺腺瘤1例.手术行单纯肿瘤扩大切除1例,肿瘤扩大切除+植皮修复1例,肿瘤扩大切除+局部皮瓣转移修复7例,肿瘤扩大切除+游离皮瓣移植修复5例.结果 1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33个月,平均27.8个月.2例(14.29%)患者出现瘢痕癌溃疡创面复发,其中1例术后化疗2个疗程,于术后2年复发,现予以口服中药治疗,仍健在;1例于术后1年复发,复发后化疗2个疗程,已死亡.1例患者行左眼及眼周肿瘤扩大切除+游离左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嵌合肌肉轴型皮瓣转移修复术,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经抗感染和扩创缝合术处理后愈合良好;其余患者瘢痕癌溃疡创面均未复发,创面愈合良好.结论 头面部瘢痕癌常见于中老年男性人群,主要病理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局部扩大切除、植皮或皮瓣修复是主要治疗方法.早期积极处理各种损伤后的创面,避免瘢痕反复破溃、感染是预防瘢痕癌变的根本.

    瘢痕癌溃疡创面皮瓣修复

    NaOH改善3D打印聚左旋乳酸网状支架表面形貌的实验研究

    曾辉郭芳黄硕刘宁...
    348-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NaOH蚀刻对3D打印聚左旋乳酸(poly-L-lactic acid,PLLA)网状支架表面形貌的影响.方法 采用熔融沉积成型技术制备3D打印PLLA网状支架,并采用NaOH溶液对支架表面进行蚀刻处理;NaOH溶液浓度分别为0.01、0.1、0.5、1.0、3.0 mol/L,处理时间分别为1、3、6、9、12h,共25种浓度/时间组合.处理后对支架微观形貌、能谱元素、表面粗糙度、亲水性、压缩强度以及细胞黏附、增殖等方面进行观测.以未处理支架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通过熔融沉积成型技术成功制备3D打印PLLA网状支架.经NaOH蚀刻处理构建了粗糙或微观孔洞状结构支架表面,且随NaOH浓度及处理时间增加,孔径及孔密度随之增加.能量色散光谱对样品表征显示材料表面晶体含有Na、O两种元素.经NaOH处理支架表面粗糙度均较未处理支架增加(P<0.05)、接触角减小(P<0.05);0.1 mol/L/12 h、1.0 mol/L/3 h处理支架压缩强度与未处理支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处理支架压缩强度均小于未处理支架(P<0.05).细胞与支架共培养后,NaOH处理支架表面细胞增多,单个细胞铺展面积增大,黏附细胞伸出突触更多.结论 NaOH处理3D打印PLLA网状支架有利于增加支架表面亲水性及细胞黏附.

    聚左旋乳酸3D打印网状支架NaOH亲水性细胞黏附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治疗中远侧交锁螺钉的研究进展

    亓一鸣王晓旭张世民
    356-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治疗中远侧交锁螺钉的研究新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远侧交锁螺钉孔的类型,远侧交锁螺钉的生物力学、临床应用研究和原则、对头髓钉摆动的影响、相关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 远侧交锁螺钉孔可分为静态孔和动态孔.远侧交锁螺钉具有防旋、维持股骨长度、抵抗压缩应力、增加扭矩刚度、抵抗内翻应力等作用,其数量直接影响主钉在髓腔内的摆动.目前无论选用长钉还是短钉,临床上都常规植入远侧交锁螺钉;但使用远侧交锁螺钉会增加麻醉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手术失血和切口长度,近年来有尝试不使用远侧交锁螺钉的趋势.对于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31-A1/2型骨折,动、静态交锁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目前关于远侧交锁螺钉数量和模式的选择仍有争议,使用时应尽量减少打不准、血管损伤、局部应力刺激、内植物周围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远侧交锁螺钉主要起防止股骨干旋转的作用.对于外侧壁完整的稳定型骨折,采用长钉固定时可不使用远侧交锁螺钉;对于任何类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短钉固定时需常规打入远侧交锁螺钉.不同交锁模式、交锁螺钉数量和可吸收交锁螺钉的应用将是未来研究方向.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远侧交锁螺钉生物力学临床研究并发症

    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薄弱状态研究进展

    张雅淳付宇捷吴斗
    363-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薄弱状态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相关研究文献,从形态学、冠状面骨折线、骨密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外侧壁薄弱状态评估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尤为重要.外侧壁厚度是评估外侧壁薄弱状态的主要方式,但仍存在问题.国内外学者从外侧壁宽度、高度、前皮质长度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但目前尚缺乏综合评估方式.冠状面骨折会影响外侧壁形态,并且在X线片上难以发现,临床需要警惕.骨密度与外侧壁薄弱状态相关性亦有待进一步研究.小转子骨折块与外侧壁相互影响,小转子骨折会加重薄弱状态.外侧壁周围软组织也会影响薄弱状态,因此术中操作须重视对软组织的保护.结论 外侧壁薄弱状态评估方法较多,但未形成统一标准.目前研究大多从单一角度评估薄弱状态,缺乏对影响因素的综合性评估研究.对于外侧壁部分骨折后残余外侧壁功能的评估研究较少,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股骨转子间骨折外侧壁薄弱状态

    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与胫骨旋转病理机制和临床关联性的研究进展

    任富继吴疆黄竞敏
    368-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目前关于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medi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 tear,MMPRT)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生物力学变化、病理机制及其与胫骨旋转关系的临床关联性研究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MMPRT及其与胫骨旋转关系的研究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MMPRT是膝关节内侧半月板损伤的一种特殊且常见类型,患者在低能量损伤后出现的膝关节后内侧爆裂疼痛事件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提示.MRI是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MMPRT产生的生物力学效应类似于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且该损伤通常与胫骨旋转有关,MMPRT诱发了胫骨的病理性外旋,及时修复内侧半月板后根能够恢复这种病理性外旋.同时,胫骨旋转的变化与内侧半月板后根修复后的愈合状态相关.结论 MMPRT与胫骨旋转密切相关,了解二者间的生物力学、病理机制和临床关联性,对于改善MMPRT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撕裂胫骨旋转病理机制临床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