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日间髋关节置换手术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骨关节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炎学组...
    513-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间髋关节置换手术是指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在1 d(24h)内完成入院、手术和出院的医疗模式.设置日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心是适应现代医院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全国已有部分大型医院以不同形式和规模开展了日间髋关节置换手术,但尚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和流程.在此背景下,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医院)、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骨关节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关节炎学组联合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借鉴国际日间髋关节置换手术经验,结合国内开展日间手术的临床实践,从日间髋关节置换手术中心的设置、制度、流程以及围术期管理达成共识,旨在为规范化开展日间髋关节置换手术提供参考和指导.

    髋关节置换日间手术专家共识

    广告目次

    520页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与单通道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滑脱的前瞻性对比研究

    吴帝求舒涛卢黔威沈茂...
    52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UBE-TLIF)与单通道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Endo-TLIF)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滑脱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1月-2023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81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UBE-TLIF组(39例)和Endo-TLIF组(4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及术前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血清学指标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总失血量(total blood loss,TBL)、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hidden blood loss,HBL)、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术前1d及术后1、3、5d血清学指标CK、CRP水平,术前1 d及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及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切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硬脑膜撕裂和术后截瘫等情况发生.UBE-TLIF组手术时间少于Endo-TLIF组,但术中失血量、TBL、HBL均多于Endo-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TLIF组术后1、3 dCK水平及术后1、3、5 d CRP水平均高于Endo-TLIF组(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CK和CP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12个月.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椎间融合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TLIF与Endo-TLIF 均为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但与Endo-TLIF相比,UBE-TLIF需在微创技术上进一步改进,以减少组织创伤与失血量.

    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李玉伟李修智严晓云王海蛟...
    529-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应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3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颈前路单个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15例采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行内固定融合(治疗组),22例采用3D打印人工椎体和颈前路钛板行内固定融合(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病程以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后假体下沉发生率、椎间融合情况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手术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治疗组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7个月;对照组6~19个月,平均12.7个月.治疗组术后无患者发生吞咽困难,对照组5例发生吞咽困难,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两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复查示,两组均达椎间融合,椎间融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治疗组2例、对照组3例发生假体下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植物移位或钛板螺钉断裂.结论 采用自稳定零切迹3D打印人工椎体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不仅能获得与3D打印人工椎体相似疗效,还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3D打印人工椎体零切迹自稳定

    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人工椎体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程军陈建谢鲤钟冯世龙...
    535-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人工椎体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1年8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颈椎OPLL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术中采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人工椎体21例(研究组)、钛笼24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以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椎体高度、C2~7Cobb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3、12个月,采用JOA评分、VAS评分及NDI评价患者功能及症状缓解情况;影像学检测椎体高度、C2~7 Cobb角,观察术后植入物下沉、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其中研究组随访时间为(14.28±4.34)个月,对照组为(15.23±3.5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9,P=0.423).两组术后JOA评分、VAS评分和NDI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2个月较3个月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研究组JOA评分以及术后12个月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VAS评分和NDI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复查示,两组术后3、12个月椎体高度、C2~7Cobb角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3、12个月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各时间点椎体高度、C2~7Cobb角大于对照组(P<0.05),植入物下沉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椎间融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钛笼相比,采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人工椎体治疗颈椎OPLL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植入物下沉发生,在椎体重建方面更具有优势.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人工椎体钛笼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板内固定术

    伴颈椎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影像学特征与手术疗效分析

    陆海涛于海洋张伟柴子豪...
    542-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伴颈椎后凸畸形的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颈椎后凸与脊髓受压的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单节段CSM伴颈椎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颈椎X线片后凸顶点与颈椎MRI脊髓压迫点的位置关系分为3组:相同组(A组,20例,两点处于相同位置)、相邻组(B组,10例,两点位置相邻)、相隔组(C组,6例,两点位置相隔>1个椎体).3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变节段、病程及术前C2~7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C7倾斜角(C7 slope,C7S)、后凸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行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并于颈椎X线片和MRI上测量矢状位参数(C2~7角、C2-7 SVA、C7S、后凸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并计算后凸矫正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手术前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变化与JOA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中,仅A组发生1例吞咽困难,术后3d吞咽困难症状消失,余患者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20.1个月;3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各影像学指标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A组后凸矫正率显著优于C组,JOA评分改善率显著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示,JOA评分改善率与末次随访时C2~7角、后凸Cobb角成负相关(r=-0.424,P=0.010;r=-0.573,P<0.001),与末次随访时C7S及后凸矫正率成正相关(r=0.336,P=0.045;r=0.587,P<0.001),与其余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颈椎后凸顶点与脊髓压迫点在影像学上主要存在3种位置关系,并对ACDF术后临床效果和矢状位参数产生影响,颈椎后凸顶点与脊髓压迫点相同者临床疗效和矢状位参数改善最佳.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后凸影像学特征矢状位参数

    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预测价值

    汤润民谭利贤杜小康戎利民...
    550-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神经根沉降征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2021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01例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患者,其中男67例,女134例;年龄50~80岁,平均60.7岁.研究每例L,、2、L2、3、L3、4、L4、5椎间隙,共804个;其中126个椎间隙神经根沉降征阳性,203个椎间隙中央椎管狭窄.通过随访是否出现类似LSS的下肢症状,结合是否合并中央椎管狭窄确定患者是否向症状性LSS进展.对进展组和未进展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治疗情况、各节段椎间隙硬膜囊面积(dural sac cross-sectionalarea,CSA)、椎管狭窄节段数、腰椎管狭窄分级、神经根沉降征阳性与否、沉降征阳性节段数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S-LBP患者向症状性LSS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48个月,平均32个月.201例患者中,35例在初诊至末次随访期间出现过类似LSS的下肢症状,其中33例同时合并中央椎管狭窄(进展组33例,未进展组168例).单因素分析示各节段椎间隙CSA、椎管狭窄节段数、腰椎管狭窄分级、神经根沉降征阳性与否、沉降征阳性节段数等指标是进展为症状性LSS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示,神经根沉降征阳性会增加NS-LBP向症状性LSS进展风险(OR=8.774,P<0.001).结论 神经根沉降征阳性可能与NS-LBP进展为症状性LSS相关,对LSS的诊断有一定预测价值.

    神经根沉降征腰椎管狭窄症非特异性腰痛MRI

    坐骨神经阻滞联合持续股神经阻滞或持续收肌管阻滞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与运动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朱光邹丽丽金群华
    556-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坐骨神经阻滞(sciatic nerve block,SNB)联合持续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或持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疼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2020年12月-2021年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行TKA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SNB联合持续ACB)和对照组(SNB联合持续FNB),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身体质量指数及术前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胫股角、胫骨近端内侧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手术时间、初次下地时间、初次行走距离、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6、12、24、48 h,采用数字评分量表(NRS)评价患者膝关节周围静息疼痛情况,采用徒手肌力法评价股四头肌肌力变化,并测量膝关节屈曲及伸直角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初次行走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初次下地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术后48 h研究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时间点两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24h研究组股四头肌肌力及2~6h膝关节伸直角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股四头肌肌力和膝关节屈伸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NB联合持续ACB或持续FNB均可有效缓解TKA术后患者疼痛,与联合持续FNB相比,联合持续ACB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小,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恢复更好.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坐骨神经阻滞股神经阻滞收肌管阻滞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局部注射多模式混合药物的早期疗效及对软骨影响的研究

    余鸿董珍林施政良李黎...
    562-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中局部注射多模式混合药物(multimodal drug cocktail,MDC)的早期疗效及对软骨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2月-2023年8月拟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行关节镜下ACL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90例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根据韧带重建后注射药物不同随机分为3组(n=30).3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病程以及术前大腿周径及关节液中 TNF-α、IL-6、IL-1、基质金属蛋白酶 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3,MMP-3)、MMP-13、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ACAN)含量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韧带重建后,分别于关节内和取腱处注射对应MDC(A组由罗哌卡因、氨甲环酸、倍他米松组成,B组由罗哌卡因、倍他米松、生理盐水组成)或生理盐水(C组).比较3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曲马多注射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肿胀程度及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lom评分以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MRI检查不同软骨区域T2*值;ELISA法检测关节液中TNF-α、IL-6、IL-1、MMP-3、MMP-13、ACAN含量.结果 3组患者均获随访,A、B、C组随访时间分别为(12.53±3.24)、(13.14±2.87)、(12.82±3.32)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A、B组与C组相比,住院时间缩短、曲马多注射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膝关节肿胀程度较B、C组减轻(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24、48 h时,A、B组VAS评分低于C组(P<0.05);术后72 h时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14 d、1个月,A组膝关节活动度优于C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A、B组IKDC评分高于C组(P<0.05);其余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Lyshlom评分及H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术后14 d A、B组患膝关节液中IL-1和IL-6含量低于C组(P<0.05),TNF-α、MMP-3、MMP-13、ACAN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上述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时,3组间各软骨区域T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LR术中关节内联合取腱处注射MDC(罗哌卡因、氨甲环酸、倍他米松)可获得良好早期疗效,且对软骨无明显影响.

    前交叉韧带重建多模式混合药物局部注射早期疗效软骨

    贫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乔梁姚尧吴登先徐志宏...
    570-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贫血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9月-2021年12月符合选择标准的1916例非骨折病因行THA治疗患者临床资料.男811例,女1 105例;年龄18~94岁,平均59.2岁.贫血患者213例,非贫血患者1 703例;术前DVT 55例,非DVT 1 861例(其中术后新发DVT75例).对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史、血栓史、吸烟史、是否翻修、术前D-二聚体阳性(≥0.5mg/L)、是否贫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及手术前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翻修、术前红细胞、术前血红蛋白、术前D-二聚体阳性和贫血是术前DVT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0岁)、女性、术前D-二聚体阳性、贫血是术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单因素分析示,年龄、性别、翻修、术前D-二聚体阳性、贫血、输血、术后红细胞、术后血红蛋白是术后新发DVT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60岁)、女性、翻修是术后新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THA术前DVT患者中贫血发生率较高,并且贫血是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贫血虽然不是THA术后新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术后新发DVT患者中贫血发生率也较高.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贫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