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在腰椎融合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研究

    熊昌军左云周严小康王冠...
    576-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辅助腰椎融合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髋臼杯放置的准确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45例因骨关节炎行THA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既往均接受腰椎融合术.THA术中26例采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观察组),19例未采用该系统(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腰椎融合节段数量以及术前Harri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位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髋臼杯均在安全区(前倾角25°~30°),术后1例(3.85%)位于安全区外;对照组术后9例(47.37%)位于安全区外;两组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及术后髋臼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髋臼外展角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未发生感染.两组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Harris评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2例关节脱位、1例股骨撞击综合征;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椎融合患者THA术中可应用改良髋臼前倾角及外展角校验系统获得理想髋臼杯植入角度.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假体前倾角外展角腰椎融合术

    克氏针固定治疗屈指肌腱A2环形滑车损伤致近节指骨撕脱骨折疗效观察

    杨焕友王斌郭琳刘志旺...
    583-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屈指肌腱A2环形滑车损伤致近节指骨撕脱骨折受伤机制、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5月-2022年9月收治的4例屈指肌腱A2环形滑车损伤致近节指骨撕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6~52岁,平均33岁.损伤指别:中指1例,环指3例.致伤原因:攀岩运动伤2例,搬运重物伤2例.术前手指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示近节指骨侧方撕脱骨折,骨折块长15~22 mm,宽3~5 mm.伤指术前总主动活动度(TAM)为(148.75±10.11)°;中、环指握力为(15.50±2.88)kg,较健侧(50.50±7.93)kg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0,P<0.001).受伤至手术时间2~7 d,平均3.5 d.采用1枚直径1.0 mm克氏针经骨折块直接固定,2枚直径1.0 mm克氏针对骨折块进行扣压固定.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测量伤指TAM及中、环指握力;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指功能.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9个月.X线片示近节指骨撕脱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8周,平均4.6周.末次随访时,中、环指握力为(50.50±7.76)kg,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40,P<0.001).伤指TAM达(265.50±2.0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35,P<0.001).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手指功能,4例均获优.结论 采用克氏针经骨折块固定及骨折块外扣压固定治疗屈指肌腱A2环形滑车损伤致手指近节撕脱骨折,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指骨骨折A2环形滑车损伤机制内固定

    混合现实技术在游离腓骨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研究

    宋宣向大兰刘代德刘一秀...
    58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游离腓骨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穿支血管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2020年6月-2023年6月,采用游离腓骨皮瓣修复12例下颌骨缺损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35~78岁,平均61岁.下颌骨成釉细胞瘤9例,侵犯下颌骨口腔鳞癌3例.病程15 d~2年,中位病程14.2个月.下颌骨缺损长度5~14 cm,平均8.5 cm;软组织缺损范围为5 cm×4 cm~8 cm×6 cm.术前均行颌面部增强CT和下肢CT血管造影检查,将所得数据制成下颌骨、下肢穿支血管三维模型.术中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将穿支血管三维模型重叠于患者体表,制取游离腓骨皮瓣修复缺损.腓骨切取长度为6~15 cm,平均9.5 cm;皮瓣切取范围6 cm×5 cm~10 cm×8 cm,供区拉拢缝合(7例)或游离植皮修复(5例).结果 12例患者术前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定位穿支血管30支,每例平均2.5支;术中测量术前定位穿支血管穿出点与实际穿出点距离为1~4mm,平均2.8 mm.术后12例腓骨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坏死,换药后延期愈合.供区发生感染1例,经抗炎换药治疗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 Ⅰ期愈合,植皮顺利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中位时间21个月.修复面部外形好,皮瓣无臃肿.3例术后接受放化疗患者中,随访6个月时2例正常骨愈合、1例延迟愈合.结论 在游离腓骨皮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中使用混合现实技术,可以实现穿支血管三维可视化,手术操作简便,误差较小.

    混合现实技术游离腓骨皮瓣下颌骨缺损穿支血管修复重建

    三维超声技术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创面中的应用研究

    马涛张宇轩许亚军周建东...
    593-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采用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引导下三维超声技术定位穿支的准确性,以及基于此设计皮瓣修复足背创面的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30例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2~63岁,平均43.9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2例,重物压砸伤15例,机器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8 h,平均3.5 h.彻底清创后创面范围为5 cm×3 cm~17 cm×5 cm,予以封闭式负压引流敷料覆盖,待创面无明显感染后行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前采用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对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及主干血管进行探测,获得完整三维图像,记录穿支数量、位置以及主干血管在肌肉内位置、走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穿支设计皮瓣及指导皮瓣切取;术中皮瓣切取范围6 cm×4 cm~18 cm×6 cm.将术前探测与术中观察的穿支进行对比,计算敏感度及阳性预测值,评估三维超声技术定位穿支的准确性.供区直接拉拢缝合25例,游离植皮修复5例.结果 30例患者术前探测发现60支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术中发现58支,其中术前与术中相符穿支56支,敏感度93.3%、阳性预测值96.6%;术前探测及术中观察主干血管在肌肉内位置、走行方式基本相符.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I期愈合;供区切口均I期愈合,植皮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4.7个月.皮瓣外观、色泽、质地良好,穿鞋及行走无明显影响;末次随访时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为80~92分,平均87.5分;患者满意度达优29例、良1例.结论 宽频线阵容积探头引导下三维超声技术定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准确,三维成像更直观,可用于指导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设计及切取.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宽频线阵容积探头三维超声技术足背创面修复

    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宋建国林浩东
    598-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selenium-methylselenocysteine,SMC)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雪旺细胞RSC96细胞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A组(无任何处理对照组)、B组(加入 100 μmol/L H2O2)、C 组(加入 100 μmol/L H2O2+100 μmol/L SMC)、D 组(加入 100 μmol/L H2O2+200 μmol/L SMC)、E组(加入100 μmol/L H2O2+400 μmol/L SMC);通过MTT法检测SMC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确定合适剂量组别后,通过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荧光检测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将36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坐骨神经损伤组(PNI组)及SMC治疗组(SMC组),每组12只;PNI组大鼠造模术后正常喂食、水,SMC组大鼠于每日饮用水中加入0.75 mg/kg SMC.术后4周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取材行神经电生理检测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最高电位,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7、IL-6、IL-10和氧化应激因子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劳克坚劳蓝(luxol fast blue,LFB)染色观测髓鞘密度,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荧光强度,透射电镜观察髓鞘形态并测量轴突直径,Western blot检测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磷酸化 p38MAPK(phosphorylation p38MAPK,p-p38MAPK)、血红素氧合酶 1(heme oxygenase 1,HO-1)、核因子红细胞系 2 相关因子 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MTT检测示加入SMC后显著促进RSC96细胞增殖,且低浓度即可达有效效果,故选择C组进入后续实验;ROS免疫荧光检测示B组较A组ROS荧光强度明显上升,C组较B组ROS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5).动物实验神经电生理检测示,SMC组CMAP最高电位显著高于PNI组和Sham组(P<0.05).ELISA检测示,PNI组较Sham组IL-6、IL-17、MDA水平明显上升,IL-10、SOD、CAT水平明显下降;SMC组较PNI组IL-6、IL-17、MDA水平明显下降,IL-10、SOD、CAT水平明显上升(P<0.05).LFB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示SMC组的髓鞘密度和轴突直径明显优于PNI组和Sham组(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SMC组GFAP和MBP荧光强度显著强于PNI组和Sham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SMC组Nrf2、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PNI组和Sham组,PNI组p-p38MAPK/p38MAPK蛋白表达量比值显著高于SMC组和Sham组(P<0.05).结论 SMC可能通过上调Nrf2/HO-1通路抑制神经损伤后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而抑制p38MAPK通路磷酸化促进雪旺细胞增殖,最终促进髓鞘形成和加速周围神经再生.

    神经再生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氧化应激炎症反应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路

    颈椎术后C5麻痹病因分析及临床干预

    徐晨霈周铭杰陈楚翔王洪立...
    608-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述颈椎术后C5麻痹(C5palsy,C5P)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C5P患者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颈椎术后C5P相关文献,系统性阐述C5P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预防、治疗措施新进展.结果 C5P为颈椎术后出现的C5神经支配区肌肉无力,表现为肩外展、屈肘受限,发生率>5%,可能由节段性脊髓损伤或神经根机械损伤导致.对于存在危险因素患者,术中仔细操作及采取预防性措施可减少术后C5P的发生.大部分患者经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后功能可恢复,6个月以上无明显好转者可予以手术干预,可选用椎间孔减压、神经移位等手术方案.结论 有关C5P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等已取得一定研究进展,但对于干预时机和手术方式仍需进一步研究.

    C5麻痹神经根损伤颈椎手术并发症

    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治疗研究进展

    申向阳贾国强
    613-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distal humeral 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DHMDJ)骨折治疗研究进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儿童DHMDJ横形骨折及内侧柱不稳定骨折特点及相关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儿童DHMDJ骨折在临床并不少见,其骨折线位置较高,往往具有多方向不稳定性,治疗上闭合复位困难,容易引起肘关节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等并发症.以往克氏针技术对于中、低位骨折疗效较好,但容易引起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弹性髓内钉适用于骨折线位置较高的横形骨折,然而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还可能导致医源性骺板损伤.外固定架是治疗DHMDJ骨折新方式,无论是横形骨折,还是内侧柱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均满意.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较少,多集中于生物力学研究,疗效缺少高质量临床研究支持.结论 儿童DHMDJ骨折治疗以恢复骨折解剖对位和防止复位丢失为最终目的,内固定物选择取决于骨折线位置和骨折形态.

    肱骨远端骨干-干骺端交界区骨折内侧柱治疗儿童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及MRI评估研究进展

    刘学淼栗智万璞张卫国...
    618-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不同手术入路及MRI评估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不同手术入路可能造成的肌肉损伤,帮助临床医生术中进行规避并在术后识别某些肌肉相关并发症的成因.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THA不同手术入路及MRI评估的研究文献,总结后入路、改良直接外侧入路、直接前入路以及微创前外侧入路(又称慕尼黑骨外科入路)的MRI表现.结果 传统后入路主要损伤短外旋肌群,增大术后脱位率;保留梨状肌后入路可以明显改善术后梨状肌肌腱质量,但可能导致梨状肌盆腔内部分损伤.改良直接外侧入路主要损伤臀中肌,增大术后跛行风险.直接前入路主要损伤阔筋膜张肌,以及可能会造成短外旋肌群和切口周围肌肉损伤.微创前外侧入路主要损伤臀上神经,继而导致阔筋膜张肌去神经化,还可能导致臀中肌和臀小肌损伤.肌肉损伤情况明显影响THA预后,微创入路更适用于老年患者.结论 通过MRI可以明确不同手术入路造成的不同类型肌肉损伤.相比传统入路,微创入路可以减少肌肉损伤、改善术后功能,且老年患者受益更多;但由于微创入路术野较小,强行扩大术野将导致意料之外的肌肉损伤,影响术后功能恢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RI手术入路肌肉损伤

    真皮脂肪调控毛发生长的研究进展

    张悦汤炜田卫东于湄...
    626-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毛发周期和真皮脂肪之间的动态同步变化以及真皮脂肪对毛发生长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脱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和总结真皮脂肪前体细胞、真皮成熟脂肪细胞以及成脂分化过程对毛发周期转变的影响.结果 真皮脂肪组织与毛囊解剖结构相邻,并且与毛发周期变化息息相关.真皮脂肪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毛发由静止期向生长期转变,但成熟脂肪细胞能够通过表达调节毛发周期的信号分子以加速毛发周期生长期-退行期转变.真皮脂肪的成脂分化与毛发周期转变共同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综合调节.结论 真皮脂肪通过分泌多种信号分子来影响毛发周期转变以调节毛发生长,但目前研究结果尚不足以充分阐明真皮脂肪在调节毛发周期中的突出作用,具体调节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真皮脂肪前体细胞真皮成熟脂肪细胞毛发周期信号分子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蜡油样骨病膝关节僵硬一例

    李盛杰陈照宇
    633-634页

    蜡油样骨病膝关节僵硬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