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保留喙肩韧带有限截骨弹性固定Latarjet手术解剖学研究

    梁新枝梁达强吴冰李锦涛...
    691-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国人盂肱关节(包括关节盂、喙突)形态学特点;通过构造不同程度关节盂骨缺损模型并模拟弹性固定Latarjet手术,明确根据术前关节盂骨缺损弧长度设计喙突截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愿捐赠的6具成年尸体12个肩关节标本,首先解剖观察喙肩韧带与联合腱是否相连,确定两者交叉点,测量喙突尖端距离喙突折返处的垂直长度、以交叉点为起点允许的最大截骨线长度以及最大截骨角度.然后,随机构建不同程度关节盂前下方骨缺损模型,测量关节盂骨缺损弧长度并计算缺损面积;根据模型中关节盂骨缺损弧长度设计喙突斜形截骨,测量实际喙突截骨长度及截骨角度;模拟保留喙肩韧带有限截骨弹性固定Latarjet手术,观察骨块中心位置.结果 所有肩关节标本喙肩韧带与联合腱之间存在交叉纤维,喙突尖距离喙突折返处垂直长度为24.8~32.2 mm,平均28.5 mm;以交叉点为起点允许的最长截骨线长度为26.7~36.9 mm,平均32.0 mm;最大截骨角度为58.8°~71.9°,平均63.5°.基于关节盂前下方骨缺损模型,测量关节盂骨缺损弧长度为22.6~29.4 mm,平均26.0 mm;关节盂骨缺损比例为20.8%~26.2%,平均23.7%.基于喙突骨块,测量喙突截骨长度23.5~31.4mm,平均26.4 mm;截骨角度51.3°~69.2°,平均57.1°.关节盂骨缺损弧长度与喙突截骨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弹性固定Latarjet手术后,所有模型中喙突截骨骨块最高点(线袢固定位置)均位于最适圆心下方,骨块集中于关节盂前下方.结论 喙突大小基本能满足较大关节盂骨缺损修复需求,保留喙肩韧带的斜形截骨方式有望替代传统Latarjet截骨方式.

    弹性固定Latarjet手术喙肩韧带喙突有限截骨应用解剖

    HoloSight创伤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二窗螺钉植入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研究

    曹文豪王中鹤李嘉琦祁麟...
    696-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HoloSight创伤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二窗螺钉植入治疗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6月-2023年10月于两个医学中心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并植入二窗螺钉治疗的23例髋臼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二窗螺钉植入方式不同分为导航组(10例,采用HoloSight创伤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植钉)和徒手组(13例,采用传统X线透视引导植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及Judet-Letournel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二窗螺钉植钉时间、透视次数、导针调整次数、螺钉植入质量、骨折复位质量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导航组植钉时间、透视次数和导针调整次数明显少于徒手组(P<0.05).导航组螺钉植入质量明显优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1个月,平均7.7个月.导航组和徒手组术后1周骨折复位质量达优良者分别为9、9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达优良者分别为12、12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内固定失效、血管神经损伤、切口疝等植钉相关并发症.结论 髋臼骨折治疗中,与传统徒手植钉比较,HoloSight创伤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植入二窗螺钉能减少植钉时间、提高植钉准确性、减少辐射量,是一种高效、准确及安全的手术方式.

    髋臼骨折透视导航二窗螺钉植钉安全性

    长、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岳茂明杨大威
    703-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长、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A2.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femur,IF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4例A2.3型IF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使用的PFNA主钉长度分为长钉组(PFNA主钉长度>240 mm,24例)和短钉组(PFNA主钉长度≤240 mm,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身体质量指数、骨折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复位质量评分、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根据A2.3型IFF骨折线与小转子的关系,将两组患者细分为Ⅰ型(骨折线延伸至小转子水平)、Ⅱ型(骨折线延伸至小转子下方2 cm以内)、Ⅲ型(骨折线延伸至小转子下方2 cm以外),评价各亚型患者术后稳定性及内固定物松动情况.结果 短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少于长钉组(P<0.05);两组术中复位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3.5个月.短钉组术后稳定性评分低于长钉组(P<0.05).术后1年长钉组Harris评分优于短钉组(P<0.05),但两组Harris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钉组有3例发生并发症(包括1例入钉点偏外导致髋内翻,2例复位丢失均发生内固定物松动),短钉组有7例发生并发症(包括1例入钉点偏外导致髋内翻,6例复位丢失均发生内固定物松动),两组均无股骨前弓破损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型患者因例数较少未纳入统计;Ⅰ型患者中长、短钉组术后稳定性评分及内固定物松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型患者中长钉组术后稳定性评分及内固定物松动发生率均明显优于短钉组(P<0.05).结论 长PFNA固定A2.3型IFF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量多,但患者术后总体稳定性更好.对于骨折线延伸至小转子以下2 cm以内的A2.3型IFF使用长PFNA固定,虽然手术创伤大,但患者术后稳定性较短PFNA好;对于骨折线延伸至小转子水平的A2.3型IFF使用长、短PFNA固定术后稳定性无明显差异.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股骨转子间骨折骨折稳定性

    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头颈骨块"鸟嘴样"向前翘起的形态特征及复位技巧

    辛大江张成成李文亮吴成波...
    710-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头颈骨块在矢状面呈"鸟嘴样"向前翘起的形态特征和复位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31例头颈骨块在矢状面呈"鸟嘴样"向前翘起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18例;年龄68~83岁,平均76.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76h,平均51.2 h.骨折按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2018分型标准分型:A1.2型10例、A1.3型11例、A2.2型6例、A2.3型4例;按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老年髋部骨折"研究小组提出的新综合分类法分型:A1.3型10例,A2.1型11例,A2.2型6例,A2.3型2例,A2.4型2例.术前经X线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将骨折分为两种类型:第1类14例,骨折形态不复杂但有严重骨性交锁和(或)软组织嵌顿;第2类17例,骨折粉碎严重、骨块之间明显分离错位、软组织铰链破坏.患者均经闭合手法复位失败,选择经前方小切口拧入空心螺钉辅助复位头颈骨块,再按常规进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显性失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术后即刻X线透视下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及内固定术后稳定性,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术后48 h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疼痛程度;术后3个月按Parker-Palmer活动能力评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手术时间39~58 min,平均46.3 min;术中透视13~38次,平均23.5次;术中显性失血量45~90 mL,平均65.3 mL.术后即刻影像判断骨折复位质量及内固定术后稳定性评分均为优29例、良2例.术后48hVAS评分为2~6分,平均3.1分.术后1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住院时间6~10d,平均7.3 d.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个月,平均6.5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5~8.0个月,平均4.5个月.术后3个月Parker-Palmer活动能力评分达9分28例、6分3例.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头颈骨块在矢状面呈"鸟嘴样"向前翘起时手法复位困难,经前方导针结合空心螺钉辅助复位,简单有效,能取得满意疗效.

    股骨转子间骨折难复性骨折头颈骨块"鸟嘴样"畸形骨折复位内固定

    双后内侧入路缝合钩缝合与Fast-Fix全内缝合治疗Ramp损伤的早期疗效比较研究

    程琛秦海龙孙学斌
    716-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缝合钩缝合与Fast-Fix全内缝合治疗Ramp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2月-2023年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6例前交叉韧带断裂合并Ramp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缝合钩缝合28例(A组),关节镜下Fast-Fix全内缝合28例(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损伤侧别、身体质量指数及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Tegner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定期随访,参照Barrett临床愈合标准以及MRI评价标准评估Ramp区域临床及影像愈合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VAS评分及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并与术前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两组McMurray试验均为阴性.A、B组术后6个月临床愈合率分别为71.4%(20/28)、64.3%(18/28),12个月时分别为92.9%(26/28)、82.1%(23/2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327,P=0.567;x2=0.469,P=0.225).两组间术后各时间点Lysholm评分、VAS评分及Tegn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各项评分均较术前改善,12个月时较6个月时进一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膝关节MRI复查示A组Ramp区域达完全愈合、部分愈合、未愈合分别有26例(92.9%)、2例(7.1%)、0例(0),B组为25例(89.3%)、1例(3.6%)、2例(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30,P=0.596).结论 关节镜下双后内侧入路缝合钩缝合与Fast-Fix全内缝合治疗Ramp损伤均安全可靠,术后早期患者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

    Ramp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缝合钩Fast-Fix全内缝合

    Allg?wer-Donati 缝合技术在 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研究

    冯骏侯建伟王岩松杨云峰...
    723-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中采用Allgöwer-Donati缝合技术缝合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2023年5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双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30例采用普通褥式缝合技术缝合切口(对照组),30例采用Allgöwer-Donati缝合技术(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侧别及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及身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d及1、2周手术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2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生理健康部分评分,包括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职能(role physical,RP)、躯体疼痛(bodily pain,BP)、总体健康(general health,GH)4项.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1周内观察组1例、对照组7例出现切口渗液,经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观察组术后早期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远期切口并发症.随时间延长,两组VAS评分均降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两组SF-36评分中PF、RP、BP、GH 4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普通褥式缝合,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中采用Allgöwer-Donati缝合技术缝合切口,可降低术后早期切口并发症发生风险.

    Allgöwer-Donati缝合技术普通褥式缝合胫骨平台骨折闭合性骨折并发症

    髌上入路和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疗效比较

    徐学鹏赵亮范玮张喜海...
    728-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3例采用髓内钉固定治疗的胫骨多段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A组),20例采用膝关节半伸直位髌旁内侧入路(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及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及骨折愈合时间,统计两组术后4、8、12周膝关节VAS评分及ROM,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所有切口均Ⅰ期愈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手术切口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1.1个月.术后随时间延长,两组膝关节VAS评分均逐渐降低,ROM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周B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膝关节VAS评分及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B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半伸直位髌上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多段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髌旁内侧入路术后早期膝关节疼痛症状更轻,远期膝关节功能更优.

    胫骨多段骨折髌上入路髌旁内侧入路髓内钉

    胫骨平台下低密度区骨量及体积对下肢力线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韩龙飞林天烨何敏聪何晓铭...
    734-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胫骨平台下低密度区骨量及体积对下肢力线的影响,为临床上胫骨平台下骨量减少的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预防下肢力线内移合并膝关节内翻提供力学证据.方法 选取1名健康成人为研究对象,获取其X线片和CT影像数据并导入Mimics 21.0软件,重建完整膝关节模型及3个体积相等、形态不同的胫骨平台下低密度区模型,导入Solidworks 2023软件中进行模型装配、验证.分别构建胫骨平台下低密度区骨量减少22%、33%、44%、55%、66%的5个KOA有限元模型及骨量减少66%的低密度区模型等比例缩放81%、90%、100%、110%、121%的5个KOA有限元模型.根据生理状态下人体下肢负荷情况,胫、腓骨远端设置完全固定,在股骨头表面主要负重区施加沿下肢力线方向、大小为1 860 N的轴向压强载荷,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2022计算分析胫骨平台内侧最大应力及胫骨皮质骨、松质骨最大位移,进而预测下肢力线改变趋势.结果 构建的KOA模型符合下肢正常解剖结构.在相同边界条件、相同载荷情况下,随着胫骨平台下低密度区骨量逐渐减少,以及胫骨平台下低密度区体积逐渐增大,胫骨内侧平台最大应力及胫骨皮质骨、松质骨最大位移均随之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下出现低密度区提示膝内翻及下肢力线内移可能性增加,且低密度区体积和骨量减少程度是关键促发因素,可指导临床医生提前预防,避免膝内翻发生.

    膝关节骨关节炎下肢力线低密度区膝内翻有限元分析

    外侧合页骨折对踝上截骨术早期疗效的影响及危险因素分析

    张凯亭李卓揭珂徐镜程...
    742-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外侧合页骨折(lateral hinge fracture,LHF)对踝上截骨术(supramalleolar osteotomy,SMO)早期疗效的影响,并探究导致其产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9例(39足)采用SMO治疗的踝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0例,女29例;年龄41~71岁,平均57.7岁.Takakura分期:Ⅱ期6足,Ⅲa期19足,Ⅲb期14足.依据术后即刻X线片判断外侧合页位置是否并发LHF,比较发生与未发生LHF患者的截骨愈合时间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胫骨关节面角(tibial anterior surface angle,TAS)、胫骨外侧面角(tibial lateral surface angle,TLS)和距骨倾斜角(tibiotalar angle,TT)手术前后变化值.对发生与未发生LHF患者的年龄、性别、侧别、身体质量指数、Takakura分期、术前VAS评分、术前AOFAS评分、术前TAS、术前TLS、术前TT、SMO矫正角、截骨撑开量、截骨处内侧至踝关节线距离(distance from medial osteotomy to ankle joint line,MD)、截骨处外侧至踝关节线距离(distance from lateral osteotomy to ankle joint line,LD)等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MO术中发生LHF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7.1个月.术中13足发生LHF(A组),26足未发生LHF(B组).X线片复查示A组1例合并胫骨关节面劈裂骨折患者出现截骨延迟愈合,予以石膏固定后成功愈合;其余患者截骨均愈合,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VAS评分、AOFAS评分及TAS、TLS、TT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手术前后变化值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示,发生与未发生LHF患者的SMO矫正角、截骨撑开量和L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示,LD过大是SMO术中发生LHF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SMO术中外侧合页位置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LHF发生,采取合适治疗和康复方案,术后可获得与未发生LHF患者相似的早期疗效.

    踝关节骨关节炎踝上截骨术外侧合页骨折危险因素

    基于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的研究

    陈明学吴江殷瀚眭翔...
    748-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评价该支架理化性质及生物相容性.方法 取新鲜猪膝关节半月板,采用改良物理化学联合方法脱细胞处理,获得脱细胞半月板基质匀浆;经大体观察、HE及DAPI染色观察脱细胞效果,甲苯胺蓝、番红O及天狼猩红染色评估黏多糖和胶原保留情况.然后制备脱细胞半月板基质生物墨水,通过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制备新型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与脂肪来源干细胞共培养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检测支架细胞相容性,死/活细胞染色和细胞骨架染色观察细胞活性和形态;植入大鼠皮下后组织学染色评估支架炎症细胞浸润与降解情况.结果 脱细胞处理后半月板基质匀浆呈透明凝胶状,DAPI和组织学染色示免疫原性的核酸去除,同时黏多糖及胶原成分保留.采用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成功构建新型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扫描电镜示支架呈分级大孔-微孔的微观结构;CCK-8检测示支架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死/活细胞染色示支架可有效维持细胞活性(>90%);细胞骨架染色示支架有利于细胞黏附和铺展;支架植入大鼠皮下1周后有轻度炎症反应,3周后未见明显炎症反应,并可见支架逐步降解.结论 基于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半月板支架具有分级大孔-微孔的微观结构和良好细胞相容性,有利于细胞黏附和生长,为下一步体内研究奠定基础.

    组织工程支架低温沉积3D打印技术半月板脱细胞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