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男子乳腺发育症腺体质量术前评估研究

    刘岩李梦竹胡扬喜董星...
    818-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腔镜皮下腺体切除术治疗男子乳腺发育症(gynecomastia,GYN)疗效以及术前评估腺体质量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8月-2024年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5例GYN患者.患者年龄(30.8±7.9)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7.3(24.9,29.8)kg/m2.乳房发育 Simon 分级:Ⅰ 级8例、Ⅱa级32例、Ⅱb级21例、Ⅲ级4例.患者均接受双侧腋下单孔腔镜皮下腺体切除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双侧拔管时间、总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个月以问卷调查行术后美容效果评分.术前测量BMI,站立位及平卧位胸乳距(sternal notch to nipple,SN-N)、乳头间距(nipple to nipple,N-N),计算两侧站立位与平卧位SN-N差值(ΔSN-N)、平卧位与站立位N-N差值(ΔN-N);术中称重切除腺体质量.比较不同Simon等级间腺体质量相关指标(BMI、ΔSN-N、ΔN-N);将腺体质量与BMI及对应侧别ΔSN-N、ΔN-N、Simon分级(Ⅰ、Ⅱa、Ⅱb、Ⅲ级分别赋值为1、2、3、4)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6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0(60.0,90.0)min,术中出血量12.0(11.0,13.0)mL;双侧拔管时间为术后1.5(1.5,1.5)d;总住院时间3.0(3.0,3.0)d.术后发生胸壁皮下积血3例、乳头乳晕区麻木不适1例,其余患者均无术后出血、积液、感染、乳头乳晕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个月患者美容效果评分均为15分,非常满意.右侧ΔSN-N Simon Ⅰ级与Ⅱa级、Ⅱb级、Ⅲ级间比较,左侧ΔSN-N Simon Ⅰ级与Ⅱb级、Ⅲ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级别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ΔN-NSimon Ⅱa级、Ⅱb级间比较,BMI Simon Ⅱb级、Ⅲ级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级别间ΔN-N、BM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患者左、右侧腺体质量分别为69.0(52.1,104.0)g、73.0(56.0,94.0)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22,P=0.534);取右侧数据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示右侧腺体质量与BMI及Simon分级、ΔSN-N、ΔN-N均成正相关(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Simon分级对腺体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回归方程如下:右侧腺体质量=5.541+32.115xSimon分级(R2=0.354,P<0.001).结论 单孔腔镜皮下腺体切除术是治疗GYN的理想术式.BMI及Simon分级与GYN腺体质量密切相关,对于术前腺体质量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男子乳腺发育症单孔腔镜皮下腺体切除术腺体质量

    不同程度初级膝内翻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疗效的影响研究

    任富继吴疆赵栋王蕊...
    823-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初级膝内翻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60例合并初级膝内翻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自体单束胭绳肌初次重建ACL.根据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将患者分为3组,A组(0°~3°)64例、B组(3°~6°)55例、C组(6°~9°)41例.3组患者除HK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年龄、性别、侧别、身体质量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膝关节Kellgren-Lawrence分级、胫骨平台后倾角、合并半月板损伤构成比、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客观评分、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及健、患侧胫骨最大前移程度差值(side-to-side difference,SSD)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通过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SSD评估关节稳定性;使用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客观评分评估关节功能.结果 3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1个月,平均26个月;A、B、C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5,P=0.714).末次随访时,各组膝关节稳定性以及功能检测指标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SSD变化值以及Lysholm评分变化值、Tegner评分变化值和IKDC客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Kellgren-Lawrence分级、HKA与术前一致.结论 初级膝内翻不会影响ACL重建术后早期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且不同程度膝内翻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膝内翻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早期疗效

    反向牵引装置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术前的应用效果

    陈明礼陈宗霖李洪瀚陈进鸿...
    830-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研制的反向牵引装置在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3例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术前牵引方法分为观察组(16例,入院当天使用反向牵引装置进行治疗),对照组(17例,入院当天行跟骨牵引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患侧侧别、致伤原因、骨折Schatzker分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术前相关并发症(钉道松动、钉道渗液、钉道感染、软组织坏死、软组织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牵引后第4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测量患侧肢体肿胀值,采用制动舒适度评分表(ICQ)评估患者围术期住院舒适度.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术前等待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术前相关并发症;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钉道松动并渗液,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后第4天观察组ICQ评分、VAS评分及患侧肢体肿胀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示对照组跟骨牵引后胫骨平台骨折分离及下肢力线有所恢复,但不如观察组恢复明显;观察组骨折间隙明显减小,胫骨平台对位对线良好,侧方成角畸形纠正.结论 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入院后采用反向牵引装置治疗可加快软组织周围肿胀消退、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术前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术前生活质量,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疗效良好.

    胫骨平台骨折反向牵引跟骨牵引舒适度

    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判断内外侧关节面复位质量的新透视方法

    王伟斌韩欣攸扶青松袁欣华...
    836-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介绍一种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判断内外侧关节面复位质量的新透视方法,并总结采用该方法治疗的髌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2例髌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21~75岁,平均62岁.髌骨骨折类型:横形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37例,纵向骨折6例.根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2018年版分型标准,34A型21例、34B型6例、34C型2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5 d,平均2.3 d.采用空心钉或空心钉张力带伴或不伴锚钉修复内固定治疗,术中采用髌骨内外侧关节面切线透视法,观察髌骨中嵴关节面、外侧关节面、内侧关节面以及外侧关节面边缘的复位平整度及内固定物位置.术后定期随访并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采用膝关节活动度、Böstman评分和Lysholm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中采用髌骨内外侧关节面切线透视法示内外侧关节面均复位满意,内固定物位置均良好.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期间发生骨折移位1例,钛缆断裂1例.髌骨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1.4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达120°~140°,平均136°.Böstman评分为20~30分,平均28分;获优45例、良7例.Lysholm评分88~100分,平均93分;获优40例、良12例.结论 应用髌骨内外侧关节面切线透视法术中可以快速确定髌骨的透视平面,准确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及内固定物位置,进而提升临床疗效.

    髌骨骨折术中透视关节面骨折复位

    Paprosky Ⅰ~Ⅲ型股骨缺损患者SL-PLUS MIA柄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中远期疗效

    努尔艾力江·玉山李亦丞郭晓斌吾湖孜·吾拉木...
    842-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aprosky Ⅰ~Ⅲ型股骨缺损患者采用SL-PLUS MIA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SL-PLUS MIA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的44例PaproskyⅠ~Ⅲ型股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31~76岁,平均57.7岁.翻修原因:假体无菌性松动27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17例.髋关节Harris评分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为54(48,60)分、感染患者为43(37,52)分.股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Ⅰ型32例,Ⅱ型9例,ⅢA型2例,ⅢB型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定期随访,完成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X线片评估、股骨柄生存率分析,以及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感染患者手术时间95~215 min,平均125.0 min;术中输血量400~1 800 mL,平均790.0 mL.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手术时间70~200 min,平均121.0 min;术中输血量400~1 400 mL,平均721.7 mL.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10.0年,平均7.4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为88(85,90)分、感染患者为85(80,88)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影像学复查示,25例新植入股骨柄远端未越过原柄末端,所有股骨柄均获得骨性固定.2例出现股骨柄下沉,1例股骨柄近端外侧出现透亮线.以假体无菌性松动定义终点事件,股骨柄10年生存率为100%;以任意原因导致治疗失败为终点事件,假体生存时间为(111.70±3.66)个月,7年生存率为95.5%;感染患者7年生存率为94.1%,假体无菌性松动患者为96.3%.术后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假体相关并发症2例,1例假体无菌性松动、1例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复发.结论 Paprosky Ⅰ~Ⅲ型股骨缺损患者采用SL-PLUS MIA柄行人工髋关节翻修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中远期疗效可靠.

    人工髋关节翻修SL-PLUSMIA柄股骨缺损中远期疗效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运动学变化特征研究

    陈端勇李梦远杨育晖郑秋坚...
    849-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三维步态系统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髋关节运动学变化特征.方法 以2022年10月-2023年6月收治的髋关节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选择标准筛选患者(THA组),同期纳入与THA组年龄段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及侧别,分析可比性.记录THA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受试者步行状态下时空参数和运动学数据,包括下肢步长、步频以及髋关节外展/内收、外旋/内旋和屈曲/伸展三自由度最大值、最小值、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以及步态评分,比较两组差异.同时,分析THA组患者步态评分与术后HHS、WOMAC评分相关性.最后,将收集的各自由度运动学数据拟合生成步态图,对髋关节三自由度在步态周期中的动态变化进行量化研究.结果 两组各纳入20例受试者,其性别、年龄、侧别及身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HA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9个月.THA组患者末次随访时HHS评分及WOMAC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评分与术后HHS评分成正相关(r=0.585,P=0.007)、与WOMAC评分成负相关(r=-0.619,P=0.004).THA组术后步长、步频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步态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屈曲/伸展、外旋/内旋、外展/内收最大值及最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HA组ROM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步态周期多个时相中,两组屈曲/伸展自由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正常人群,THA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在步态周期中呈相对内收、外旋、屈曲位,三自由度的运动学参数仍未完全恢复;在步态周期多个时相中髋关节屈曲度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三维步态分析运动学

    小切口关节外微创截骨治疗外翻的临床疗效

    张洋袁艳荣关国锋刘颖...
    85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小切口关节外微创截骨与传统Chevron截骨术治疗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4月-202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8例(58足)外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小切口关节外微创截骨(微创组),30例采用传统Chevron截骨术截骨(传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Mann分型及术前第1、2跖骨间角(inter metatarsal angle,IMA)、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跖骨远端关节面角(distal metatarsal articular angle,DMAA)、前足宽度、胫侧籽骨位置(tibial sesamoid position,TSP)评分、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前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健康调查12项简表的心理评分(SF-12 MCS评分)和生理评分(SF-12PCS评分)及跖趾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各影像学指标与术前比较的变化值,术前、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时临床评分以及跖趾关节ROM.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1个月,平均22个月.微创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小于传统组,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大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负重行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出现1例皮肤损伤,传统组出现3例切口愈合不良;所有患者截骨处愈合良好,无感染、神经损伤及跖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各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DMAA和TSP评分变化值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间IMA、HVA及前足宽度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各临床评分及跖趾关节ROM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微创组各指标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Chevron截骨术相比,小切口关节外微创截骨不仅可有效改善HVA、IMA、前足宽度,矫正足部畸形,且创伤小,能更好地纠正第1跖骨旋前畸形及恢复籽骨解剖位置,临床疗效更佳.

    外翻微创手术关节外截骨术

    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倾斜型和粉碎型肱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

    申向阳贾国强张思成
    862-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倾斜型和粉碎型肱骨远端干-骺交界区(distal humeral 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DHMDJ)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4 月-2023 年 12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22例儿童DHMDJ骨折临床资料,均行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1.5~12.0岁,平均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38h,平均24.2 h.骨折类型:粉碎型18例,倾斜型4例.术前合并正中神经损伤1例、桡神经损伤1例.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评分标准评估患侧肘关节功能,测量健、患侧肘关节活动度并基于X线片测量健、患侧鲍曼角、髁干角,比较健患侧差异.结果 术中骨折均闭合复位成功,手术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4例发生浅表感染,对症处理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3.8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Mayo标准获优15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95.5%.术前合并神经损伤者均逐渐自行恢复.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9~61 d,平均35.6 d;末次随访时,健、患侧鲍曼角和髁干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例出现轻度肘内翻畸形,其余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儿童倾斜型和粉碎型DHMDJ骨折,采用外固定架联合克氏针固定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骨折易于复位且复位后稳定性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功能恢复好等优势.

    肱骨远端干-骺交界区骨折外固定架克氏针内固定儿童

    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联合肩峰下间隙恢复治疗糖尿病继发性肩关节活动度受限与原发性冻结肩的中期疗效比较

    周洲王俊李怀胜杨瑷宁...
    867-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肩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联合肩峰下间隙(acromiohumeral distance,AHD)恢复治疗糖尿病继发性肩关节活动度受限与原发性冻结肩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行肩关节镜下270°关节囊松解联合AHD恢复治疗的22例糖尿病继发性肩关节活动度受限患者(A组)和33例原发性冻结肩患者(B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肩侧别、病程及术前AHD、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以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onstan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术前内旋椎体秩次和外旋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通过VAS评分、ASES评分和Constant评分评价患肩疼痛和功能改善程度;记录并比较肩关节主动前屈、外展、外旋活动度和内旋椎体秩次;并于X线片上测量AHD.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92个月,中位时间57个月;A、B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中无骨折、盂唇撕裂发生,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肩关节主动前屈活动度、外展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内旋椎体秩次及AHD、VAS评分、ASES评分、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除肩关节外旋活动度变化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关节囊松解联合AHD恢复术治疗糖尿病继发性肩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原发性冻结肩均能取得较好的中期临床疗效,但前者的肩关节外旋改善幅度更明显.

    肩关节关节囊松解术原发性冻结肩糖尿病活动度受限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对侧椎板下入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合并同节段椎间孔狭窄的早期疗效

    舒涛吴帝求滕飞张一鸣...
    874-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对侧椎板下入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合并同节段椎间孔狭窄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9月-2023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5例腰椎侧隐窝狭窄合并同节段椎间孔狭窄患者临床资料.男5例,女10例;年龄46~83岁,平均70.3岁.手术节段:L4、512例,L5、S1 3例.病程12~30个月,平均18.7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UBE对侧椎板下入路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腿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部功能,术后6个月采用MacNab标准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术后复查MRI和CT,观察侧隐窝和椎间孔狭窄是否去除,测量椎管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spinal canal,CSA-SC)、椎间孔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CSA-IVF)和小关节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facet joint,CSA-FJ).结果 手术时间55~200 min,平均127.5 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27.3 mL;术后住院时间3~12d,平均6.8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9个月.术后1 d及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以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且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JOA评分则呈逐渐增高趋势;上述指标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根据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33%.影像学复查示侧隐窝及椎间孔所受压迫已明显解除,最大程度保留患侧关节突关节;术后3 d CSA-SC及CSA-IVF较术前增加、CSA-FJ较术前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BE对侧椎板下入路能在保留双侧关节突关节同时,对侧隐窝及同节段椎间孔进行充分减压,早期疗效较好,有望避免腰椎医源性不稳所致的融合手术,但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明确.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腰椎管狭窄症侧隐窝椎间孔对侧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