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位机器人联合导航机器人辅助微创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疗效分析

    廖江波代永鸿吴征杰曾焰辉...
    95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位机器人联合导航机器人辅助微创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2月10例Tile B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0~71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伤3例,高处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13 d,平均6.8 d.骨折Tile分型:B1型2例,B2型1例,B3型7例.术中复位机器人辅助闭合复位后,在导航机器人辅助下用经皮螺钉联合或不联合内置外固定架固定前环,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后环.记录复位机器人辅助骨折复位时间,并参照Matta评分标准评价复位质量.同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期间骨盆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Majeed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10例患者骨盆复位时间42~62 min,平均52.3 min;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获优4例、良5例、中1例,复位优良率为90%.手术时间180~235 min,平均215.5 min;术中透视18~66次,平均31.8次;术中透视时间16~59 s,平均28.6 s;术中出血量50~200mL,平均110.0mL;术中均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发生.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6个月.X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1~14周,平均12.3周;随访期间1例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形成.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Majeed评分达70~92分,平均72.7分;获优2例、良8例,优良率100%.结论 复位机器人联合导航机器人辅助微创治疗Tile B型骨盆骨折具有智能化、安全性高、操作便捷、微创的特点,可获得可靠疗效.

    骨盆骨折机器人手术闭合复位内固定

    空心螺钉双平面垂直固定与倒三角固定治疗中青年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周咏辉李磊李冲李蒙...
    961-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空心螺钉双平面垂直固定与倒三角固定治疗中青年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55例中青年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治疗,25例采用双平面垂直固定(研究组),30例采用倒三角固定(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侧侧别、致伤原因、合并基础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导针穿刺次数、开始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d、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缓解情况.末次随访时于X线片上测量股骨颈短缩长度.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1个月,平均22.0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均多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导针穿刺次数多于对照组,开始负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股骨头坏死及切口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研究组股骨颈短缩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除术后1 d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时间点研究组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倒三角固定相比,利用空心螺钉双平面垂直固定治疗中青年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能有效减少股骨颈短缩且不影响骨折愈合,早期恢复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肯定.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空心螺钉双平面垂直固定倒三角固定中青年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合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近期疗效对比研究

    田勇董家赫武艺龙田江波...
    968-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单纯关节镜下缝合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缝合TFCC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尺骨茎突骨折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伴TFCC损伤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9月收治且符合标准的97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并伴TFCC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后,37例单纯关节镜下缝合TFCC(TFCC组)、31例缝合TFCC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尺骨茎突骨折(联合组)、29例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尺骨茎突骨折(内固定组).3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握力、腕关节旋转活动度、尺桡偏活动度、屈伸活动度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旋转活动度、尺桡偏活动度、屈伸活动度及握力差值(变化值),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Gartland-Werley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个月.X线片复查示,TFCC组4例尺骨茎突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术后3个月时骨折均愈合;术后12个月3组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均优于术前(P<0.05),但上述指标变化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TFCC组、联合组腕关节旋转、尺桡偏、屈伸活动度变化值均优于内固定组(P<0.05),TFCC组与联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握力变化值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FCC组、联合组、内固定组腕关节改良Gartland-Werley 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1.89%(34/37)、93.54%(29/31)、72.41%(21/29);TFCC组、联合组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CC组与联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合并TFCC损伤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与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关节镜下单纯缝合修复TFCC或联合内固定治疗均有利于术后早期腕关节功能恢复,且两者疗效相似,因此关节镜下单纯修复缝合TFCC可能是更好选择.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关节镜内固定近期疗效

    改良腕管位透视在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刘恒山寿康全朱高波
    976-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腕管位透视(improved carpal shoot through view,ICSTV)在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3年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7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37例;年龄18~75岁,平均53.6岁.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B型25例,C型4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6 d,平均3.8 d.术中行双皮质钻孔,植入螺钉长度较测深尺测量值短1~2 mm;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完毕后行标准正侧位(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A AL)透视和ICSTV透视,若检测出桡骨远端背侧皮质穿出给予更换短钉再次行ICSTV透视,至无螺钉穿出为止;比较AAL透视和ICSTV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检出率.术后行CT检查确认有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结果 术中AAL透视发现4例患者(6.0%)5枚螺钉穿出背侧皮质,ICSTV透视发现包含上述4例患者在内的15例患者(22.4%)19枚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67(0.084,0.845),P=0.018];15例患者术中均更换为短钉.同时ICSTV透视检测出2例(3.0%)2枚螺钉穿入下尺桡关节,并且在AAL透视中未发现,均给予调整螺钉方向并更换螺钉.所有患者术后3 d内复查腕关节CT均未发现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穿入下尺桡关节.6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1.3个月.2例术后3个月发生伸肌腱激惹症状,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伸肌腱断裂发生.骨折均愈合良好,愈合时间8~13周,平均10.8周;无内固定物松动、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评分为0~15分,平均5.6分.结论 ICSTV透视可以有效检测出AAL透视无法显示的隐匿性桡骨远端螺钉穿出背侧皮质.

    桡骨骨折内固定改良腕管位透视

    切开复位钩状钢板固定与闭合间接复位背侧伸直阻挡克氏针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赵文韬赵民
    981-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钩状钢板固定与闭合间接复位背侧伸直阻挡克氏针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5月-2022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8例骨性锤状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切开组33例(采用切开复位钩状钢板固定),闭合组35例(采用闭合间接复位背侧伸直阻挡克氏针固定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侧侧别、伤指指别、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及Wehbé-Schneider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返岗工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伤指疼痛情况,量角器测量手指远侧指间关节(distal interphalangeal joint,DIP)主动屈曲活动度及伸直欠缺度,采用Crawford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5个月;闭合组和切开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手术时间短于切开组,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返岗工作时间均多于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组发生针道感染5例、末节指背侧皮肤小面积压疮坏死3例,经加强护理换药后痊愈;切开组发生7例指甲局部凹陷畸形,拆除内固定钢板后畸形消失;其余患者切口均顺利愈合,无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物外露、指甲畸形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皮肤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和指甲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VAS评分、DIP主动屈曲活动度、DIP伸直欠缺度及Crawford标准评价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DIP骨关节炎及关节退行性改变发生.结论 切开复位钩状钢板固定与闭合间接复位背侧伸直阻挡克氏针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虽各有利弊,但均取得了较好治疗效果;对于急于重返工作岗位的年轻骨性锤状指患者建议采用切开复位钩状钢板固定.

    骨性锤状指闭合复位切开复位钢板克氏针

    I.D.E.A.L技术与经胫骨隧道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研究

    王凡王国梁李彦林李骅...
    987-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I.D.E.A.L技术与经胫骨隧道(transtibial,TT)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2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A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自体肌腱重建ACL,术中股骨隧道定位采用I.D.E.A.L技术30例(I.D.E.A.L组)、TT技术30例(TT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软骨及半月板损伤构成比以及术前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胫骨前移差值、Blumensaat角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住院时间、术后早/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VA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测量胫骨前移差值;MRI复查观察移植物愈合情况,并测量移植物股骨端、中段、胫骨端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quotien,SNQ)值,以及膝关节Blumensaat角.计算胫骨前移差值以及Blumensaat角的手术前后差值(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住院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9个月.术后两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均较术前增加,VAS评分降低,其中TT组术后1周VAS评分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评分两组组内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时间延长,两组上述评分均呈进一步改善趋势;Lysholm评分、VAS评分术后1周及1、3、6、12个月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仅术后1个月与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I.D.E.A.L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IKDC评分高于TT组、V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6、12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胫骨前移差值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I.D.E.A.L组变化值高于T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E.A.L组术后早、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T组(P<0.05).术后12个月MRI检查示两组膝关节移植物均生存良好,Blumensaat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I.D.E.A.L组Blumensaat角变化值以及移植物股骨端、中段、胫骨端SNQ值均高于TT组(P<0.05).结论 采用I.D.E.A.L技术重建ACL术后早期疗效更好,膝关节稳定性更高,术后并发症率更低;但采用TT技术重建术后移植物成熟度更高.

    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I.D.E.A.L技术经胫骨隧道技术移植物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指导抗生素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研究

    朱家庆孙家豪马博闻张驰宇...
    995-1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假体周围感染(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PJI)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20年4月-2023年3月,收治10例TKA术后PJI患者.男3例,女7例;年龄44~83岁,平均69.9岁.置换术后8~35个月发生感染,平均19.5个月;感染病程16~128d,平均37 d.术前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15~85 mm/1 h,平均 50.2 mm/1 h;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4.4~410.0 mg/L,平均 192.8 mg/L;白细胞计数(3.4~23.8)× 109/L,平均 12.3×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1~22.5)×109/L,平均9.2×109/L.入院后抽取关节液行细菌培养及mNGS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敏感抗生素,并结合手术控制感染.结果 细菌培养检测阳性7例(70%),共检出7种病原菌,最常见病原菌为停乳链球菌.mNGS检测阳性10例(100%),共检出11种病原菌,最常见病原菌为痤疮丙酸杆菌.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211).7例细菌培养法和mNGS检测均为阳性患者中,3例病原菌类型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42.86%(3/7).细菌培养检测时间(送样本至出结果)为(4.95±2.14)d,mNGS检测为(1.60±0.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10,P<0.001).根据细菌培养及mNGS检测培养结果采取敏感抗生素治疗.一期术后3 d CRP 为 6.8~48.2 mg/L,平均 23.6 mg/L;ESR 17~53 mm/1 h,平均 35.5 mm/1h;白细胞计数(4.5~8.1)×109/L,平均6.1×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3~5.7)×109/L,平均4.1×109/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9个月,平均23.5个月.1例术后6个月感染复发,其余9例均未出现感染征象,感染控制率为90%.结论 与细菌培养相比,mNGS能更快速准确地检测TKA术后PJI病原菌,对指导抗生素联合手术治疗PJI具有重要意义.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细菌培养假体周围感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诊断

    "手风琴"技术与去铁胺促进牵张成骨区骨再生效果的实验研究

    刘凯史凌云王苏龙艾尼孜尔·亚力坤...
    1001-1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矿化期给予牵张区灌注低氧诱导药物去铁胺(deferoxamine,DFO)和"手风琴"技术(accordion technique,AT)循环应力,激活缺氧诱导因子 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VEGF信号通路,促进骨再生与重建的效果.方法 取45只SPF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DFO组及AT组,每组15只.首先,所有大鼠截骨建立右侧股骨DO模型,截骨5 d后开始持续牵拉延长10 d;牵张完成后在矿化期内,对照组不作干预,DFO组于矿化第3周开始牵张区局部灌注DFO,AT组于矿化第3周开始给予循环应力刺激.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于牵张期结束及矿化第2、4、6周摄X线片,观察牵张区钙化情况;矿化第4、6周,取外周血行ELISA检测HIF-1α、VEGF、CD31及成骨相关转录因子(Osterix)表达,取股骨标本行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HIF-1α、VEGF、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骨钙素(osteocalcin,OCN)]观测;矿化第6周,取股骨标本行Micro-CT扫描,观测牵张区新生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组织体积(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疏密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number,Tb.N)及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以及生物力学测试极限载荷、弹性模量、断裂能量及刚度,检测牵张区骨再生情况.结果 术后3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ELISA检测示,矿化第4、6周AT组血清中HIF-1α、VEGF、CD31及Osterix含量均高于DFO组和对照组(P<0.05).大体观察、X线片、Micro-CT及生物力学试验示,DFO组和AT组股骨牵张区内骨形成显著优于对照组,且AT组髓腔实现完全再通,AT组牵张区新生骨BMD、BV/TV、Tb.Sp、Tb.N、Tb.Th以及极限载荷、弹性模量、断裂能量、刚度均优于DFO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AT组牵张区骨小梁形成、成熟程度优于DFO组、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矿化第4周AT组牵张区HIF-1α、VEGF、OCN、OPN表达量均高于DFO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矿化第6周时,AT组上述指标均低于DFO组、对照组,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O矿化中期于牵张区局部持续灌注DFO或采用AT循环应力刺激均可激活HIF-1α/VEGF信号通路,但后者加速成血管-成骨耦联作用及骨重建效果优于前者.

    牵张成骨骨再生骨重建"手风琴"技术低氧诱导药物大鼠

    小腿三头肌肌支超选择性神经切断术联合S2神经根部分切断缓解痉挛性马蹄足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许珂殷耀斌王树锋李峰...
    1010-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腿三头肌肌支超选择性神经切断术(hyper selective neurectomy,HSN)联合S2神经根部分切断缓解痉挛性马蹄足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12具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从后路显露S2神经根及其分支,寻找S2神经根汇入坐骨神经的部位,测量其到中线的距离以及到髂后上棘平面的垂直距离,并确认此处的S2神经根是否已经发出盆内脏神经、阴部神经以及股后皮神经的分支.2023年2月-11月,对4例痉挛性马蹄足患者采用比目鱼肌及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HSN联合S2神经根汇入坐骨神经分支切断进行治疗.男3例,女1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26岁.病因包括脑外伤2例,脑出血1例,脑瘫1例.病程15~84个月,中位时间40个月.术前小腿三头肌跖屈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MAC)为3级2例、4级2例;Daniels-Worthingham徒手肌力分级(MMT)评定肌力为2级1例、3级1例,2例因肌张力4级而无法准确测量术前肌力;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下肢功能,4例患者均为2级.术后采用上述分级评价小腿三头肌跖屈肌张力、肌力及下肢功能.结果 S2神经根汇入坐骨神经位置至中线的距离为(5.71±0.53)cm,至髂后上棘平面的垂直距离为(6.66±0.86)cm.在汇入坐骨神经前S2神经根已发出盆内脏神经、阴部神经以及股后皮神经的分支.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4~13个月,中位时间7.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肌张力较术前下降2~3级,肌力较术前无下降,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提升1~2级,均无下肢感觉减退.结论 小腿三头肌肌支HSN联合S2神经根部分切断可缓解痉挛性马蹄足,且不损伤其余骶丛.

    痉挛性瘫痪马蹄足超选择性神经切断术S2神经根切断

    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在手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王辉王海峰秦浩宇郝睿峥...
    1016-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指动脉及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45例手部创面患者临床资料.男27例,女18例;年龄14~72岁,平均41.2岁.致伤原因:绞伤15例,压砸伤19例,切割伤11例.受伤部位:手指32例,手背10例,手掌3例;均存在肌腱、关节及骨外露.受伤至手术时间2~8h,平均4.3 h.清创后创面范围为1.8 cm×1.0 cm~5.0 cm× 3.5 cm.采用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28例,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17例;皮瓣切取范围为2.5 cm×1.1 cm~8.5 cm×4.0 cm.14例供区直接缝合,31例取前臂近端内侧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45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及1例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远端肿胀并出现水疱,经换药处理后愈合.供区切口 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3个月,平均15.4个月.末次随访时,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4~14mm,平均8.1 mm;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为8~20 mm,平均13.3 mm.按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20例,满意8例;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患者对皮瓣外观非常满意8例,满意9例.参照温哥华瘢痕量表(VSS),指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患者供区外观评分为2~7分,平均4.2分;掌背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为4~9分,平均6.1分.结论 两种穿支蒂螺旋桨皮瓣血供可靠,切取简便,为急诊修复手部中、小面积创面提供了较好的治疗方法.

    穿支皮瓣螺旋桨皮瓣指动脉皮瓣掌背动脉皮瓣手部创面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