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杨志明

月刊

1002-1892

cjrrs@163.net

028-85422431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康复医学会、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跨学科的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骨科、手外科、显微外科、整形外科、颌面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各临床学科、研究室,无论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组织、器官的移植与移位,采用生物制品或非生物制品进行植入或替代,以及采用非手术方法等,进行组织结构的修复、重建功能、改善外形等有关的学术论文、临床经验总结、基础研究、有前瞻性见解的个案报道,有关的新技术、新疗法、经验教训、专题讲座、专题讨论、国外最新文献摘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分子聚乙烯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远期CT成像骨溶解分析

    王希鹏刘江涛
    1079-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使用高分子聚乙烯假体在术后随访15年以上的骨溶解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6月-2004年4月日本金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84例(105髋)行THA治疗的髋关节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77例;年龄41~75岁,平均56.4岁.继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94髋、骨盆截骨术后4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2髋、创伤性髋关节骨关节炎2髋、股骨头坏死2髋、类风湿性关节炎1髋.Crowe分型:Ⅰ型79髋、Ⅱ型19髋、Ⅲ型6髋、Ⅳ型1髋.患者均使用第一代高分子聚乙烯髋臼内衬联合26 mm氧化锆股骨头.术后摄X线片分析髋臼假体周围辐射透光情况及骨溶解发生情况,并于末次随访时测量垂直距离(骨盆下边缘泪滴线与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线相交处的距离)、水平距离(髋关节旋转中心至泪滴下缘泪滴间线与垂直线相交处的水平距离)、髋臼杯前倾角;并行CT扫描及CT三维多平面重建(three-dimensional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3D-MPR)分析髋臼和股骨侧骨溶解情况;结合X线片和CT结果,根据Narkbunnam提出的评分标准对骨溶解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18年,平均15.9年.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1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均未发生髋臼松动或内衬断裂.除1例术后X线片检查发现髋臼处有1条可透射线外,余83例X线片未显示任何髋臼或股骨侧可透射线;无1例患者行髋关节翻修术.末次随访时X线片检查示,髋臼杯前倾角-10°~39°,平均22°;垂直距离3.5~47.1 mm,平均24.6 mm;水平距离22.6~48.1 mm,平均31.7 mm.末次随访时X线片和CT 3D-MPR图像示患者均未出现髋臼或股骨骨溶解,根据Narkbunnam提出的骨溶解评分标准示任何区域均为0分.结论 高分子聚乙烯假体不会增加THA术后远期骨溶解并发症风险.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溶解高分子聚乙烯假体CT成像

    超声骨刀系统行椎板切除、后纵韧带骨化块切断联合去后凸矫形治疗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李玉伟严晓云潘传红崔巍...
    1086-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超声骨刀系统行椎板切除、后纵韧带骨化块切断联合去后凸内固定矫形术治疗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T-OPLL)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3年4月采用超声骨刀系统行椎板切除、后纵韧带骨化块切断联合去后凸内固定矫形术治疗的8例多节段T-OPLL患者临床资料.男3例,女5例;年龄41~67岁,平均57.1岁.病程3~74个月,平均33.4个月.主要临床症状为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有胸背部疼痛者3例,大小便功能障碍者5例;7例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1例为下肢肌力减弱、皮肤感觉减退、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8例均存在多节段胸椎后纵韧带骨化,骨化节段4~8节;5例合并多节段黄韧带骨化.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胸脊髓功能评分为(4.3±0.9)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9±1.0)分,胸椎管狭窄节段后凸Cobb角为(34.62±10.76)°.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腰背部疼痛,JOA评分评价胸脊髓功能并计算JOA改善率,测量狭窄节段后凸Cobb角并计算后凸Cobb角改善率.结果 手术时间210~340 min,平均271.62 min;术中出血量900~2 100 mL,平均1 458.75 mL.切除椎板数4~8节,平均6.1节.3例术中出现硬膜撕裂及脑脊液漏,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3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骨化块未见明显进展.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4±0.7)分,JOA胸脊髓功能评分为(9.8±0.7)分,狭窄节段后凸Cobb角为(22.12±8.28)°,均较术前显著改善(t=11.887,P<0.001;t=13.015,P<0.001;t=7.395,P<0.001).JOA 改善率为 81.06%±10.93%,其中优5例、良3例;后凸Cobb角改善率为36.51%±14.20%.结论 采用超声骨刀系统行椎板切除、后纵韧带骨化块切断联合去后凸技术治疗多节段T-OPLL安全有效,操作较简单,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狭窄超声骨刀

    改良尿道板镶嵌尿道成形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研究

    王寿福胡杨吴永隆徐波...
    1092-1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尿道板镶嵌尿道成形术(grafted 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urethroplasty,G-TIP),即阴茎头段G-TIP(glans G-TIP,GG-TIP)治疗尿道下裂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1月-2023年6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137例尿道下裂患儿临床资料.其中,75例采用GG-TIP(GG-TIP组)、62例采用经典G-TIP(G-TIP组).两组患儿年龄、尿道下裂类型、阴茎长度、阴茎头宽度、阴茎头高度、阴茎下弯角度、口顶距、尿道板宽度,以及阴茎头舟状沟顶点分别至冠状沟背侧中点、腹侧中点的距离及两者差值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成形尿道长度、口冠距,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2周最大尿流率,术后6个月采用国际尿道下裂客观评分标准(HOSE)评价疗效.结果 GG-TIP组手术时间较G-TIP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成形尿道长度及口冠距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尿道口均位于阴茎头前端,呈垂直裂隙状.两组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5个月,中位时间26个月.术后GG-TIP组发生尿道瘘3例、尿道狭窄2例、阴茎头裂开1例,G-TIP组各发生3、3、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G-TIP组术后2周最大尿流率大于G-TIP组,术后6个月HOSE评分高于G-TI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G-TIP修复儿童尿道下裂安全、有效,与G-TIP相比具有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尿流率改善明显以及阴茎外观美观的优势.

    尿道下裂阴茎头段尿道板镶嵌尿道成形术儿童

    尺动脉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宋驰王泽宇杜崇利高廷益...
    1098-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尺动脉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21年6月-2023年7月采用尺动脉皮瓣修复的12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28~76岁,平均54.8岁.病变位于舌侧缘3例,舌根2例,舌口底4例,颊部、上牙龈、下唇各1例.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11例,腺样囊性癌1例;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T3N0M05例,T3N1M02例,T4aN0M01例,T4aN1M01例,T4aN2bM01例,T4aN2cM02例.彻底切除病变后缺损范围为6 cm×3 cm~8 cm×5 cm.术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非优势侧前臂,测量供区皮下脂肪厚度,确认并标记尺动脉及回流静脉走行,测量管径、流速、穿支点等参数;术中依据相应数据设计、制取、吻合、就位皮瓣.吻合血管均采用一动两静,形成超回流.供区彻底止血后,根据局部缺损情况相应选择滑行皮瓣(2例)、拉拢缝合(4例)、生物膜(2例)或刃厚皮片(4例)修复.结果 术后无血管危象发生,12例皮瓣均成活;10例供区创面Ⅰ期愈合,2例Ⅱ期愈合;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4个月.皮瓣颜色、质地均正常.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手及上肢功能为65~81分,平均71.3分,获优1例、良11例.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评分为9~18分,平均14.2分,口腔功能满意.随访期间1例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扩大切除术,其余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 对于口腔颌面部功能复杂的中等软组织缺损,尺动脉皮瓣修复效果良好.

    尺动脉皮瓣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超回流

    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髂骨肌皮瓣修复合并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

    唐林周鑫黄宇刘安铭...
    1105-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旋髂深动脉(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DCIA)为蒂的髂骨肌皮瓣修复合并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3月-2020年9月收治的7例下肢复合缺损创面患者临床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4~58岁,中位年龄37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交通事故伤3例.创面污染严重,根据Gustilo-Anderson分型:Ⅲa型1例,Ⅲb型4例,Ⅲc型2例(合并胫前动脉断裂);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42-C3型2例,43-A2型2例,43-B1型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2~10h,平均6h.一期急诊清创后均遗留胫骨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伴深部空腔形成;二期根据创面特征设计DCIA嵌合髂骨肌皮瓣三维立体修复复合缺损,髂骨瓣切取范围为2.0 cm×2.0 cm×2.0 cm~7.0cm×3.0 cm×2.5 cm,皮瓣切取范围为 12.0 cm×8.0 cm~21.0 cm×13.0 cm,腹内斜肌肌瓣切取范围为 3.0 cm×2.0 cm× 2.0 cm~5.5 cm×4.0 cm×4.0 cm.供区直接一期闭合.结果 术后除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二期植皮后愈合外,其余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缺损断端愈合良好,愈合时间8~10个月,平均7.3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未出现异常毛发生长、色素沉着等.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未出现腹壁疝等并发症.根据Paley骨折愈合评分标准评价骨愈合情况,优5例、良2例.肢体功能重建满意,术后12~16个月实现完全负重,根据下肢功能评定标准(LEFS)评价,优6例、良1例.结论 以DCIA为蒂的髂骨肌皮瓣设计灵活,组织成分高度自由,能立体修复合并深部空腔的下肢复合缺损创面,最大程度修复肢体外形及重建负重功能.

    旋髂深动脉髂骨肌皮瓣下肢重建复合缺损

    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中小面积腔隙性缺损创面

    常树森税兰简扬陈伟...
    111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中小面积腔隙性缺损创面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22年1月-2023年10月,收治8例(8足)糖尿病足非负重区中小面积腔隙性缺损创面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58~76岁,平均64.3岁.糖尿病足溃疡病程2~7周,平均4.3周.创面部位:跖骨间4例,足内侧2例,足外侧1例,足背及足外侧1例.创面范围:长4.0~12.0 cm、宽3.0~5.0 cm、深度1.2~2.0 cm.设计并切取游离股外侧肌肌瓣填塞创面,皮片移植覆盖肌瓣;肌瓣切取范围:长5.0~14.0 cm、宽3.5~6.0 cm、厚度1.0~1.5 cm.肌瓣供区均一期拉拢缝合.结果 术中肌瓣切取时间30~80 min,平均55.0 min;总手术时间125~170 min,平均147.5 min.术后肌瓣及皮片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8个月.3例术后未遵医嘱进行肌瓣压力治疗者外观稍臃肿,其余患足外观均良好;修复部位质地柔软.肌瓣供区残留线状瘢痕.随访期间足部溃疡无复发,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独立行走,日常活动不受限.结论 应用游离股外侧肌肌瓣联合皮片移植修复糖尿病足非负重区中小面积腔隙性缺损创面,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省时以及供区损伤小的优势,修复效果好,尤其适用于不耐受长时间麻醉的老年患者.

    糖尿病足溃疡股外侧肌肌瓣皮片移植创面修复

    封闭式负压引流结合改良抗生素骨水泥体表半开放技术治疗慢性溃疡创面

    林金銮谢昀郑力峰方凯彬...
    1117-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清创-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体表薄片抗生素骨水泥半开放外置序贯方案治疗慢性溃疡创面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3例慢性溃疡创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清创-VSD-体表薄片抗生素骨水泥半开放外置序贯方案治疗23例(改良组),清创-VSD-传统骨水泥技术覆盖治疗2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构成比、存在吸烟史患者构成比、身体质量指数、创面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创面愈合质量及愈合时间、骨水泥覆盖后细菌培养阳性率、骨水泥松动率以及手术次数、住院次数、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骨水泥覆盖后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及骨水泥松动率低,手术次数、住院次数、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完成创面修复,无截肢患者;改良组创面愈合质量优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平均3.4年.随访期间创面溃疡均无复发.结论 清创-VSD-体表薄片抗生素骨水泥半开放外置序贯方案治疗慢性溃疡创面,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松动发生,利于诱导膜形成及创面愈合,明显减少手术次数及住院时间.

    慢性溃疡创面序贯治疗封闭式负压引流改良抗生素骨水泥技术诱导膜

    适配骨组织工程的蚕丝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理化及生物特征研究

    田文晗何观平刘玉增管娟...
    1123-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道一种与骨组织力学适配的可降解骨植入材料,为临床骨再生与修复提供新材料.方法 通过叠层组装与热压复合技术,将天然蚕丝织物与医用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物理混合,制备含20%、40%、60%蚕丝的蚕丝增强PCL复合材料(silk reinforced PCL composite,SPC).大体观察形态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以压缩试验检测其压缩力学性能,表面接触角测试检测材料表面润湿性,于PBS缓冲液中浸泡180 d后观测材料降解情况,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MC3T3-E1细胞在20%-/40%-SPC上的增殖情况.取6只SD大鼠,背部皮下分别植入PCL和20%-SPC两种材料,采用Masson染色分析其180 d内体内降解特征和血管化效果.结果 3种SPC断面的孔隙缺陷均较少.在20%~60%区间内,随着蚕丝含量增加、PCL含量越来越少,蚕丝织物层间距变小,纤维几乎布满整个断面;SPC的压缩模量和压缩强度呈增大趋势,60%-SPC压缩模量略低于40%-SPC,各材料间压缩模量和压缩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模拟体液降解实验显示,3种SPC降解180d的质量损失均在5%以内,其中60%-SPC的质量损失最大,各材料间质量损失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蚕丝含量增加,各材料静态水接触角逐渐减小,且均可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大鼠皮下降解实验示,20%-SPC植入后30d开始降解,180d材料降解和血管化显著,与PCL形成鲜明对比.结论 SPC具有与骨组织适配的力学特性和亲水特性,在体外模拟体液环境中长期保持力学强度,在体内通过机体免疫调控机制,实现材料降解和组织再生及血管化动态同步,有望为临床骨修复提供一种新型植入材料.

    骨组织工程可降解生物材料蚕丝纤维聚己内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理化及生物特征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内固定手术的标准化放射影像

    张世民孙贵新王振海张立...
    1130-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内固定术中放射影像,提出术毕即刻标准化3件套影像,为评价手术质量和术后随访测量提供基线资料.方法 在PubMed数据库查阅4本国际著名创伤骨科杂志2021年-2023年发表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关文献,观察其头髓钉内固定物正侧位影像是否符合标准的投射角度,计算不标准影像出现的百分比.另结合临床经验,从股骨颈标准正侧位透视影像、头髓钉手术中放射影像现状、影像不标准的文献分析、肢体旋转对图像判读的影响、前内侧30°斜位透视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在国际著名创伤骨科杂志文献中,头髓钉正位图像不标准占32.1%,侧位图像不标准占69.2%.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由于头颈内固定物以打入侧位股骨头正中为目标,因此临床常以内固定物的正侧位影像为基准,代表骨折复位内固定后的股骨颈正侧位影像.肢体旋转或投射角度不正导致的影像扭曲,会干扰对骨折复位质量和股骨头内固定物位置的准确判断和参数测量(如颈干角和尖顶距),使其失去与正常标准值比较的基础.前内侧30°斜位能清晰显示皮质切线位轮廓影像,有利于判断前内下角皮质对位状况.建议在术毕即刻先透视出标准侧位,再将C臂X线机旋转90°和30°分别透视出标准正位和前内侧斜位,以此3件套影像作为评价手术质量和随访对比的基线.结论 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头髓钉内固定手术中,作为监视手术步骤的术中透视图像应以"够用即可"为原则,但作为术毕即刻资料留存和观测评价对比的基线,推荐获取标准规范的正、侧和前内侧30°斜位3张放射影像.

    股骨转子间骨折头髓钉放射影像

    牛津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部分软骨磨损的研究进展

    黄文彬刘典琦卢伟杰
    1138-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牛津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部分软骨磨损(partial thickness cartilage loss,PTCL)的研究进展,旨在进一步明确手术适应证.方法 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牛津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的相关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牛津UKA主要适应证是膝关节内侧间室全层软骨损伤,虽然其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也显示出一定疗效,但也有相反结论报道,因此内侧间室PTCL能否选择该术式尚存在争议,有待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进一步明确.术前准确评估软骨损伤程度尤为关键,基于此选择合适PTCL患者进行牛津UKA,有望优化治疗效果.结论 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PTCL患者,牛津UKA可能是一种有效治疗手段,但需要严格筛选患者和准确的术前评估来确保手术成功和远期疗效.

    膝关节骨关节炎牛津单髁置换术部分软骨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