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循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胡盛寿

双月刊

1000-3614

xunhuanzazhishe@sina.com

010-68331758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中国循环杂志/Journal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开始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4年被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 199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列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2年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成人心肌炎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肌病专科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精准医学分会陈瑞珍宋雷...
    52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肌炎是一类以心肌炎症为特征的疾病,本指南拟围绕临床核心问题,总结梳理心肌炎病因、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并给出推荐意见,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心肌炎诊断治疗指南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相关高钾血症防治专家共识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周京敏杨杰孚...
    537-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等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药物,也是诱发高钾血症的重要原因.发生高钾血症的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和再住院风险显著增加,而减少或停用这些药物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危害超过高钾血症带来的风险.为了更好地降低心力衰竭人群中高钾血症的发生风险并规范管理,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与心功能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高钾血症管理指南/共识意见及临床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实践制定了本共识,主要内容包括心力衰竭患者中高钾血症的流行病学,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规范应用,心力衰竭患者合并高钾血症高危人群的识别、监测、随访及预防,降钾用药策略等,以期为临床医师早期预防和管理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相关高钾血症提供临床依据.

    心力衰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药物治疗高钾血症共识

    2023年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22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4.495,在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
    546页

    血管内超声评估"L-sandwich"术式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一项概念验证性研究

    李牧蔚聂铭郭权张智文...
    547-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评估"L-sandwich"术式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 99 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medina分型:1.1.1)患者分为"L-sandwich"术式组(n=38)、双支架术式组(n=32)和主支药物洗脱支架(DES)分支单纯药物涂层球囊(DCB)组(n=29).所有患者术中及复查均使用IVUS评估.主要研究终点为随访 12 个月时的主支血管、分支血管口部及分支血管体部的晚期管腔面积丢失(LLAL),次要终点为 12 个月时各部位的最小管腔面积(MLA)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MACE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和靶血管血运重建.本研究为概念验证性研究,统计分析在接受治疗(as-treated,AT)分析集中进行.结果:随访 12 个月时,"L-sandwich"术式组、双支架术式组和主支DES分支单纯DCB组患者主支血管 的 LLAL[(0.12±0.42)mm2 vs.(0.07±0.38)mm2 vs.(-0.01±0.31)mm2,P=0.419]、分 支 血 管 体 部 的 LLAL[(-0.11±0.45)mm2 vs.(-0.10±0.28)mm2 vs.(0.24±1.04)mm2,P=0.0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支血管开口LLAL双支架术式组最大,"L-sandwich"术式组最小[(-0.48±0.78)mm2 vs.(0.45±0.64)mm2 vs.(0.14±1.37)mm2,P<0.001];三组主支血管MLA相似[(8.39±1.65)mm2 vs.(8.28±0.98)mm2 vs.(8.02±1.37)mm2,P=0.565],分支血管开口MLA双支架术式组最大,主支DES分支单纯DCB组最小[(5.08±0.74)mm2 vs.(5.63±0.80)mm2 vs.(3.57±1.35)mm2,P<0.001],分支血管体部MLA"L-sandwich"术式组与双支架术式组类似,主支DES分支单纯DCB组最小[(5.94±0.72)mm2 vs.(5.86±0.59)mm2 vs.(3.74±1.07)mm2,P<0.001].双支架术式组中 2 例患者行靶血管重建,其他组患者均无MACE发生(P=0.118).结论:"L-sandwich"术式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安全可行,随访 12 个月时比双支架术式分支血管开口LLAL更小,各部位MLA相似,且明显简化操作步骤.与分支单纯应用DCB相比具有更好的分支获益,同时也是分支单纯DCB出现严重夹层时的补救手术方式.

    冠心病真性分叉病变血管内超声药物洗脱支架药物涂层球囊

    基于定量血流分数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

    龙宇博周婷潘宏伟李媛媛...
    554-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拟利用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分析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后无肉眼可见分支血流减慢而分支出现血流灌注受损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 2022 年 6 月至 2023 年 9 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左主干冠状动脉真性分叉冠心病患者 211 例,分叉病变共计 234 支.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数据、分支保护方式、术后分支TIMI血流等资料,并对术后分支血管进行基于Murray定律的定量血流分数(μQFR)测定.PCI术后μQFR<0.8 认为分支有灌注障碍,分为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n=51,53 支分支病变),另μQFR≥0.8的患者为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n=160,181 支分支病变).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多种临床及解剖学因素对PCI术后分支灌注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PCI术后分支血流分级均为TIMI 3 级,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 53 支(22.6%)血管术后分支μQFR为 0.70±0.10,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为 0.93±0.0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后分支灌注正常组比较,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组分支病变长度、分支参考直径、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升高,主支与分支直径比、术前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术前主支μQFR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r=-0.490,P<0.001)、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r=-0.788,P<0.001)、术前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r=-0.280,P<0.001)、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r=-0.469,P<0.001)、分支病变长度(r=-0.157,P=0.016)与术后分支μQFR呈显著负相关,分支参考直径(r=0.173,P=0.008)、主支分支直径比(r=0.194,P=0.003)、术后分支开口直径(r=0.328,P<0.001)与术后分支μQFR呈正相关,与临床基线资料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 4 个因素是术后分支灌注受损的危险因素: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228,95%CI:1.144~1.318,P<0.001),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OR=1.110,95%CI:1.055~1.168,P<0.001),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OR=1.115,95%CI:1.042~1.192,P=0.001),分支病变长度(OR=1.121,95%CI:1.021~1.231,P=0016).结论:PCI术后分支血流达到TIMI 3 级的患者中仍有部分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PCI术后应积极行功能学评估.术后分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术后分支开口直径狭窄率、术后主支最狭窄管腔直径狭窄率、分支病变长度是冠状动脉分叉病变PCI术后分支灌注障碍的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定量血流分数分支灌注

    合并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的复杂左主干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初步探讨

    胡遵胡湖龙宇博李军山...
    562-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初步分析合并右冠状动脉(右冠)慢性完全闭塞(CTO)的复杂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所有复杂左主干病变患者 90 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病变情况分为合并右冠CTO的复杂左主干病变(观察组,n=30)及右冠未发生CTO的复杂左主干病变(对照组,n=60),对患者的临床基线数据、术中情况、造影结果、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0 例患者中男性 58 例(64.4%).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P均>0.05)、左主干病变情况(P=1.000)、左主干钙化情况(P=0.249)、术前TIMI血流分级(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中无复流发生率(3.3%vs.5.0%,P=1.000)、低血压发生率(10.0%vs.8.3%,P=1.000)、心包积液发生率(3.3%vs.0%,P=0.333)、血管内超声(IVUS)使用率(86.7%vs.90.0%,P=0.635)、术中使用循环辅助装置(P=0.699)、术中冠状动脉旋磨率(26.7%vs.21.7%,P=0.5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位随访时间为 14.50(11.83,15.85)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入院、心原性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31.0%vs.32.1%,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基础疾病多,无法耐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右冠CTO的复杂左主干病变的患者行PCI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复杂左主干病变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杨九月常淑敏孙溢晗于倩...
    568-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 2 蛋白(sST2)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 2020 年 8 月至 2021 年 2 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首次确诊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 206 例.根据是否在随访期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及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事件)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采用Cox回归分析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sST2 和NT-proBNP对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并用Delong检验分析单用sST2 或NT-proBNP及sST2 联合NT-proBNP的预测效能.结果:随访 3 年,共发生MACE 62 例.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sST2、NT-proBNP水平均较高,左前降支病变、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比例较高,LVEF较低,冠状动脉慢血流比例较大(P均<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ST2(HR=1.018,95%CI:1.012~1.024,P<0.001)和NT-proBNP(HR=1.001,95%CI:1.000~1.010,P<0.001)均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ROC曲线和Delong检验分析显示,sST2联合NT-proBNP预测MACE的AUC为0.854,灵敏度为 64.5%,特异度为 93.1%,sST2 联合NT-proBNP预测MACE的效能优于单用sST2 或NT-proBNP(Z=2.119,P=0.034;Z=2.178,P=0.029).结论:sST2、NT-proBNP是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MACE的有效指标,且二者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心肌梗死N末端B型利钠肽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强化降脂策略对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金智丽吴青青吴晓燕陈明...
    574-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强化降脂策略对多支血管病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 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11 月期间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 136 例,将其分为强化降脂组[3 个月内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1.0 mmol/L,且 12个月内持续达标,n=69]和标准降脂组(12 个月内将LDL-C逐渐控制<1.4 mmol/L,n=67).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 12个月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水平的变化趋势,比较两组患者出院 12 个月时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强化降脂组与标准降脂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相似,基线TC、TG、LDL-C、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 3 个月时,与入院时相比,强化降脂组患者的TC、TG、LDL-C、Lp(a)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HDL-C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标准降脂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TG、HDL-C和Lp(a)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出院 3、6、12 个月时,强化降脂组患者的TC、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标准降脂组(P均<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出院 12 个月时,强化降脂组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降脂组(2.90%vs.14.93%,χ2=6.090,P=0.01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与标准降脂策略相比,强化降脂策略可显著降低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出院 12 个月时的MACE发生风险(HR=0.177,95%CI:0.037~0.838,P=0.029).结论:在多支血管病变ACS患者中,与标准降脂策略相比,强化降脂策略很可能会降低短期MACE发生风险,未来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强化降脂策略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宋宁赵倩刘芬李晓梅...
    580-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 1(MALAT1)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选取 2015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并确诊为ACS的患者159 例为ACS组,另选取本院体检中心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冠状动脉增强CT检查证实无冠心病的患者 148 例为对照组.提取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MALAT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ALAT1 表达水平与ACS的相关性及其对ACS的诊断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CS组患者外周血MALAT1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周血MALAT1 表达水平与ACS独立相关(OR=1.193,95%CI:1.037~1.372,P=0.014).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MALAT1 表达水平对于AC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AUC=0.664,95%CI:0.600~0.720).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平均随访(558±223)d期间,外周血MALAT1 高表达水平(≥0.816)ACS患者的MACE累积发生率高于外周血MALAT1 低表达水平(<0.816)ACS患者(39.05%vs.30.61%,P<0.05).结论:ACS患者外周血中MALAT1 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外周血MALAT1 表达水平对于ACS的诊断及预后预测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长链非编码RNA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临床意义

    《中国循环杂志》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
    5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