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循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胡盛寿

双月刊

1000-3614

xunhuanzazhishe@sina.com

010-68331758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中国循环杂志/Journal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开始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4年被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 199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列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2年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胡盛寿
    62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90年以来,我国在解决心血管病(CVD)"救治难"的问题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有CVD危险因素的人群巨大,加之人口老龄化加速,CVD仍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占首位,2021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为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方针,真正实现CVD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自2005年以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以大样本横断面和队列人群流行病学调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大样本注册登记研究和社区防治典型案例等有代表性的、已发表的、高质量的研究结果为重点,今年的报告还纳入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承担的部分项目资料,这些一手数据丰富了报告内容,也更加及时、全面地反映了我国CVD防治的状况.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率死亡率康复基础研究医疗器械研发卫生经济学

    夹层重回真腔术式开通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院内及术后1年结局分析

    李金禹天同高好考王欢...
    661-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使用夹层重回真腔(DR)术式开通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对患者院内及术后 1 年结局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CTO病变并经PCI治疗成功的 815 例患者,根据病变开通术式分为DR组(n=239)和非DR组(n=576).收集患者临床特征、造影特征、术中结果及并发症等资料,使用 1:1 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临床及造影特征进行校正(两组各 208 例),比较两组间院内并发症及术后 1 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临床驱动的靶血管血运重建(TVR)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与TV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为(60.9±10.9)岁,男性占 87.4%.相比非DR组,DR组靶病变为钝性头端、入口不清、钙化、成角>45°及登陆区不良的比例和J-CTO评分更高(P均<0.05);DR组支架长度和手术时间更长,导丝及对比剂用量更多(P均<0.001).DR组与非DR组患者院内发生死亡、心肌梗死、穿孔、边支丢失、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3 型以上出血和对比剂肾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DR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更高(P=0.00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DR组与非DR组患者术后 1 年MACE(2.9%vs.2.4%,log-rank P=0.750)和临床驱动的TVR(5.8%vs.3.9%,log-rank P=0.365)的发生率相当,全因死亡(2.9%vs.1.0%,log-rank P=0.154)和心肌梗死发生率(0.5%vs.1.9%,log-rank P=0.1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匹配前患者的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R术式对MACE(HR=1.129,95%CI:0.427~2.979,P=0.807)和TVR(HR=0.606,95%CI:0.213~1.722,P=0.347)均无显著影响,左心室射血分数≤40%(HR=2.775,95%CI:1.137~6.774,P=0.025)和残余SYNTAX评分增加(HR=1.089,95%CI:1.032~1.150,P=0.002)是MACE的危险因素,登陆区不良(HR=2.144,95%CI:1.019~4.513,P=0.045)、补救使用正向DR(HR=3.479,95%CI:1.109~10.919,P=0.033)及手术时间延长(HR=1.007,95%CI:1.002~1.013,P=0.007)是TVR的危险因素.结论:PCI过程中,应用DR术式的CTO病变更复杂、手术消耗更大、支架长度更长,但其应用不增加院内并发症及术后 1 年MACE及临床驱动的TVR风险.

    慢性完全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夹层重回真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分析

    李军山余力宋耀明马剑英...
    669-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原因下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方法:纳入 2016~2022 年国内 7 家大型心脏中心因上述原因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冠心病患者共 19 例,回顾性收集其基线资料、术中资料、手术并发症、住院期间手术相关不良事件(4a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全因死亡)及出院后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19 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70(64,73)岁,男性 13 例,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6.89±8.76)%.术中采用桡动脉入路 13 例,11 例患者在干预期间仅用 1 个旋磨头,6 例患者使用 2 个旋磨头,2 例患者使用 3 个旋磨头,平均需(7.00±4.23)次旋磨通过病变,19 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即刻管腔获得面积为(1.23±0.78)mm2.旋磨后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旋磨术后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 1 例,经药物治疗后改善;旋磨头嵌顿 3 例,经操作后成功拔出.术中未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痉挛、紧急转外科开胸手术、死亡等事件,住院期间也未发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术后随访 3~24 个月,1 例患者接受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其余患者未发生MACE.结论:本小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既往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即刻PCI术中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情况,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长期随访未发生MACE.

    冠心病冠状动脉支架旋磨安全性

    2023年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22年《中国循环杂志》核心影响因子4.495,在医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一,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
    675页

    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刘士贺刘倩韩旭刘红敏...
    676-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轨迹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关联.方法:选择 2006~2010 年期间连续 3 次参加开滦集团健康体检的 51 831 名在职及离退休员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AS Proc Traj程序拟合AIP(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的对数值)轨迹模型,并根据AIP轨迹将研究对象分为低稳定组(n=11 114)、低中稳定组(n=21 647)、中高稳定组(n=13 659)、高稳定组(n=5 411).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四组的ASCVD累积发病率,并通过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四组的ASCVD发病风险,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0.19±2.22)年期间,5 142 例(9.92%)研究对象发生ASCVD,4 013 例(7.74%)研究对象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稳定组相比,低中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13%(HR=1.13,95%CI:1.04~1.23,P=0.003)、20%(HR=1.20,95%CI:1.10~1.31,P<0.001)和 41%(HR=1.41,95%CI:1.27~1.57,P<0.001),且风险呈逐渐增加趋势(Ptrend<0.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 岁者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分别高于年龄≥65 岁者和LDL-C≥3.4 mmol/L者(Pinteraction均<0.01).结论:在开滦研究队列中,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发生ASCVD的风险更高,且发病风险随着AIP升高而逐步增加.另外,在AIP长期处于高水平的人群中,年龄<65 岁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年龄≥65 岁者,LDL-C<3.4 mmol/L者的ASCVD发病风险高于LDL-C≥3.4 mmol/L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轨迹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队列研究

    孤立性左心室心尖发育不良的影像学特征

    蔡瑶瑶刘倩倩万琳媛齐红霞...
    682-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孤立性左心室心尖发育不良(ILVAH)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连续入选 2018 年 4 月至 2023 年 8 月我院确诊为ILVAH的患者 12 例(ILVAH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9 例患者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1 例患者行CT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选择同时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 12 例作为对照组.结果:TTE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LVAH组患者的左心室横径[(46.3±5.7)mm vs.(57.8±12.6)mm]、右心室长径[(62.0±4.2)mm vs.(73.6±6.4)mm]更大,左心室长径[(63.0±3.5)mm vs.(53.4±8.2)mm]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右心室横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VAH组患者室间隔均凸向右心室,心尖部最薄处厚度为(5.2±2.0)mm;乳头肌均附着于扁平的左心室心尖部.进行CMR检查的 9 例ILVAH患者中 7例左心室心尖发现脂肪组织代替,2 例可见心内膜纤维化.结论:ILVAH临床表现非特异,但有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可帮助提高该病的认识.

    心尖发育不良心血管疾病超声心动描记术

    《中国循环杂志》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要求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
    687页

    轻链型和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肌淀粉样变性临床特征的比较

    陈少敏林璋陈宝霞李璞...
    68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性(AL-CA)和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肌淀粉样变性(ATTR-CA)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0 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确诊的AL-CA患者 35 例(AL-CA组)和ATTR-CA患者 21 例(ATTR-CA组).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结果的差异.结果:与ATTR-CA组相比,AL-CA组男性比例较低(90.5%vs.54.3%,P=0.005),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比例较高(9.5%vs.42.9%,P=0.009).临床表现方面,AL-CA组水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和浆膜腔积液较多见,血红蛋白和血浆白蛋白水平较低,而ATTR-CA组肢体麻木的发生率较高(P均<0.05).心电图方面,AL-CA组的肢体导联低电压的发生率(57.1%vs.28.6%,P=0.038)高于ATTR-CA组,传导阻滞的发生率(14.3%vs.61.9%,P=0.001)低于ATTR-CA组.AL-CA组从首发症状到确诊时间较ATTR-CA组短[6.0(2.0,15.0)个月vs.35.0(14.0,56.5)个月,P=0.002].AL-CA组与ATTR-CA组的 超声心动图指标室间隔厚度分别为(13.3±2.0)mm vs.(15.7±2.2)mm(P=0.001);左心室质量分别为(198.4±67.8)g vs.(246.6±53.5)g(P=0.009);CMR指标室间隔厚度分别为(16.0±2.1)mm vs.(18.9±3.8)mm(P=0.033);左心室质量分别为(132.9±45.3)g vs.(194.7±50.8)g(P=0.011),AL-CA组左心室壁增厚程度较ATTR-CA组轻,但 AL-CA组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的比例较高(48.6%vs.19.0%,P=0.027),N末端B型利钠肽原和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较高(P均<0.05),1 年生存率较低(65.7%vs.100%,P=0.001).结论:AL-CA和ATTR-CA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不同.AL-CA左心室壁增厚程度虽然不及ATTR-CA显著,但心功能及预后更差.

    浸润性心肌病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性转甲状腺素蛋白心肌淀粉样变性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逆重构的预测价值

    邵梦娇石佳王欢
    695-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确诊的合并HFrEF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480例.根据LVRR定义将患者分为发生LVRR组(n=235)和未发生LVRR组(n=245),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同时根据SII三分位数分为SII<332.8 组(n=160)、SII 332.8~563.1 组(n=160)和SII>563.1 组(n=160),分析不同组别LVRR及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再住院、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死亡)发生情况.LVRR定义为经过最优化指南推荐的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6 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绝对值提高≥10%或随访时LVEF≥50%,同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EDDI)降低≥10%或LVEDDI≤33 mm/m2.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LVRR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评估SII与LVRR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应用ROC曲线、重新分类改善指数(NDI)、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及赤池信息量准则(AIC)估计SII预测LVRR的能力,并与传统生物标志物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和可溶性生长刺激基因表达蛋白 2(sST2)对比诊断效能.结果:480 例患者中,235 例(49.0%)发生了LVRR.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SII是未发生LVRR的独立预测因子(OR=1.005,95%CI:1.004~1.007,P<0.01).RCS显示SII与未发生LVRR呈正线性关系(Pnonlinear=0.455).ROC曲线、NDI、IDI及AIC分析均表明SII预测未发生LVRR能力较NT-proBNP和sST2 更好.中位随访 16(9,33)个月期间,108 例(22.5%)患者发生复合心血管病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再住院、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死亡),37 例(7.7%)患者发生全因死亡,SII>563.1 组患者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SII<332.8 组、SII 332.8~563.1 组(43.1%vs.9.4%vs.15.0%,log-rank P<0.01).结论:入院SII可以独立预测合并HFrEF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不发生LVRR,且预测效能高于传统生物标记物.

    扩张型心肌病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左心室逆重构预后

    三维高分辨力磁共振钆延迟增强成像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心肌纤维化的可行性研究

    朱乐怡袁硕王艺宁安康...
    703-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高分辨力磁共振钆延迟增强成像(3D-LGE-MRI)评估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心肌纤维化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 2021 年 5 月至 2023 年 2 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杂交心房颤动消融术前采用左心房3D-LGE-MRI评估左心房心肌纤维化的心房颤动患者 34 例.2 名放射诊断医师(医师 1 和医师 2)双盲分别对图像质量进行 4 分法评价,均使用ADAS后处理软件测量左心房壁及钆延迟增强(LGE)面积,并计算LGE面积占比.其中1 名医师再进行分区分析,将左心房壁分为 10 区,测量每个分区的心房壁面积及LGE面积,并计算LGE面积占比.使用Kappa检验评价医师1和医师2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价LGE定量参数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另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持续性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形态学参数、LGE程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34 例患者均完成左心房 3D-LGE-MRI扫描并获得具有诊断价值图像.医师 1 和医师 2 对图像总体质量的主观评分分别为(2.88±0.64)分和(2.97±0.58)分,左心房壁清晰度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26±0.75)分和(3.24±0.70)分,Kappa值分别为 0.724 和 0.859.LGE面积及LGE面积占比在观察者(医师 1 和医师 2)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组内相关系数达 0.969 和 0.950.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间左心房壁LGE面积及LGE面积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比,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具有更高的犹他分期和更为严重的右下肺静脉及左心房间隔区域纤维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LGE-MRI可应用于三维可视化及定量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心肌纤维化,可为心房颤动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左心房纤维化程度较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更严重,二者差异主要表现在右下肺静脉及左心房间隔区域.

    磁共振成像心房颤动钆延迟增强心肌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