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循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胡盛寿

双月刊

1000-3614

xunhuanzazhishe@sina.com

010-68331758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中国循环杂志/Journal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开始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4年被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 199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列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2年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通过血液动力学表型指导降压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探讨

    肖文琦黄慧贤韩萍宋丽萍...
    710-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血液动力学表型指导降压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 100 例.采用诊室和家庭血压测量进行血压评价,并进行阻抗心动图(ICG)检测,经过特有的智能高血压分型系统将患者分为四种血液动力学表型,包括高动力型(心率升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大血管高阻力型(大动脉阻力指数升高)使用钙拮抗剂、外周血管阻力升高型(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升高)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和高容量型(血容量饱和度升高)使用利尿剂.将患者随机分为ICG组(n=50,依据ICG测定的血液动力学表型,针对血压升高的不同机制选药治疗)和对照组(n=50,依据高血压防治指南及临床经验进行治疗).随访 8 周,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降幅和达标率.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液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基线用药的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后用药种类增加,但两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血压:研究结束后ICG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基线的降幅分别比对照组增大(8.38±27.78)mmHg(P<0.05,1 mmHg=0.133 kPa)和(3.94±18.15)mmHg(P>0.05);ICG组的血压达标率(<140/90 mmHg)高于对照组(66.0%vs.42.0%,P<0.05).家庭血压:研究结束后ICG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基线的降幅分别比对照组增大(8.22±21.31)mmHg(P<0.01)和(4.76±13.88)mmHg(P<0.05);ICG组的血压达标率(<135/85 mmHg)高于对照组(70.0%vs.48.0%,P<0.05).两组不同降压药物使用前后相应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与对照组比,ICG组心率、大动脉阻力指数降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结束后,ICG组心率、大动脉阻力指数、外周血管阻力指数、血容量饱和度较基线均明显下降(P均<0.05);对照组外周血管阻力指数较基线有明显下降(P<0.05),心率、大动脉阻力指数和血容量饱和度较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ICG判断血液动力学表型,针对血压升高的不同机制,精准指导降压药物的选择,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血压,提高血压达标率.

    高血压血液动力学表型诊室血压家庭血压

    吡格列酮治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和电生理机制研究

    喜林强孙华鑫商鲁翔王倩辉...
    716-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β1AAb)诱导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作用及电生理机制.方法:将 48 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四组:对照组(佐剂注射)、β1AAb组[β1 肾上腺素能受体细胞外第二环功能表位肽段(β1AR-ECLⅡ)配以佐剂背部多点注射进行主动免疫,2 mg/(kg·次)]、吡格列酮组[与β1AAb组同等主动免疫 8 周后,吡格列酮灌胃 2 周,4 mg/(kg·d)]、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特异性抑制剂GW9662 组[与β1AAb组同等主动免疫 8 周后吡格列酮灌胃+GW9662 腹腔注射 2 周,其中吡格列酮予以 4 mg/(kg·d),GW9662 予以 1 mg/(kg·d)].每 2 周Powerlab多通道生理仪记录心电图,取血.基线和第 10 周记录超声心动图,10 周后进行心电生理、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检查.结果:相较于对照组,β1AA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较高、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缩短、激动-恢复间期(ARI)延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低;葡萄糖转运蛋白 1(GLUT1)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 1a(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较低;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明显,P均<0.05.而吡格列酮组较β1AA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降低、VERP延长、ARI缩短;LVEF和LVFS恢复;GLUT1 和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增加;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改善,P均<0.05.GW9662 组较吡格列酮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较高、VERP缩短、ARI延长;LVEF和LVFS较低;GLUT1 和CPT1a阳性染色面积占比低;线粒体形态异常及网络损伤未恢复,P均<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β1AAb诱导的室性心律失常,改善心室电传导和激动恢复时间异质性;并可在组织病理水平缓解β1AAb所致心室重塑,并伴随心室肌糖脂转运通道蛋白的上调和受损线粒体网络的修复.

    吡格列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室性心律失常β1肾上腺素能受体自身抗体线粒体

    《中国循环杂志》稿约

    726-7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