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免疫信息学技术的雏沙门菌多表位疫苗构建

    谭菊王永娟郭广富赵长菁...
    312-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设计针对雏沙门菌(Salmonella Pullorum)IpaJ蛋白的多表位疫苗(multi-epitope vaccine,MEV),为净化鸡白痢提供新的疫苗.[方法]选用IEDB预测雏沙门菌IpaJ蛋白的T淋巴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MHCⅠ)类分子结合表位;用NetMHCⅡpan 4.0 Server预测T淋巴细胞MHC Ⅱ类分子结合表位;用IEDB预测B淋巴细胞表位.将各个服务器预测结果筛选出的表位经过VaxiJen v 2.0评估抗原性后,将合格的表位通过柔性linker串联成多表位疫苗.对构建的多表位疫苗进行抗原性、理化性质、N-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使用分子对接评估多表位疫苗与免疫受体的结合能力,使用免疫模拟评估多表位疫苗的免疫效果,最后优化密码子便于克隆表达.[结果]经筛选后,选择4个MHC Ⅰ、4个MHC Ⅱ和8个B淋巴细胞表位优势表位构建的多表位疫苗MEV-IpaJ.多表位疫苗MEV-IpaJ的分子质量为28.18 ku,为稳定亲水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存在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a-螺旋、延长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分别占20.38%、19.23%、8.08%和52.31%.三级结构Ramachandran作图显示,优势区域中含有残基数占89.9%%,进行细化后优势区域的残基数增加到94.0%,三级结构突出表位作图也证明MEV-IpaJ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EV-IpaJ与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和TLR4蛋白分子可对接.免疫模拟结果显示,MEV-IpaJ具有较好的免疫应答,能提高部分细胞因子的表达,经密码子优化确保设计的MEV-IpaJ可在大肠杆菌K12表达系统中高效、稳定地表达.[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多表位疫苗MEV-IpaJ可有效表达并可能诱导强烈的T细胞和B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为雏沙门菌多表位疫苗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为雏沙门菌多表位疫苗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持.

    雏沙门菌免疫信息学表位多表位疫苗

    霍氏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阳亭亭冯子娟黄轶周虹宏...
    323-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霍氏肠杆菌噬菌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预防和控制霍氏肠杆菌感染.[方法]本研究以霍氏肠杆菌为宿主菌,使用双层琼脂平板法从污水和淤泥中分离噬菌体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用透射电镜观察纯化后噬菌体的形态特征,测定噬菌体效价、温度稳定性、p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及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成功分离鉴定出1株霍氏肠杆菌噬菌体,并命名为H2;该噬菌体在双层琼脂平板上形成大小均一、圆形透明的噬菌斑;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噬菌体H2的头部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85 nm±2 nm,具有一长尾且有尾丝,尾部长190 nm±2 nm,归属于尾噬菌体目、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H2的温度稳定性和pH稳定性结果显示,在35~55 ℃、pH 5.0~9.0范围内效价基本保持稳定;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1;根据最佳感染复数绘制一步生长曲线,测得噬菌体H2的潜伏期约为20 min,爆发期约为50 min,平均裂解量约为68 PFU/cell.[结论]噬菌体H2具有裂解能力强、热稳定和酸碱稳定等优点,本研究为后续霍氏肠杆菌噬菌体制剂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

    噬菌体分离鉴定霍氏肠杆菌生物学特性

    肠道寄生虫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李思瑶侯斌玛丽雅其其格哈斯苏荣...
    330-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脊椎动物的肠道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结构多样、动态变化的微生物群,它们对肠道的生理、代谢、免疫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自然条件下,这些微生物和真核生物(如蠕虫、原生动物、真菌等)共同存在于脊椎动物肠道内.寄生虫与微生物群均可显著改变机体肠道生理与免疫环境,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创造了机会.肠道微生物与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极大地影响感染的结果,进而对宿主的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寄生虫感染会影响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促使或保护宿主免受细菌的侵害.另一方面,菌群又会影响寄生虫的定植、繁殖和毒性,使其沿着与宿主寄生性-互惠共生性的生存模式发展.这些相互作用的机理与结果是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之间交叉研究的前沿课题.笔者对近年来有关肠道寄生虫与肠道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可能未考虑到的因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旨在为肠道寄生虫病防控及肠道菌群研究提供参考.

    肠道寄生虫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

    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致病性的影响

    胡文洁方小伟郭骞杨雨婷...
    338-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单增李斯特菌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探究其对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B(InlB)锚定能力以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穿梭质粒pKSV7和回补质粒pIMK2分别构建prsA2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通过生长曲线分析亲本株10403S、缺失株ΔprsA2和回补株CΔprsA2生长能力;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InlB锚定的影响;通过肠上皮细胞(Caco-2)黏附侵袭试验与免疫荧光试验、小鼠毒力试验分析prsA2基因缺失对单增李斯特菌黏附侵袭能力、在宿主细胞间迁移能力及小鼠致病性的影响.[结果]PCR扩增结果显示,试验成功构建了缺失株ΔprsA2和回补株CΔprsA2.生长曲线结果显示,prsA2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缺失株ΔprsA2细菌表面的InlB锚定量极显著低于10403S和CΔprsA2(P<0.01),细菌培养上清中InlB锚定量极显著高于10403S和CΔprsA2(P<0.01).细胞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ΔprsA2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侵袭率均极显著低于10403S和CΔprsA2(P<0.01);prsA2基因缺失减弱了单增李斯特菌募集肌动蛋白形成肌动蛋白尾巴在细胞间迁移的能力.小鼠毒力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ΔprsA2在小鼠肝脏与脾脏中的细菌载量均显著低于10403S和CΔprsA2(P<0.05).[结论]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但缺失株ΔprsA2表面的InlB锚定量显著下降,缺失prsA2基因减弱单增李斯特菌对Caco-2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在细胞间迁移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病性.

    单增李斯特菌分子伴侣prsA2基因缺失致病性

    1株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病原特性研究

    张蕾陈亮金振华冯万宇...
    347-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齐齐哈尔市某羊场育成绵羊发病和死亡的病原菌,并探究其病原学特性,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无菌采集病死羊肺脏组织,结合临床病征进行实验室诊断,分离培养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 PCR扩增并测序、kmt Ⅰ基因鉴定、荚膜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和小鼠致病性试验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和病原特性分析.[结果]致病菌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在血平板上长出表面光滑、灰白色的圆形凸起菌落,革兰染色可见聚集成线状或散在单个的革兰阴性短杆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菌能发酵麦芽糖、阿拉伯糖、蔗糖、木糖、葡萄糖、果糖、海藻糖、甘露醇、尿素酶、山梨醇和β-半乳糖苷酶,精氨酸、靛基质试验呈阳性.荚膜血清分型结果显示,分离株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D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恩诺沙星、杆菌肽和洛美沙星3种药物耐药,对新霉素等4种药物表现为中介,对氨苄西林等16种药物敏感.分离株携带14种毒力基因和6种耐药基因.小鼠感染分离菌后全部死亡.[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对小鼠具有较强致病性,研究结果为探究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生物学信息和病原学特征提供了数据.

    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耐药性致病性

    噬菌体裂解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成常钦源范国庆王志伟...
    357-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畜禽生产中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不规范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畜禽细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甚至已经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噬菌体裂解酶是噬菌体编码的一种肽聚糖水解酶,能够高效、特异地杀灭细菌且具有抗生物被膜活性,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抗菌药物,逐渐被纳入细菌尤其是耐药菌感染的治疗策略.畜禽生产中,噬菌体裂解酶已经成功应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引起的畜禽细菌性疾病的防控与治疗中,其在大肠杆菌、沙门菌等革兰阴性菌上的应用尚处于体外研究阶段.笔者对噬菌体裂解酶的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究噬菌体裂解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以期为噬菌体裂解酶更进一步地应用于防控和治疗细菌性疾病提供参考.

    噬菌体裂解酶畜禽生产细菌性疾病

    猴痘病毒A5L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熊嘉琦贾梦乐杨领弟王毅豪...
    365-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获取高纯度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A5L蛋白,制备小鼠抗A5L高效价抗血清,为MPXV A5L蛋白功能研究及相关诊断试剂的研发提供材料.[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28a-A5L,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通过分析不同IPTG诱导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条件下重组蛋白A5L表达情况,筛选最佳表达条件.通过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组蛋白A5L表达,利用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可溶性.A5L蛋白经His-Bind镍柱亲和层析纯化后免疫小鼠,通过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结果]双酶切和测序结果显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5L构建成功.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蛋白A5L在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成功表达;A5L蛋白在诱导温度42 ℃、诱导剂(IPTG)浓度为1.6 mmol/L、诱导16 h后表达量最高,大小为40 ku.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A5L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最佳咪唑洗脱浓度为50 mmol/L.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鼠抗A5L蛋白抗体最高效价达1∶205 440.[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ET-28a-A5L,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重组蛋白A5L,制备的A5L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MPXV A5L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猴痘病毒原核表达A5L蛋白免疫原性

    2019-2022年广西鸭圆环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熊陈勇曾素先刘惠心赵康...
    373-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广西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的遗传进化特征.[方法]试验于2019-2022年从广西地区采集761份病死鸭临床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uCV感染情况.通过PCR扩增DuCV全基因组序列,利用DNAStar分析其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使用RDP4和SimPlot 3.5.1软件分析DuCV重组事件,采用Mega 7.0软件构建遗传进化树,应用BioEdit软件分析DuCV Cap蛋白氨基酸变异位点.[结果]DuCV阳性率为22.5%,基因组大小为1 988~1 996 bp.广西DuCV毒株全基因组、Rep和Cap基因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71.9%~99.6%、83.1%~99.9%和52.8%~99.9%.基因重组分析显示,DuCV-GX13-2019和DuCV-GX14-2020存在重组事件.Cap蛋白共有78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与DuCV-1相比,DuCV-2在第3、12、15、23、31、42、56和64位氨基酸处完全变异.广西毒株为DuCV-1和DuCV-2基因型,DuCV-1为主要优势毒株,且DuCV-1b亚型流行最为广泛.[结论]广西地区DuCV发病较严重,部分毒株存在重组事件,Cap蛋白突变率高,DuCV多种亚型均有流行.研究结果为广西地区DuCV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基本数据.

    鸭圆环病毒(DuCV)遗传进化相似性流行病学

    枸杞槲皮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

    罗小凤刘盼盼陈晓慧张贝贝...
    382-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枸杞槲皮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机制,为临床研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筛选产 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通过药敏纸片法检测阳性菌株在32、64、128 μg/mL枸杞槲皮素作用下对青霉素的敏感性变化;借助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在32、64、128、256 μg/mL枸杞槲皮素处理下青霉素含量的变化,并以此来评估枸杞槲皮素对β-内酰胺酶合成及在64、128、256 μg/mL枸杞槲皮素作用下对β-内酰胺酶活性的影响.通过AutoDockTools 1.5.6软件对枸杞槲皮素与BlaZ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采用Discovery Studio 2019 Client软件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从3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筛选出23株产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药敏纸片结果表明,随着枸杞槲皮素浓度的升高,阳性菌株对青霉素的敏感性增加.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结果表明,枸杞槲皮素可以抑制β-内酰胺酶的合成,并显著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P<0.05).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枸杞槲皮素通过与BlaZ蛋白Ω-loop区域内的保守残基Asn161以氢键结合,影响BlaZ蛋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结论]枸杞槲皮素可以减少β-内酰胺酶的合成,还可通过降低β-内酰胺酶的活性增强青霉素的抑菌作用,具有作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潜在活性,为后续开发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提供了参考依据.

    金黄色葡萄球菌枸杞槲皮素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分子对接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桑杜防治家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作用机制

    荣巧刘进德程永婷王一楠...
    392-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桑叶和杜仲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作用机制,旨在为防治免疫抑制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新兽药研发提供思路.[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收集桑叶和杜仲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GeneCards和GEO数据库获得传染性法氏囊病相关靶点.基于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将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后得到共同靶点,基于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图.使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1.5.6和PyMO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使用Gromacs 2020.6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筛选得到桑叶和杜仲53个有效活性成分,423个潜在作用靶点,5 949个传染性法氏囊病相关靶点,153个交集靶点.PPI显示,关键靶点主要包括白介素-6(IL6)、连环蛋白-β1(CTNNB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IL1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等.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桑叶和杜仲可通过对IL18的反应、干扰素-y(IFN-γ)受体结合、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发挥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作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均表明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结合稳定.[结论]桑叶和杜仲可能通过槲皮素、去氢双丁香酚、二十碳-11,14,17-三烯酸甲酯、山柰酚、β-谷甾醇等重要活性成分作用于IL6、CTNNB1、SRC、IL1B、VEGFA等关键靶点,通过对IL18的反应、钙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途径发挥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作用.

    桑叶杜仲传染性法氏囊病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