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精子发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马媛金昊延王娜娜李颀菡...
    4400-4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子发生是在哺乳动物睾丸内通过一系列细胞分化和发育,最终形成精子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异质性。随着生物信息学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以往研究大多依赖于对各种细胞类型的RNA进行分析。然而,从睾丸中分离每一种细胞类型是非常大的挑战,因此在转录组水平上对于不同类型的睾丸生殖细胞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已推出多种测序平台,其使用范围和场景不断扩大,在神经、肿瘤、免疫、生长发育和疾病等领域广泛应用,研究对象主要涉及人、模式生物及家畜。该技术可高效捕获睾丸内单个细胞,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获取其转录组水平信息,精细描述其细胞类型,揭示细胞异质性,并推测其发育轨迹。目前,scRNA-Seq已经开始从家畜生殖细胞的角度对家畜精子发生相关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以此进一步研究家畜精子发生的相关过程。因此,作者在阐述scRNA-Seq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总结论述了其在牛、羊和猪等家畜精子发生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为家畜精子发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精子发生家畜

    褪黑素保护动物精子的抗氧化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潘军喻维维张传师
    4410-4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温保存是生产中普遍使用的保存动物精液的有效方法,动物精液在低温保存过程中会因氧化应激导致精子组成结构、代谢途径、生理功能和活力改变,进而影响其精子质量和受精率。褪黑素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于动物精液的低温保存中,表现出极强的抗氧化特性,能够清除氧化应激产生的自由基,提高冷冻保存后精子的活力和受精率。褪黑素保护精子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精液中抗氧化酶系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精液脂质氧化及氧化产物产生;改善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电子传递链及三羧酸循环和ATP产生;改善精子质膜、顶体膜、线粒体膜、DNA结构的完整性,增强抗凋亡作用和抑制凋亡蛋白、凋亡基因表达等途径发挥作用。作者综述了褪黑素的抗氧化性能、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酶基因表达、信号通路及对精子质膜、DNA、线粒体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以期为褪黑素在精液保存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精子褪黑素氧化损伤抗氧化低温保存

    基于外膜蛋白的鼻气管鸟杆菌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徐浩钧刘颖梅晨徐彤...
    4420-4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鼻气管鸟杆菌(Ornithobacterium rhinotracheale,ORT)血清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利用原核表达方法克隆表达鼻气管鸟杆菌外膜蛋白OR02,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免疫原性。以纯化产物作为抗原包被于固相载体,采用棋盘滴定法确定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同时,优化ELISA反应条件,利用鼻气管鸟杆菌阴性血清确定该检测方法的阴阳临界值判定标准。通过检测其他病原阳性血清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检测不同比例稀释的鼻气管鸟杆菌阳性血清以评估其灵敏性,并与商品化试剂盒进行比较,评估该ELISA方法的符合率。[结果]重组蛋白OR02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质量约为58 ku,与预期相符。Western blotting显示,OR02重组蛋白能与鼻气管鸟杆菌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以纯化的OR0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2 ng/μL,血清样本的稀释度为1∶50,孵育时间为30 min,酶标二抗的稀释度为1∶5 000,孵育时间为30 min,最佳底物显色条件为在避光条件下孵育15 min。阴阳临界值的判定标准为:当待检血清D450nm值≥0。266时判定为阳性,当待检血清D450nm值<0。266时判定为阴性。用该方法检测副鸡禽杆菌(Apg)、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等单因子阳性鸡血清均无交叉反应。将抗体滴度为1∶64的鼻气管鸟杆菌阳性鸡血清以1∶800稀释仍能检测到阳性结果。与商业试剂盒对相同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1。25%。[结论]本研究利用重组OR02蛋白建立了一种检测鼻气管鸟杆菌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且与商业试剂盒的符合率较高,可作为鸡血清鼻气管鸟杆菌抗体的检测工具。

    鼻气管鸟杆菌外膜蛋白间接ELISA特异性灵敏性

    基于牛流行热病毒G蛋白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雪妍靳双媛杜家伟温宏武...
    4429-4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hemeral fever virus,BEFV)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为牛流行热(BEF)诊断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BEFV-G,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表达,对诱导成功后的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和SDS-PAGE、Western blotting鉴定。以纯化后的蛋白作为特异性抗原包被检测线,以链球菌G蛋白作为金标抗原,与金纳米颗粒结合后标记在金标垫上,用羊抗鼠IgG作为质控线,通过优化不同的反应条件,建立检测BEFV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并对试纸条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在IPTG终浓度为0。75 mmol/L时,37 ℃诱导8 h的条件下重组BEFV G蛋白表达量最大,且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质量约为46 ku。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浓缩纯化后的重组BEFV G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可作为包被抗原用于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建立。在质控线包被的抗体羊抗鼠IgG浓度为2 mg/mL,BEFV G蛋白包被浓度为0。6 mg/mL,喷金量为2。5 μL/cm的条件下,3~5 min就可完成检测。制备的试纸条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清稀释倍数为40倍的时候显色接近消线,且试纸条仅与BEFV阳性血清发生显色反应,与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等其他病毒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阳性血清样本重复性试验证明试纸条的重复性较高,成功建立了免疫胶体金检测方法。[结论]本研究以原核表达的G蛋白为抗原成功制备了检测BEFV的新型免疫胶体金试纸条,该检测试纸条特异性强、稳定性好,适合用于临床快速检测BEF。

    牛流行热病毒(BEFV)G蛋白原核表达蛋白纯化免疫胶体金

    非洲猪瘟病毒P54蛋白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建立

    王程夏应菊王海东刘业兵...
    4440-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具有良好特异性和敏感性的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ASF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根据ASFV P54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大肠杆菌密码子优化,将优化后的P54序列克隆到pET-28a(+)质粒中,构建重组质粒pET28a-P54,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并用His镍柱进行纯化,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后,以纯化的P54蛋白作为检测抗原进行包被,建立一种间接ELISA方法,对包被条件、封闭液、封闭时间和血清孵育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后,对其临界值、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结果]SDS-PAGE结果显示,P54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纯度在95%以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54蛋白与ASFV阳性血清能产生特异性反应。优化后的ELISA反应条件为:0。3125 μg/mL抗原37 ℃包被1 h,5%脱脂奶粉37 ℃封闭1 h,1∶800稀释的血清37 ℃孵育2 h,1∶15 000稀释的酶标二抗37 ℃孵育1 h。该ELISA检测方法仅与ASFV阳性血清产生特异性反应,与猪瘟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和乙型脑炎病毒的阳性血清均无明显交叉反应;该方法灵敏性较高,ASFV阳性血清稀释度为1∶3 200时仍有明显反应。批间重复和批内重复变异系数均<10%;与商品化试剂盒相比,其阳性符合率为95。45%,阴性符合率为96。05%,总符合率为95。83%。[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以ASFV P54蛋白为检测抗原的ASFV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运用于ASFV的血清学检测,为非洲猪瘟的快速诊断提供更多选择。

    非洲猪瘟病毒(ASFV)间接ELISA方法P54蛋白原核表达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PK-15细胞环状RNA表达谱分析

    杨玺望杜芸莎刘瑞梅彩秋...
    4450-4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感染对猪肾上皮细胞(PK-15)中环状RNA(circRNA)表达的影响以及差异表达circRNA的潜在调控功能。[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PK-15细胞(对照)和TGEV感染的PK-15细胞进行circRNA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circRNA。对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TGEV感染相关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随机挑选12种差异表达circRNA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其表达水平。[结果]转录组测序中共发现1 029种circRNAs。相较于对照PK-15细胞,TGEV感染的PK-15细胞中共发现128种显著差异表达circRNAs,其中70种上调,58种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TGEV感染的PK-15细胞中差异表达circRNAs来源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大分子代谢过程和细胞代谢等生物过程;细胞内部分和胞内膜结合细胞器等细胞成分;有机环化合物结合和核酸结合等分子功能中。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TGEV感染的PK-15细胞中差异表达circRNAs来源基因主要富集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甲型流感、丙型肝炎、cAMP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等方面。cir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显示,TGEV感染的PK-15细胞中存在庞大复杂的circRNA调控网络,多种circRNAs可通过miRNA靶向基因IFNAR1、IFNAR2和NHE3来调节先天免疫和跨膜离子转运,从而影响TGEV感染和症状。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结果显示,12种差异表达circRNAs表达水平与测序结果基本趋势一致。[结论]TGEV改变了 PK-15细胞中circRNA的表达。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基因广泛参与细胞大分子代谢、病毒感染及cAMP信号通路等过程,与先天性免疫和TGEV发病机制相关的多个靶基因IFNAR1、IFNAR2和NHE3可能被circRNA调控。本研究结果揭示了 circRNA在TGEV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潜在功能。

    环状RNA(circRNA)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PK-15细胞转录组

    一只流浪犬体表寄生蜱的种类鉴定及其携带病原体的检测与分析

    朱金玲林俊宏包银莉黄剑梅...
    4465-4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鉴定一只来自浙江嘉兴的流浪犬体表寄生的蜱种类及其携带病原体情况,了解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的生活史及其携带的病原体对人和动物的危害,为后续防治相关疾病提供措施。[方法]分别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和PCR方法对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种类鉴定;同时分别针对梨形虫目和巴贝斯虫属的18S rRNA、斑点热群立克次氏体ompA、埃立希体dsb和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检测蜱携带病原体情况。[结果]从该流浪犬体表采集的82只蜱均为血红扇头蜱,其中24只蜱携带泰勒虫属,阳性率为29。27%(24/82);4只携带Colpodella sp。,阳性率为4。88%(4/82);2只携带巴贝斯虫属,阳性率为2。44%(2/82);21只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氏体,阳性率为25。61%(21/82);15只携带埃立希体,阳性率为18。29%(15/82);未发现有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在单只蜱中检出的病原体数量和种类都各不同,其中有24只蜱仅携带1种病原体;12只蜱同时携带2种病原体;6只蜱同时携带3种病原体;有40只蜱未携带所检病原体。[结论]该流浪犬体表寄生的蜱为血红扇头蜱,其携带了泰勒虫属、巴贝斯虫属、斑点热群立克次氏体、埃立希体多种病原体,可对人和动物造成较大的威胁,应加强对该地区蜱的防控,尤其是加强对流浪犬的管理。

    流浪犬血红扇头蜱梨形虫埃立希体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氏体

    鸡γ-干扰素与补体受体2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靳换孟昭英涂敏沈佳...
    4476-4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鸡 γ-干扰素(chicken interferon γ,chIFN-γ)与鸡补体受体 2(chicken complement receptor 2,chCR2)蛋白的相互作用,为研究chIFN-γ和chCR2新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chIFN-γ相关表达质粒,利用免疫共沉淀、激光共聚焦和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鉴定chIFN-γ与chCR2蛋白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模拟chIFN-γ与chCR2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成功构建了pCMV-Myc-chIFN-γ表达质粒。将pCMV-Myc-chIFN-γ和pCMV-HA-chCR2-ΔTM质粒共转染HEK-293FT细胞,结果表明chIFN-γ蛋白可以与chCR2蛋白进行相互作用;将pCMV-Myc-chIFN-γ和pCMV-HA-chCR2-ΔTM质粒共转染DF-1细胞,结果表明chIFN-γ蛋白与chCR2蛋白可以在DF-1细胞中进行共定位。表面等离子共振试验结果显示chIFN-γ与chCR2蛋白之间的平衡解离常数(KD)值为0。362 μmol/L,二者之间有较高的亲和力。分子对接试验结果显示,chIFN-γ与chCR2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为Asp23-His150间形成1组盐桥作用,Asn37-Ser143、Glu57-Gly179和Ile93-Tyr184间形成3组氢键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了 chIFN-γ与chCR2蛋白可以进行相互作用,且二者之间的作用模式为1组盐桥和3组氢键作用。

    鸡γ-干扰素(chIFN-γ)鸡补体受体2(chCR2)相互作用亲和力

    山东地区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毕峻铭董雅琴崔进沙洲...
    4485-4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并掌握山东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变异情况,为BVDV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集养牛场疑似BVDV感染样品制备组织上清液,利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鉴定,接种MDB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电镜观察对分离毒株进行鉴定,对分离毒株全基因组进行分段扩增、克隆和测序,并采用Lasergene等软件分别对全基因组序列、Npro和E2基因进行比对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病料样品BVDV特异性引物RT-PCR扩增得到大小约504 bp的目的条带,与预期大小一致。IFA结果显示特异性绿色荧光;电镜下可见直径约50 nm的病毒粒子,表明分离到1株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毒株,命名为SDNF9株。分离株基因组全长为12 232 nt,与BVDV参考毒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为79。1%~93。8%,其中,与中国分离毒株22AH-1和澳大利亚毒株Bega-like的相似性最高,为93。8%;Npro和E2蛋白氨基酸存在多个位点变异;SDNF9分离毒株与BVDV2型毒株和BVDV3型毒株处于遗传演化的不同分支,而与BVDV 1型毒株处于同一分支,属于BVDV 1c基因型。[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到1株BVDV 1c流行毒株,并进行基因组和遗传演化分析,与中国分离毒株22AH-1亲缘关系最近,为山东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控和疫苗研制提供数据和材料支持。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分离鉴定序列分析遗传进化分析

    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荧光检测中的应用

    曹梦瑶王晶周林宜程晶...
    4500-4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核小体(PML NBs)在马立克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感染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制备抗鸡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可视化检测Ch-PML的方法。[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制备Ch-PML重组蛋白,并将其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骨髓瘤细胞和免疫小鼠的脾细胞进行融合,用ELISA方法筛选出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体内诱生法制备腹水并用Protein A/G纯化抗Ch-PML单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检测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亲和力和亚类,最后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建立用于鸡PML NBs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方法。[结果]Ch-PML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溶性表达,分子质量大小为19 ku;以此蛋白成功制备了 1株抗Ch-PML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经亚类和型检测,其为IgG2b亚类,轻链为Kappa型。利用制备的抗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的IFA检测方法发现,内源性PML NBs在宿主细胞核中呈点状分布,过表达的Ch-PML在宿主细胞核中形成团块状聚集体,且MDV感染宿主细胞后核内PML NBs数量比未感染细胞显著减少(P<0。05),说明MDV感染导致核内的PML NBs组装受到抑制。[结论]本研究利用制备的抗Ch-PML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鸡PML NBs的IFA检测方法,并发现MDV抑制宿主细胞PML NBs组装这一现象,为MDV致病机制的解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蛋白(PML)单克隆抗体核小体(NBs)马立克病病毒(MD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