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基因组选择在山羊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赵彦频韩勇粟朝芝龙勇...
    4860-4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基因组选择(genome-wide selection,GS)是一种基于基因组数据的育种方法,通过分析遗传标记和性状的关系,预测个体的遗传值和表型值,从而实现精准选育。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全基因组选择成为了现代畜禽育种的重要手段,在山羊育种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选择精确地评估山羊的繁殖性能,提高繁殖效率;同时通过筛选优良基因型,改良山羊的生长发育、肉品质等性状,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作者主要介绍了全基因组选择的原理和方法,并针对山羊的繁殖性能、生长性状和肉品质等关键性状的应用研究展开论述;讨论了全基因组选择在山羊育种中的优势和挑战,并对全基因组选择在山羊育种中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山羊育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支撑。

    全基因组选择测序山羊育种育种值

    Ola1对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罗安凤张玉清王昕昕杨彩侠...
    4871-4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Obg样ATP酶1(Obg-like ATPase 1,Ola1)对小鼠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受精技术获取小鼠合子并进行胚胎体外发育培养,利用电转siRNA干扰技术敲低Ola1基因,检测Ola1基因干扰效率,并统计卵裂率和囊胚率;通过免疫荧光和TUNEL法检测胚胎的DNA损伤情况和早期凋亡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胚胎多能性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敲低Ola1基因后,小鼠胚胎中Ola1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成功实现小鼠胚胎中敲低Ola1基因表达。敲低Ola1基因后,早期胚胎卵裂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囊胚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γ-H2A。X荧光强度和囊胚凋亡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敲低Ola1基因引起早期胚胎体外发育受阻。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低Ola1基因后,早期胚胎的多能性相关基因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和多潜能性基因(Nanog)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促凋亡基因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上调(P<0。05;P<0。01),抗凋亡基因B淋巴细胞瘤一2(Bcl-2)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5)。[结论]Ola1可能通过调控早期胚胎的多能性相关基因表达,参与DNA损伤和早期胚胎凋亡过程,从而影响早期胚胎发育潜力。

    Ola1小鼠胚胎发育DNA损伤细胞凋亡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牛、羊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潘东霞王辉熊本海唐湘方...
    4880-4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一种基因组修饰工具迅速发展,包括锌指核酸酶(zinc-finger nucleases,ZFNs)、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s)和成簇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 相关蛋白(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ssociated protein,CRISPR-Cas)系统在内的基因编辑工具使生物体的基因组DNA靶向修饰成为可能,尤其是CRISPR-Cas9系统的出现,加速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成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中的革命性工具。与ZFNs和TALENs技术相比,CRISPR-Cas9系统因其高灵活性、灵敏度、特异性和成本效益而被广泛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通过靶向特定序列精确地切割DNA,并通过在特定基因组位点产生双链断裂来添加、去除或替换核苷酸等方式在位点引入特异性修饰对畜牧生产的不同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改善牲畜生产和具有抗病性等多种动物模型,以研究畜禽关键基因功能,加速性状改良。作者主要阐述了CRISPR-Cas9系统的机制与功能及其在牛、羊生产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CRISPR-Cas9系统基因编辑繁殖泌乳抗病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酃县白鹅保种效果

    万伟粲张旭黄璇燕海峰...
    4890-4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酃县白鹅是湖南地区优秀的地方鹅种,为了解酃县白鹅的保种效果,对保种场各家系进行保种工作的评估。[方法]从酃县白鹅保种场的42个家系中各选取1只公鹅,翅静脉采血,提取DNA,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基于保种场42只酃县白鹅公鹅的重测序数据,对其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检测到采样群体的SNPs位点14 270 647个,经数据质控和过滤筛选出 13 696 453个SNPs位点。主成分分析(PCA)结果发现,42只公鹅个体可以明显聚为3个亚群;通过群体渗透分析发现,3个亚群之间未发生明显的杂化现象(K=3)。亚群1和亚群3的群体分化指数(Fst值)为0。0842。42只酃县白鹅共检测到832条连续性纯合片段(ROH),ROH片段长度都集中在0~2 Mb区间;基于ROH得到的近交系数FROH值为0。0130。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为0。2918,观测杂合度为0。2968,群体近亲系数(Fis)为0。036,多态信息含量(PJC)为0。266,基因多样性指数(Nei)为0。336。[结论]酃县白鹅保种场的鹅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群体近交程度比较低,观测杂合度略高于期望杂合度,并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群体处于平衡状态,但部分亚群出现了中度遗传分化,后续保种过程中要使这些亚群进行杂交,以减少酃县白鹅遗传分化的程度。

    酃县白鹅全基因组重测序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

    云南野鸟源H9N2亚型AIV的遗传进化分析

    杨佳杨钦鸿王位张永仙...
    4899-4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遗传进化和分子特征,掌握H9N2亚型AIV在野禽中的流行特点,为禽流感疫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集2022-2023年云南省香格里拉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野禽粪样及其周边家禽喉头、泄殖腔和环境水样,经尿囊腔接种10日龄SPF鸡胚分离病毒,结合HA试验和RT-PCR扩增鉴定AIV亚型。利用MBTuni-12/13引物同时扩增H9N2亚型AIV毒株的8个基因(HA、NA、M、PB2、NS、NP、PA及PB1)节段,利用二代测序获取全基因组序列,并分析遗传进化关系及关键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果]分离到的4株野鸟源H9N2亚型AIV的HA、NA基因源自Y280-like亚系,M、PB2基因为G1-like亚系,NS、NP、PA、PB1基因为F/98-like亚系,表明4株分离株为多种亚型的重组毒株,重组模式与2013年以后在中国流行的G57基因型一致。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4株H9N2亚型AIV分离株内部基因与H7N9、H5N6、H5N2等亚型AIV相似性较高,遗传多样性特征突出。HA蛋白裂解位点均符合低致病性禽流感特征,获得了多个可增加跨种感染风险及与哺乳动物致病力增强相关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包括A198T、Q234L、N166D(HA),I292V、A558V(PB2),I368V、L13P(PB1),N30D、T215A(M1),以及 P42S(NS1)等。4株野鸟源H9N2亚型AIV毒株具有家禽源同亚型毒株特征,野禽源AIV可能源于家禽。[结论]从云南纳帕海国际重要湿地分离到的4株野鸟源H9N2亚型AIV可能是由家禽传播的多源重配病毒,属于G57基因型,且具有多个适应哺乳动物宿主相关的氨基酸突变位点。

    野鸟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G57基因型

    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性及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进展

    郝越段誉柴文琴冯华朋...
    4911-4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格拉泽氏病(Glasser's disease)的病原,感染可致猪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等病症。Hps血清型众多,不同菌株之间存在抗原异质性和致病力差异。Hps感染致病过程涉及多种毒力因子,如生物被膜、脂寡糖、荚膜、菌毛等结构物质,以及细胞致死膨胀毒素、神经酰胺酶和α-2,3-唾液酸转移酶、外膜蛋白等功能物质。多种毒力因子参与Hps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入侵、定植,进而引起炎症反应,包括穿越血脑屏障引起脑炎,最终对宿主细胞和组织器官造成损伤。Hps具有多种复杂的免疫逃避机制,如突破上皮细胞屏障、降解黏膜表面sIgA、抵抗巨噬细胞吞噬和补体的杀伤作用等,从而帮助其抵御宿主免疫系统的杀伤。笔者综述了Hps不同类型毒力因子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Hps的免疫逃避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有效防控及新型疫苗研发提供相关新信息。

    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性毒力因子免疫逃避

    小鼠细小病毒NS1蛋白的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其免疫原性评价

    张旭亮陈莉赵志刚马畅...
    4923-4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小鼠细小病毒(Minute virus of mice,MVM)的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ral protein 1,NS1),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为MVM NS1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及相关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研究材料。[方法]通过同源重组将MVM NS1基因与质粒pET-N-His-C-His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质粒,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通过不同诱导条件筛选并纯化出无需复性的可溶性蛋白。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NS1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免疫原性。[结果]SDS-PAGE分析显示,诱导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为76 ku,在诱导剂(IPTG)浓度为0。6 mmol/L、诱导温度为28 ℃条件下表达效果最佳。间接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32 000。Western blotting和IFA检测结果显示,制备的NS1多克隆抗体可与NS1蛋白及MVM特异性结合。[结论]本研究成功表达并纯化获得MVM NS1重组蛋白,并制备了免疫原性良好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NS1蛋白生物学功能及其在MVM复制感染机制中的作用、MVM临床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小鼠细小病毒非结构蛋白1多克隆抗体免疫原性

    mRNA疫苗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李紫薇张磊陈峰郑辉...
    4932-4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具有易于编译、免疫原性高、安全性强、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而将mRNA高效递送至细胞并成功表达,是mRNA疫苗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也是mRNA疫苗研发的主要瓶颈与痛点。因此筛选经济高效的核酸递送系统对于mRNA疫苗研发至关重要。目前,关注较多的核酸递送系统主要包括物理递送、纳米脂质体递送、聚合物递送、外泌体递送和阳离子乳剂递送等。物理递送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使裸mRNA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纳米脂质体、聚合物、外泌体和阳离子乳剂等是以自身作为递送载体保护mRNA,从而提高递送效率、减少免疫反应。笔者基于mRNA疫苗最新研究进展,总结概述了不同递送方法的应用前景和局限性,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新型递送系统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促进mRNA疗法的临床应用,为更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mRNA疫苗解决方案。

    mRNA疫苗递送系统物理递送纳米脂质体聚合物

    牛环曲病毒云南株纤突蛋白基因分子特征及进化分析

    耿娟曲伟杰张晓梅魏志杰...
    4943-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牛环曲病毒(Bovine torovirus,BToV)在云南部分地区牛群中的流行及其S基因遗传进化情况。[方法]采集云南省内13个地区15个牛场不同年龄牛的粪便样品655份,利用RT-PCR方法检测BToV,并对其中6株BToV阳性样品进行S基因扩增、克隆、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655份牛粪便样品检出71份BToV阳性,总阳性率为10。8%;其中腹泻样品阳性率为21。2%(59/278),非腹泻样品阳性率为3。2%(12/377);1周龄、1周龄~1月龄、1~6月龄和1岁及上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15。0%(3/20)、17。7%(20/113)、14。0%(45/321)和1。5%(3/201)。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6条BToV S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6。0%~99。8%,且与原始毒株Breda1的相似性为94。7%~96。0%,与国内流行毒株的相似性为95。2%~99。7%。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6条S基因均与原始毒株Breda1不在同一大分支,与国内四川、河南毒株及土耳其毒株形成一个大分支,表明云南省BToV毒株与目前国内流行毒株一致,亲缘关系近。氨基酸突变位点分析结果显示,S基因存在少量独特的氨基酸突变位点。重组分析结果显示,BTOV-China/YN03-2021、BTOV-China/YN01-2021和BTOV-China/YN06-2022为重组序列,其中重组序列BTOV-China/YN06-2022得分最高,重组区域为1 438~1 609 bp区间,主要亲本为 BTOV-China/YN05-2021;重组序列 BTOV-China/YN03-2021,重组区域位于 1 668~3 569 bp 区域,主要亲本为土耳其毒株BToV-HT2-TUR(MG957146。1);重组序列BTOV-China/YN01-2021,重组区域位于261~2 552 bp,主要亲本为土耳其毒株BToV-HT2-TUR(MG957146。1)。基因选择压力分析结果显示,BToV S基因的进化方式主要以中性选择为主,但同时也存在净化选择和正向选择的压力影响。[结论]本研究揭示了BToV已存在于云南省部分地区牛群体中且防控形势较严峻,可为中国研究BToV流行病学和BToV S基因遗传进化关系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云南地区制定BToV感染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牛环曲病毒(BToV)S基因分子特征进化分析

    细粒棘球绦虫PCNA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及验证

    许少全麦尔哈巴·麦麦提艾力吕国栋周润...
    4956-4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lato,Eg)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的生物信息学特性,以及去氢骆驼蓬碱(HM)及其衍生物(H-2-168与H-2-104)对EgPCNA蛋白含量的影响,以期治疗囊型棘球蚴病并为药物靶点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运用PCR扩增并克隆EgPCNA基因全长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和分析EgPCNA蛋白相关生物学信息。利用Mega 7。0构建蛋自序列系统发育树,并运用Western blotting分析HM及其衍生物(H-2-168与H-2-104)对EgPCNA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EgPCNA基因全长783 bp,编码260个氨基酸,EgPCNA蛋白分子质量为28。36435 ku,等电点为4。62,脂肪指数为96。81,亲水性值为一 0。015,为亲水性蛋白,无跨膜结构域。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蛋白分布于细胞质。该蛋白含有PCNA超家族结构与PCNA保守功能结构域,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其次是α-螺旋,有2条可靠的B细胞抗原表位,与人和家鼠等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较远。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与DMSO组相比,HM组EgPCNA蛋白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H-2-168与H-2-104组EgPCNA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EgPCNA全长基因。EgPCNA蛋白对细粒棘球绦虫的DNA复制和修复具有调控作用,H-2-168与H-2-104具有下调EgPCNA蛋白含量的功能。

    细粒棘球绦虫增殖细胞核抗原克隆生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