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建省某规模化猪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的分离鉴定

    杨圆于慧何乐黄文琳...
    5449-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福建某猪场疑似患有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死猪肺脏进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的分离鉴定,并确定APP分离株的血清型及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猪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防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例疑似APP感染致死的后备母猪的肺脏组织进行病原分离培养、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同时进行16S rRNA和Apx Ⅳ毒素基因PCR扩增及血清型分析,采用药敏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探究其耐药情况及毒力。[结果]从病死猪肺脏中成功分离到1株细菌,菌体形态为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呈灰白色半透明的圆形菌落,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多形性的革兰阴性短杆菌,具有APP的培养特征。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能利用木糖、葡萄糖、甘露醇,尿素酶、硝酸盐还原和甲基红试验均为阳性,与APP的生化特性一致。16S rRNA与Apx Ⅳ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显示,扩增序列与GenBank中APP序列的相似性均>98%,进一步证实分离株为APP,将其命名为APP FJ2022。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为生长依赖NAD的血清1型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美唑、阿莫西林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等药物耐药。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小鼠具有致病性,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7。71× 108 CFU。[结论]本研究从福建省某规模化猪场疑似患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死猪中分离获得1株血清1型APP,其对多种常见抗菌药物表现耐药,致病性较强。试验结果有助于了解福建省APP的血清型,并为猪场防控APP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

    基于重组E2蛋白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张宜宸孙明军邓昌顺丁家波...
    5459-5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真核系统表达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E2蛋白,以此为包被蛋白建立一种BVD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以解决中国BVDV抗体检测技术不足的问题。[方法]将BVDV E2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TT5,转染293F细胞,待50%细胞死亡后进行超声破碎,并使用Ni离子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重组E2(rE2)蛋白;以rE2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对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后建立检测BVD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评价,并与中和试验进行比对。用所建方法对不同省份的牛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采用293F细胞表达了rE2蛋白,经亲和层析方法纯化,rE2蛋白的纯度为99%,浓度为1。74 mg/mL;通过对各个反应条件优化,成功建立了BVD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与商品化试剂盒的灵敏度一致,均可检出抗体效价临界血清(VN=1);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与传染性牛鼻气管炎病毒(IBRV)、牛副流感病毒-3(BPIV-3)、牛呼吸道合胞病毒(BRSV)和牛疱疹病毒-1(BHV-1)抗体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板内和板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在5%以内,证明该方法重复性较好;与血清中和试验的符合率为97。5%。临床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共检测出364份阳性血清和64份阴性血清。[结论]基于真核表达的rE2蛋白所建立的BVD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BVDV抗体检测,本研究结果为中国牛病毒性腹泻防控工作提供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E2蛋白间接ELISA

    鸭坦布苏病毒非结构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在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张蓉蓉潘爱銮吴娟方兵兵...
    5470-5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β-干扰素(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基因,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AGGS-HA,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分别转染至HEK-293T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研究DTMUV的非结构蛋白对鸭源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试验成功构建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带HA标签的真核表达质粒。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真核表达非结构蛋白均正常表达,NS1、NS2A、NS2B、NS3、NS4A、NS4B 和 NS5 蛋白分子质量大小分别为 38、25、14。4、68、13。9、28 和 100 ku。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7个非结构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形态不一,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NS2B和NS4B蛋白后,鸭源IFN-β启动子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非结构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其中NS2B和NS4B蛋白具有颉颃IFN-β活性的功能。试验结果为DTMUV的免疫逃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深入探究DTMUV在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试验材料。

    鸭坦布苏病毒非结构蛋白亚细胞定位IFN-β信号通路

    携带eGFP基因的重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构建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莘若兰周祉玉张嘉雯杜吉革...
    5479-5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可高效率表达重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 V)的不同启动子/细胞组合,据此构建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重组LSDV,并探究其生长特性,为后续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以及病毒复制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融合PCR方法分别将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启动子、LSDV启动子与eGFP基因进行连接,用以替换LSDV 005基因,构建同源重组片段,并将其分别转染至感染LSDV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衍生株(Vero-E6)、牛肾细胞(MDBK)、仓鼠卵巢细胞(CHO-K1)、羊睾丸细胞(LT)和原代羊睾丸细胞(PLT)6种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并使用ImageJ软件统计荧光面积百分比,筛选出最优启动子/细胞组合。以筛选出的最优组合进行重组病毒转染,并检测病毒纯化效果,进一步探究重组病毒的生长特性和稳定性。[结果]在6种细胞中LSDV启动子的转染效果均优于ORFV启动子,且在PLT细胞中,LSDV启动子的荧光面积百分比最高(8。38%),与其他组细胞相比差异显著(P<0。05)。使用LSDV启动子/PLT细胞组合构建重组病毒LSDV-A005/eGFP,纯化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所有病变部位均带有绿色荧光,荧光面积百分比约为50。8%。病毒的生长特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组病毒LSDV-A005/eGFP在6种细胞中的病变效应以及病毒滴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野生毒株LSDV/Heilongjiang/2022相似,且在PLT细胞上连续传代10次eGFP基因稳定表达。[结论]利用LSDV启动子/PLT细胞组合构建重组LSDV时效率最佳,据此构建的重组病毒LSDV-A005/eGFP生长特性与LSDV野生毒株一致,经10次传代后遗传稳定性良好。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细胞转染重组病毒生长特性

    广西地区牛肠道病毒E、F型的分离鉴定

    刘黄豪黄艳华罗宇航任同伟...
    5489-5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离牛肠道病毒(BEV),了解广西地区BEV的传播途径和病原学特性,为疫情监测和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促进广西地区对该病毒的防控。[方法]本研究将BEV检测的阳性病料接种于胎牛肾细胞(MDBK),经连续传代后,通过致细胞病变效应(CPE)、RT-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鉴定分离毒株。对鉴定成功的毒株进行空斑纯化试验后测定毒价,并进行多步生长曲线试验。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lign软件分析分离毒株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绘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及VP1基因序列遗传进化树。[结果]细胞接种病料后第3代出现明显CPE,RT-PCR结果显示,扩增出大小为239 bp的目标条带。IFA结果显示,接种分离株的MDBK细胞内可观察到特异性绿色荧光。本研究分离出了2株BEV,命名为GXHC2317和GXWZ2317株。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测定结果显示,毒株GXHC2317和GXWZ2317 TCID50分别为107。47和105。75/0。1 mL。多步生长曲线试验结果显示,毒株GXHC2317和GXWZ2317在MDBK细胞中复制增殖良好,24 h后病毒复制能力达到峰值。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GXHC2317株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69。5%~80。1%和81。1%~96。5%,与宁夏地区分离株NX-FY4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GXWZ2317株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69。3%~87。3%和80。3%~96。4%,与山东地区分离株SD-S67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与VP1基因序列遗传进化树结果表明,GXHC2317株属于BEV E3亚型,GXWZ2317株属于BEV F1亚型。[结论]本研究从广西地区分离到BEV E3亚型和F1亚型,丰富了BEV在国内流行趋向调查及病原学研究,为广西地区BEV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奠定了病原学基础。

    牛肠道病毒(BEV)分离鉴定基因分型

    1株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致病性研究及灭活疫苗制备

    戴婷婷刘荣昌陈海玉庄丽云...
    5499-5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拟对从1例死亡雏鸭体内分离获得的鸭疫里默氏杆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和疫苗效果分析,旨在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提供指导。[方法]采集送检雏鸭的脑、心脏和肝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镜检、16S rDNA PCR扩增测序鉴定菌株并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采用玻片凝集法鉴定菌株血清型,检测菌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致病性;利用分离株制备灭活疫苗,测定其免疫保护效果。[结果]分离株在血平板上呈半透明、露滴状圆形小菌落,革兰染色可见多个丝状排列的阴性短杆菌,瑞氏染色可见两级浓染的短小杆菌。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鸭疫里默氏杆菌参考株CZ-RA03处于同一分支,相似性>99。9%。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2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氧氟沙星、链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耐药,对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等药物敏感。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7日龄雏鸭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51×107 CFU,雏鸭感染后肾脏载菌量最高,为2。15×106 CFU/g。利用分离株制备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7日龄雏鸭,其免疫攻毒后存活率为86。67%。[结论]本研究从发病雏鸭中分离鉴定出1株具有较高致病性的血清2型鸭疫里默氏杆菌,以该菌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结果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学特性免疫原性

    中药防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感染仔猪腹泻的研究进展

    杨植王煜轩王之文芦烘德...
    5507-5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造成的仔猪腹泻严重影响仔猪健康,是造成仔猪死亡的重要病因,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是肠毒素和黏附素,肠毒素主要分为耐热肠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其通过不同方式作用于小肠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小肠内水和电解质积蓄及代谢紊乱,导致仔猪腹泻,而黏附素则促进ETEC在仔猪小肠上皮细胞定植。目前的疫苗只包括部分菌毛黏附素、肠毒素,免疫效果不全面、缺乏广谱性。现阶段在临床应用中中药效果良好,能大幅度提升感染仔猪存活率、抑制ETEC生长和毒力基因表达、缓解感染仔猪的炎症反应、减少肠道损伤、提升感染仔猪的免疫力及调控ETEC感染造成的仔猪肠道微生物的平衡、调控仔猪肠道化学屏障,从多方面防控ETEC感染。在饲料端全面禁抗背景下,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绿色、无抗的生猪产品,而兽用中药为仔猪腹泻病的临床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因此,笔者对ETEC入侵仔猪肠道的致病机理以及中药在该疾病治疗上的应用和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概括。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中药腹泻肠毒素

    佛耳草总黄酮联合抗生素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气道炎症的缓解作用

    陈巍陈晓兰周思杨解肖羽婷...
    5518-5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佛耳草总黄酮联合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菌和脂多糖(LPS)诱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治疗效果,并从相关蛋白和基因层面探究其相关抗炎机制,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方法]将5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氨茶碱组、佛耳草总黄酮组、抗生素组、佛耳草总黄酮+抗生素组,每组9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采用气管滴注肺炎克雷伯菌和脂多糖的方法建立COPD模型,对照组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肺炎克雷伯菌和脂多糖同法处理。COPD造模12周确认成功后,治疗组大鼠每天分别给予氨茶碱(50 mg/kg BW)、佛耳草总黄酮(50 mg/kg BW)灌胃处理,头孢他啶(200 mg/kg BW)肌内注射处理,佛耳草总黄酮+抗生素组大鼠同时给予佛耳草总黄酮(50 mg/kg BW)和头孢他啶(200 mg/kg BW)处理,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连续治疗7 d后,采用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大鼠呼气峰流量(PEF)、吸气峰流量(PIF)、0。3 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0。3/FVC)。分别采用HE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大鼠肺脏组织病理学形态和组织细胞凋亡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肺脏组织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活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肺脏组织中MMP-2、MMP-9及TIMP-1基因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肺脏组织Th17、Treg细胞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 PEF、PIF、FEV0。3/FVC、Bcl-2、Treg 细胞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TUNEL 阳性率,Bax、Cleaved Caspase-3 蛋白表达水平,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MMP-2、MMP-9、TIMP-1及IL-1β、IL-6、TNF-α水平均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氨茶碱组、佛耳草总黄酮组、抗生素组、佛耳草总黄酮+抗生素组大鼠PEF、PIF、FEV0。3/FVC、Bcl-2、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TUNEL阳性率,Bax、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MMP-2、MMP-9、TIMP-1及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佛耳草总黄酮组及抗生素组相比,佛耳草总黄酮+抗生素组大鼠PEF、PIF、FEV0。3/FVC、Bcl-2、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TUNEL 阳性率、Bax、Cleaved Caspase-3、Th17 细胞比例、Th17/Treg 比值、MMP-2、MMP-9、TIMP-1、IL-1β、IL-6、TNF-α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佛耳草总黄酮和抗生素联用对减轻COPD大鼠气道炎症损伤具有显著效果,其作用机制与二者抑制细胞凋亡、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炎症反应、降低Th17/Treg比值有关。

    佛耳草总黄酮抗生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炎症细胞凋亡基质金属蛋白酶

    肉桂醛与麝香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

    陈晓慧王桂琴王建崇何小强...
    5528-5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肉桂醛与麝香草酚联合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机制,开发新型植物精油抗菌剂,为预防和治疗奶牛乳腺炎临床药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肉桂醛与麝香草酚的联合抑菌指数;利用时间-杀菌曲线进一步验证协同杀菌能力,通过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膜完整性、膜通透性、细胞膜电位及测定生物膜形成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探究肉桂醛和麝香草酚对细菌壁膜结构的影响;同时研究肉桂醛和麝香草酚对菌体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结果]联合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肉桂醛与麝香草酚联用时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抑菌活性,联合抑菌指数在0。1875~0。375之间。体外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进一步表明,联合用药组可明显降低细菌数量。肉桂醛和麝香草酚协同作用可降低细胞膜完整性,显著增加细胞膜通透性(P<0。05),细胞膜电位去极化,显著降低生物膜形成量(P<0。05),显著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AKP外渗量(P<0。05),显著提高ROS水平(P<0。05),进而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结论]肉桂醛与麝香草酚协同作用通过诱导细胞膜损伤,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及破坏细胞内稳态发挥抗菌活性。本研究可为开发治疗奶牛乳腺炎的天然植物精油抗菌剂肉桂醛和麝香草酚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肉桂醛麝香草酚金黄色葡萄球菌协同抑菌活性

    牦牛乳源产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与耐药性分析

    孟繁星曾江勇秦浩峰赵聪明...
    5539-5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西藏拉萨、那曲地区牦牛乳源产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并探究其携带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情况。[方法]从牦牛乳汁中分离培养产色葡萄球菌,并分析其生化特性,通过PCR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分离株携带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检测,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66份牦牛乳汁中分离鉴定出11株产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16。67%。分离株在5%脱纤维绵羊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边缘整齐、圆润、光滑、不透明的乳白色菌落,无溶血现象;革兰染色镜检可见呈念珠状排布的阳性球菌。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可发酵果糖、乳糖、甘露糖与蔗糖,硝酸盐还原反应呈阳性。16S rRNA扩增测序对比结果显示,分离菌与GenBank中的其他产色葡萄球菌相似性>98%。13种毒力基因中检出icaA、bap 2种生物膜相关调控基因,检出率均为81。82%;14种耐药基因中,耐氨基糖苷类基因aph(3')-Ⅰa、耐大环内酯类基因ermB、耐磺胺类基因sul1的检出率分别为63。64%、27。27%和9。09%。分离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100。00%、63。64%和36。36%。[结论]本研究从采集自拉萨、那曲两地的66份牦牛乳样中共分离获得11株产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等常见抗菌药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携带的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种类较少。研究结果为牦牛产色葡萄球菌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牦牛乳产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耐药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