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株马源马红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与致病性分析

    段兴勋刘璐高仕文马玉辉...
    2210-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R.equi)感染可导致宿主发生致命的化脓性肺炎.本研究拟对从新疆地区1例死亡马驹肺脓汁中分离获得的马红球菌临床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旨在为其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采集死亡马驹肺脓汁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染色、生化反应、16S rRNA PCR扩增测序鉴定菌株种属并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使用药敏纸片扩散法鉴定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利用小鼠感染试验评估菌株致病性.[结果]分离菌株在NANAT平板上生长状态良好,菌落呈灰黑色、黏稠样,在TSA培养基上呈奶白色、黏液状,革兰染色镜检可见两头钝圆的球杆状或棒状的革兰阳性球杆菌.生化反应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不发酵糖类,不产生靛基质、不液化明胶,氧化酶阴性,分解尿素.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马红球菌分离株WGC11为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多黏菌素B及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对其余所选抗菌药物均敏感.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小鼠腹腔攻毒4 d内死亡率为33.3%(2/6),剩余存活小鼠剖检可见肺部出现脓肿及出血,肝脏及脾脏肿大、出血淤血;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脾脏、肝脏、肺脏组织均发生不同程度病变.[结论]本研究从新疆地区马驹肺样本中分离鉴定出1株致病性马红球菌,该菌株具有较强致病能力且存在天然耐药,试验结果为马红球菌致病机制的研究与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红球菌分离鉴定遗传进化耐药性致病性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张峻豪匡磊雷镒妃赵天睿...
    2219-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免疫磁性分离技术是通过磁场作用使得磁珠表面所吸附的靶标物从样品中分离的前处理技术.免疫磁珠捕获靶标后,免疫磁珠-靶标复合物磁吸固定在管壁,洗脱杂质即可得到靶标.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富集效果主要受抗体特异性、磁珠直径、磁珠添加量、孵育时间和样本pH影响,其中抗体特异性是影响磁珠富集效果的关键.利用免疫磁珠可吸附抗体的特性,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中替代包被步骤,可大幅减少检测时间;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作为前处理方法,与其他检测方法联用后,可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检测效率.笔者从免疫磁性分离技术原理、一般分离步骤、常见影响因素,以及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免疫层析法、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流式细胞术、电化学传感器、液相色谱法等应用方面进行阐述,为免疫磁性分离技术的研究及推广提供参考.

    免疫磁性分离技术样本前处理病原微生物

    三萜类化合物对肠道炎症的药理作用

    刘李林谭宇杨帆易金娥...
    2228-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富含多种异戊二烯单元的天然产物,其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并在缓解肠道炎症方面具有潜在的治疗效果.首先,三萜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前列腺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通路来减少炎性因子的分泌,起到抗肠道炎症的作用;其次,三萜类化合物通过改善活性氧的产生,平衡氧化还原系统,降低氧化应激损伤,达到抗炎的作用;再次,三萜类化合物也能通过调节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 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多条信号通路(NF-KB/MAPK/Nrf2信号通路)来改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含量达到免疫平衡作用;第四,三萜类化合物还可通过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修复损伤的肠道黏膜上皮,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刺激性物质的渗透来抑制肠道炎症;另外,三萜类化合物与肠道菌群间具有紧密联系,能维持肠道微生物稳定,保持肠道上皮屏障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炎症的发生.综上,三萜类化合物通过调控炎症、氧化应激、免疫平衡、黏膜屏障、肠道微生物5个途径,发挥对肠道炎症的保护作用.目前对于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本综述为进一步探索、开发和利用三萜类化合物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其在肠道炎症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萜类化合物肠道炎症氧化应激免疫平衡肠道黏膜屏障

    抗菌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的抗菌机制

    连凯琪王宇航曾雅静周玲玲...
    2237-2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新抗菌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抗菌效果和机制.[方法]测定抗菌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通过抑菌曲线评价抗菌肱LL-1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效果;通过检测碱性磷酸酶(ALP)、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核酸、蛋白质的泄露,评价抗菌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影响;通过核酸凝胶电泳检测抗菌肽LL-1与肺炎克雷伯菌DNA的结合作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抗菌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菌体形态的影响.[结果]抗菌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MIC为50 μg/mL;抑菌曲线表明,抗菌肱LL-1对肺炎克雷伯菌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2 MIC的抗菌肽LL-1在6 h内能完全抑制肺炎克雷伯菌;抗菌肽LL-1能导致肺炎克雷伯菌的ALP和β-半乳糖苷酶发生泄漏,且1/4 MIC的抗菌肽LL-1即可导致其泄漏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核酸和蛋白质泄露的检测结果进一步证实抗菌肽LL-1能导致肺炎克雷伯菌胞内容物外流;此外抗菌肽LL-1还能与肺炎克雷伯菌DNA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抗菌肽LL-1会导致肺炎克雷伯菌表面变得粗糙、菌体变形等.[结论]抗菌肽LL-1能增加肺炎克雷伯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并结合其DNA,从而发挥抗菌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抗菌肽LL-1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机制奠定基础.

    抗菌肽肺炎克雷伯菌抗菌机制细胞壁细胞膜

    内化菌耐受性Tr值评估方法研究

    孙志刚王潇司晓慧吕若一...
    2245-2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全面考虑宿主细胞、内化菌、抗菌药物三者互作的评估方法来精准比较内化菌介导的抗菌药物耐受情况.[方法]以IEC-6、RIMVECs和RAW264.7细胞为宿主细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作为内化菌,以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四环素等7种化学药品及槲皮素和山柰酚等4种中药标准品为抗菌药物,检测抗菌药物细胞外最小杀菌浓度(MBCEX),建立细菌-细胞感染互作模型,利用细菌菌落计数检测抗菌药物细胞内最小杀菌浓度(MBCIN).测定内化菌感染细胞的百分比(N)及药物治疗后内化菌感染细胞的百分比(ND).通过计算得到内化菌耐受值(Tr),对内化菌的抗菌药物耐受性进行评估.[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红霉素、多黏菌素、利福平、四环素、万古霉素7种化学药品和中药标准品黄芩苷均产生了耐受性(Tr值>1),其中,对环丙沙星耐受性Tr值最高,耐受程度最严重;对槲皮素、山奈酚和儿茶素不产生耐受性(Tr值≤1).不同内化菌对四环素的耐受性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产生的耐受性Tr值大于沙门菌.不同宿主细胞对内化菌介导的抗菌药物耐受性的影响显示,IEC-6细胞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的耐受性最高.[结论]耐受性Tr值评估方法不仅可有效评估内化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受程度,还可比较不同宿主细胞对内化菌介导的抗菌药物耐受性的影响,将内化菌对抗菌药物产生的耐受性可视化和数据化地呈现出来,为临床精准用药提供指导.

    内化菌抗菌药物耐受性耐受值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