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嗜吞噬细胞无浆体MSP4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

    崔艳艳王冠郝俊芳李志强...
    4036-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MSP4蛋白,并制备抗MSP4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试验材料和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MSP4基因优化并合成MSP4基因,将其插入pET-30a载体,构建pET-30a-MSP4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对影响表达效果的因素(温度和IPTG)进行优化,选择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经SDS-PAGE分析蛋白表达情况,重组蛋白经Ni-IDA亲和层析纯化,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用纯化后的重组蛋白MSP4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源多克隆抗体,利用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结果]本研究成功构建pET-30a-MSP4重组质粒,在37 ℃、0。8 mmol/L IPTG诱导条件下蛋白表达量较高,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质量约为28 ku,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其免疫原性较好。获得的多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1∶64 000(家兔1)和1∶128 000(家兔2),且能与表达的重组蛋白MSP4发生特异性反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结论]本研究成功表达纯化了嗜吞噬细胞无浆体MSP4蛋白,并制备了其多克隆抗体,可为嗜吞噬细胞无浆体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及疫苗效果评估提供参考,也为MSP4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嗜吞噬无浆体MSP4蛋白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羊用布鲁氏菌病疫苗研究进展

    邱东旭吕浪皮向成冯宇...
    4043-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在全球广泛流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中国是布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在高流行地区实施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布病传播的有效策略之一。中国流行菌株主要为羊种布鲁氏菌,患病羊是造成布鲁氏菌传播的主要传染源。目前中国可用于预防羊布病的疫苗有羊种布鲁氏菌Rev。1株、羊种布鲁氏菌M5/M5-90株、猪种布鲁氏菌S2株等常规弱毒疫苗,以及新批准的羊种布鲁氏菌M5-90Δ26株、BA0711株等基因缺失活疫苗。虽然可用于预防羊布病的疫苗种类众多,但现有疫苗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安全性不够,注射免疫怀孕动物会引起流产;二是疫苗株与野毒株同为光滑型,免疫后干扰临床诊断。因此,研制安全性高且不干扰临床诊断的布病疫苗仍十分迫切。笔者对羊用布病疫苗的应用及新型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人兽共患病羊布鲁氏菌病疫苗

    1株进口胎牛血清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小鼠致病性分析

    刘照董倩倩吴澳迪王凯月...
    4052-4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进口胎牛血清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进行分离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到实验室购买的某进口胎牛血清中存在BVDV核酸污染,将污染血清接种MDBK细胞,传代培养至第7代,对每一代细胞的培养物进行BVDV 5'-UTR扩增,PCR扩增产物连接pMD19-T载体并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进行分离株抗原检测和病毒滴度测定;将分离株接种BALB/c小鼠,采集眼眶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和RT-PCR检测。[结果]该病毒分离株在培养MDBK细胞时未能引起细胞病变效应,细胞培养物RT-PCR扩增为阳性;基于5'-UTR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与BVDV UDEC-COY7-17(OL860952。1)毒株5'-UTR序列相似性为99。6%,同属BVDV-1e亚型;IFA检测到感染分离株的MDBK细胞细胞质中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信号,而对照组无信号;半数培养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dose,TCID50)为 10-4。7/0。1 mL;接种 BALB/c 小鼠后第 7 天血常规检测其血液中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M)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取血液总RNA进行5'-UTR RT-PCR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扩增产物大小为298 bp,与预期相符。[结论]本研究在进口胎牛血清中分离得到1株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1e亚型毒株,证明进口胎牛血清中存在BVDV抗原污染,为进一步研究BVDV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试验材料。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胎牛血清分离鉴定致病性

    基于CRISPR序列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跨种传播风险机器学习模型构建

    冯新元赵佳雪龙金照胡景妍...
    4060-4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CRISPR序列信息应用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人的潜在风险,并以此识别具有人兽共患风险的高危菌株。[方法]从Enterobase数据库批量获取806株中国分离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基因组序列信息,提取CRISPR位点的间隔序列构造特征,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并使用交叉验证评价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果。使用最佳模型输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风险,并比较不同动物来源分离株对人的潜在感染风险。[结果]从806株菌株中共获取1 093个间隔序列簇,人源分离株独有间隔序列簇为196个,动物源分离株独有间隔序列簇为291个,其中606个二者共享,线性判别分析发现人源和动物源菌株的间隔序列簇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以间隔序列簇作为特征,成功构建随机森林模型、逻辑斯谛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和梯度提升树模型4种机器学习模型,其宿主预测准确率均超过0。8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值均接近0。9。最终确定随机森林模型的分类效果最佳,优化后模型预测准确率为0。844,AUC值为0。915。根据最佳模型输出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风险,猪源分离株感染人的风险最高,羊源分离株感染人的风险较低,极少数禽源分离株可能具备感染人的潜力。[结论]基于间隔序列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对具有人兽共患风险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该模型为传染性疾病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间隔序列机器学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跨种传播风险预测

    脂多糖与钙离子共处理的牛乳腺上皮细胞miRNA表达谱的比较分析

    许浩天于月通李静马志远...
    4066-4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钙离子对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比较分析脂多糖与钙离子共处理的牛乳腺上皮细胞的miRNA表达谱。[方法]使用脂多糖处理牛乳腺上皮细胞构建炎症反应模型,检测不同浓度(0。5~6。6 mmol/L)钙离子和脂多糖(50 μg/mL)共处理的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炎症因子转录水平。提取正常、脂多糖处理、脂多糖与钙离子共处理牛乳腺上皮细胞样本中总RNA,每组各3个样本。对9个RNA样本进行质量评估,并对其开展miRNA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对3组共有差异表达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在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中,高浓度钙离子可抑制炎症因子的转录。9个样本的clean reads在raw reads中占比为93。86%~98。18%,序列分布长度均集中在21~24 nt之间。3组样本的组内相似性高,而组间差异度高。3组样本共鉴定出47个差异表达miRNA,共有差异表达miRNA分别为bta-miR-11980、bta-miR-1246和bta-miR-677。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显著富集于细胞通讯调节、信号调节、内膜系统、系统发育、细胞发育过程、细胞分化等GO条目,显著富集于HIF-1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突触囊泡周期、肌醇磷酸代谢途径等通路。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3组样本共有差异表达miRNA(bta-miR-677和bta-miR-1246)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结论]钙离子通过调控牛乳腺上皮细胞内bta-miR-11980、bta-miR-1246和bta-miR-677等差异表达miRNA的表达模式,间接影响牛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进程。

    脂多糖钙离子牛乳腺上皮细胞miRNA表达谱

    大蒜素缓解伏马毒素B1致鹌鹑肝损伤的研究

    李欣然祝领鑫宋欢妮朱雪雁...
    4080-4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大蒜素缓解伏马毒素B1(FB1)造成产蛋期鹌鹑肝脏损伤的机制,为预防FB1诱导鹌鹑肝损伤提供试验依据,减少FB1中毒给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方法]以黄羽雌性鹌鹑为试验对象,将120只鹌鹑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大蒜素组(500 mg/kg大蒜素)、伏马毒素组(30 mg/kg FB1)及缓解组(500 mg/kg大蒜素+30 mg/kg FB1),每组30只。观察鹌鹑肝脏组织病理学及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并检测肝功能、抗氧化功能指标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结果]肝脏病理学与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大蒜素能够有效缓解FB1造成的鹌鹑肝脏线粒体嵴消失、胶原纤维增加等病理损伤。与对照组相比,伏马毒素组鹌鹑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浓度显著升高(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总抗氧化物能力(T-AOC)均显著降低(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白细胞介素8(IL-8)、IL-6、IL-18、IL-12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化酶2(COX-2)、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相关凋亡因子配体(FASL)及Toll样受体4(TLR4)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伏马毒素组相比,缓解组鹌鹑血清中AST含量显著降低(P<0。05);CAT活力、T-AOC显著升高(P<0。05),MDA 含量显著降低(P<0。05);IL-8、IL-6、IL-18、IL-12β、TNF-a、COX-2、iNOS、FASL、TLR4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蒜素可有效缓解FB1导致的鹌鹑肝损伤,其机制与大蒜素的抗炎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密切相关。

    鹌鹑大蒜素伏马毒素B1肝损伤

    腹泻犊牛粪便菌群及粪便代谢物的变化特征分析

    赵清梅崔省委郭仕辉余永涛...
    4092-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腹泻犊牛粪便菌群和粪便代谢物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粪便评分和临床症状,本研究将30日龄内哺乳犊牛分为健康组(CK)和腹泻组(D),应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CK和D组犊牛粪便菌群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犊牛粪便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其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粪便菌群和粪便差异代谢物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CK组相比,D组犊牛粪便菌群OTU数量和Chao1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Shannon和Simpson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D组粪便中梭杆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以及埃希-志贺属、梭杆菌属、梭菌属等9个菌属相对丰度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或P<0。05),而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广古菌门,以及粪杆菌属、罕见小球菌属、厄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等11个菌属极显著或显著降低(P<0。01;P<0。05)。梭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属、埃希-志贺菌属、死亡梭杆菌、大肠埃希菌是腹泻犊牛粪便生物标志物。从CK和D组犊牛粪便中共筛选到5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PC(16∶1(9Z)/16∶1(9Z))富集到甘油磷脂代谢途径,与梭杆菌属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柯林斯菌属、巨型球菌属、厄氏菌属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P<0。01)。脱硫生物素富集到生物素代谢途径,与梭杆菌属显著负相关(P<0。05),与罕见小球菌属、巨型球菌属、罗尔斯通菌属显著正相关(P<0。05)。二氢生物蝶呤和二氢新蝶呤三磷酸富集到叶酸生物合成途径,与梭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P<0。01;P<0。05),与罕见小球菌属、巨型球菌属、厄氏菌属、双歧杆菌属、普雷沃菌属、柯林斯菌属、粪杆菌属、副拟杆菌属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结论]腹泻犊牛粪便菌群丰富度、多样性、物种组成及粪便代谢物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犊牛肠道甘油磷脂代谢、生物素和叶酸生物合成受到影响,肠道菌群的紊乱和粪便代谢物的显著变化紧密相关。

    哺乳期犊牛犊牛腹泻粪便菌群粪便代谢物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试验验证探讨茵陈蒿汤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宋雨孙彦刚张艺媛周思奇...
    4106-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试验验证的方法探讨茵陈蒿汤(YCHD)治疗糖尿病(DM)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ETCM、UniProt、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及文献查阅等查找YCHD的活性成分和相关作用靶点;利用OMIM、PharmGkb、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DM的疾病靶点。构建YCHD和DM的蛋白互作(PPI)网络图,对关键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Tool 1。5。7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将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及YCHD含药血清低(YCHD-L)、中(YCHD-M)、高(YCHD-H)剂量组,通过体外细胞试验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化酶2(COX2)、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KB(NF-κB)p65、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iNOS、COX2、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NF-KB p65蛋白表达水平,并对关键通路进行验证。[结果]共获得YCHD活性成分147个,DM疾病靶点486个,YCHD作用于DM的相关靶点基因57个,其中胰岛素(INS)、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B细胞中κ轻型多肽基因增强子的核因子1(NFKB1)、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活化子1(STAT1)、白蛋白(ALB)、TLR4、IL1A、JL10、JL8等为关键靶基因。根据Counts值筛选出GO前十的条目中包含生物过程1条、细胞组分7条、分子功能2条,主要包括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内质网膜、质膜、胞外区、核质、胞质溶胶、细胞质、膜的组成部分、相同蛋白质结合和蛋白质结合。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与NOD样受体、NF-κB、Toll样受体等炎症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YCHD的活性有效成分与主要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体外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TLR4、iNOS、COX2、NF-κB p65、IL1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及iNOS、COX2、MyD88、NF-K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YCHD-L、YCHD-M、YCHD-H组细胞iNOS、COX2、IL1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及iNOS、COX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YCHD-M、YCHD-H 组细胞 TLR4、NF-κB p65 mRNA 水平显著降低(P<0。05),YCHD-H 组细胞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YCHD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靶点,调控TLR4、NF-κB等多条炎症信号通路,发挥抗DM的作用。以YCHD-H组对炎症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的抑制最明显。

    糖尿病茵陈蒿汤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试验验证

    复方苦玄参口服液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

    李佳达相亦飞牛梦楚刘城志...
    4120-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丰富复方苦玄参颗粒剂型,用于防控畜禽细菌性腹泻,研制复方苦玄参口服液并对其进行质量控制,为后期临床试验奠定药理学基础。[方法]基于前期试验基础,评价联合使用0。25%苯甲酸和0。075%山梨酸作为防腐剂的适用性,筛选0。025%~0。100%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和抗坏血酸中适宜的抗氧化剂;建立处方中苦玄参、救必应、桃金娘根、南刘寄奴四味药材的薄层色谱(TLC)鉴别分析方法和君药苦玄参指标性成分苦玄参苷IA高效液相色谱(HPLC)含量测定分析方法,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20版口服液相关规定对口服液进行质量控制。[结果]添加0。25%苯甲酸和0。075%山梨酸作为防腐剂,复方苦玄参口服液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和白色念珠菌活菌数在第14和28天时均符合抑菌效力标准;与阴性样品相比,添加0。075%焦亚硫酸钠作为抗氧化剂10 d时苦玄参苷IA降解量由7%下降到1。38%,显著增强了复方苦玄参口服液的稳定性;TLC结果显示,复方苦玄参口服液中苦玄参、救必应、桃金娘根、南刘寄奴与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在相应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表明建立的TLC方法专属性良好;HPLC结果显示,苦玄参有效成分苦玄参苷IA在14。063~450 μg/mL(R2=0。999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02%、0。44%和0。60%;苦玄参苷IA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0%,RSD(n=6)为0。56%,表明所建立的复方苦玄参口服液HPLC方法专属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等均符合方法学要求。测得3批复方苦玄参口服液中苦玄参苷IA的含量平均值依次为214。97、213。85、214。82 μg/mL,RSD为0。38%。其他质控指标,如外观性状呈黄褐色,相对密度为1。039~1。055 g/mL、RSD为0。88%,pH为5。50~5。66、RSD为0。72%,微生物限度等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2020版口服液相关规定。[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复方苦玄参口服液工艺简单,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后续中试生产与质量控制。

    复方苦玄参口服液苦玄参苷IA含量测定制备工艺质量标准

    牛源肺炎克雷伯菌前噬菌体内溶素的表达与抗菌活性研究

    刘初阳胡瑞瑞李福林崔超文...
    4132-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预测并分析牛源肺炎克雷伯菌携带的前噬菌体以及其携带内溶素基因的情况,探究肺炎克雷伯菌前噬菌体内溶素的体外抗菌活性,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手段。[方法]以134株牛源肺炎克雷伯菌为研究对象,通过PhiSpy软件预测牛源肺炎克雷伯菌前噬菌体,并对前噬菌体进行功能注释鉴定得到内溶素。通过构建内溶素原核表达载体,对重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与纯化,并验证其在体外对肺炎克雷伯菌NMG10、GS4和ATCC 13883的裂解活性。[结果]134株牛源肺炎克雷伯菌基因组的前噬菌体序列携带率为98。5%,共预测到414个前噬菌体序列,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共112个,其余均为其他细菌的噬菌体或者噬菌体元件。每株牛源肺炎克雷伯菌所携带的全部前噬菌体占其基因组比例约为1。4%。112个肺炎克雷伯菌噬菌体的前噬菌中共有44个前噬菌体基因组中存在编码内溶素的基因,将其命名为LyKb。内溶素LyKb对肺炎克雷伯菌NMG10、GS4和ATCC 13883均具有裂解和抑菌活性,其中对肺炎克雷伯菌NMG10的裂解及抑菌活性最强,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GS4、ATCC 13883。[结论]134株牛源肺炎克雷伯菌普遍携带前噬菌体,且部分前噬菌体基因组中含有编码内溶素的基因。肺炎克雷伯菌前噬菌体内溶素对多种肺炎克雷伯菌具有抗菌活性。

    肺炎克雷伯菌前噬菌体内溶素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