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稀土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稀土学报
中国稀土学报

徐光宪

双月刊

1000-4343

xtxb@grinm.com;jrechina@263.net

010-62014832

100088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2号

中国稀土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Rare Earth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双月刊)是由中国稀土学会主办、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承办、北京大学协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稀土化学与湿法冶金;稀土金属学与火法冶金;稀土新材料(磁性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稀土固体物理与固体化学;稀土应用研究;稀土分析检测;稀土地质、矿物和选矿等。主要栏目有综合评述、学术论文、研究快报及研究简报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La3+对双配体温敏漆荧光性质的影响

    宋亚娇王洪刚高枫于洪翠...
    918-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La3+掺杂的噻吩甲酰基三氟内酮邻菲罗啉铕配合物(Eu(TTA)3phen)为发光探针分子,以聚甲基内烯酸甲酯(PMMA)为基质,利用自由基聚合作用制备了 La3+掺杂Eu(TTA)3phen/PMMA温敏漆.具有最佳稀土离子配比(Eu3+∶La3+=0.5∶0.5)的温敏漆Eu0.5La0.5(TTA)3phen/PMMA在614 nm附近具有最强红光发射,在20~60 ℃温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温度猝火性质.此外,La3+能够通过协同效应提高温敏漆的相对荧光强度变化率和测温灵敏度.Eu0.5La0.5(TTA)3phen/PMMA温敏漆作为一种新型非接触式温度敏感涂料,在大面积固体场温度分布测量、尤其是飞行器周围复杂流动气体力学行为的深入研究方面具 有潜在应用价值.

    稀土离子温敏漆荧光性质

    鳞片状分层结构Ni(OH)2/CeO2制备及光催化CO2还原性能

    李跃军曹铁平孙大伟王雪纯...
    926-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的过量排放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光催化技术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合物不仅可以减小碳排放,也可以缓解能源短缺.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结合水热法,将Ni(OH)2纳米片镶嵌在CeO2纳米纤维表面,制得Ni(OH)2/CeO2复合纤维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和碳吸附等方法对其微观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Ni(OH)2/CeO2异质结可以显著提高CeO2纳米纤维的光催化活性.质量分数为10%的Ni(OH)2/CeO2表现出最佳光催化活性,在模拟太阳光照8 h后,产物CH4,CO和CH3OH的总产量分别达到21.96,9.18和7.31 µmol·g-1.在5次循环实验中,光催化产物产量仅有小幅卜降,其主要产物CH4,CO和CH3OH的产量仍然维持在18.05,6.88和5.78 pmol·g-1.此项工作为定向合成CeO2基复合纤维光催化材料提供了 一种简便有效的制备方法,为清洁能源转换探索了一条可行路径.

    鳞片状分层结构Ni(OH)2/CeO2光催化CO2还原

    Pr-TiO2对煤与生物质掺烧NOx排放的影响

    王淑勤曹帅刘丽凤程伟良...
    935-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述了 Pr对TiO2的改性及后续在燃烧中脱硝的应用.采用微波辅助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比例的Pr-TiO2.与TiO2相比,Pr-TiO2的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锐钛矿型含量增加,催化活性增强.研究了 Pr-TiO2对煤与生物质掺烧时脱硝的影响,燃烧实验优化了最佳实验条件为水稻秸秆+乙酸钙(Ca/S=2.3)+Pr-TiO2(2%).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剂对低挥发分、中高硫分的单煤和混煤适应性好,脱硝效率最高可达92.2%.同时,水稻秸秆和Pr-TiO2能降低煤的着火点,促进燃烧,降低煤灰结渣程度.机制分析认为添加剂促进脱硝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均相反应,添加剂促进煤中N-5和N-6向N-Q的转化,促进了 NH3对NO的还原;混合物热解产生CnHm等还原性气体,与NOx中间产物HCN竞争O2,减少NOx生成,同时将NO还原为N2;二是异相反应,添加剂的加入,增强了煤焦活性位点,促进煤焦异相还原NO;使煤焦碳结构中无定序和缺陷结构增加,吸附活性增强,NOx脱除率得以提高.

    Pr改性TiO2生物质乙酸钙掺烧NOx减排机制

    低磁场下LaFe10.7Co0.9Si1.4合金磁相变行为的标度理论临界参数研究

    陈湘王晓燏何金彦黄鑫...
    947-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X射线粉末衍射谱,以及等温与等场情况下磁化强度分别随温度与磁场变化的数据,系统地研究了 LaFe10.7Co0.9Si1.4合金的磁性以及磁相变类型.M-T曲线中的近似零热滞、居里温度附近Arrott图的直线性、磁熵变随温度变化图的对称状等,均表明LaFe10.7Co0.9Si1.4合金的磁相变为二级相变.基于 Arrott图,并结合Arrott-Noakes状态方程和Kouvel-Fisher方程,拟合的相变临界参数分别为β=0.4746 与γ=0.9812,β=0.4727和γ=1.0482,二者具有高度的自洽性.另外,根据居里温度附近的等温磁化曲线方法确定了临界指数δ的值,大小为3.1587.这些参数值表明LaFe10.7Co0.9Si1.4合金在相变过程局域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长程关联相互作用,属于铁磁-顺磁连续二级相变.另外,通过对不同磁场下合金的磁熵变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并结合伦兹函数对归一化曲线进行了拟合,得到了相关拟合系数.

    LaFe10.7Co0.9Si1.4合金磁相变标度理论分子平均场模型

    羟基氧化铁分离法回收钕铁硼废料的实验研究

    阳启华吴金玲王日张文娟...
    95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钕铁硼废料是重要的稀土二次资源,其回收的技术难点在于稀土元素与主要杂质铁的有效分离.本研究采用羟基氧化铁分离法回收钕铁硼废料,通过控制浸出过程的双氧水浓度、浸出温度、底液HCl浓度、H2O2流量、终点pH值、液固比等条件,实现了稀土的选择性浸出.在工艺条件:H2O2浓度 333.00 g·L-1,浸出温度 75 ℃,底液 HCl 浓度0.71 mol·L-1,H2O2流量 29.40×10-3 g·min-1,终点pH值3.0~3.5,液固比4.56 mL/g,得到稀土氧化物(REO)浸出率99.26%,镨钕氧化物浸出率99.52%,Co浸出率90.53%,酸浸液浸出选择性s(Fe2O3,REO)<0.01%.酸浸渣沉淀过滤性好,XRD和SEM分析表明,酸浸渣的主要物相为品型羟基氧化铁.

    钕铁硼废料羟基氧化铁分离法浸出率浸出选择性

    钆改性镁合金在溶液中的应力腐蚀行为研究

    杨淼邢砾云刘晓波陈肇宇...
    962-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添加质量分数为0.5%,1%,1.5%和2%的Gd对AM50镁合金进行改性,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腐蚀慢应变速率拉伸研究了目标金属在空气、去离子水和NaCl溶液中的应力腐蚀行为.结果表明,Gd添加后,合金组织中出现了白亮的颗粒状金属间化合物Al2Gd,随着Gd添加量的增加,Al2Gd相的数量和体积增加,而β-Mg17Al12相的数量和体积减少.慢拉伸实验结果显示,在纯水中,随着合金中Gd的含量增加,合金的抗应力腐蚀能力增加;而在NaCl溶液中,0.5%Gd的添加量显示了最优的应力腐蚀抗力.此外,Gd的添加没有改变合金的断裂机制,依旧为准解理断裂.应力条件下,由于腐蚀导致的蚀坑形核和发展是试样最大断裂强度卜降的直接原因.随着Gd的含量在合金中增加,膜破裂机制在试样断裂过程中导致的试样形貌变化是试样失效的主要原因.

    Gd腐蚀慢应变速率拉伸应力腐蚀镁合金

    镧微合金化对Cu-2.2Ni-0.6Si合金连续挤压-冷轧-时效板带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苏泽琪陈帅峰邓偲瀛张孟枭...
    973-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La微合金化和短流程制备工艺对Cu-Ni-S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作用,采用杆坯连续挤压-固溶-冷轧-时效工艺制备了Cu-2.2Ni-0.6Si和Cu-2.2Ni-0.6Si-0.016La两种合金板材.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手段表征了制备过程中合金的组织演变,同时测试并对比分析了杆坯及最终板材的力学性能和导电率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La微合金化Cu-Ni-Si合金中析出了含La相,通过连续挤压变形使得含La相尺寸减小且呈弥散分布,能够抑制固溶处理过程中的晶界迁移和晶粒长大,使得冷轧时效后品粒纤维间距显著减小;La元素提高了合金再结品温度,减少了时效再结晶晶粒数量,保留了较长的纤维状品粒,最终提高了板材的延伸率.采用短流程工艺制备厚度2 mm的Cu-2.2Ni-0.6Si-0.016La合金板材,抗拉强度为731.3 MPa,延伸率为18.4%,导电率为36.6%IACS,与同样制备工艺下未添加 La的合金板材相比,在抗拉强度略有降低(降低2.9%),导电率无变化的条件下,延伸率提高了32.3%,为发展高塑性Cu-Ni-Si合金提供了研究基础.

    Cu-Ni-Si合金稀土La连续挤压延伸率

    镧对铸态Cu-2.35Ni-0.59Si合金微观组织与性能及热加工性能的影响

    王铭飞陈帅峰张孟枭王松伟...
    987-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Cu-Ni-Si系合金作为第三代引线框架材料,在集成电路领域被广泛使用.La作为储量较大的轻稀土元素在合金制备过程中常用作除杂剂使用,但将其作为微合金化元素的研究与报道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实验选择添加La作为Cu-2.35Ni-0.59Si-0.11Mg-0.069Zn合金的微合金化元素,探究La元素对铸态合金微观组织与性能的改变以及热加工性能差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热变形流变应力是合金在高温下所展现出的材料一项本征属性,其在后续制定合理的热加工工艺与参数以及金属塑性变形理论研究的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采用Gleeble-3800D热模拟实验机对Cu-Ni-Si和Cu-Ni-Si-La合金进行热压缩模拟实验,探究合金的热变形行为以及热加工特征并求解与绘制出合金本构方程和热加工图.对铸态合金采用OM,SEM等微观表征手段和常规性能检测手段对铸态合金进行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La元素的添加会细化铸态合金品粒尺寸但会造成铸态合金延伸率的降低,富La相在晶界上的分布造成晶界发生弯曲.双曲正弦修正的本构方程可以准确描述合金的流变应力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三者间的关系,两种合金的热变形激活能分别为785.6和858.2 kJ·mol-1,造成合金热激活能与热加工图差异的原因是La元素添加所形成的富La相对晶界迁移与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

    Cu-Ni-Si合金富La相微观组织本构方程热加工图

    微合金含量Mg-Sn-Y合金的热变形行为及本构模型

    王更杰唐梦兰伍贵成张英波...
    999-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量热稳定性优异的第二相可作为Mg-Sn-Y合金体系中重要的强化相.为研究微量合金元素对Mg-Sn-Y合金热变形行为的影响,熔炼铸造了低合金含量的Mg-0.4Sn-0.5Y合金,采用热力模拟试验研究其热变形过程中流变应力应变行为,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金相分析(OM)、扫描电镜分析(SEM)等手段研究了该合金热压缩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本构模型,结合显微组织演变分析变形激活等热变形行为.研究表明,Mg-0.4Sn-0.5Y合金在应变速率1×10-2~1×10-4 s-1,变形温度300~450 ℃的热压缩变形情况下,流变应力应变曲线存在明显动态再结晶特征.流变应力、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三者之间关系满足Sellars和Tagert提出的双曲正弦形式修正的Arrhenius公式,满足流变应力本构方程ε=1.555 × 1011[sinh(0.0261σ)]3.665exp[-183656.7/RT],合金变形激活能高于普通镁合金,分析其原因是基体中存在的及热变形过程中动态析出的弥散分布的颗粒状及针状的第二相粒子,阻碍了位错的交滑移和攀移,从而提高了位错开动所需的能量,造成了合金变形激活能的提高.

    Mg-Sn-Y合金热变形行为本构模型

    球磨制备高烧结活性Y2O3粉体及其在YAP陶瓷中的应用

    顾军毅范武刚张兆泉
    1008-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Y2O3是制备铝酸钇晶体及稳定氧化锆陶瓷的重要原料,也是SiC和SiN陶瓷体系的主要液相烧结助剂之一,它的粒径分布和烧结活性对材料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行星球磨方法,在固定球磨转速、球料比等参数的条件下,采用激光粒度仪、SEM和氮气吸附-脱附等手段研究球磨时间对商业微米级Y2O3粉的粒度分布、比表面积及分散性的影响,考察最佳的球磨时间.结果表明,初始3h球磨处理可使平均粒径从3~5μm减小到0.8 μm左右.球磨6 h后粉体粒径减小至0.5 µm左右,同时颗粒的分散性提高.球磨9 h后颗粒的尺寸和形貌变化较小,而继续延长球磨时间可能导致粉体团聚.球磨后的浆料通过进一步的沉淀分级可去除残留的粗颗粒,使粉体粒度分布更加均匀.利用球磨后的Y2O3粉体和纳米Y2O3为原料分别制备YAlO3(YAP)陶瓷,两者均可在1650 ℃下获得致密度大于93%的YAlO3(YAP)陶瓷.通过优化球磨工艺,微米级氧化钇可以获得与纳米氧化钇相近的烧结活性,避免生成杂相.在360 ℃静态水中的腐蚀试验表明通过固相烧结制备的YAP陶瓷具有较好的抗亚临界水腐蚀性能.

    行星球磨Y2O3粉体粒度烧结活性YAP陶瓷亚临界水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