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周晓农

双月刊

1005-6661

xfbjb@sohu.com,xfbjb@yahoo.com.cn

0510-68781021,6878102

214064

江苏省无锡市梅园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内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和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主办的全国血吸虫病(寄生虫病)专业性技术类科技期刊。1989年2月创刊,为双月刊,逢双月15日出版。办刊宗旨为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防治、促进血吸虫病(寄生虫病)防治事业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化防控策略和研究重点遏制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回升

    周晓农李石柱陈军虎张仪...
    329-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什曼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白蛉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有皮肤型、内脏型和黏膜皮肤型3种类型.我国主要流行内脏利什曼病,该病属于我国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经过有效防治,至1958年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控制了内脏利什曼病流行,仅在西部地区仍有少数病例报道.但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影响,我国中西部已消除内脏利什曼病的历史流行区又出现了疫情复燃,流行范围逐渐扩大、疫情显著回升.本文旨在分析国内外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现状和防控措施、提出我国内脏利什曼病防控的8个重点研究领域和12个重点研究方向,并建议建立基于全健康理念的"人-动物-媒介"联防联控机制和人病兽防的工作机制,以有效应对和遏制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回升.

    利什曼病内脏利什曼病白蛉流行特征防控策略全健康

    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时空聚集与热点分析

    余大为何爱伟冯宇杨国兵...
    334-33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时空聚集特征及分布热点,为控制该病流行、防止疫情复燃提供参考.方法 以县(区)为单位收集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资料,结合甘肃省县级行政编码信息及电子地图构建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地理信息数据库,采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结果 1993-2023年,甘肃省累计报告2 597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年均发病率为3.036/105.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Moran's I=0.605,Z=5.240,P<0.001),且为高值聚集(Getis-Ord G=0.080,Z=4.137,P<0.001);其中迭部县、宕昌县、舟曲县和文县为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高-高聚集区.热点分析发现,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热点区域分布于白龙江沿岸宕昌县、舟曲县、武都区和文县,冷点区主要分布于秦安县和甘谷县.结论 1993-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报告发病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且部分流行区存在分布热点.应加强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监测与防治投入力度,防止疫情蔓延.

    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时空聚集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甘肃省

    2017-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

    李凡余大为梁虹杨成明...
    339-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7-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适合当地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报告、现住址为甘肃省的内脏利什曼病确诊和临床诊断病例,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2023年,甘肃省39个县(市、区)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80例,其中21个流行县(市、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258例、18个非流行区报告输入性病例22例.280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中,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mountain-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MT-ZVL)和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desert-type zoonotic visceral leishmaniasis,DT-ZVL)病例分别为262例和12例,另有6例类型不详.麦积区、秦州区、礼县、康县、镇原县、秦安县和永靖县MT-ZVL复燃,敦煌市DT-ZVL复燃,玉门市为DT-ZVL新发区.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数居前5位的县(区)为武都区、文县、宕昌县、舟曲县和迭部县,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病例220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78.57%.全年每月均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病例发病高峰为7月.280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年龄在6个月~81岁,其中15岁以下占50.71%(142/280),15岁及以上占49.29%(138/280);15岁以下发病人群以0~<3岁儿童最多,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7.14%(76/280).280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中,男性173例、女性107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病例职业以农民最多(40.36%),其次为散居儿童(37.86%).结论 2017-2023年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流行范围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需加强犬只监测、强化健康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能力建设,以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回升和蔓延.

    内脏利什曼病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复燃流行病学特征甘肃省

    2023年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分布与季节消长调查

    贺志权王丹寇元静杨成运...
    346-35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3年河南省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地理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内脏利什曼病媒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5-9月,选取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23个县(市、区)为白蛉监测点,采用人工法和诱蛉灯法捕捉白蛉.经形态学鉴定后,计算白蛉密度并分析不同月份、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变化.结果 2023年5-9月,河南省累计于白蛉监测点布设诱蛉灯406台,捕获雌蛉3 137只,平均密度为7.73只/(灯·夜).累计捕获中华白蛉1 494只,其中雌蛉1 222只,平均密度为3.01只/(灯·夜).巩义市中华白蛉密度最高,为17.00只/(灯·夜).人工法累计捕获白蛉5 544只,其中中华白蛉230只.中华白蛉密度呈单峰曲线分布,7月上旬达到峰值,为5.81只/(灯·夜).各类生境中,以猪圈中中华白蛉密度最高,为4.50只/(灯·夜).结论 2023年河南省中华白蛉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西部丘陵地区,白蛉密度呈单峰曲线分布;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白蛉监测工作.

    中华白蛉内脏利什曼病地理分布季节消长监测河南省

    基于DNA条形码的河南省部分地区常见白蛉种群遗传多态性分析

    王丹贺志权杨成运鲁德岭...
    352-360,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以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I)基因为分子标记的DNA条形码技术鉴定河南省常见白蛉蛉种,分析其种群遗传多态性,为该省内脏利什曼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在河南省有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报告的安阳片区,郑州、洛阳、许昌(郑洛许)片区和无病例报告的焦作、新乡(焦新)片区的13个白蛉监测点采集白蛉样本,提取单只白蛉基因组DNA并扩增其COI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拼接序列经BLAST比对鉴定蛉种.采用Mega 11软件计算不同片区白蛉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DnaSP软件计算白蛉COI基因核苷酸序列多态性,采用Arlequin软件计算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采用基因流值(Nm)衡量群体中基因流动,采用STRUCTURE软件对中华白蛉不同地理种群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2021-2023年,自河南省郑洛许片区、焦新片区以及安阳片区13个白蛉监测点累计采集978只白蛉,随机选择其中475只进行检测.基于COI基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鉴定出中华白蛉304只、鳞喙司蛉162只、贝氏司蛉9只,其中贝氏司蛉为河南省首次发现.各蛉种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40,种间遗传距离为0.133~0.16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3种蛉种各自形成一个进化支.各片区中华白蛉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郑洛许片区单倍型多样性(0.966±0.007)和核酸多样性(0.011)均最高,安阳片区单倍型多样性(0.720±0.091)和核酸多样性(0.004)均最低.安阳片区、焦新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优势单倍型均为Pch_Hap_2,2个片区种群间存在中度遗传分化(0.05<FST<0.15)和较频繁的基因交流(Nm值>1).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安阳片区、焦新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优势组分均为K5.郑洛许片区中华白蛉种群无明显优势单倍型,与另2个片区中华白蛉种群之间均存在极高遗传分化(FST>0.25)和极少基因交流(Nm值<1),其种群优势组分为K3.3个片区鳞喙司蛉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差异不大.结论 河南省存在中华白蛉、鳞喙司蛉、贝氏司蛉3种白蛉,其中贝氏司蛉为该省首次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发现.省内不同片区中华白蛉种群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

    白蛉中华白蛉鳞喙司蛉贝氏司蛉内脏利什曼病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DNA条形码遗传多态性河南省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三带喙库蚊携带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特征

    顾杨杨何于雯陈易居杨振兴...
    361-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离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三带喙库蚊携带的乙型脑炎病毒,分析其分子特征,为云南省乙型脑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7月,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坝塘村、小新村养猪场采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根据蚊虫形态进行蚊种鉴定.每种蚊虫均按60~100只为一组进行研磨后,采用乳仓鼠肾BHK-21细胞和C6/36白蚊伊蚊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阳性分离物采用黄病毒属引物进行鉴定.采用15对覆盖Ⅰ型基因型乙型脑炎病毒全长特异性引物对阳性分离物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扩增,采用DNASTAR软件包中的SeqMan软件进行序列拼接,采用MegAlign软件对所获取序列及从GenBank中下载的38条乙型脑炎病毒全序列进行比对、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采用GeneDoc软件进行氨基酸差异位点分析,采用Mega X软件构建所分离乙型脑炎病毒编码区及E蛋白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别采用SOPMA在线工具和Swiss-Model软件进行E蛋白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 共采集蚊虫5 820只,经形态学鉴定,共有三带喙库蚊3 843只(66.03%).将蚊虫标本分批次进行病毒分离,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1株阳性病毒分离物,编号为YNDC55-33.将其接种至BHK-21和C6/36细胞后均出现细胞病变,黄病毒属引物扩增均为阳性,测序获得含300个核苷酸的长序列.经BLAST比对,YNDC55-33株病毒该段序列与Ⅰ型基因型乙型脑炎病毒同源性较高.对该株病毒全序列进行拼接后,获得一条长度为10 845个核苷酸的长序列,编码3 432个氨基酸.基于全基因序列和E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新分离的YNDC55-33株与贵州Ⅰ型基因型毒株(GenBank登录号:HM366552)亲缘关系最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8.5%、氨基酸同源性为99.4%;与Ⅰ型基因型其他乙型脑炎病毒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96%±0.33%、氨基酸同源性为99.35%±0.08%;与其他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均<90%、氨基酸同源性均<98%.氨基酸位点分析结果显示,YNDC55-33株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在E基因上共有16个氨基酸差异位点;在8个与神经毒力相关氨基酸关键位点上,两者有7个位点存在差异.YNDC55-33株E蛋白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均显示,该毒株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要结构特征.结论 在昆明市东川区三带喙库蚊体内分离得到1株氨基酸型乙型脑炎病毒,该病毒与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在抗原性表位相关关键氨基酸位点上无明显差异,其主要蛋白结构为无规则卷曲.本研究丰富了云南省乙型脑炎病毒分布资料,可望为云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提供参考.

    乙型脑炎病毒三带喙库蚊全基因组测序系统进化分析蛋白质结构

    干旱对鄱阳湖区钉螺孳生的影响

    胡飞吕尚标李宜锋李宗光...
    370-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干旱气候对鄱阳湖区螺情的影响,为鄱阳湖区钉螺精准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鄱阳湖区北部湖口县、濂溪区、庐山市和南部进贤县、南昌县、鄱阳县所属有螺草洲作为研究区域,收集2006-2023年研究区域每年春、秋两季开展钉螺调查获取的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以2007、2011、2013、2019年和2022年5个年份为干旱年份,收集干旱年、2012年(平水年)、2020年(洪水年)星子水文站日均水位,分别统计上述各年份水位介于鄱阳湖区有螺环境下有螺线高程(11 m)和上有螺线高程(16 m)间的天数,以及水位≤11m的天数,比较干旱前后鄱阳湖区不同区域螺情指标.结果 2007、2011、2013年和2019年4个干旱年星子水文站水位在11~16 m的天数分别为110、88、136 d和125 d,较平水年或洪水年少;水位≤11m的天数分别为242、277、220 d和198 d,较平水年或洪水年多.2006-2021年累计调查鄱阳湖区416块有螺洲滩,其中鄱阳湖南、北部区域调查洲滩分别占南、北部洲滩总数的43.12%(307/712)和46.98%(109/232).干旱年活螺框出现率与活螺平均密度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为0.60%(4.04%)和0.010 1(0.076 1)只/0.1 m2,低于非干旱年的1.33%(5.19%)和0.022 8(0.098 9)只/0.1 m2(χ2=42.170、44.911,P均<0.01).干旱次年后鄱阳湖南部区域螺情持续下降的草洲数比例高于北部区域(24.24%vs.2.33%;χ2=10.633,P<0.01),但北部区域螺情回升的草洲数比例高于南部区域(53.49%vs.15.76%;χ2=26.966,P<0.01).对干旱后螺情回升洲滩的螺情指标进行纵向观察发现,螺情恢复至干旱前需1~5年,中位年数为2(1)年;当有螺草洲内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在2.11%和0.025 5只/0.1 m2及以上时,螺情更易出现反弹.结论 干旱对鄱阳湖区钉螺孳生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使得螺情指标显著下降,其中南部区域影响更大;螺情恢复至干旱前需1~5年.

    钉螺血吸虫病干旱鄱阳湖区

    一种同时检测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多重PCR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李奕龙穆宣儒许辉罗晓平...
    376-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肠道寄生虫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估其检测效能.方法 基于GenBank中十二指肠贾第虫(GenBank登录号:XM_001710026.2)、微小隐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XM_626998.1)、毕氏肠微孢子虫(GenBank登录号:KJ719492.1)和莫尼茨绦虫(GenBank登录号:OM296991.1)相应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并优化可同时检测上述4种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2022年10-12月,从广东省湛江市4个山羊养殖场采集116份新鲜山羊粪便样本,其中96份用于所建立多重PCR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20份作为样本检测的本底对照.分别采用单病原PCR检测方法及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进行检测.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重PCR法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同时扩增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特异性基因片段,其大小分别为1 400、755、314 bp和585 bp,检出限为≥102 拷贝数的病原DNA克隆质粒;该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羊前后盘吸虫、细粒棘球绦虫、芽囊原虫和平腹吸虫基因扩增结果均为阴性.采用单病原PCR和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检测96份山羊粪便DNA样本,40份(40/96,41.67%)粪便DNA经单病原PCR检测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其中39份经多重PCR检测亦出现阳性扩增产物,平均符合率为97.50%(39/40).96份样本中,多重PCR方法分别检出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莫尼茨绦虫感染阳性26(27.10%)、22(22.90%)、24(25.00%)、9份(9.40%),与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一致.以单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多重PCR法对山羊粪便样本中十二指肠贾第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DNA检测灵敏度分别为96.15%、95.83%、100.00%、100.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98.92%、100.00%、100.00%,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和莫尼茨绦虫等4种山羊常见寄生虫的多重PCR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用于大规模羊群粪便样本快速筛查.

    肠道寄生虫十二指肠贾第鞭毛虫微小隐孢子虫毕氏肠微孢子虫莫尼茨绦虫多重PCR法山羊

    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比较

    宋静张宗亚沈美芬周济华...
    384-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与运动方式差异.方法 对日本血吸虫和中华血吸虫尾蚴分别进行热固定,随机选取形态舒展较好的两种尾蚴各50条,测量其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特征.对日本血吸虫感染钉螺和中华血吸虫感染拟钉螺压碎镜检,比较两种血吸虫尾蚴的运动方式.结果 日本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6±0.01)、(0.05±0.01)、(0.14±0.01)mm和(0.06±0.01)mm,中华血吸虫尾蚴平均体长、体宽、尾干长、尾叉长分别为(0.13±0.01)、(0.05±0.01)、(0.13±0.01)mm和(0.06±0.01)mm,两种血吸虫尾蚴体长(t=14.583,P<0.05)、尾干长(t=3.86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体宽(t=0.896,P>0.05)、尾叉长(t=-0.45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发现,两种血吸虫尾蚴运动方式均表现为尾部左右摆动,无明显差异.结论 中华血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尾蚴外部形态及运动方式相似度较高.

    日本血吸虫中华血吸虫尾蚴钉螺拟钉螺外部形态运动方式

    2021-2023年北京市本地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病学特征

    吴文婷王小梅阚成瑜杜丹...
    38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21-2023年北京市本地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该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自全民健康信息化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21-2023 年北京市报告的本地内脏利什曼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2021、2023年每年11月,在病例居住地或感染地100 m范围内,根据自愿原则选取50~100名常住居民,采集其静脉血进行抗利什曼原虫抗体检测.在病例感染地或居住地所在自然村或有利什曼原虫感染犬只报告的区,采集犬只静脉血进行抗利什曼原虫抗体检测.2021、2023年每年5-9月,在病例感染地或居住地所在自然村,采用二氧化碳诱蛉灯加细纱网捕捉白蛉,并进行蛉种鉴定.结果 2021-2023年北京市共报告本地内脏利什曼病病例4例,年龄2~77岁,感染地点位于门头沟区(2例)、昌平区(1例)和延庆区(1例).2021年共采集居民血液样本73份,抗利什曼原虫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集家犬样本36份,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25.00%(9/36);共捕获中华白蛉4 520只.2023年共采集居民血液样本198份,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0.51%(1/198);采集家犬静脉血样本243份,抗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率为13.58%(33/243),门头沟区、昌平区、延庆区、海淀区犬只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10%、25.00%、17.78%、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共捕获中华白蛉1 712只,其中雌蛉1 421只(86.54%).结论 2021-2023年北京市本地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处于低流行态势,但疫源地范围存在扩散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强内脏利什曼病监测和防控.

    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监测白蛉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