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田子朴

双月刊

1007-4848

zgxxzz@vip.163.com

028-85422502,85422503

610041

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全国性胸部及心脏血管外科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该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诊治经验、手术改进技术,以及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评论。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Abstract Journals》、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直径≤3cm肺腺癌胸腔镜术后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构建

    杨彦辉李季王毅李晓亮...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列线图(nomogram)来预测肺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淋巴结转移概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1年5月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收治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及验证集.先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影响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变量,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列线图可视化展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实用性.结果 纳入249例患者,其中男117例,年龄(53.15±13.95)岁;女132例,年龄(47.36±13.10)岁.训练集180例、验证集69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个临床病理特征与肺腺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提示有能力区分淋巴结转移情况,同时在验证集中得以证实(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列线图与临床决策曲线在后续分析中同样表现良好,证明了其潜在临床价值.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以临床特征及分子病理学相结合的列线图,可用于预测直径≤3 cm肺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

    列线图肺腺癌淋巴结转移

    1 263例肺部结节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分析

    周翔梁小龙游宾曹勍...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肺部结节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的要点及难点.方法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肺部结节病例的术中冰冻及术后石蜡病理诊断结果,以术后石蜡诊断为最终诊断,分析冰冻诊断中误诊病例的主要原因,总结容易误诊病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共纳入1178例患者的1 263例冰冻病理结果,其中男475例、女703例,平均年龄58.7(23~86)岁.1 263例冰冻切片的病理诊断正确率为95.65%,误诊率为4.35%.误诊病例55例,分别为浸润性腺癌18例(3.44%)、原位腺癌17例(5.82%)、黏液腺癌7例(35.00%)、微浸润性腺癌4例(2.09%)、IgG4相关性疾病3例(100.00%)、黏液型原位腺癌2例(66.67%)、非典型腺瘤样增生1例(16.67%)、硬化性肺细胞瘤1例(14.29%)、细支气管腺瘤1例(33.33%)、乳头状腺瘤1例(100.00%).结论 术中冰冻诊断仍具有其局限性,临床医生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经验综合判断.

    肺部结节肺部阴影术中冰冻切片诊断术后石蜡切片诊断肺恶性肿瘤

    表现为周围型肺磨玻璃结节的浸润性腺癌影像学高危因素分析

    刘江江于晓军黄海涛陈少慕...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磨玻璃结节的影像学特征与肺腺癌浸润程度的相关性,明确磨玻璃结节表现的浸润性肺癌的高危因素,为规划肺结节手术方式及医患沟通提供参考依据,助力构建浸润性腺癌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连续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胸部薄层CT表现为周围型肺磨玻璃结节(直径≤3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于本中心行胸部薄层CT扫描及胸腔镜手术治疗.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腺癌浸润前病变组和浸润性腺癌组.收集肺结节薄层CT影像学参数,包括结节直径、平均CT值、实性成分占比(consolidation tumor ratio,CTR)、结节形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分叶征、毛刺征、病灶边界、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浸润性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其识别浸润性腺癌的临界值及效能.结果 纳入患者190例.腺癌浸润前病变组110例[男21例、女89例,平均年龄(53.57±10.90)岁],浸润性腺癌组80例[男3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6.45±11.30)岁].两组平均CT值、结节直径、CTR、性别、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吸烟史、结节类型及形态、分叶征、毛刺征、病灶边界、胸膜凹陷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P=0.081)、病灶位置(P=0.675)、细支气管充气征(P=0.0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直径、平均CT值、CTR及分叶征是鉴别浸润性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约登指数计算阈值,结节直径为10.5 mm,平均CT值为-452 Hu,CTR为0.45.结论 在周围型肺磨玻璃结节中,结合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即混合性磨玻璃结节、不规则形态、空泡、短毛刺、病灶边界清晰、胸膜凹陷、血管集束对判别结节的浸润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本研究发现,结节直径>10.5 mm,平均CT值>-452 Hu,CTR>0.45及伴有分叶征的周围型肺磨玻璃结节为浸润性肺癌的可能性更大.

    肺磨玻璃结节浸润性肺腺癌薄层CT影像学特征

    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刘坚魏立祝李胡帅...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对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的一种新分型,并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住院患者的影像资料,运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技术观察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B1+2)的分支规律并对其进行分型.分析其中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支气管分支类型对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术精准、安全实施的指导意义.结果 纳入患者240例,其中男131例、女109例,中位年龄51.0(19.0~77.0)岁.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可以根据外亚段支气管(B1+2c)的开口位置不同分为4种主要类型:Ⅰ型10%(24例),Ⅱ型54%(130例),Ⅲ型17%(40例),Ⅳ型18%(43例)和其他变异l%(3例).32例患者顺利行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术;Ⅰ型与Ⅱ型患者共23例,全部采用尖后段联合切除术式;Ⅲ型与Ⅳ型患者9例,其中3例采用尖后段联合切除术,4例采用LS1+2c切除术,2例采用LS1+2(a+b)切除术.结论 本分型系统、简洁地阐明了左肺上叶尖后段支气管分支特点.不同分支类型对左肺上叶尖后段切除术的实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尖后段支气管解剖分型外科手术

    日均运动步数与老年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关系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李欣王哲袁慧官彬...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术前日均运动步数与老年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202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老年患者,与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老年患者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66.4±4.5)岁;匹配后纳入未发生肺部并发症患者100例,其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66.2±5.0)岁.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肺部并发症组ICU 停留时间缩短[(8.1±4.4)h vs.(12.9±7.5)h,P<0.001],首次下床时间缩短[(8.8±4.5)h vs.(11.2±6.1)h,P=0.002],引流管拔除时间缩短[(19.3±9.2)hvs.(22.5±9.4)h,P=0.015].两组患者术后24 h输液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并发症组日均运动步数明显少于无肺部并发症组[(4 745.5± 2 190.9)步vs.(6 821.1±2 542.0)步,P<0.001].两组患者连续3 d每日运动步数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日均运动步数下降与老年患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相关,记录每日运动步数可促进住院患者的术前主动运动训练.

    日均运动步数术后肺部并发症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倾向性评分匹配

    成人肺隔离症131例诊治的回顾性分析

    顾小波陈乾坤万紫薇叶聪...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孔胸腔镜能否成为肺隔离症有效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2010年2月—2021年6月诊断为肺隔离症并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分析,并对胸腔镜组进行亚组(单孔胸腔镜组和多孔胸腔镜组)分析.结果 纳入患者131例,其中男62例、女69例,平均年龄(39.3±13.2)岁.胸腔镜组103例,开胸组28例.左下肺隔离症104例,右下肺隔离症26例,双下肺隔离症1例.咳嗽(88例,67.2%)为主要临床症状.术前119例行胸部增强CT检查确诊.胸腔镜组和开胸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7),而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开胸组更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亚组分析中单孔胸腔镜组与多孔胸腔镜组术中中转开胸的比例分别为11.8%和13.5%.同时单孔胸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比多孔胸腔镜组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多孔胸腔镜组低,且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多孔胸腔镜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提高肺隔离症术前诊断准确率,胸部增强CT可作为成人疑似病例(尤其是下叶肺出现囊实性或实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于肺隔离症,单孔胸腔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

    肺隔离症单孔胸腔镜开胸手术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郭世超乔志钰里程楠孙立忠...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外科治疗方式,探讨其手术技术及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连续收治的1 24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结果 最终纳入患者19例,其中男16例、女3例,年龄35~66(54±7)岁.19例患者中急性主动脉夹层11例.AC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15例,AS型(DeBakey Ⅱ型)4例.AC型患者中行孙氏手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10例,部分弓置换5例;19例患者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1例;4例患者术中取出位于右冠开口的支架.本组住院死亡1例,主因术前合并脏器灌注不良,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8例患者经治疗后痊愈出院,平均随访30(18~56)个月,其中1例因冠状动脉吻合口漏行二次漏修补术,1例因远端夹层新发破口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1例因左主干支架闭塞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因髂动脉闭塞行股股转流.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医源性主动脉夹层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比例高,对于广泛受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当积极手术治疗.

    主动脉夹层误诊医源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孙氏手术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

    谢俊豪陈辉龙王菊香郑薇亮...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STAAD)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中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9年11月—2021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STAAD术后并发ARDS且行俯卧位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俯卧位前后血气分析、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预后和不良事件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264例STAAD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并发ARDS并行俯卧位通气患者40例,其中男37例、女3岁,平均年龄(49.88±11.46)岁.与俯卧位通气前相比,俯卧位通气开始后4 h、12 h,俯卧位通气结束后2h、6h氧分压、氧合指数及末梢血氧饱和度均明显改善(P<0.05).俯卧位通气结束后2 h,氧合指数<131.42 mm Hg提示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或多次俯卧位通气.结论 STAAD术后中重度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改善患者氧合的方法.

    俯卧位通气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法洛四联症术后主动脉根部扩张的临床疗效

    李希谭今黄克力于涛...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valve-sparing aortic root replacement,VSARR)治疗法洛四联症术后主动脉根部扩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22年四川省人民医院采用VSARR治疗法洛四联症术后合并主动脉根部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4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6例,中位年龄22(12~48)岁.主动脉瓣重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4例、轻度及以下反流5例.主动脉窦部扩张6例,升主动脉明显扩张8例,同期合并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1例,合并重度肺动脉瓣反流9例.VSARR方式为David手术10例,Yacoub手术2例,Florida sleeve 2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9(0.4~6.0)年,1例患者出现轻度主动脉瓣反流,其余患者均为微量或无主动脉瓣反流,1例患者出现左室流出道轻度狭窄,余所有患者左室流出道未见明显狭窄.结论 VSARR在法洛四联症术后主动脉根部扩张患者中治疗结果满意,中期随访未见明显左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瓣反流发生率无明显上升.

    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法洛四联症主动脉根部扩张

    β-氨基丙腈联合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大鼠主动脉夹层模型的建立

    张毅刘新梅周广起乔衍礼...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BAPN)联合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诱导建立SD大鼠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模型的最佳给药组合及其并发症.方法 选取3周龄雄性SD大鼠42只,使用完全随机法将其分为7组,即A组(0.25%BAPN组)、B组(0.40%BAPN组)、C组(0.80%BAPN 组)、D 组[1 g/(kg·d)BAPN 组]、E 组[1 g/(kg.d)BAPN+1 μg/(kg·min)生理盐水组]、F 组[1 g/(kg·d)BAPN+1 μg/(kg·min)Ang-Ⅱ组]、G组(对照组),每组6只.干预周期为4周(E、F组为4周+5 d),实验过程中如有大鼠死亡则立即解剖,干预结束后,存活大鼠通过给予戊巴比妥钠处死,分离、留取全程主动脉.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从病理形态学特征上观察主动脉变化.结果 BAPN干预4周后各干预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微渗泵5 d后,E组大鼠生存率高于F组(P=0.008),AD发生率低于F组(P=0.001);BAPN可影响大鼠的饮食量和饮水量;BAPN干预4周后G组大鼠体重大于各干预组(P<0.05);BAPN联合Ang-Ⅱ可使大鼠主动脉中膜增厚、弹性纤维断裂、排列紊乱,伴炎症细胞浸润,符合AD病理形态学改变;BAPN还可对精神状态和胃肠道造成影响.结论 通过1g/(kg·d)BAPN联合1 μg/(kg·min)Ang-Ⅱ的给药组合可稳定地建立大鼠AD模型,这将对深入研究AD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提供一种稳定的载体,但该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是一种不稳定因素,如何平衡AD模型建立过程中BAPN对其他组织器官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β-氨基丙腈血管紧张素Ⅱ主动脉夹层大鼠模型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