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田子朴

双月刊

1007-4848

zgxxzz@vip.163.com

028-85422502,85422503

610041

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全国性胸部及心脏血管外科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该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诊治经验、手术改进技术,以及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评论。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Abstract Journals》、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胸腹腔镜食管癌术后不留置胃管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尹媛媛郑娥李欢欢杨梅...
    728-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食管癌患者术后有无胃管留置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分析胃管留置的成本和护理时间.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食管癌微创手术患者,按术中是否留置胃管将患者分为胃管留置组和无胃管留置组,比较两组安全性和舒适度指标.结果 纳入患者130例.胃管留置组66例,其中男53例、女13例,平均年龄(61.80±9.05)岁;无胃管留置组64例,其中男55例、女9例,平均年龄(64.47±8.00)岁.无胃管留置组有6例在术后1~3 d因病情需要安置胃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管留置组患者主观舒适感明显低于无胃管留置组(P<0.001),喉咙异物感发生率高于无胃管留置组(P<0.001).胃管留置组患者人均护理时间约59.58 min,人均胃管材料和护理费用378.24元.结论 对合适的食管癌患者术后不常规留置胃管不会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吻合口漏、乳糜胸)发生率,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节约费用、减少护理工作量,具有安全性、可行性、经济性.

    胸腹腔镜食管癌手术留置胃管成本效益

    胸腔镜下R4与R3+R4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足多汗症近远期疗效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洪子强苟文曦盛燕楠白向豆...
    733-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胸腔镜下R4与R3+R4胸交感神经切断术(endoscopic thoracic sympathicotomy,ETS)治疗手足多汗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21年4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手足多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ETS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R4组和R3+R4组.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结果 共纳入155例患者,R4组60例患者,其中男23例、女37例,平均年龄(22.55±2.74)岁;R3+R4组95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55例,平均年龄(23.14±3.6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阳性家族史等基线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4组总手术时间为(38.67±5.20)min,R3+R4组为(40.05±5.18)min;R4组术中出血量为(7.25±3.25)mL,R3+R4 组为(7.95±3.90)mL;R4 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28±0.52)d,R3+R4 组为(1.38±0.57)d,以上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手汗症症状均显著缓解,R3+R4组完全缓解率优于R4组(98.0%vs.9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R3+R4组在足汗症症状缓解情况、患者满意度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指数方面优于R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R3+R4组代偿性多汗发生率高于R4组(72.6%vs.7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7).结论 R4与R3+R4 ETS治疗手足多汗症的围手术期疗效相近,但R3+R4ETS的手汗症和足汗症症状缓解率更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高.R3+R4ETS是治疗手足多汗症的一种可靠选择.但这种手术方式可能会增加术后代偿性多汗的风险.

    手汗症足汗症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代偿性多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209例危险因素分析及早期预防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李娜魏翔冯鑫陈司奇...
    739-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有无谵妄发作分为无谵妄组和谵妄组.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和右美托咪定对谵妄的保护作用.结果 纳入659例患者,其中男540例、女119例,年龄58.00(41.00,75.00)岁.无谵妄组450例,谵妄组209例.两组患者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饮酒史、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等术前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92,95%CI(1.008,1.923),P=0.044].右美托咪定使用与否对术后谵妄持续时间无影响(x2=4.662,P=0.588).结论 年龄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患者的术后谵妄发生率较中老年患者低,对于指导术后谵妄预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右美托咪定对于控制术后谵妄持续时间无明显作用.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右美托咪定治疗

    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吴文军丁任重陈建明袁烨...
    745-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6月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行机器人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和非心律失常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筛选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46例患者,其中男55例、女91例,平均年龄(43.03±13.11)岁.心律失常组23例,非心律失常组123例.院内死亡1例(0.49%).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体重、体重指数、糖尿病、心功能(NYHA)分级、左房前后径、左室前后径、右室前后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尿酸、红细胞宽度、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类型与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有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直接胆红素水平[OR=1.334,95%CI(1.003,1.774),P=0.048]、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18,95%CI(1.005,1.031),P=0.008]是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律失常组术后气管带管时间(P<0.001)、监护室停留时间(P<0.001)、术后住院时间(P<0.001)明显延长,术后大剂量输血事件明显增加(P=0.002).结论 术前直接胆红素水平、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机器人心脏外科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心律失常患者术后气管带管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后大剂量输血事件显著增加.

    机器人手术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心律失常危险因素

    主动脉手术后体外膜肺氧合支持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闫姝洁周纯刘刚高思哲...
    751-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阜外医院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用于主动脉手术患者的结局并总结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9-2020年收治的主动脉手术后ECMO辅助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为夹层组,非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为非夹层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院生存率及随访生存率并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共纳入22例患者,其中夹层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54(46,61)岁;非夹层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51(41,65)岁.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层组院内生存率(11.8%vs.100.0%,P=0.001)和随访生存率(11.8%vs.80.0%,P=0.009)明显低于非夹层组患者.夹层组患者院内死亡原因包括大出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例)、左心室血栓形成(1例)、不可逆脑损伤(2例)、内脏灌注不良综合征(4例)、不可逆心脏功能衰竭(5例).结论 ECMO用于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死亡率高、管理难度大,与主动脉夹层疾病特点及手术后出凝血障碍有关.对于这类患者更应谨慎把握其适应证,优化管理策略.

    主动脉夹层体外膜肺氧合主动脉手术

    "衬裙"技术在二尖瓣再次手术中应用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刘文豪宋来春杨明远吴竞成...
    757-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及评估"衬裙"技术在二尖瓣再次手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2021年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行"衬裙"手术的二尖瓣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26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27~67(53.46±11.18)岁.23例患者曾行二尖瓣置换术,3例患者曾行二尖瓣修复术;再次手术均采用"衬裙"技术置换理想大小的二尖瓣人工瓣膜,其中1例因神经系统并发症死亡.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231.11±77.05)min和(148.50±52.70)min;再次置换机械瓣22例,置换生物瓣4例,植入的人工二尖瓣平均直径为(29.08±0.68)mm,相较于置换前瓣膜尺寸[(26.69±0.77)mm]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人工二尖瓣的平均跨瓣压差为(14.77±5.34)mm Hg,相较于术前[(20.92±9.83)mm 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衬裙"技术应用于二尖瓣环较小的再次手术患者安全、有效,不仅可以降低再次手术的风险,还可以获得较大尺寸的人工瓣膜植入,进而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和临床效果.

    心脏瓣膜病人工瓣膜-患者不匹配再次手术二尖瓣置换术"衬裙"技术

    低剂量吸入性一氧化氮治疗孙氏手术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马晓中张韶鹏白云鹏吴振华...
    762-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应用低剂量吸入性一氧化氮(inhaled nitric oxide,iNO)治疗孙氏手术术后严重低氧血症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行孙氏手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2021年11月之前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2021年11月之后我院开始使用低剂量iNO治疗,作为iN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基线资料、围术期临床数据及氧合指数变化等.结果 对照组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男45例、女9例,平均年龄(53.0±10.9)岁;iNO组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平均年龄(52.0±10.6)岁.两组患者术前体重指数均>25kg/m2,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正常值,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NO组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01).在12 h的iNO治疗后,iNO组的低氧状态改善明显,iNO组的氧合指数在12 h、24 h、36 h、48 h、60 h及72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剂量iNO治疗孙氏手术术后严重低氧血症安全、有效,可显著提升氧合功能,在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有优势,但在改变术后病死率等临床治疗结果方面并不显著.

    吸入性一氧化氮低剂量孙氏手术低氧血症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介入术后严重不良事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

    胡娟舟张迎红张文黄静...
    768-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dul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A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心导管介入术后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市亚洲心脏病医院接受心导管介入术合并PH的ACHD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验证组.模型组按介入术后是否发生SAE分为SAE组和非SAE组,对两组资料进行比较,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和Hosmer-Lemeshow检验对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结果 共纳入758例患者,其中男240例(31.7%)、女518例(68.3%),平均年龄43.1(18.0~81.0)岁.模型组530例(SAE组47例,非SAE组483例),验证组22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SAE组和非SAE组年龄、吸烟史、瓣膜病史、心力衰竭病史、N末端B型利钠肽原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心力衰竭病史、中重度先天性心脏病、中重度PH、心导管介入检查并治疗、手术全身麻醉以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126.65 pg/mL是ACHD-PH患者心导管介入术后SAE的危险因素(P<0.05).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总分为0~139分,分值>50分为高危人群.模型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37[95%CI(0.897,0.976)].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x2=3.847,P=0.797.结论 患者年龄≥ 50 岁、心力衰竭病史、中重度先天性心脏病、中重度PH、心导管介入检查并治疗、手术全身麻醉以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 126.65 pg/mL是ACHD-PH患者心导管介入术后发生SAE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应用于ACHD-PH患者介入术后发生SAE的风险评估,以帮助临床医护人员进行早期干预.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介入术严重不良事件风险预测模型

    复杂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

    徐骁晗吾米提詹发亮叶涛...
    776-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解剖外旁路移植技术及解剖矫正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20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友谊医院收治的复杂主动脉缩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1~54(34.3±16.2)岁.8例采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技术,4例采用解剖矫正技术.全组患者手术成功,无围术期死亡,平均心肺转流时间(203.0±46.0)min(7例正中切口患者),平均术中出血量(665.0±102.0)mL.术后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32.3±7.5)h,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2±4.3)d.正中切口术后平均引流量(1580.0±360.0)mL,平均引流管留置时间(9.3±2.7)d;左侧开胸切口平均引流量(890.0±235.0)mL,平均引流管留置时间(4.8±2.5)d.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半年恢复.随访2~10年,平均随访(81.0±27.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2年高血压得到改善,心脏负荷减轻.1例人造血管置换患者术后3年出现狭窄复发,其余患者随访无再狭窄,无死亡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复杂主动脉缩窄需根据狭窄的解剖特点,是否合并心脏疾病同期处理等情况个体化制定治疗方案,解剖外旁路移植技术安全可行.

    复杂主动脉缩窄解剖外旁路移植解剖矫正

    MiR-31a-5p通过靶向HIF-1α促细胞凋亡加重心肌缺血损伤

    卢孔利李雪晴杜凌薛松...
    782-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miR-31a-5p在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小鼠中的表达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中下载数据集,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miR-31a-5p及其预测靶基因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通过结扎C57BL/6J雄性小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MI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6).采用氯化钴(CoCl2)处理H9c2细胞诱导体外缺氧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NC组、miR-31a-5p mimic组、miR-31a-5p inhibitor组;通过Masson染色并分析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通过qRT-PCR检测小鼠心肌组织、H9c2细胞中miR-31a-5p和HIF-1α mRNA的表达水平;使用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小鼠心肌组织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3剪切体(cleaved-caspase3)以及H9c2细胞中HIF-1α和凋亡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测定验证miR-31a-5p与HIF-1α的靶向关系.结果 Masson染色结果表明MI小鼠纤维化程度显著升高(P<0.0001);在MI小鼠和CoCl2处理的H9c2细胞中miR-31a-5p显著升高,cleaved-caspase 3升高,Bcl-2下降(P均<0.05).双荧光素酶基因测定结果表明miR-31a-5p mimic与HIF-1α-3'-UTR WT质粒共转染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001);miR-31a-5p mimic可降低CoCl2诱导的H9c2细胞中HIF-1α的表达,并增加细胞凋亡蛋白水平(P均<0.05),而miR-31a-5p起到相反的作用.结论 miR-31a-5p可通过靶向HIF-1α促细胞凋亡加重心肌缺血损伤.

    miR-31a-5p心肌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心肌缺氧细胞凋亡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