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唐希灿

月刊

1007-7669

xyylc_tougao@126.com

021-64511836

200233

上海市柳州路615号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and Clinical Remed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集中报道国内外新药的医药科技期刊,着重报道国内外新药的临床研究,介绍国内外新药的进展和动态。主要登载新药(包括老药新用)的临床试验、临床应用、药理、药物的临床药理、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相互作用与新药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氟比洛芬联合腰方肌阻滞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肾切除术后神经认知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朱曼华应骐潞王玲志周瑞芬...
    450-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氟比洛芬复合腰方肌阻滞对老年患者肾切除术后神经认知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肾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Q组(腰方肌阻滞组)和FQ组(氟比洛芬联合腰方肌阻滞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30 min,2组患者均予以超声引导下手术侧前路腰方肌阻滞。FQ组患者术前10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1mg·kg-1,随后2组患者均予以全身麻醉。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评估术后6、24、48 h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Bruggrmann舒适度量表(BCS)评分。于术前1 d和术后1、7 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估患者的神经认知情况,并记录术后7 d内患者术后神经认知障碍(PND)的发生率。检测术前1 h和术后30 min、24 h血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结果 与Q组相比,FQ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5),术后24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减少(P<0。05)。术后6、24 h,FQ组VAS评分显著低于Q组(P<0。05),BCS评分显著高于Q组(P<0。05)。术后1、7d,FQ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Q组(P<0。05);术后7 d内FQ组PN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Q组(7%vs。27%,P<0。05)。术后30 min、24 h,FQ组HMGB1、IL-6水平均显著低于Q组(P<0。05)。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氟比洛芬联合腰方肌阻滞可降低肾切除术老年患者PND的发生率,可能与术后早期完善的镇痛效果及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有关。

    氟比洛芬老年人肾切除术腹腔镜神经认知障碍腰方肌阻滞炎症反应

    藏红花素调控miR-877-5p对氯吡格雷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杨凌霞王伟刘萍向丹...
    454-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藏红花素对氯吡格雷诱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分为对照组,模型组(0。5 mmol·L-1氯吡格雷)和藏红花素低、中、高浓度(0。1、1、10 nmol·L-1)组,另设 anti-miR-NC 组、miR-877-5p 抑制剂组、藏红花素(10 nmol·L-1)+miR-NC 组和藏红花素(10 nmol·L-1)+miR-877-5p mimic组。采用MTT法、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存活率和克隆形成数,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qRT-PCR检测miR-877-5p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闭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ZO-1)、p-P38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下降,凋亡率和miR-877-5p、p-P38表达升高,occludin和ZO-1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藏红花素中、高浓度组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增加,凋亡率和miR-877-5p、p-P38表达降低,occludin和ZO-1表达升高(P<0。05)。与anti-miR-NC组相比,miR-877-5p抑制剂组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及occludin、ZO-1表达增加,凋亡率和miR-877-5p、p-P38表达降低(P<0。05)。与藏红花素+miR-NC组相比,藏红花素+miR-877-5p mimic组胃黏膜上皮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数及occludin、ZO-1表达下降,凋亡率和miR-877-5p、p-P38表达升高(P<0。05)。结论 藏红花素可能通过下调miR-877-5p抑制氯吡格雷诱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

    藏红花素miR-877-5p氯吡格雷胃黏膜上皮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凋亡

    GLP-1受体激动剂致2型糖尿病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

    郑彩云林妹妹戴亨纷
    460-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自建库起至2023年10月1日GLP-1RA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药物为一种GLP-1RA,对照组药物为安慰剂或另一种GLP-1RA。采用贝叶斯网状荟萃分析方法,探讨各GLP-1RA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消化不良、腹泻等。结果 共纳入文献45篇,涉及患者27 729例。GLP-1RA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1。66%。与安慰剂相比,替尔泊肽引发恶心、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的风险最高,利司那肽引发呕吐的风险最高,司美格鲁肽引发便秘的风险最高。与安慰剂相比,除洛塞那肽外,其余GLP-1RA均显著增加呕吐的风险;除利司那肽外,其余GLP-1RA均显著增加腹泻的风险;除替尔泊肽、利司那肽外,其余GLP-1RA均显著增加便秘的风险;所有GLP-1RA均能显著降低食欲及增加消化不良的风险(P<0。05)。结论 GLP-1RA可增加T2DM患者发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不同GLP-1RA引发各症状的风险不同,其中替尔泊肽引发消化道症状的风险较高,值得临床关注与警惕。

    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糖尿病,2型Meta分析胃肠道不良反应

    石斛酚靶向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

    吴丽虹刘曦昀唐晋陈桥...
    469-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石斛酚靶向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PLAU)抑制胰腺癌(PC)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石斛酚作用于PC细胞(PANC-1和SW1990),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值,细胞克隆实验检测石斛酚对细胞生长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石斛酚对细胞生长周期和凋亡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石斛酚作用靶点,并分析靶点在P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不良表型之间的关系。将PC细胞转染PLAU或Vector质粒,分为正常(Vector质粒)组、石斛酚(45μmol·L-1或50μmol·L-1)组和石斛酚+PLAU(PLAU质粒)组,观察石斛酚靶向PLAU对细胞增殖、克隆及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PLAU蛋白表达。裸鼠移植瘤实验检测石斛酚体内抑制细胞增殖。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抗原(Ki67)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石斛酚组细胞增殖活力、克隆数量显著减少(P<0。05);G0/G1期细胞数量增多,S期细胞数量减少(P<0。05),G2/M期细胞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凋亡细胞数量增多(P<0。05)。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PLAU是石斛酚的作用靶点,在PC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PC临床不良表型有关。石斛酚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抑制PC细胞PLAU蛋白表达(P<0。05)。石斛酚+PLAU组中PC细胞PLAU蛋白表达、增殖活力、克隆数量和S期细胞数量均高于石斛酚组,而凋亡细胞数量少于石斛酚组(P<0。05)。裸鼠实验中,石斛酚组移植瘤体积和重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肿瘤组织中Ki67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 石斛酚通过靶向调控PLAU蛋白表达抑制PC细胞增殖,影响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

    石斛酚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胰腺癌增殖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24年征订

    475页

    多黏菌素B联合抗菌药对不同耐药基因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的体外协同作用

    范陈良吴晓燕李小四郁俊杰...
    476-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B与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磷霉素联合对携带不同耐药基因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的体外抗菌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检验科2019年至2021年分离的CRE 76株,进行细菌鉴定并确认碳青霉烯酶基因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黏菌素B、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磷霉素对CRE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进行多黏菌素B与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磷霉素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判断相互作用。结果 经鉴定,76株CRE中有携带blaKPC基因24株,携带blaNDM基因28株,携带blaOXA-48-like基因24株。CRE菌株对多黏菌素B、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磷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92%、39%、45%。多黏菌素B与美罗培南的协同+部分协同率最高,为54%,其次为磷霉素(43%),最低为阿米卡星(18%)。对于携带blaKPC、blaOXA-48-like、blaNDM基因的CRE,多黏菌素B与磷霉素联合的协同+部分协同率分别为37%、42%、50%,与美罗培南联合分别为75%、21%和64%,与阿米卡星联合分别为8%、25%、21%。未发现多黏菌素B与这三种抗菌药物存在拮抗作用。结论 多黏菌素B联合美罗培南对CRE的协同抑菌作用最好,联合效果与细菌耐药基因型有关,积极开展耐药基因检测有助于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多黏菌素B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多药耐药基因微生物敏感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