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唐希灿

月刊

1007-7669

xyylc_tougao@126.com

021-64511836

200233

上海市柳州路615号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 and Clinical Remed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集中报道国内外新药的医药科技期刊,着重报道国内外新药的临床研究,介绍国内外新药的进展和动态。主要登载新药(包括老药新用)的临床试验、临床应用、药理、药物的临床药理、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相互作用与新药评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内质网应激机制及脑蛋白水解物的脑保护作用

    史彩云郝路格张奇张建东...
    618-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动物实验初步研究脑蛋白水解物的脑保护作用及其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内质网应激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出缺血性脑卒中和内质网应激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得到两者交集基因,利用String数据库下载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利用cytoHubba插件筛选出前10位基因,最后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蛋白水解物0。2 g·kg-1组、0。5 g·kg-1组和依达拉奉8 mg·kg-1组,每组11只。术后连续给药5 d。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ELISA法测定脑缺血半暗带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1β、γ-干扰素(IFN-γ)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中Caspase-3和AKT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筛选得到41个缺血性脑卒中和内质网应激的交集基因,筛选出排前10的基因分别是1L-6、ALB、INS、TNF、AKT1、CASP3、MAPK3、TP53、SIRT1和VEGFA。GO富集得到515个相关条目,KEGG通路富集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阿尔茨海默病、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与模型组比较,脑蛋白水解物2个给药组小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小鼠血清和半暗带中IL-6、IL-1β和IFN-y含量显著降低、BDNF显著增加(P<0。05),脑组织中Caspase-3表达显著降低、AKT表达显著增强(P<0。05)。结论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内质网应激机制可能与炎症和凋亡相关,脑蛋白水解物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BDNF/PI3K/AKT通路及抑制炎症和细胞凋亡有关。

    网络药理学缺血性卒中内质网应激脑蛋白水解物炎症细胞凋亡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研究巴马汀抗菌作用机制

    徐曦陈双扣王瑜朱万宏...
    627-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研究巴马汀的抗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网站预测巴马汀的药物靶点,并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检索的抗菌靶点相映射得到巴马汀抗菌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关键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做可视化处理,构建出巴马汀"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经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对巴马汀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进行验证;体外抑菌实验验证巴马汀的抗菌活性。结果 共筛选出28个巴马汀关键抗菌靶点,富集到199个GO条目和105条相关通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分析表明MAPK8、RAC1、STAT3为巴马汀关键抗菌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巴马汀与关键靶点MAPK8和RAC1有很好的结合作用;分子动力学研究发现巴马汀与蛋白之间存在氢键及疏水作用,使巴马汀能够稳定地与靶点蛋白结合;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巴马汀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与阳性药联用有协同作用。结论 巴马汀可能通过内分泌抵抗和PI3K-Akt、FoxO等信号通路抑制MAPK8和RAC1的基因表达发挥抗菌作用。

    网络药理学巴马汀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抑菌实验

    奥希替尼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28例文献分析

    傅振玲孙华瑜
    636-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奥希替尼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ILD)的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 检索2015年11月至2023年6月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及PubMed数据库收载的奥希替尼相关ILD的个案报道,提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个案报道25篇,涉及奥希替尼相关性ILD患者28例,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32~86岁。4例患者在奥希替尼治疗前序贯使用了 PD-1抑制剂,21例患者在用药3个月内发生ILD,25例患者停药或减量后症状缓解,3例患者死亡。结论 奥希替尼应用3个月内需密切防范ILD的发生,尤其是序贯使用PD-1抑制剂的患者。出现ILD后立即停药是改善转归的关键。

    奥希替尼间质性肺疾病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