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科大学

彭司勋

双月刊

1000-5048

cpuxuebao@sohu.com;

025-83271566/83271562

210009

南京市童家巷24号28信箱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主办的药学类综合刊物,1956年创刊,双月刊,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合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药学、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生物技术、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学科的原始研究论著。本刊分别被国内权威检索机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列为药学类核心期刊。同时进入“CA千种表”、“国际药学文摘”、Elsevier数据库等国外权威检索数据库。屡获国家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教育部等各种奖项。据中国期刊引证研究报告(2003-2004)公布的最新数据,《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年的影响因子为0.844,2004年的影响因子为0.810,分别位居高校学报(医药卫生)第1位和第2位。在药学学术期刊中也是名列前茅(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8位),在药学期刊界享有较高声誉。本刊突出创新成果、前导预测、科研跟踪、权威评述,具有“药学前沿”、“获奖成果”,“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技术交流”,“综述”等品牌栏目,因此具有前瞻性、权威性、创新性、实用性、发行数量大、出版周期短的特点。本刊坚持以高学术品味示人,为医药科技人员报道新成果、提供新思路、应用新方法、开拓新视野架起了科技交流的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药科大学与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政府共建转化医学研究院

    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102页

    间充质干细胞产品及其外泌体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杨婧雯陈芊单云龙刘嘉莉...
    10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机制不明,特征为进行性和终身复发性消化道炎症反应.尽管现阶段新的治疗药物和策略不断涌现,但治疗作用局限于单一的抗炎功能,在复杂黏膜免疫环境下易出现耐药导致治疗失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能定向归巢到结肠炎症部位,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能力,可重塑肠道免疫环境和修复上皮屏障,为药物难治性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替代方案.本文对MSCs产品及其衍生的外泌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作用机制和工程化进行综述,以期为MSCs及其外泌体产品用于IBD的治疗提供参考.

    炎症性肠病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工程化

    全球疫苗研发现状和展望

    马磊杨昭庆王佑春
    11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频繁暴发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公共卫生及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接种疫苗依然是应对传染病最关键的手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以来,无论是创新型疫苗基础技术还是疫苗研发策略均取得了革命性进展,以mRNA技术为代表的第三代疫苗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疫苗研发方式.本文对近年来的不同疫苗技术特点进行全面梳理,综述了基于不同技术平台的重点疫苗产品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疫苗研发策略,为疫苗研发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疫苗研发疫苗技术平台研究策略重点疫苗产品

    mRNA技术在疫苗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刘健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mRNA疫苗是将编码抗原的mRNA递送到人体细胞内,在细胞内翻译后产生相应的抗原蛋白,从而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与传统疫苗相比,mRNA疫苗安全性好、研发周期短、免疫效力高,可以同时刺激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随着核苷酸修饰技术和递送技术的发展,mRNA疫苗也迎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mRNA技术及其在疫苗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正在或即将开展mRNA疫苗研发工作的学者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疫苗信使核糖核酸修饰核苷核酸递送脂质纳米颗粒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Ad5-nCoV不同给药途径异源加强接种的系统免疫原性比对分析

    马文煊韩雨红林昂赵维俊...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疫苗异源加强接种可以解决疫苗单一使用时保护效力降低的问题.灭活新冠疫苗联合重组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Ad5-nCoV)的序贯接种模式和Ad5-nCoV肌肉注射给药或雾化吸入式给药两种途径已被批准用于临床.本研究在小鼠模型中,系统对比分析了不同接种策略下小鼠体内抗原特异性T细胞、记忆B细胞(MBC)、抗体水平、抗体功能、黏膜免疫应答等关键指标以揭示作用机制.将接种组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3×PBS组)、"2针灭活新冠疫苗+1针灭活新冠疫苗"同源加强接种组(3×INA组)、"2针灭活新冠疫苗+1针Ad5-nCoV肌肉注射组"[2×INA+Ad5(im)组]和"2针灭活新冠疫苗+1针 Ad5-nCoV滴鼻给药组"[2×INA+Ad5(in)组].结果显示:2×INA+Ad5(im)组与 2×INA+ Ad5(in)组异源接种诱导的抗体、Spike特异性T细胞、Spike+MBCs水平均显著高于 3×INA组同源接种,Ad5-nCoV在肌肉注射途径下诱导的Spike特异性T细胞、Spike+MBCs水平显著高于滴鼻给药途径.Ad5-nCoV滴鼻加强接种不仅明显诱导血清和支气管灌洗液免疫球蛋白A产生,同时诱导更多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向肺组织中募集.本研究系统对比分析了Ad5-nCoV经不同给药途径异源加强接种后诱导的疫苗特异性免疫应答差异,为包括新冠疫苗在内的多种抗感染疫苗提供了预防接种策略指导.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异源加强接种同源加强接种给药途径免疫原性黏膜免疫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揭牌启用

    中国药科大学党委宣传部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办公室
    146页

    《中國药科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后插1,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