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房
中国药房

张幸国

周刊

1001-0408

info@china-pharmacy.com

023-68586827;68585211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29号四环大厦8层

中国药房/Journal China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西洋参提取物心脏保护作用研究

    吕婧李晨杨龙飞高燕...
    308-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西洋参提取物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通过耐受性实验确定西洋参提取物的给药剂量以及特非那定的最优造模剂量后,将受精后24 h(24 hpf)的斑马鱼分为空白对照组(0.5%二甲基亚砜)、模型组(2.5μg/mL特非那定)、阳性对照组(2.5μg/mL特非那定+30μg/mL白藜芦醇)和不同质量浓度西洋参提取物组(2.5μg/mL特非那定+5、10、25μg/mL西洋参提取物,以生药量计);孵育48 h后,以斑马鱼心率、心脏静脉窦-动脉球(SV-BA)间距为指标,并计算其心脏损伤修复率,以考察西洋参提取物的心脏保护作用.另取24 hpf的斑马鱼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20批不同产地西洋参提取物组(5μg/mL,以生药量计),同法给药和孵育48 h后,测定其心率、心脏SV-BA间距,并计算其心脏损伤修复率和心脏损伤相对修复率,进一步验证西洋参提取物的心脏保护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斑马鱼心率显著降低(P<0.01),心脏SV-BA间距显著增大(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和5、10、25μg/mL西洋参提取物组斑马鱼心率显著升高(P<0.01),5、10μg/mL西洋参提取物组斑马鱼心脏SV-BA间距显著缩短(P<0.05或P<0.01),其中5μg/mL西洋参提取物组斑马鱼的心脏损伤修复率达73.77%.验证实验显示,与模型组比较,20批不同产地西洋参提取物组斑马鱼心率均显著升高(P<0.01),心脏SV-BA间距均显著缩短(P<0.01);其心脏损伤修复率在70.45%~85.78%之间,心脏损伤相对修复率在75.48%~98.12%之间.结论:西洋参提取物具有较好的心脏保护作用.

    西洋参斑马鱼心脏保护静脉窦-动脉球间距心率

    瓜蒂水提物和醇提物对食管癌TE-1、EC-1细胞的增殖、迁移、克隆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赵雯宇司富春
    314-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瓜蒂水提物和醇提物对食管癌TE-1、EC-1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TE-1、EC-1细胞,分别加入质量浓度均为0、1.5625、3.125、6.25、12.5、25、50、100、200μg/mL的瓜蒂水提物或醇提物(以提取物粉末计)进行培养,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将TE-1、EC-1细胞分为TE-1/EC-1空白组、TE-1/EC-1瓜蒂水提物组(药液浓度均为IC50)、TE-1/EC-1瓜蒂醇提物组(药液浓度均为IC50),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TCA)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绘制细胞增殖、迁移曲线;采用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分析各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并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激酶C-α(PKC-α)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瓜蒂水提物作用于TE-1、EC-1细胞的IC50分别为49.24、76.38μg/mL,瓜蒂醇提物作用于TE-1、EC-1细胞IC50分别为9.08、14.53μg/mL;瓜蒂水提物和醇提物加药后30 h内对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瓜蒂水提物和醇提物加药后60 h内对细胞有迁移抑制作用.与TE-1/EC-1空白组比较,各加药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结构松散,多数细胞轮廓消失、变圆等;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下降(P<0.01);G2期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G1期、S期细胞百分率显著降低(P<0.05);早、晚期凋亡率均显著增加(P<0.05);EGFR、PKC-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与TE-1/EC-1瓜蒂水提物组比较,TE-1/EC-1瓜蒂醇提物组细胞克隆形成率显著下降(P<0.05);G2期细胞率显著升高(P<0.05);EGFR、PKC-α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TE-1瓜蒂醇提物组早、晚期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EC-1瓜蒂醇提物组早、晚期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瓜蒂水提物和醇提物可影响TE-1、EC-1细胞增殖、迁移、克隆形成的能力,促进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EGFR、PKC-α蛋白有关.

    瓜蒂食管癌水提物醇提物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克隆形成作用机制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定西市蒙古黄芪适宜性区划研究

    王莉韦翡翡成希赵文龙...
    32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定西市蒙古黄芪进行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方法:以定西市1001批蒙古黄芪为考察样本(以每个有蒙古黄芪栽培的自然村为采集单位进行样本采集),从定西市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中获取其经、纬度信息,并从《中药资源空间信息网格数据库》中获取其55项环境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信息.结合经、纬度信息和环境生态因子信息,以75%样本为训练集建立最大熵模型(MaxEnt模型),筛选出主要生态因子,并以另外25%样本为验证集进行模型验证.随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蒙古黄芪的适宜生长区进行划分.结果:建立的MaxEnt模型预测效果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样本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968).共筛选出海拔、降水量、温度等8个主要生态因子(贡献率总和为98.90%);结合分析系统发现,海拔在1800~2650 m、4月降水量在25~50 mm、最冷月最低温在-16~-8℃、最湿月降水量在95~110 mm、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在70~80、12月平均气温在-6~-3℃、10月降水量在30~50 mm、12月降水量在0~10 mm为定西市蒙古黄芪适宜生长的环境参数.结合ArcGIS分析结果,在定西市境内蒙古黄芪普遍适宜生长;在临洮县西北部、安定区北部、通渭县南部、陇西县南部少量地区、岷县南部少量地区以及渭源县、漳县、岷县交界处不适宜生长.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分析结果与实际考察符合,可为定西市蒙古黄芪的种植区域规划提供参考.

    蒙古黄芪定西市适宜性区划地理信息系统

    不同产地丫蕊花不同部位中3种皂苷成分含量测定及差异分析

    陈帅张美袁崇均罗森...
    325-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测定丫蕊花中重楼皂苷Ⅱ、Ⅵ、Ⅶ含量的方法,比较不同产地丫蕊花不同部位中这3种皂苷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10个产地丫蕊花的全草部位和地下部位中重楼皂苷Ⅱ、Ⅵ、Ⅶ的含量,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03 nm,进样量为10μL.以3种皂苷成分的含量为指标,对20批次丫蕊花进行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对样品进行聚类区分,并确定其主要差异性成分.结果: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Ⅶ的检测质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51~2.04、0.007~0.28、0.168~6.72μg(r≥0.9995);检测限分别为1.92、1.75、1.87 ng,定量限分别为6.40、5.87、6.23 ng;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的RSD均小于2%(n=6);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9%、101.38%、99.64%,RSD分别为1.17%、2.64%、0.75%(n=6).20批次样品的重楼皂苷Ⅱ含量为0.615~1.875 mg/g,重楼皂苷Ⅵ含量为0~0.095 mg/g,重楼皂苷Ⅶ含量为3.158~12.354 mg/g.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批次样品被聚为两类,批次S9~S12为一类,其余16批次样品被聚为一类;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显示,20批次样品分为3个区,批次S1、S2、S8、S14、S16、S20被分为Ⅰ区,批次S9~S12被分为Ⅱ区,其余样品被分为Ⅲ区.不同产地的丫蕊花存在品质差异,且全草和地下部位中3种皂苷成分无差异性.权重排序结果显示,重楼皂苷Ⅶ为丫蕊花药材中主要差异性成分,其中彭州和大邑县产丫蕊花药材中重楼皂苷Ⅶ最高.结论:本方法简单方便、灵敏度高,可用于丫蕊花中3种皂苷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彭州和大邑县产丫蕊花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质量较好.

    高效液相色谱法丫蕊花重楼皂苷Ⅱ重楼皂苷Ⅵ重楼皂苷Ⅶ聚类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丁酸氯倍他松乳膏的家兔皮肤刺激性和豚鼠皮肤过敏性研究

    向翠英杨刚杨冰郑传博...
    330-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国产仿制药丁酸氯倍他松乳膏的皮肤刺激性和过敏性,并与市售品(原研药品)进行对比.方法:采用家兔进行皮肤刺激性实验,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供试品完整皮肤组、供试品破损皮肤组、市售品完整皮肤组和市售品破损皮肤组,每组6只.在家兔背部左侧完整或破损皮肤给予0.5 mL供试品或市售品,右侧给予等量的赋形剂,每天给药2次,连续7 d.观察药物对家兔皮肤的刺激性,对皮肤红斑和水肿进行评分,并在末次给药结束后72 h及停药7 d后取给药部位皮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豚鼠进行皮肤过敏性实验(Buehler实验),将60只豚鼠随机分为供试品组(20只)、市售品组(20只)、阳性对照组(10只)和赋形剂对照组(10只).分别于第0、7、14天对豚鼠左侧肋腹部皮肤给予相应受试物(0.2 mL/只)进行致敏,第28天在右侧肋腹部给予相应受试物(0.2 mL/只)进行激发.激发后24、48 h观察豚鼠皮肤红斑、水肿等过敏反应症状并进行评分,同时计算过敏反应发生率.结果:在家兔皮肤刺激性实验中,供试品和市售品对家兔完整皮肤均未引起红斑和水肿等刺激性症状,皮肤刺激评分为0,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供试品和市售品均引起个别家兔破损皮肤出现短暂性轻微的红斑,皮肤刺激评分为0~0.33分,皮肤刺激强度为无刺激性;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病理检查均未见组织病理学改变.在豚鼠皮肤过敏性实验中,供试品和市售品激发给药后豚鼠皮肤未见红斑和水肿等过敏反应,评分均为0,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与赋形剂对照组比较,供试品组和市售品组的评分和过敏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家兔皮肤刺激性实验和豚鼠皮肤过敏性实验中,丁酸氯倍他松乳膏仿制药与原研药评价结果一致,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无过敏性.

    丁酸氯倍他松乳膏仿制药原研药皮肤刺激性皮肤过敏性家兔豚鼠

    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对癫痫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海马BDNF/TrkB通路的影响

    王芳侯自立韩冰解国圣...
    335-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对癫痫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的影响.方法:将1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单药(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和激动剂联用组(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TrkB激动剂LM22B-10),每组30只.单药组和激动剂联用组小鼠每天灌胃600μg/kg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1次、连续给药6周,激动剂联用组小鼠在给药第6周时每天侧脑室注入LM22B-10(5 mg/kg)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建立癫痫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分别取10只小鼠记录其癫痫自发性再发作的潜伏期、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每天观察6 h,连续观察4周;并于造模第14、28、36天记录其脑电图,统计1 h内脑电波异常发生次数.于造模后第6天,各组分别取10只小鼠检测其血清钙离子水平,并取各组剩余10只小鼠检测其海马组织中BDN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癫痫自发性再发作的潜伏期、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造模第14、28、36天脑电波异常发生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血清钙离子水平及海马BDNF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单药组小鼠癫痫自发性再发作行为的潜伏期、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造模第28、36天脑电波异常发生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血清钙离子水平及海马BDNF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单药组比较,激动剂联用组小鼠癫痫自发性再发作的潜伏期、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造模第28、36天脑电波异常发生次数均显著增加(P<0.05),血清钙离子水平及海马BDNF mRNA、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对癫痫模型小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BDNF/TrkB通路的激活有关.

    桑椹花青素-3-葡萄糖苷癫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机制小鼠

    2015-2018年重庆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熊丽蓉冯伟向荣凤喻明洁...
    340-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临床治疗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分离出的64500株细菌,使用WHONET 5.6软件对其中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标本类型、送检科室进行统计,采用R×C表χ2检验分析4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1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结果:2015-2018年分别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2072、2040、2017、2143株,分别占当年阳性标本的12.85%、13.38%、13.60%、11.71%;8272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类型主要包括痰液(4368株,占52.81%)、脓液(1106株,占13.37%)、腹水(804株,占9.72%);送检科室主要为烧伤科(1605株,19.40%)、肝胆科(1200株,14.51%)、脑外科(977株,11.81%);对1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波浪形下降趋势(P<0.001),2018年数据显示,对氨苄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均大于8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小于50%,其中对阿米卡星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4.7%和0.结论:2015-2018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株数和检出率无明显变化;该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建议使用阿米卡星或替加环素进行治疗.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抗菌药物耐药性重庆

    2016-2018年我院856例患者的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分析

    刘春河邓莉赵瑛谭璐...
    34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行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的856例患者的监测结果及相关病例资料,统计患者使用丙戊酸钠的剂型、治疗药物监测次数、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达标情况、给药剂量调整情况以及与卡马西平、氟康唑、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联用情况等.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影响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达标的因素.结果:856例患者共行1270例次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其中男性407例、女性449例,年龄(38.2±13.8)岁,体质量(52.3±10.0)kg.1270例次监测中,有554例次的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在50~100μg/mL范围内,达标率为43.6%.多次监测的患者达标率高于单次监测患者,末次监测达标患者的给药剂量高于首次监测达标患者的给药剂量.丙戊酸钠缓释片组患者的达标率高于丙戊酸钠普通片组,未合用卡马西平/氟康唑组患者的达标率高于合用卡马西平组和合用氟康唑组,未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组患者的达标率高于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组(P均小于0.05).结论:临床药师应重视丙戊酸钠治疗药物监测,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相关知识的宣教,尽量使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当患者合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或卡马西平、氟康唑时会降低丙戊酸钠的达标水平,需对丙戊酸钠剂量作相应调整.

    丙戊酸钠稳态血药浓度治疗药物监测合理用药影响因素

    GRIN2B基因多态性与闽南地区汉族人群癫痫的相关性研究

    连霞郑丽群钱小容赵佳丽...
    348-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基因GRIN2B多态性与闽南地区汉族人群癫痫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进行体检的167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监测过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的163例癫痫患者为癫痫组,采集两组受试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血.对受试者GRIN2B基因rs11055514、rs11055515、rs12814951、rs74816802、rs2160517、rs2193149、rs966664、rs1805476、rs1806201、rs1805522、rs3764030、rs1019385等12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采用Haploview 4.2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LD)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单倍型分析;采用基因型检验(GE-NO)、趋势χ2检验(TREND)、显性基因检验(DOM)和隐性基因检验(REC)统计两组受试者GRIN2B基因12个位点的野生纯合子(AA)、突变杂合子(Aa)及突变纯合子(aa)基因型的分布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RIN2B基因12个位点的致癫痫相关性.结果:两组受试者GRIN2B基因12个位点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由rs11055514、rs11055515、rs12814951、rs74816802、rs2160517、rs2193149、rs966664组成的结构域1(Block1)和由rs3764030、rs1019385组成的Block2各位点之间存在明显LD现象(D'>0.9,r2>1/3);block1中的CGGACAG单倍体与癫痫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5);rs74816802、rs2193149位点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2193149位点突变可能有致癫痫作用(等位基因的加和作用:OR=1.529,L95=1.017,P=0.041).结论:GRIN2B基因rs2193149位点突变可能是闽南地区汉族人群癫痫致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N-甲基-D-天冬氨酸GRIN2B基因多态性癫痫相关性

    苯妥英钠对癫痫患者体内3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因子水平影响的Meta分析

    张孟媛吕媛洪秀琴易尚辉...
    353-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苯妥英钠对癫痫患者体内3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因子(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癫痫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Google Schola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91年1月-2019年1月,收集使用苯妥英钠(试验组)对比未使用抗癫痫药(对照组)的癫痫患者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观察性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AHRQ)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和Stata 1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合计74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MD=-0.90,95%CI(-1.18,-0.62),P<0.00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SMD=1.22,95%CI(0.73,1.71),P<0.001];两组患者维生素B1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9,95%CI(-0.39,0.02),P>0.05].结论:苯妥英钠可降低癫痫患者体内叶酸水平,升高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苯妥英钠癫痫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