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孔宪刚

月刊

1008-0589

zgyfsyxb@vip.sina.com.cn

0451-85935050 18946066050 18946066181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427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农业部主管并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20页。刊号ISSN1008-0589,CN23-1417/S。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面向、依靠、攀高峰”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大力提倡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及时报道国内外预防兽医学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促进我国兽医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畜禽疫病水平的提高,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口服太子参多糖对鸡毒支原体弱毒活疫苗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陈沛予游泽龙廖丽华王全溪...
    52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口服太子参多糖(RPP)对鸡毒支原体(MG)弱毒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本实验选用SPF鸡90只,随机均分为空白对照组(CK组)、疫苗对照组(MG组)和3种不同剂量RPP组(RPP剂量分别为L组50 mg/kg、M组100 mg/kg和H组200 mg/kg).除CK组和MG组外,L组、M组和H组均在接种前1 d~7 d口服适量RPP,第8 d时除CK组外各组鸡均经滴鼻MG弱毒活疫苗30 μL(1羽份).每日称饲料用量并在给药后7 d、21 d时各组随机抽9只鸡称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肉比;给药前和给药后7 d、10 d、14 d、21 d时每组分别随机经翅下静脉采集6只鸡血液,采用间接ELISA测定细胞因子含量、抗体效价.给药后7 d、14 d、21 d,各组随机抽3只鸡剖杀无菌采集脾脏,分别测定脾脏指数.结果显示:与CK组、MG组相比,给药后21 d时L、M、H组鸡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升高(P<0.05),L、H组鸡料肉比显著降低(P<0.05),21 d时L、M、H组鸡MG抗体效价均显著升高(P<0.05),并达到有效免疫保护水平.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在给药后14 d时M、H组IFN-γ、IL-4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IL-1、IL-6含量均显著下调(P<0.05);给药后14 d、21 d时L、M、H组脾脏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分别选CK组、MG组和免疫效果最佳的H组5只鸡,于给药后21 d经滴鼻点眼MG MX-4株菌液,记录各组鸡攻毒后鸡体重、症状,2周后剖杀并采集攻毒后鸡肺脏,进行病变评分.结果显示,CK组鸡日增重显著低于(P<0.05)MG组、H组,而MG组和H组比较,MG组1只鸡日增重低于MG组平均值,其余鸡生长性能均无明显异常;CK组鸡肺脏病变较为严重(病变平均分值为6.8分),MG组鸡肺脏仅轻微病变(病变平均分值为1.8分),H组肺脏无明显病变(病变平均分值为0.6分).上述结果首次表明,口服RPP能够使免疫MG弱毒活疫苗鸡的抗体效价快速上升,脾脏功能增强,提高鸡的生长性能,并升高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在鸡血清中的含量,从而促进免疫鸡的细胞免疫反应与抗原提呈能力;另外还可显著降低血清中促炎因子IL-1、IL-6含量,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同时可有效降低攻毒鸡肺脏病变程度,减缓MG感染导致鸡的生长性能下降.本研究为RPP在MG弱毒活疫苗免疫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太子参多糖鸡毒支原体免疫功能

    河北省牛梨形虫流行病学调查及遗传进化分析

    孙通宝陈丽凤邹亚学吴晨雨...
    529-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我国河北省牛梨形虫的种类、感染率、遗传进化及季节流行性情况,本研究共收集河北省7个地级市的牛血液样品564份,以提取的牛全血液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套式PCR对牛梨形虫18S rRNA基因进行扩增检测,并鉴定虫种,选取10份不同地区牛犁形虫阳性样品测序,并构建其18S rRN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河北省牛梨形虫总感染率为18.6%(105/564),其中张家口地区牛梨形虫感染率最高,为83.3%(20/24),极显著高于河北省其他地区(P<0.01),唐山、沧州、石家庄及承德的牛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27.4%(32/117)、22.1%(17/77)、25.0%(20/80)和19.0%(16/84),秦皇岛和衡水地区牛梨形虫感染率为0.感染梨形虫的虫种主要为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瑟氏泰勒虫,感染率最高的为双芽巴贝斯虫(12.2%,69/564).18S rRNA基因的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10份牛梨形虫18S rRNA基因均呈地区性聚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8月份河北省牛梨形虫感染率最高(29.7%),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4月~8月间牛梨形虫感染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8月份达到顶峰后感染率逐渐下降.本研究首次对河北省牛梨形虫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了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存在牛梨形虫的感染,尤其是张家口地区,该地区应在夏季应加强对牛梨形虫的重点防控.本研究为河北省牛梨形虫的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牛梨形虫巴贝斯虫泰勒虫感染调查遗传进化分析

    黑熊源蛔虫的分子鉴定及其线粒体pcox1、pnad5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陈淞楠邱启官阳朝伟何善逵...
    535-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黑熊源蛔虫的种类及分析其系统的发育特征,本实验对长沙生态动物园黑熊肠道内分离的6株蛔虫采用PCR扩增其线粒体部分cox1基因(pcox1)和部分nad5基因(pnad5)并测序,采用DNAStar 5.0软件分析这两种基因与GenBank中不同蛔虫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利用DnaSP 5.0软件分析pcox1和pnad5基因的单倍型数量、核苷酸多样性以及序列之间的核苷酸差异;并采用MEGA7软件构建二者的进化树分析黑熊源蛔虫的遗传进化关系.PCR结果显示,6株黑熊源蛔虫pcox1、pnad5基因分别为408 bp和528 bp,两种基因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30%~100%和99.20~100%,与GenBank中转移贝蛔虫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80%~99.80%和95.10%~95.30%.DnaSP 5.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黑熊源蛔虫pcox1基因共检测到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33±0.015和0.00675,核苷酸差异平均值为2.733;pnad5基因共检测到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1.000±0.00926和0.00756,平均核苷酸差异为4.000.基于pcox1和pnad5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6株黑熊源蛔虫均与转移贝蛔虫聚为同一分支;与贝氏西蛔虫聚为一大支,与其他蛔虫遗传距离较远.上述结果表明6株黑熊源蛔虫均为转移贝蛔虫,且他们的遗传变异程度均较低,pcox1基因和pnad5基因均可作为转移贝蛔虫分类鉴定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首次对黑熊源蛔虫进行分子鉴定并分析其的遗传进化关系,为转移贝蛔虫的分类鉴定以及野生黑熊蛔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黑熊源蛔虫cox1nad5分子鉴定系统发育分析

    溶血性曼氏杆菌免疫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

    许淑芸周霞吴桐中孙志华...
    540-545页

    蛋白质棕榈酰化修饰调控蛋白质功能的研究进展

    管翔雨杨晓柯李树稳张新...
    546-552页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征订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