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冶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冶金
中国冶金

洪及鄙

月刊

1006-9356

zgyj1234@yahoo.com.cn

010-65276837

100711

北京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中国冶金/Journal China Metallurgy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综合性期刊,是中国金属学会会刊,也是冶金行业唯一具有科技政策和技术导向性、多学科、多专业、实用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N08811耐蚀合金管坯探伤缺陷成因分析及工艺优化

    代卫星杨健王启明黄崇德...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N08811是一种典型的Fe-Ni基耐蚀合金,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氧化和腐蚀性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光伏、核电等领域.永兴特钢是国内Incoloy 800系列棒线材的主要生产商之一,其生产过程中管坯常出现超声探伤不合格的问题,导致成品降级甚至报废.为降低探伤报警率,首先利用扫描电镜对N08811管坯缺陷类型进行分析,然后梳理了冶炼过程钢液、炉渣及夹杂物的演变行为,并进一步结合FactSage等热力学软件和渣-钢平衡模型分析了缺陷的形成机理.通过研究发现,探伤报警处存在高熔点Al2O3-MgO-TiOx氧化物与TiN组成的复合大尺寸团簇夹杂物,AOD-LF冶炼过程中钢液与炉渣存在强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持续的渣钢反应致使钢液中形成大量小尺寸Al2O3-MgO-TiOx类高熔点夹杂物,这些夹杂物在凝固过程中聚集并诱导了TiN团簇夹杂物的形成.为减少高熔点夹杂物的生成,依据渣-钢平衡模型计算得出该钢种的平衡渣系组成,对原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工艺改进后整个冶炼过程Al、Ti元素收得率从44.3%、74.6%分别提高至56.2%、86.8%,管坯探伤合格率从77.26%提升至96.23%,管坯洁净度得到显著提升.研究结果为高铝钛铁镍基合金的洁净化冶炼提供了工艺参考.

    Incoloy800Fe-Ni基耐蚀合金夹杂物TiN共存理论

    高碳磨球钢中Ds类夹杂物的形成机理及工业控制

    戚泽鑫王锦刘威杨树峰...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Ds类非金属夹杂物尺寸大、延展性差,严重影响TL-1D磨球钢疲劳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对某企业TL-1D磨球钢进行全流程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企业此钢种Ds类非金属夹杂物超标,且该钢种中的Ds类非金属夹杂物主要为Al2O3-CaO-MgO-CaS,在LF精炼钙处理后大量出现.总结出Ds类夹杂物形成机理为,首先以Al2O3为中心开始形核,之后其与钢液中[Mg]和[Ca]结合并长大形成CaO-Al2O3-MgO球状夹杂物,最后球状夹杂物外层与CaS结合形成Al2O3-CaO-MgO-CaS包裹体.工业试验结果证实,钙处理不利于TL-1D钢中Ds类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会造成夹杂物尺寸增大,由此提出在TL-1D磨球钢生产精炼环节进行非钙处理的生产工艺方案.试验结果表明,钢液中钙含量处于饱和状态,优化后精炼渣成分趋于液相区,提升了精炼环节精炼渣系对夹杂物的软熔吸附性能,提高了Ds类非金属夹杂物上浮至渣层时的吸附去除率,最终使连铸坯的初检合格率由95.4%提高至97.0%.研究结果对磨球钢工业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磨球钢非金属夹杂物洁净度非钙处理工业试验

    单流双通道板坯感应加热中间包的数值模拟及工业试验

    邢飞郑淑国朱苗勇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某钢铁企业单流双通道感应加热中间包为原型,通过数值模拟与工业试验的方法,研究感应加热中间包内钢液流动、传热及夹杂物的去除行为.结果表明,当加热功率为400 kW时,钢液高速流过通道,温度由1 846 K升高到1 862 K,升温幅度为16 K,流出通道后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到达浇注区顶部后向底部流动;随着加热功率的升高,钢液流过通道的升温幅度逐渐增大;流出通道的钢液温度高于浇注区内钢液的平均温度,浇注区温度逐渐升高.对于直径为50μm的夹杂物,当加热功率为400 kW,有感应加热中间包时其去除率高于无感应加热中间包时,去除率升高19.01个百分点;且通道内夹杂物去除率也高于无感应加热中间包,去除率升高31.41个百分点.对于每种尺寸的夹杂物,有感应加热的去除率均高于无感应加热;加热功率由400 kW升高到500 kW,夹杂物去除率小幅升高;所有尺寸夹杂物同时从入口释放,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工业试验表明,随着加热功率的升高,中间包水口的温度随之升高.与未使用感应加热相比,加热功率为400 kW时,试样的全氧质量分数降低幅度为15.3个百分点;加热功率为500 kW时,试样的全氧质量分数降低幅度为17.3个百分点.随着加热功率的升高,夹杂物去除率不断提高.本研究可为单流双通道板坯感应加热中间包的工业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感应加热中间包数值模拟工业试验流场温度场夹杂物

    基于聚类特征选择的热轧过程带钢头部厚度预测

    武凯武文腾谢松雨孙彦广...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厚度是热轧产品关键质量指标之一,带钢头部厚度预测精度直接影响自动厚度控制(AGC)的控制效果,进而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材率.热轧生产过程复杂多变,大量冗余工艺特征严重影响厚度预测建模效果.为提高预测模型精度,采用层次聚类和互信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特征选择,分别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回归(SVR)以及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建立带钢头部厚度预测模型,通过平均绝对误差(EMA)、均方误差(EMS)、最大百分比误差(EMAP)以及决定系数(R2)对模型的泛化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所建的预测模型中,DNN预测模型具有比其他模型更优的预测精度,测试集数据的EMA、EMS、EMAP和R2分别为0.015 4、0.000 3、0.004 4、0.992 1,并有97.15%的数据预测偏差小于0.03 mm,最大偏差小于0.04 mm.最后采用机器学习模型解释方法SHAP进行特征分析,得到相关工艺参数对带钢头部厚度的影响程度,实现了热轧带钢头部厚度的高精度预测.

    热轧精轧机聚类特征选择深度学习头部厚度预测

    宽幅带钢冷轧智能化工艺诊断系统

    李立刚柳军曹凯孙文权...
    139-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革,钢铁行业也逐渐融入新的智能化发展理念,获得了新的动能.将机理模型与大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解决很多以往难以解决的现场问题,开启新的研究路径.围绕宽幅带钢冷轧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断带、跑偏、打滑等工艺与质量问题,基于鞍钢冷轧2130产线的酸轧、连退机组,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宽幅带钢冷轧智能化工艺诊断系统.该系统基于专家知识以及高效的大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深入分析生产过程数据,挖掘原料、设备、生产和工艺对生产稳定性与产品质量的影响规律,进一步分析了潜在的生产效率与工艺质量相关问题,为生产线提质、增效、降本创造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冷轧产线实现"智能工厂"提供必要条件.系统实施与应用后,成功并大幅度提高了产线的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在推动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实现生产过程优化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具有实际价值.

    冷轧机理模型大数据分析生产稳定性产品质量

    《钢铁》广告版面征订(2024年)

    148页

    人物介绍

    149-150页

    先进制造用超大型钢锭洁净化冶金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张立峰巴钧涛高建军任英...
    151页

    新一代长寿命轴承钢抗疲劳组织性能调控技术

    曹文全钱刚王存宇蒋乔...
    1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