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

赵群

月刊

0258-4646

journal@mail.cmu.edu.cn

024-23250375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本校科研、医疗工作及同国内外医学界交流的重要窗口,在编排上达到了规范化的要求,注意适应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需要并逐步完善,成为一本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科学技术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核心蛋白聚糖、甲磺酸伊马替尼、苹果酸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

    唐珊贾钧凯马鸿滢赵滢...
    961-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核心蛋白聚糖(DCN)、甲磺酸伊马替尼、苹果酸舒尼替尼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过表达DCN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或联合用药后,GIST细胞(GIST-882)中DCN及其下游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验证过表达DCN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或联合用药后,GIST-88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DCN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或联合用药后,GIST-882细胞中DC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磷酸化EGFR(p-EGFR)、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磷酸化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降低.结论 过表达DCN以及甲磺酸伊马替尼或苹果酸舒尼替尼单独或联合用药,可以通过下调EGFR的表达参与MAPK信号传导通路,进而调控GIST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胃肠道间质瘤核心蛋白聚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甲磺酸伊马替尼苹果酸舒尼替尼

    长QT综合征相关钙调蛋白突变体E141G的C末端片段载体构建和蛋白制备

    邵冬雪张晨阳叶苗苗陈帆...
    967-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长QT综合征(LQTS)相关钙调蛋白(CaM)突变体E141G的C末端片段(C-lobeE141G)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蛋白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方法 将C-lobeE141G cDNA片段插入PGEX-6p-3质粒载体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感受态细胞,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融合蛋白表达.利用Glutathione-Sepharose 4B beads对融合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经蛋白酶切除GST标签后,分别采用SDS-PAGE及BCA方法检测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及浓度,GST pull-down方法和膜片钳技术检测纯化后蛋白活性.结果 GST-C-lobeE141G融合蛋白高表达,纯化后获得高纯度、高浓度C-lobeE141e蛋白.纯化后C-lobeE141G蛋白具有能与CaV1.2型钙通道结合并维持大鼠心室肌细胞通道开放的活性.结论 成功构建可以表达生物活性蛋白的C-lobeE141G原核表达载体,可为CaM的C-lobe位点突变介导的LQTS机制研究提供材料基础.

    钙调蛋白C末端片段突变体融合蛋白

    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通过调控Th17细胞分化参与EAT小鼠甲状腺自身免疫损伤

    何呈燕李依雯甘玲王珏...
    972-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2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组、LY294002干预组(LY294002 25 mg/kg和50 mg/kg.采用苏木素-伊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甲状腺组织淋巴细胞及Th17细胞浸润,Western blotting检测p-AKT(Thr308)、p-AKT(Ser473)、p-mTOR(Ser2448)、S6K1、S6K2、白细胞介素(IL)-17A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SMCs)中Th17细胞的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滴度及IL-17A浓度.结果 EAT组小鼠p-AKT(Thr308)、p-AKT(Ser473)、p-mTOR(Ser2448)、S6K1、S6K2、IL-17A蛋白表达水平、SMCs中Th17细胞比例、血清IL-17A浓度及TgAb滴度较NC组均明显升高,甲状腺炎症程度加重,LY294002干预后上述指标及甲状腺炎症程度均较EAT组减轻,并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PI3K/AKT/mTOR信号通路通过调控Th17细胞分化参与EAT小鼠甲状腺自身免疫损伤的发生发展.

    PI3K/AKT/mTOR信号通路Th17细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Aβ3-10KLH疫苗改善SAMP8小鼠认知功能和脑衰老

    刘欣曹云鹏赵传胜
    979-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Aβ3-10KLH主动免疫对SAMP8小鼠模型脑衰老的影响.方法 采用Aβ3-10KLH疫苗免疫SAMP8小鼠,并设立对照组.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变化,采用SA-β-gal染色检测海马衰老细胞比例,生化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损伤指标丙二酫(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评估海马氧化应激损伤水平.结果 Aβ3-10KLH疫苗能减缓SAMP8小鼠海马组织细胞衰老,提高SAMP8小鼠记忆能力(P<0.05);改善海马组织形态;减少海马组织衰老细胞比例(P<0.05),降低MDA含量(P<0.05),提高SOD活性(P<0.05).结论 Aβ3-10KLH疫苗能显著改善SAMP8小鼠认知功能,减缓海马神经细胞衰老,并减少氧化应激损伤.

    阿尔茨海默病脑衰老氧化应激

    血清肌酸激酶和肌红蛋白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中的变化特点及临床价值

    苏梓涵张乾忠姜红堃
    984-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红蛋白(Mb)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BACM)中变化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BACM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以及血清CK和Mb检测值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78例患儿血清CK值为432~18 440 U/L,平均2 178.8 U/L.全部患儿CK检测值超过参考区间上限(310 U/L),其中检测值大于参考区间上限2倍72例(92.31%),>10倍 15例(19.23%);>5 000 U/L 5例(6.41%),>10 000 U/L 1 例(1.28%).血清CK峰值多出现在发病第1~3天,之后逐渐降低,到发病第7天时约73%患儿的CK值已恢复至正常参考区间,与临床症状变化时间一致.检测血清Mb患儿66例,检测结果为13.3~2 603.8 ng/mL,平均260.17 ng/mL.超过参考区间上限(116.3 ng/mL)者34例(51.52%),其中大于参考区间上限2倍20例(30.30%),>5倍7例(10.61%),>10倍3例(4.55%).血清Mb峰值出现在发病第1~3天,之后迅速降低,至发病第5天时84.38%患儿恢复至正常参考区间.结论 BACM患儿血清CK值明显升高,并与临床症状变化一致,可作为诊断BACM的重要依据之一.部分病例血清Mb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对诊断BACM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应与血清CK同步检测.检测BACM患儿血清CK和Mb对了解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价值.

    血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儿童急性良性肌炎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疗效评价

    李柳郑庆厚王乐郑明奇...
    989-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住院行TAVR并完成6个月随访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完善术前检查,行简明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检查,观察手术安全性指标(包括瓣膜置入即刻成功率、瓣膜移位、死亡、心脏传导阻滞、瓣周漏、冠状动脉阻塞、脑卒中、入径血管破裂、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大出血),有效性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1 d、7d、3个月、6个月的临床症状、B型利尿钠肽(BNP)、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ST2)、超声心动图结果],以及认知功能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MMSE和MOCA检查).通过上述指标评价TAVR的疗效.结果 TAVR手术安全性指标:瓣膜置入即刻成功率100%,发生瓣膜移位1例,新发束支传导阻滞4例,瓣周漏2例,脑卒中2例,入径血管破裂1例,大出血1例,无死亡、冠状动脉阻塞、心脏压塞、主动脉夹层病例.TAVR手术有效性指标: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NYHA Ⅰ~Ⅱ级(30例)显著高于术前(18例).心功能指标BNP、sST2下降显著,主动脉瓣最大跨瓣流速、主动脉瓣收缩期跨瓣压差、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改善.TAVR手术认知功能指标:术后3个月、6个月MMSE和MOCA检查结果均明显改善.结论 TAVR手术应用于主动脉瓣重度狭窄患者安全、有效,且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认知功能

    骨水泥填充与髓芯减压植骨改善坏死股骨头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李思维陈林林张皎玥孙莉娜...
    994-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坏死股骨头内部空间结构及力学性能改变,对比研究髓芯减压植骨和骨水泥填充对改善坏死股骨头力学性能及预防股骨头塌陷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患者切除的股骨头标本32例,分为TFF组(来源于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标本)、ONFH组(坏死股骨头)、CPI组(坏死股骨头注射骨水泥)和CDBG组(坏死股骨头模拟行髓芯减压植骨),每组8例.CPI组和CDBG组的植骨和骨水泥填充在X射线引导下进行.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资料,所有样本进行MicroCT扫描和三维重建.计算并分析股骨头的微观结构参数.采用力学加载实验评价股骨头刚度及最大载荷的变化.结果 TFF组股骨头内部各区域骨小梁排列规则有序;ONFH组股骨头内侧及外侧区域明显疏松化,坏死区骨小梁出现断裂,排列杂乱无序,硬化区骨小梁排列无序、增粗.股骨头坏死区的生物力学性能明显减弱,坏死区的刚度及最大载荷均明显下降.CPI组和CDBG组刚度及最大载荷均有所改善,而CPI组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善更为明显.结论 坏死股骨头内部空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力学性能显著下降.骨水泥填充和植骨均可改善股骨头的生物力学性能,提高负荷能力.骨水泥填充可能是一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实用方法.

    股骨头坏死骨水泥填充力学分析骨微观结构参数

    超声联合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测定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陈瑞珠张欢郑立春刘丽云...
    999-1004,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超声、细针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测定(FNA-Tg)及两者联合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3月唐山市工人医院130例PTC患者(共144枚淋巴结)的临床资料,依据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比较2组淋巴结超声特征表现,血清Tg、洗脱液Tg水平;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超声、FNA-Tg及二者联合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 144枚颈部淋巴结中,转移组64枚,非转移组80枚.与非转移组比较,转移组淋巴结皮髓质分界不清,回声不均,伴有囊性变、微钙化和异常血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横纵比和边缘是否清楚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移组、非转移组血清Tg分别为19.5(1.9~70.7)ng/mL、20.4(8.9~38.3)ng/mL,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非转移组洗脱液Tg分别为500.0(49.4~500.0)ng/mL、2.4(0.6~6.5)ng/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A-Tg的最佳临界值为11.7 ng/mL.FNA-Tg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最高,超声与FNA-Tg联合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结论 PTC颈部转移淋巴结的超声表现为皮髓质分界不清,回声不均,伴有囊性变、微钙化及异常血流;FNA-Tg对PTC转移淋巴结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当超声怀疑PTC颈部淋巴结异常时,应进行FNA-Tg,二者联合应用可能提高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超声检查甲状腺球蛋白

    结直肠癌中TXNIP和KLF9的表达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杨婕琳王晓媛武雪亮
    1005-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CRC)组织中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和Krüppel样转录因子9(KLF9)的表达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初诊为CRC并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收集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TXNIP、KLF9蛋白表达水平,用Spearman法分析CRC组织中TXNIP、KLF9表达的相关性,分析CRC组织TXNIP、KLF9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CRC组织TXNIP、KLF9蛋白表达与总生存率的相关性,用Cox回归分析CR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直肠腺癌(READ)TXNIP、KLF9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且TXNIP、KLF9不同表达水平与READ患者总生存率无关(P>0.05).CRC癌组织TXNIP阳性表达率(32.22%)、KLF9阳性表达率(37.78%)明显低于癌旁组织(73.33%、76.67%)(P<0.05).Spearman分析发现,CRC组织中TXNIP与KLF9阳性表达率显著相关(r=0.519,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TXNIP与KLF9表达呈正相关(P<0.05).临床分期为Ⅲ期、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患者TXNIP、KLF9阳性表达率低于I~Ⅱ期、淋巴结无转移者(P<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TXNIP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89.66%)高于阴性表达患者(67.21%),KLF9阳性表达患者总生存率(88.24%)高于阴性表达患者(66.07%)(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TNM分期为 Ⅲ期(HR=2.752,95%CI:1.531~4.944)、TXNIP表达阴性(HR=2.036,95%CI:1.254~3.302)、KLF9表达阴性(HR=1.862,95%CI:1.236~2.804)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 TXNIP、KLF9在CRC组织中低表达,且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较差的生存率有关.

    结直肠癌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Krüppel样转录因子9临床特征预后

    17β-HSD1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赵奕涵申颖戴姝艳
    1012-1016,1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17(3-羟类固醇脱氢酶1(17β-HSD1)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卵巢恶性、交界性、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各7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7β-HSD1的表达情况.比较3组患者间17β-HSD1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17β-HSD1表达水平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17β-HSD1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17β-HSD1的表达水平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糖类抗原125(CA125)和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绝经情况、肿瘤分化程度、病理类型、腹水无明显相关(P>0.05).17β-HSD1表达水平、术前CA125和HE4水平、肿瘤分化程度、FIGO分期是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17β-HSD1表达水平和FIGO分期是影响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17β-HSD1在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雌激素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1卵巢恶性上皮性肿瘤卵巢交界性上皮性肿瘤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