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周行旅看园林

    王向荣
    2-3页

    重视"Garden"

    朱育帆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2035年)》,相对于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花园城市"的语义正引发深入的专业思考.不同语言在相互翻译和转换中往往引发信息衰减与偏差,如Garden中译之"花园"或"园林"之别,Gardening中译之"造园"与"园艺"之别.以阿奇尔·杜谢内"Death of Garden Art"的言论为开篇,通过建构Gardening与Garden内涵关联,以追溯Garden专业身份角色变化的方式重新审视了风景园林(LA)发展的历程,论述了Garden本应具有的人-植物-土地直接情感关系的价值源点和Garden思维形成系统层递惰性的缘由,提出专业发展应在开放的和不断自我驱动更新的语境中走向人与自然的共赢之道.

    风景园林园林花园园丁园艺植物系统层递花园城市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风景园林中的师法自然观

    李金路欧阳高奇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风景园林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师法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山水、地、天、道、元气、宇宙诸多概念表达出多维度的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系统论述从入到自然之间诸多层次的师法关系.中国风景园林则在从人到自然的多层次关系中,通过自然崇拜、君子比德、模山范水、人做天开、宇宙浓缩等诸多形式最终落脚到师法自然,这就使得中国风景园林形成了"外师造化、内得心源"的认识方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价值取向、阴阳和谐山水格局的空间营造手法,以及自然而然的宇宙再现.中国风景园林能艺术地凝练出有形自然、无形自然、万物演化规律的自然和体现宇宙法则的自然,师法自然观在其衍化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风景园林师法自然宇宙时空阴阳

    基于地域空间构建中国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夏成钢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域空间是传统风景园林形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风景园林学关注的基本点.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的视野与实践早已超越以往园林史的论述范畴,因此有必要同归初始,参照地理学概念,结合史学新理论,重新诠释历史中的风景园林.事实与文献表明,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存在着三大体系,即农耕传统体系、游牧传统体系与高寒传统体系.每个体系都有着各自的环境认知、营造手法与游览方式,以及大、中、小3个尺度的空间形态.蒙元之后三大体系交流日趋频繁,各有取舍兴衰.以三体系三尺度的结构进行梳理,可以更全面地认知中国风景园林本质,支持学科建设与实践工作.

    风景园林风景园林体系地域空间胡焕庸线经典中国园林农耕传统风景园林体系游牧传统风景园林体系高寒传统风景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药用植物造景的思想源流

    刘珊珊黄晓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用植物造景在中国造园艺术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追求身心平衡的价值观.通过梳理、阐释药用植物造景的脉络源流和思想内涵,为理解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内生动力及其在当代的传承创新提供借鉴.指出中国园林药用植物造景的思想源流与道、医、儒、佛等传统文化密切相关:1)药用植物是园林仙境主题造景的重要元素,作为仙药的象征体现道家的长生理想;2)园林中的药用植物景观为医家提供了研修医理的场所;3)儒家文士将在园中种药、赏药作为塑造隐士身份、展示博学多知和体现仁爱之心的手段;4)佛家以药用植物塑造伽蓝梵境,以药材比喻佛理,借以度化众生.

    风景园林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药用植物营造思想身份塑造

    从实例看中国园林建筑意境的营构手法

    赵江华曹林娣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园林作为"艺术"首重意境,近年来,文化界有识之士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内涵和表现手法多有阐发,也涉猎到园林建筑的意境,但尚缺乏对园林意境在传统范本创作实践中应用的系统探讨.运用例证法即用确凿、典型的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营构实例,从建筑造型、建筑空间意象组合以及建筑与园林其他艺术元素交融三方面,阐述中国园林建筑意境营构的各种表达方式,为新园林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艺术范本.提出新园林设计者,应该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巨人的肩头往上攀登,创造新的辉煌.

    风景园林中国园林建筑意境建筑造型意象组合艺术元素交融艺术范本

    基于生态智慧的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慢变量思考——以新泽西海岸案例为例

    汪辉冯韫凡丁治凡黄磊...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自然灾害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持续上升,而传统规划模式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的和谐上尚有欠缺.韧性理论作为抵御灾害风险的重要战略,对于正确认识影响社会-生态系统(SES)韧性构建的因素,并有效管理其中的慢变量因子至关重要.以生态智慧为指导,通过梳理社会-生态系统韧性与慢变量的相关概念与内容,并以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中海洋与生存的章节提出的新泽西海岸灾难案例为例,系统分析了案例中的慢变量因子,利用PPRR模型结合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发挥作用的过程,分阶段总结了韧性提升的方法,提出了将慢变量的识别与管理融入韧性城市的理论,以期通过生态智慧引导城市社会-生态系统韧性建设.

    风景园林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慢变量生态智慧新泽西海岸

    社会公平视角下超大城市公共绿地可达性综合测度研究——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

    黄瓴兰强罗婷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快速城镇化所导致的公共绿地游憩服务供需不匹配、不均衡等现实后果,引发学界深入探讨公共绿地配置的社会公平性问题.以超大城市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立足社会公平的价值立场,融入生活圈建设的关键性思考,从"供给-出行-需求"三方面测度公共绿地可达性,并综合分析其对应社区生活圈的层级分配关系,以及与不同社会群体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研究显示,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绿地配置的社会公平状况总体良好;中心城区各社区生活圈的公共绿地可达性水平相当:从中心城区全域尺度看,社会公平视角下公共绿地可达性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研究揭示了公共绿地游憩供给空间不均衡与需求空间分异的关系特征,进而更精细地评价公共绿地可达性所体现的社会公平性.基于此,提出应将社会公平研究建立在"有限公平"的认知基础之上,未来应更关注公共绿地游憩服务的全域协调发展.

    风景园林超大城市公共绿地社会公平有限公平可达性改进潜能模型

    基于混合用地模式识别的济南市老城区典型片区绿色空间降温效应分析

    肖华斌何心雨杨謦铭盛硕...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色空间可以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调节功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高温健康胁迫风险.城市中心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建成环境具有高度异质性,复杂建成环境中绿色空间的降温效应,特别是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阈值、形状等还需进-步明晰.在厘清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和绿色空间降温机制基础上,构建了"冷热岛分析提取-混合用地模式聚类识别-混合用地模式热效应分析-典型绿色空间降温效应分析"的研究框架.针对当前城市绿地指标失实、结构失衡、功能失调等现实问题,选择济南市老城区典型片区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中层建筑混合用地模式中绿色空间的降温强度、降温面积阈值、形状及植被覆盖度等,总结了具有高降温效能的绿色空间模式,为促进城市健康人居环境发展提供借鉴.

    风景园林城市复杂建成环境混合用地模式绿色空间降温效应济南市老城区

    园林绿色废弃物资源价值实现的系统认知与路径探析——以广州市为例

    吴家龙张俊涛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价值实现是建立园林绿色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总结了国内外园林绿色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以广州市为例,分析了广州市园林绿色废弃物资源化的实践和困境.在此基础上,尝试从伦理溯源、理论模型、影响要素、协调适应等维度搭建了涵盖资源、技术、设施、产品、市场、管理等多维要素的园林绿色废弃物资源价值实现系统认知框架,探讨了调查规划-驱动分析-定量测度-统筹管理-系统创新路径,并提出了引导公众参与、补齐法制短板、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市场活力等建议,以期为系统提升中国园林绿色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助推其价值实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风景园林园林绿色废弃物资源价值实现认知路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