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王威琪

双月刊

1671-7104

chjmi@263.net

021-56637728;56635850

200070

上海市民和路154号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lnstrument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医疗器械杂志》是经国家科委、卫生部批准,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发行的国家级技术刊物,是国内首家医疗器械专业杂志,已有近40年悠久历史。本刊编委会由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界知名学者、专家组成,确保载文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本刊主要报导医疗器械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开发、研制、生产、临床应用和医械监管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管理和维修等方面的新经验。本刊是生物医学工程和医疗器械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欢迎各界人士投稿,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增量元学习的肺结节检测模型设计与实现

    张子豪杨媛媛
    35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肺结节检测模型无法随新数据增加而动态优化更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肺结节检测模型——任务增量元学习模型(TIMLM).该模型由内外2个循环构成.内循环设置了增量学习正则化更新约束,而外循环通过元更新策略对新旧知识进行采样并学习一组适应新旧数据的广义参数.在不改变模型主体结构的前提下,TIMLM尽可能地保留了之前学到的旧知识.通过在公开的肺部数据集上开展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深度网络模型和主流的增量学习模型,TIMLM在准确度和敏感度等指标上都有显著提升,展现出良好的持续学习和抗遗忘能力.

    肺结节元学习增量学习肺部CT图像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模型自动识别颈动脉斑块

    赫兰申锷杨泽堃张颖...
    36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旨在构建一个用于颈动脉斑块超声图像的有无判定的数据集,由1165例受检者的1761张超声图像组成.研究采用了一种融合了双线性卷积神经网络与残差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架构,即单输入BCNN-ResNet模型,以辅助临床医生通过颈动脉超声图像进行斑块的诊断.该模型经过训练以及内部和外部验证后,在内部验证中,ROC AUC达到了0.99,其95%置信区间为(0.91,0.84),在外部验证中ROC AUC为0.95,其95%置信区间为(0.96,0.94),此表现优于ResNet-34网络模型在内部验证中0.98 AUC的95%置信区间(0.99,0.95)和外部验证中0.94 AUC的95%置信区间(0.95,0.92).因此,单输入BCNN-ResNet网络模型展示了优异的诊断性能,为颈动脉斑块的自动识别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

    单输入BCNN-ResNet网络模型颈动脉超声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诊断应用的研究进展

    洪树才张河元
    367-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领域的研究逐渐开展,不少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表现可以与医师媲美,通过回顾近年人工智能在早期精准地无创诊断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和发展,进而阐明其重要性和优缺点,重点分析了人工智能与多组学等新技术相融合所展现的潜力.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其在临床推广应用上面临的挑战,对未来更好地应用和改进基于人工智能的前列腺癌诊断技术作出展望,期望为人工智能与临床诊断相融合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前列腺癌精准诊断无创诊断

    一种智能多参数睡眠诊断与分析系统的研制

    李晨洋叶继伦关建
    373-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睡眠呼吸障碍疾病(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SDB)是常见的睡眠疾病,其患病率逐年上升.目前SDB诊断的金标准为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但现有的PSG监测技术存在人工判读时间长、缺乏数据质控、缺少气体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等问题.因此,研制具有数据质控、气体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监测功能的新型智能PSG是我国睡眠临床应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硬件方面,新系统检测鼻气流、血氧、心电、脑电、肌电、眼电等传统参数,且新增评估气体代谢功能的呼气末CO2、O2浓度及评估血流动力学功能的心阻抗检测模块.软件方面,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研究智能数据质控、智能疾病诊断技术.目标是输出详细的睡眠质量评价报告,以有效地辅助医生充分评估SDB患者的睡眠质量.

    睡眠监测气体代谢血流动力学数据质控疾病诊断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视力测量系统的应用实践

    胡睿麟孙丹石桂莲潘安鹏...
    380-384,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全面评估临床干眼患者的真实视觉功能以及瞬目特征对人眼功能性视力的综合影响,设计开发了一种从侧面检测与分析受检者瞬目的智能视力测量系统.该系统基于深度学习关键点识别技术从侧面分析眼睑特征,对识别的上下眼睑关键点数据以折线图形式展示,并标记每次瞬目的波谷,通过基准值的设定,自动统计受检者完全瞬目与不完全瞬目的比例.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测量准确,成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可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深度学习侧面瞬目检测视力波动视觉功能瞬目特征

    基于踝关节康复机器人的自主自适应控制策略

    申志航张玲苏悦洪邢洪伟...
    385-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复机器人的控制策略既要适应不同运动功能水平的患者,又要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自主性,而现有的控制策略往往只考虑一个方面.该研究提出的自主自适应控制策略就同时解决了这2个问题.首先该控制策略根据人机协同运动过程中的轨迹追踪误差,切换到对应的工作模式(包括挑战、自由、助力和机器支配模式).其次,为了激发患者的自主性,将肌肉骨骼模型估算患者的主动力矩与系数的乘积作为机器输出力,系数根据工作模式可自适应变化.为了验证该策略的有效性,团队使用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完成了2名健康人和4名偏瘫患者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自适应地根据患者的运动表现调整机器输出力,同时尽可能地鼓励患者自主完成动作任务.该控制策略在康复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康复机器人自适应控制自主性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和梯度提升的高血压患者RR间期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喻文杰陈宏文齐宏亮潘智林...
    392-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高血压患者的RR间期进行预测,帮助临床医生对患者心脏状况进行分析和预警.方法以8位患者数据为样本,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梯度提升树(XGBoost)分别对患者的RR间期进行预测,将2个模型的预测结果通过方差倒数法进行组合,克服单一模型预测的劣势.结果提出的组合模型相较于单一模型在8位患者RR间期的预测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效果.结论LSTM-XGBoost模型为高血压患者RR间期预测提供了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RR间期长短期记忆网络梯度提升时序预测高血压

    质子治疗系统电磁兼容抗扰度检验方法的研究

    卢卫卫
    396-400,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质子治疗系统相较于传统的肿瘤放射治疗设备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并且在系统复杂性方面远远超过了后者.然而,由于设备庞大和复杂,电磁兼容检测面临较大的挑战.针对这些挑战,该文通过研究质子治疗系统中各个组件的电磁特性和工作原理,并结合相应的标准要求,在实际的反复测试中深入探讨了电磁兼容抗扰度检测的难点和检验方法.该文进一步提出了关于束流质量试验的测试要点建议,给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测试中发射源的选择和距离设定提供了参考.该文对标准中关于替代性方法描述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对质子治疗系统线缆过粗,传导抗干扰试验中无合适工装等问题给出了相关解决方案等测试建议.这些解决方案为相关工作人员在测试过程中提供了更有效的参考方法,有助于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更有效地保障质子治疗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质子治疗系统电磁兼容电磁兼容抗扰度检测

    一体化PET/MR产品发展现状

    贺丽萍杨鹏飞
    40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体化PET/MR是目前功能与分子影像学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该研究对一体化PET/MR产品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可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该研究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介绍了一体化PET/MR产品技术特征和研发技术难点,总结了2008-2022年PET/MR产品临床应用相关中英文论文的发表情况,分析了一体化PET/MR产品临床应用国内外差异、临床应用现状,指出了产品国内一体化PET/MR产品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最后从一体化PET/MR产品的技术、临床应用前景、市场策略等方面对产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一体化PET/MR衰减校正图像处理市场情况

    可穿戴设备在抑郁症监测与干预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何杨柳青梁芬荣王艺明魏雨寒...
    407-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抑郁症的高复发率和严重后果对社会健康构成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一问题,该综述旨在探索可穿戴设备在抑郁症监测与干预中的创新应用,超越传统主观评估和患者自我报告的限制.该文系统分析了利用可穿戴设备监测抑郁症患者生理和行为指标的最新研究,按照不同技术类型进行分类,并评估其在早期诊断和干预中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可穿戴设备能够持续监测与抑郁症相关的生理指标和行为模式,为早期发现抑郁症提供可能,并支持及时的干预措施.尽管可穿戴技术面临数据隐私和用户接受度等挑战,但其在提升抑郁症治疗临床效果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抑郁症可穿戴设备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