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疗前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疗前沿
中国医疗前沿

张静波

半月刊

1673-5552

zgylqy@163.com

010-67011577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民族园路2号丰宝恒大厦4030室

中国医疗前沿/Journal National Medical Frontiers of China
查看更多>>本刊以坚持创新、坚守前沿为办刊宗旨,秉承专业精神和开放态度,为读者提供最权威的政策解读、最深度的新闻事件分析、最具操作性的经营管理案例以及最前沿的技术动态,立志迅速成长为中国医疗行业最领先的主流媒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IL-6、IL-10基因多态性与小儿热性惊厥相关性研究

    熊志勇
    56-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基因-572C/G多态性和白介素-10(IL-10)基因-1082A/G多态性与小儿热性惊厥(FS)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我院FS患儿50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血清中IL-6与IL-10的含量,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IL-6基因-572C/G位点和IL-10基因-1082A/G位点的基因型。分析血清中IL-6与IL-10的含量水平和基因型频率与小儿热性惊厥相关性。结果实验组血清IL-6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10含量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IL-6基因-572位点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CC42%,CG36%,GG22%,与对照组比较CC型和GG型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IL-10基因-1082位点基因分布频率分别为AA46%,AG38%,GG1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A型和GG型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IL-6和IL-10的基因多态性与FS密切相关,有助于FS发病机制和病因的临床研究,在遗传学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小儿热性惊厥IL-6IL-10基因多态性

    局部晚期食管癌调强放疗疗效观察

    王艳丽何方琦
    57-5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行调强放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8月我院行调强放疗的食管癌患者46例,GTV包括原发病灶+转移淋巴结,CTV包括GTV+淋巴结引流区,PTV在CTV基础上各外放0.5cm。95%等剂量曲线包靶区,两肺V20≤25-30%,心脏平均剂量≤30GY,脊髓最大剂量<45GY。治疗计划采用5-9个照射野,常规分割1.8-2.0GY/次,DT60-64GY,随访时间截止于2013年8月1日。结果放疗后1-3个月观察食管癌消退情况,其中CR43.49%, PR50%,SD6.52%;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3%、72.5%、54.6%;放疗不良反应主要以1-2级为主。结论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近期疗效好,毒副反应可耐受。

    食管癌调强放疗疗效

    ATP-TCA技术在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敖凤祥
    58-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ATP-TCA技术(ATP生物荧光体外药敏检测法)在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48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应用ATP-TCA检测常用抗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四组单药与三组联合药物在体外抗敏度上差异明显(P<0.05);根据ATP-TCA检测结果指导化疗,结果表明47例结肠癌患者中有效例数达到29例(61.70%),ATP-TCA总预测准确率为65.96%(31/47),阳性符合率为55.81%(24/43)。结论 ATP-TCA技术能有效检测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中晚期结肠癌患者化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TP-TCA中晚期结直肠癌化疗细菌培养价值研究

    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切除术治疗大体积肾癌的临床对比

    刘伟孙王洪刘微微
    5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癌根治术治疗大体积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大体积肾癌患者45例分为后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并分析疗效。结果开放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后腹腔镜组(P<0.05),但后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更少(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后腹腔镜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T2期肾癌较开放手术损伤更小,有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开放性肾癌根治术大体积肾癌

    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疗效

    卢景
    61-6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的疗效。方法将64例痛经、月经不规则、B超确诊为子宫腺肌瘤、有保留子宫需求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术后给予孕三烯酮2.5mg口服;对照组30例仅给予病灶切除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随访6个月,观察痛经缓解和月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痛经缓解率、月经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病灶切除术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瘤疗效显著,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保留生育功能。

    腹腔镜孕三烯酮子宫腺肌瘤

    LEEP手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吴芳黎成林
    62-6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LEEP手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宫颈上皮内瘤变产妇64例为LEEP组, LEEP组术后分娩,选取同期分娩但未进行LEEP手术的64例产妇为对照组,以新生儿出生体重、妊娠时限和分娩方式为考察指标,分析LEEP手术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LEEP组有4例分别在产后9月、12月、18月、26月病情复发,两组平均新生儿体重、足月分娩率、剖宫产率、胎膜早破发生率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LEEP手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妊娠结果无不良影响,但术后需长期观察。

    宫颈电圈环切术宫颈上皮内瘤变妊娠结局

    76例腹腔镜下阔韧带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

    曾爱华
    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阔韧带子宫肌瘤剔除手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76例阔韧带子宫肌瘤患者分为腹腔镜组42例和开腹组34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观察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阔韧带子宫肌瘤剔除术较传统开腹剔除术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腹腔镜下剔除术开腹手术阔韧带子宫肌瘤

    Survivin、Ki-67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表达关系及其意义

    黄伟钊
    65-6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Survivin、Ki-67表达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接受新辅助化疗的5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化疗有效率和临床获益率分别为70%和94%;新辅助化疗后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和乳腺癌组织中的Ki-67指数均明显比化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Survivin表达和Ki-67均显著相关(P<0.05);Survivin阳性的有效率明显比阴性低、Ki-67高表达的有效率明显比低表达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Survivin、Ki-67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还能有效预测化疗的敏感性,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SurvivinKi-67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表达关系意义

    血清NSE及IL-6在难治性癫痫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胡新和
    66-6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难治性癫痫患儿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50例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癫痫发作组患儿的血清NSE和IL-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癫痫非发作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非发作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血清NSE和IL-6水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难治性癫痫患儿血清NSE及IL-6的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炎性损伤,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血清NSEIL-6难治性癫痫患儿表达水平临床意义

    颈内动脉溶栓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冯才政王凯陈素绢苏志辉...
    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动脉溶栓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1月-2013年6月我院急性脑梗死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动脉溶栓联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8例(动脉溶栓),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21d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恢复率、肢体肌力提高率高于对照组;14d和21d时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动脉溶栓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单独动脉溶栓术,值得临床推广。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针灸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