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黄顺

双月刊

1671-2994

0871-8426511

650111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杨家村52号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PC Yunnan Provincial Committee School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方国家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叙事话语与价值判断

    祝大勇彭娜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因有"现代化"这一国际通约性话语而具有全球性话语语境.既然是在全球性语境进行独特"现代化"的话语发声,就应有倾听反馈和交流对话的必要,既要传达阐述话语也应倾听反馈、审慎辨析和自我反思.西方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呈现比较借鉴、自我反省与抹黑打压、焦虑不安等矛盾交织心态,在其理论视角上存在严重路径依赖,在叙事话语上具有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特征,在价值预判上存在意识形态立场先行的偏见.辨识和澄清这些误读,有助于向世界全面深入地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重要贡献,有助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构建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中国话语、消弭中外话语隔阂与误解、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同.

    西方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视角叙事话语价值判断

    当代中国农业转型的县域实践:以成都市X县为例

    陈和强罗浩轩
    10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农业转型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构建了以劳动力、土地、资本要素、产业化模式组合而成的农业转型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以四川省成都市X县为例,透视了该县在2018年以来农业转型取得成就.在2018年以前,该县存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耕地经营细碎化等问题,其农业转型受到乡村规划不合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配套不足等因素制约.2018年以后,当地政府以省级农业博览园项目建设为契机,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深化资本下乡、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产业升级举措,促进了X县农业转型.

    农业转型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要素市场化县域经济

    价值、制度、主体: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三重维度

    李志星汪来杰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治理,把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然而,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仍面临城乡二元分割、乡土社会秩序遭受内外挤压、乡村公共价值场域分崩离析等问题.为此,依托结构功能主义,提出价值、制度和主体三维分析框架,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路上的障碍进行了较为立体的剖析.研究发现,当下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着价值引导异化、制度权威弱化和行动主体虚化的三重桎梏,同时提出价值理念回归、制度权威重塑、行动主体重构三重举措,以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具体进路.

    乡村治理现代化结构功能主义乡村振兴治理效能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研究

    胡静娜何蒲明
    12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对推动城乡绿色共建、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揭示二者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值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省际行政区之间差异明显.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呈逐年递增态势,由低度协调阶段步入基本协调阶段,且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尽管所有省级行政区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类型跨越,但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性,但强度有所减弱,东部、中西部地区分别以"H-H型"、"L-L型"集聚模式为主,耦合协调水平转移同空间地理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的周边省级行政区对本省份耦合协调水平转移的影响存在差异.由此,各省区市应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升级,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并健全省域联动共建机制,以提升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

    新型城镇化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空间自相关空间马尔科夫链

    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

    邓欢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超越了单个民族国家的界限,从全球范围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问题,为人类社会指明了奋斗目标、前进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唯物史观,以整体性、前瞻性视野谋划人类发展,以创造人类美好世界为共同价值愿景,以实现人类理想社会为理论旨归,从"建构性"的立场上阐释、解决世界历史问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解决世界历史难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采取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略,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唯物史观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互促进研究

    柳鸿志段卓夫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相互促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发展理论的理论逻辑、"和合共生"民族发展理念的文化逻辑和现代化历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交相辉映的历史逻辑的统一.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具体表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其厚重的历史、强大的感召力、高度的认同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目标、力量和情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进一步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使中华民族成为凝聚力更强、认同度更高、延续性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增进共同性: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

    罗成雁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张力中不断发展的文化产业.随着文化产业发展语境的转变,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应把握全球化与地方化辩证演进的趋势,把握科技参与民族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趋势和文化创意驱动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民族文化展示中增进共同性.云南民族文化产业,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产业的共同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也要推动各类文化主体共同参与,加强民族文化产品价值共创.这是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突破民族文化资源依赖性强、差异化发展战略局限和旅游产业伴生型发展模式瓶颈的路径选择.

    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差异性共同性文化展示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稳步扩大云南与周边国家制度型开放"理论研讨会综述

    郑先芳刘芹
    169-172页

    人物介绍

    封2页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4年栏目设置和用稿要求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