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岩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岩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岩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刘再华

季刊

1001-4810

carso@tom.com

0773-5812949

541004

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研究所

中国岩溶/Journal Cars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旨在及时宣传和报道我国岩溶地质科技研究成果和动态的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岩溶学术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成员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等重要数据库来源刊,主要栏目有岩溶基础理论研究、岩溶地貌与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岩溶矿产地质、岩溶勘探和测试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贵州花溪高坡岩溶台地分水岭水文地貌特征及发育演化研究

    罗书文毛永琴吴克华高占东...
    991-1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贵州花溪高坡岩溶高原台地分水岭水文地貌特征及形成机制,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区内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空间展布特征,结合区内水系特征,运用岩溶水文地貌学理论探讨其发育与演化.结果表明:①高坡岩溶台地坡立谷、边缘坡立谷、峰林谷地、岛状峰丛和岩溶洞穴等岩溶地貌较为发育,展现出层状结构特征;②峰林谷地主要发育在独木河与摆金河之间的分水岭区域;③地貌由分水岭向排泄基面呈峰林谷地→峰丛洼地→谷地(或孤峰)的展布特征.分析认为:①裂隙、节理与断裂等构造是控制区内谷地向北东、东南走向的主导因素,碳酸盐岩和非碳酸盐岩地层空间展布对岩溶地貌形态具有一定决定作用,地壳抬升是塑造层状地貌结构的直接动力;②区内岩溶台地地貌形成演化是随台地水文结构演变而演进,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台地水系受周围河流溯源侵蚀影响,由边缘向中心解体;③在此过程,高坡岩溶台地岩溶地貌经历了:石牙-湖泊、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和台地地貌系统退化消亡等4个时期.

    岩溶高原台地分水岭水文地貌高坡

    甑皮岩洞穴空气环境因子变化及其对遗址文化层的影响

    张鹏郭芳姜光辉刘凡...
    1007-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甑皮岩古人类遗址洞穴内原始文化层的保存是遗址保护的重中之重.为了解洞内空气环境因子变化及其对遗址文化层风化的影响,选择洞穴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CO2)等环境因子进行为期一个水文年的观测.结果发现洞内空气环境因子随季节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冬季温湿度低,变幅大,洞底CO2不累积;夏季温湿度高,变幅小且稳定,CO2在洞底累积;春秋为两者过渡阶段.空间上,温湿度随着洞穴深度的变化而呈现渐进式变化.CO2在洞穴东部有着高浓度带状的分布区域,表明水洞是主洞CO2的重要来源.综合分析认为通风效应、洞穴形态、旅游活动等是影响洞穴空气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观察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近洞口、水洞连接处、洞穴中段、洞底以及探方上下部等各处文化层之间,有明显的风化程度差异,与空气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有关.如洞底探方上部文化层溶蚀空洞较多,主要是由于水蒸气在上部堆积,易凝结溶蚀并带走文化层易溶组分;洞口文化层胶结物松散粉化,与洞口空气温度变幅较大、干湿交替频繁有关.本研究掌握了具有浅平开阔洞口特征的甑皮岩遗址主要环境因子的时空变化,探讨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和对文化层风化的影响,为洞穴遗址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洞穴遗址空气环境文化层风化CO2甑皮岩

    桂林喀斯特——自然的遗产,人类的瑰宝

    钟亮陈伟海
    1019页

    延深开采影响下典型岩溶充水矿区水化学特征及涌水来源研究

    于杨金晓文徐思张玉...
    1020-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延深开采影响下典型岩溶充水矿区水化学成因及涌水水源变化过程,选取马坑矿区+420 m、+300 m、+200 m、+100 m四个开采水平涌水点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矿区地下水流系统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组合比、Gibbs图、氯碱指数等水化学方法并概化涌水点水源演化概念模型,对矿区不同开采水平涌水点水化学成因及补给来源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向深部开采过程中,矿区地下水径流方向发生变化,水温、pH及TDS随开采深度不断增大,水化学类型则由HCO3-Ca型逐渐向HCO3·SO4-Ca型和HCO3-Na·Ca型演变.矿区地下水化学组分主要受碳酸岩盐溶解作用影响,其次不同开采水平还伴随黄铁矿氧化、阳离子交换作用、混合作用等因素的影响;+420 m及+300 m水平涌水点充水水源为岩溶水、P1j1砂岩水混合水源,而+200 m与+100 m开采水平主要充水水源为岩溶水且深部花岗岩低温热水沿导水断层对+100 m水平涌水点进行补给.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岩溶充水矿区地下水管理及矿坑水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延深开采岩溶充水矿区开采水平水化学涌水来源

    桂林喀斯特——自然的遗产,人类的瑰宝

    钟亮陈伟海
    1033页

    中国西南典型白云岩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CO2及δ13CCO2的变化特征

    王小朵周忠发董慧丁圣君...
    1034-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典型白云岩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CO2及δ13CCO2的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厘清白云岩地区土壤碳循环的机理,文章选取中国西南典型白云岩地区--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对园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CO2及其δ13CCO2进行为期一年的监测,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O2浓度表现为:耕地>灌草地>撂荒地>灌丛地>有林地>退耕还林地,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上覆植被、有机碳和人类活动等是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因素;(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δ13CCO2表现为:灌丛地>退耕还林地>耕地>灌草地>撂荒地>有林地.土壤12C和13C的扩散率、有机碳的分解转换及同位素分馏作用、植物光合作用和碳酸盐岩溶蚀等存在差异导致土壤δ13CCO2变化;(3)时间变化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O2浓度均呈现出雨季高旱季低的变化特征,土壤δ13CCO2则呈现相反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物氧化分解、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植物根系呼吸作用及碳酸盐岩溶蚀作用是研究区土壤CO2的主要来源.

    土壤CO2土壤δ13CCO2白云岩不同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影响因素土壤碳循环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成功推荐桂林入选第二批百大世界地质遗产地

    钟亮
    1046页

    岩溶区石灰土全氮含量高光谱反演研究

    何文李艳琼余玲王金叶...
    1047-1056,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灰土是岩溶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准确快速估测石灰土全氮(TN)含量是科学评价岩溶区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广西岩溶区石灰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光谱数据进行5种数学变换,对比分析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广义神经网络(GRNN)以及二者组合(PLSR_GRNN)三种模型对土壤TN含量的高光谱反演能力.结果表明:(1)石灰土TN对光谱600 nm、1300 nm、1600 nm、1900 nm以及2300 nm附近波段反射率较为敏感;(2)对土壤原始光谱做微分变换、倒数对数变换以及包络线去除变换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光谱对石灰土TN含量的反演能力,并以微分变换效果最佳;(3)建立的PLSR_GRNN高光谱反演模型能够综合PLSR模型和GRNN模型的优点,反演精度较高,并以二阶微分变换(SDR)建立的反演模型效果最好,模型验证决定系数高达0.90,均方根误差仅为0.51,适合于岩溶区石灰土TN含量高光谱反演.基于高光谱模型能够对岩溶区石灰土TN含量进行快速、高精度反演,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壤修复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全氮石灰土高光谱偏最小二乘回归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岩溶区石灰土演化过程中钙影响土壤氮矿化的机制研究

    谢银财杨慧李军缪雄谊...
    1057-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桂林岩溶区不同演化阶段典型的黑色、棕色和红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BCR方法测定石灰土不同钙形态含量,通过15N同位素标记技术结合MCMC氮素转化模型测定石灰土总有机氮矿化(MNorg)、易分解有机氮矿化(MNlab)和难分解有机氮矿化(MNrec)速率,探讨了岩溶区石灰土演化过程中钙影响土壤氮矿化的机制.结果表明:(1)岩溶区黑色和棕色石灰土各形态钙含量顺序均为交换态(ECa)>酸溶态(ASCa)>残渣态(RCa)>水溶态(WSCa)>有机结合态(OCCa),红色石灰土各形态钙含量大小顺序为ECa>RCa>ASCa>WSCa>OCCa,石灰土不同形态钙中以ECa含量最多,分别占黑色、棕色和红色石灰土全钙含量的80%、64%和48%,表明钙在石灰土中具有较高的活度;(2)MNorg和MNrec大小顺序均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MNlab大小顺序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MNorg由MNrec主导,棕色和红色石灰土MNorg主要由MNlab控制,说明石灰土演化影响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降低土壤无机氮供应能力;(3)除MNorg、MNlab和MNrec与OCCa和RCa的相关性不显著外,MNorg和MNrec分别与ECa、ASCa和WS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MNlab则与之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高含量有效态钙能促进土壤MNrec而抑制MNlab.ECa和ASCa作为石灰土钙的主要赋存形态因在土壤演化过程中受到强烈淋溶作用,促使MNrec显著降低,这是造成石灰土演化过程中土壤无机氮供应能力显著降低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石灰土演化过程中钙的分布、迁移和氮矿化特征以及钙对氮矿化过程的影响,为深入理解岩溶区石灰土氮矿化过程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矿化速率钙形态15N示踪石灰土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影响

    肖霜霜陈武荣傅伟张建兵...
    1065-1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选取广西喀斯特地区4种常见土地利用方式(封育、刈割、牧草、玉米种植)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养分碳(C)、氮(N)、磷(P)相关酶的活性,并基于酶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受何种养分资源限制,以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养分资源限制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4种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其与土壤的可利用性养分紧密相关.通过酶化学计量学发现,种植玉米和牧草均显著加剧土壤微生物的C资源限制,这主要由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减少导致.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微生物均受到N的限制,而非P的限制,且刈割和牧草种植会加剧微生物的N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N资源限制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有关,因为微生物同化碳可能需要土壤中更多的可利用氮素.此外,微生物生物量C、N、P与酶化学计量有较强的相关性,很好地解释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微生物资源限制的变化,可作为评估喀斯特土壤微生物资源限制的有效指标.

    土地利用喀斯特生态系统微生物资源限制酶活性酶化学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