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岩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岩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岩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刘再华

季刊

1001-4810

carso@tom.com

0773-5812949

541004

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研究所

中国岩溶/Journal Cars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旨在及时宣传和报道我国岩溶地质科技研究成果和动态的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岩溶学术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成员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等重要数据库来源刊,主要栏目有岩溶基础理论研究、岩溶地貌与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岩溶矿产地质、岩溶勘探和测试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池湖底塌陷漏水隐患研究的问题与建议

    王宇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持滇池漏水隐患点急变临灾推论和漏水隐患不成立否定意见的双方都做了大量的分析论证工作,并发表和提交了研究成果.但以地球系统科学、水工环地质学和地球探测技术科学的理论、原理和地质勘查认识问题的程序和规范来衡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性、系统性、规范性的错误或不足,主要表现在地质学概念及术语不清、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不足、湖盆形成及演化历史研究薄弱、水文地质勘探验证欠缺等,从而导致各方推断依据皆不够充分.对这些问题,文章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区域自然地理、地质、水工环地质等调查(勘查)研究程度及资料,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规范地质学基本概念、开展湖底洼地钻探试验及监测、系统开展综合研究和野外查证的具体改进建议.明确指出滇池漏水隐患成立与否,关键在于湖底洼地发生岩溶塌陷的风险,必须实施钻探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的定论.

    滇池湖泊断陷盆地岩溶洼地岩溶塌陷湖底漏水

    章丘北部地区地热流体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卢兆群孟祥鑫亓协全朱光骥...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济南市章丘北部地区发育有厚度巨大的晚古生代至新生代沉积地层,断裂构造和岩浆岩也较为发育,区内地热资源丰富,目前有地热井3 口,均位于断裂带附近.文章利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分析区内地热流体的水化学特征、水—岩作用过程、补给来源、形成年龄,估算补给区高程、热储温度、热水循环深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Ca型或SO4·Cl-Ca·Na型;水化学组分主要来源于水—岩溶解作用,且具有相似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大气降水补给,补给区高程为+563~+616m,14C表观年龄在5.55~29.71 ka之间,均是现代水与古水的混合水;利用玉髓温标计算的热储温度为41.9~52.4℃,相应循环深度为622~1 565 m;研究区为深循环—弱开放型岩溶热储,其地热水经深循环加热而形成,形成和富集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其为层状兼带状热储,属中低温地热资源.

    章丘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成因模式

    运用示踪试验分析隧道和岩溶泉的水力联系及介质特征——以关山隧道为例

    姚莎莎张毅王新文李先恒...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关山隧道入口周围的岩溶泉及落水洞为研究对象,以钼酸铵为示踪剂进行落水洞与下降泉之间的示踪试验.结果表明:投放点与两处接收点均存在水力联系,示踪试验浓度曲线显示1#取样点的通道比较单一且与投放点的水力联系较好,2#取样点的通道比较复杂,与投放点之间的渗流途径较长、水力梯度较大,可能存在小型水池或溶潭;分别利用经验公式和Qtracer2软件计算回收率,两处接收点的回收率结果均较低,投放点与接收点之间可能存在更大的支流或者示踪区存在双层岩溶含水系统,地下水流向了更深层的岩溶含水层;结合隧道高程,判断处于低位的隧道存在涌水风险并有可能对岩溶泉产生不良影响.对比两种回收率计算方法,经验公式简便易算,但在示踪剂浓度低、地下水流量小的情况下误差较大,而Qtracer2软件通过对浓度和体积进行积分,克服经验公式缺点,计算结果更精确可靠.

    隧道示踪试验钼酸铵回收率Qtracer2

    《中国岩溶》2023年度优秀编委和优秀审稿人

    32页

    黄龙五彩池源水区渗漏特征分析和人工降渗保育综合研究

    刘馨泽张清明唐淑田长宝...
    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景观之五彩池,其源水区上游转花池泉群地表溢流后,在灌丛林区中形成较为强烈的渗漏,导致五彩池涵养水量下降,出现一定程度退化.通过野外调查、长期监测、取样测试等手段,查明源水区水体径流渗漏特征及原因,分析人工降渗手段对五彩池钙华景观演化影响.结果表明:(1)五彩池源水区河道发生了极为强烈的入渗,造成五彩池涵养水量下降,平均径流渗漏占比达51%,月动态变化较小,造成渗漏增强的原因主要为高山柳灌丛根劈、冻融等增加钙华有效孔隙度形成强渗透层;(2)源水区强渗漏造成五彩池下游边缘出现失水黑化,后沟地表水替换了彩池群内原有景观水体(水体置换)引发"灰化"现象;(3)通过人工保育降低源水区强渗漏,五彩池内涵养水量出现明显增加,北边缘彩池群黑化消失,东侧灰化现象减弱,五彩池钙华水域景观范围扩大16.3%,径流渗漏量比前期减少34%,主要景观涵养期内,进入五彩池的涵养水量占比由保育前的49%增加至83%,月平均涵养水量由4 892 m3·d-1增加至8 674 m3·d-1,涵养水量增加77%;(4)降低源水区渗漏,增加下游彩池群涵养水量,对钙华水域景观范围扩大、恢复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为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价值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转花池渗漏灌丛人工保育五彩池

    基于机器学习的西南岩溶泉流量模拟研究

    马从文张志才陈喜程勤波...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溶泉对西南岩溶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受岩溶区独特水文地质结构与多重水流过程控制,岩溶泉流量具有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机器学习模型为其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岩溶泉域降雨-泉流量过程及其时空变异特征对机器学习模型结构与模拟精度的影响仍不明晰.本文选取西南典型岩溶泉,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建立岩溶泉流量模拟模型,利用泉域实测逐小时降雨与泉流量序列进行模型训练与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降雨-泉流量过程对岩溶泉流量模拟精度的影响,以及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对降雨-泉流量响应滞时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训练期纳什效率系数(NSE)分别为0.942与0.951,验证期分别为0.831与0.834.对于山坡岩溶泉与流域出口岩溶泉,利用全年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存在较大偏差,NSE分别为0.793与0.798,而利用雨季实测序列训练的模型预测雨季泉流量,精度显著提升,NSE分别为0.956与0.962,且此差异在暴雨频繁的5、6、7月尤为显著.受浅薄土壤与表层岩溶带分布影响,山坡岩溶泉LSTM模型时序步长显著小于流域出口岩溶泉.

    机器学习LSTM岩溶泉流量响应滞时岩溶降雨-泉流量过程

    云南省洱源县断裂特征及其对地热的控制作用

    金文正
    5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热资源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分析云南省洱源县地热资源分布的构造控制因素,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县域内多条重点断裂进行了野外露头观测和分析,对不同断裂类型两盘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和分析,并通过三维立体图形对县域内断裂与地热分布进行了展示,结果表明:洱源县域内发育多条大型断裂带,走向以NW-SE向为主,具有多期构造活动,具"压扭性"或"张扭性"特征,并被后期张性断层切割改造;正断层下盘及逆断层上盘具有更大的正应力值和剪应力值,多发育牵引背斜,更容易发育裂缝;断裂构造对温泉的控制作用明显,其中大型走滑断裂可沟通深部热源,温泉热水可沿后期张性断裂发生地下径流,然后可在断裂附近的裂缝发育带、断裂交汇处以及断层尖灭处聚集区,在海拔及第四系等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热水出露地表形成温泉.

    断裂裂缝应力地热洱源

    《中国岩溶》2023年度优秀论文评选

    71页

    黔北遵义地区地热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罗伟杨仕江彭静袁余洋...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黔北遵义地区地热资源丰富,但研究程度低,成因机制不明,制约了区内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文章以遵义地区天然温泉和地热井为研究对象,采集了 6组地热水样进行水化学组分、氢氧同位素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地热水的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SO4-Ca·Mg、Cl·SO4-Na·Ca、HCO3-Ca·Mg、HCO3-Na·Ca及 HCO3-Ca·Na·Mg 型,有益元素主要有 Sr、Li、H2SiO3、F.地热水中的Ca2+、Mg2+、HCO3-主要来源于白云石、方解石的溶解;盐津桥和坛厂地热水中的Ca2+,除来自于白云石、方解石的溶解外,可能有富石膏白云岩或膏盐层中石膏溶解产生的Ca2+加入;地热水中SO42-离子主要来源于石膏的溶解.四川含盐盆地古卤水的注入导致盐津桥地热水富Na+、K+、Cl-.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区位于研究区中部的大娄山一带,补给高程为1 310.0~1 391.2 m,补给区年平均气温为4.4~8.3℃.利用二氧化硅温标估算的热储温度为53~95℃,地热水循环深度为1 372~2 633 m.硅-焓模型估算的地热水冷水混入比例为76%~92%.区内地下水在大娄山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经深循环并受深部热流加热后,沿导水断裂上升至地表,形成天然低温温泉,或在背斜核部断裂带附近经人工钻探形成地热井.

    地热水水化学氢氧同位素遵义地区贵州北部

    《中国岩溶》2023年度高被引论文

    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