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岩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岩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岩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刘再华

季刊

1001-4810

carso@tom.com

0773-5812949

541004

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研究所

中国岩溶/Journal Cars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旨在及时宣传和报道我国岩溶地质科技研究成果和动态的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岩溶学术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成员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等重要数据库来源刊,主要栏目有岩溶基础理论研究、岩溶地貌与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岩溶矿产地质、岩溶勘探和测试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庆金佛洞石笋记录的410 ka弱季风事件

    许奕滨杨勋林袁道先胡明广...
    219-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消期或冰期由于冰盖消融引起淡水排放,容易造成不同纬度之间海洋—大气传输的异常,由此引发一系列或明显或不明显的千年级气候突变事件,如Younger Dryas(YD,新仙女木)和类似YD事件.MIS11c(深海氧同位素11阶段)作为当前全新世的最佳参照物之一,对期间可能发生的类YD事件及触发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规律.文章通过对重庆金佛洞石笋J33δ18O序列记录的研究结果显示:(1)在MIS 11间冰期盛期之前,亚洲季风气候区石笋揭示了一次发生于410kaBP左右的千年尺度弱季风事件;(2)410 ka弱季风事件与YD事件均发生于间冰期盛期之前季风逐渐增强过程中以及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上升阶段,期间都发生了 AMOC(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扰动,除了在变化幅度、冰量条件等方面有些差异,事件的持续时间、内部结构、变化模式相似;(3)410ka弱季风事件主要受太阳辐射和AMOC共同驱动主导,持续较强的变暖进程加速了格陵兰冰盖融化并导致了冰盖的不稳定,淡水持续注入北大西洋,造成短暂的AMOC振荡.AMOC的减弱使得北大西洋上空产生了冷异常,通过大气遥相关作用导致了较弱的ASM(亚洲夏季风).

    亚洲夏季风MIS11c石笋δ18O弱季风事件金佛洞中国西南

    典型岩溶高原边缘夷平面沉积特征及古气候环境——以湘西洛塔及贾坝剖面为例

    吴亮君王璞珺张晶辛存林...
    239-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云贵高原边缘洛塔期(洛塔剖面)和召市期(贾坝剖面)夷平面风化壳进行粒度、磁化率、孢粉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其沉积特征及古气候响应.结果显示:洛塔剖面和贾坝剖面风化壳都以黏土和不等粒砂为主,但洛塔剖面岩性和粒度变化比较明显,为杂色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互层,夹一层砂砾石;贾坝剖面岩性和粒度相对稳定,主要为粉砂黏土.洛塔剖面Mz、Md、SC/D值以及磁化率值整体较高,但变化幅度小且快,贾坝剖面Mz、Md、SC/D值以及磁化率值相对波动较大,由此推断两条剖面所揭示的沉积环境都整体湿润,但贾坝剖面显示出小的干燥波动,即洛塔期夷平面风化壳沉积时期气候为温暖湿润型,召市期夷平面风化壳沉积时期气候为温凉干燥型,这与孢粉中大量水龙骨属(Polypodium)、松属(Pinus)指代的气候意义相同.对比孢粉组合及前人资料,推测洛塔剖面风化壳可能为新近纪早期开始形成,该夷平面可能形成于中新世,而贾坝剖面可能形成于第四纪早期,该夷平面可能形成于更新世.

    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夷平面古气候粒度磁化率孢粉

    全球岩溶科技创新合作倡议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岩溶与气候变化"国际培训班开幕式顺利召开

    白冰赵良杰
    252页

    岩溶泉水温度对降雨—流量响应的指示作用

    何清陈喜张志才程勤波...
    272-278,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溶区土—岩交错、裂隙和管道发育,加大了降雨入渗补给方式和多重水流辨识难度.文章利用贵州陈旗小流域场次降雨、泉流量以及大气、土壤和泉水温度观测数据,识别降雨入渗补给方式、泉流量来源以及热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强度小、历时长的降雨,泉水温度缓慢上升且持续时间长,以"分散入渗补给"和热传导作用为主;随着降雨强度增大、持续时间缩短,泉水温度上升时段缩短、下降快速,以"径流集中入渗补给"和"直接集中入渗补给"为主,热传导减弱、平流作用增强.退水初期泉水温度比泉流量下降快速,后期则相反.指示退水初期泉流量来源于大量细小裂隙水向岩溶管道中释放,后期释放量减小并趋于稳定.

    岩溶泉降雨—径流响应泉水温度入渗补给

    趵突泉泉域岩溶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王楠胥芹孙小艳武显仓...
    279-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趵突泉泉域是中国北方岩溶的典型分布区,近年来面临着水质恶化问题.为系统研究趵突泉泉域岩溶水水化学形成机制,采集60组趵突泉泉域地表水、地下水样品,利用Piper三线图、离子比值、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并结合ArcGIS地理统计功能,对趵突泉泉域岩溶水水化学形成机制及空间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地下水以HCO3-Ca、HCO3·SO4-Ca、HCO3-Ca·Mg型水为主,SO42-占比有升高趋势.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到碳酸盐、硫酸盐、岩盐等矿物溶解的影响.人类活动的污染导致地下水中Cl-、NO3-含量增加,并对地下水中天然水岩相互作用机制造成了影响.研究区地下水总体受污染程度不大,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到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而受到Cl-、NO3-污染的地下水则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岩溶强渗漏带区域.

    趵突泉泉域地下水水化学多元统计空间分布

    修正SWAT模型在喀斯特小流域的径流模拟研究——以羊鸡冲小流域为例

    杨丽杨广斌李亦秋李蔓...
    291-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表径流通过土壤裂隙、岩溶管道等途径流失,限制了地表径流的形成.文章以龙里羊鸡冲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13-2019年的实测数据,修正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模型的裂隙流模块,修改了裂缝入渗的表示方法,对修正前后的日径流模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率定期内纳什系数由0.32提升到0.60,决定系数由提高0.37提升到0.58.在验证期内,纳什系数由0.52提高到0.55,决定系数由0.56提高到0.60,修正后的模型与原模型相比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修正后模型的径流时间序列与实测数据更吻合,能合理估算研究区的入渗水量,为喀斯特小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SWAT模型修正喀斯特小流域土壤裂隙模块径流模拟

    丽江黑龙潭泉群修复中地下水位作为补水控制信号的研究与应用

    韩啸王森林贺睿郑克勋...
    302-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丽江黑龙潭为例,研究岩溶地区泉水修复补水控制过程.基于九子海洼地为黑龙潭泉群主要补给来源这一基本判断,从宏观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现象和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入手,首先明确拟采用作为补水控制信号的水文观测井与目标泉群属于同一地下水系统,而后分析观测井地下水位变化规律与目标泉群流量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补水控制井.通过泉群目标状态的拟定—对应补水控制井水位—考虑补水过程提前量时间—修正补水控制井水位这一过程,确定考虑补水时间过程的补水控制井信号水位为2 409.41 m,最终实现对观测井水位数据为控制信号的补水过程的实时精准控制.

    岩溶大泉补水地下水系统地下水位信号过程控制

    水文地质条件对岩溶地下暗河污染的影响

    刘浩田茂中陈再谦
    314-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收集基础资料、岩溶水文地质调查、水体污染指标分析等多种手段,分析了水文地质条件对贵州西南部某岩溶暗河地下水污染的影响.认为:(1)暗河出口所包含的六处泉点、两处溶洞,平面分布位置集中,但其水质污染情况各异,表明其分属于不同的地下岩溶水系统,暗河岩溶地下水系统极为复杂.岩溶暗河出口在空间平面上呈多股、条带状泉眼展布出露,主要受地质相变带附近构造及岩体本身异质性控制.(2)调查区受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河流快速下切的影响,形成了发达的地下岩溶水系统和岩溶洞穴系统,存在多股明流与伏流组成的水文地质单元体,客观上为暗河污染创造了条件.(3)暗河污染物来源为秧家坝岩溶洼地内某养猪场养殖废水,且是集中式、间断性通过落水洞进入地下岩溶管道.建议该岩溶暗河补给区应当控制发展大型养殖业及大中型集镇建设,污废水应当加强回收利用和减少外排,加强区内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工作.

    水文地质条件岩溶暗河染源示踪试验岩溶泉保护

    基于典型村落的山—坝系统土地利用演化时空分异特征

    何娴娴杨智谋赵宇鸾张蒙...
    326-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山—坝系统的地域特点,选取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镇的三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1990-2018年研究区人口—耕地—宅基地的演化特征.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获取人口疏化、耕地与宅基地利用数据,从三个案例村梯度差异的视角分析人口、耕地和宅基地时空演化规律,对耕地和宅基地进行功能划分.结果表明:(1)农村人口疏化程度不同,山区人口流失严重,人口过疏化现象显著;山坝交错区人口流失较严重,人口过疏化现象突出;坝区人口流失较少,有疏化现象;(2)耕地撂荒程度地域差异明显,山区耕地撂荒最严重,山坝交错区次之,坝区较轻;耕地撂荒或转型,造成耕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功能发生变化;(3)从宅基地利用变化看,数量上"未减反增"、空间上"外扩内空",宅基地结构和功能转变明显;(4)农村人口疏化驱动土地资源利用变化,变化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变化和区域人口乡城迁移,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多种因素及其发生过程彼此相互依赖和制约,形成一种具有动态关联的耦合现象.

    山—坝系统土地利用变化人口疏化耕地宅基地

    2000-2021年桂西南峰丛洼地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演变特征及其归因

    王栋华田义超张强张亚丽...
    336-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机制,对于深入了解陆地碳循环机制和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MOD17A3数据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评估了 2000-2021年桂西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演变,并借助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方法、Hurst指数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区域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未来趋势、可持续性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1年研究区植被NPP均值为945.23 gC·m-2·a-1,呈现出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3.5596 gC·m-2·a-1.喀斯特区域(4.5148 gC·m-2·a-1)>研究区域(3.5596 gC·m-2·a-1)>非喀斯特区域(2.7219 gC·m-2·a-1);(2)植被NPP高值区域在防城港市周边,值皆大于1 200 gC·m-2·a-1;低值区散布于水文线附近;(3)Sen变化趋势显示,研究区22年间植被NPP增加区域面积(77.98%)显著大于减少区域面积(22.02%).Hurst指数显示,区域植被NPP介于0~1之间,平均值为0.65,呈现出向负偏态分布;(4)土地利用/覆被、植被覆盖度与高程因子是本研究区植被NPP的显著控制因子,其次为坡度及土壤类型.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MOD17A3地理探测器时空变化桂西南峰丛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