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师
中国药师

江德元

月刊

1008-049X

zgysyg@163.com,zgys@periodicals.net.cn,acjpe077@public.wh.hb.cn

027-82835077

430014

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

中国药师/Journal China Pharmacist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于1998年正式出版。旨在面向广大药师,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传播药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配合国家执业药师制度的实施,开展药学人员继续教育,传递国内外药学信息,促进药师经验交流和医、药学人员间的信息沟通,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医药经济的繁荣服务。主要登载药品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临床使用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并及时传播国内外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辟有药品监督管理、药学研究、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药学进展、药物与临床、社会药学、质量控制、药苑撷英、新药之窗、经验交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内容丰富,是广大药师的良师益友、医师的询药指南,尤其是广大执业药师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之必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分子对接技术及实验验证探究十味接骨方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靶点及机制

    乞超程璐胡松
    909-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十味接骨方治疗骨关节炎的潜在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筛选十味接骨方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并通过GeneCards、Digsee、DisGeNET数据库获取骨关节炎疾病靶点。然后将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及疾病靶点的交集录入STRING数据库,构建两者相互作用网络。采用clusterProfiler 3。8。1将所得交集靶点信息进行GO与KEGG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4。2。6软件对重要活性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及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技术对经十味接骨方处理后软骨细胞的细胞活力及骨关节炎关键基因的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共得到679个药物活性成分及2 411个作用靶点。主要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乌索酸及汉黄芩素等。相关靶点主要为:蛋白激酶B(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生长因子A(VEGFA)、白细胞介素-1B(IL-1B)、肿瘤蛋白P53(TP53)、胱天蛋白酶3(CASP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十味接骨方抑制骨关节炎发生的关键通路为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十味接骨方的主要活性成分木犀草素、乌索酸、汉黄芩素与骨关节炎关键靶点TNF、IL-6、VEGFA有较好的结合能。细胞活力及细胞增殖结果表明十味接骨方可以有效促进软骨细胞的生长增殖。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十味接骨方可以显著下调骨关节炎关键蛋白TNF、IL-6、VEGFA的表达。结论 十味接骨方可能是通过组方中的木犀草素、乌索酸和汉黄芩素等主要活性成分调控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通路中TNF、VEGFA、IL-6等关键蛋白的表达,抑制骨关节炎的发展。

    十味接骨方方剂木犀草素乌索酸汉黄芩素骨关节炎网络药理学靶点预测机制

    生肌玉红膏抑制自噬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凝血系统、EPCs分化及Rho激酶活性的影响

    陈魁马亮亮许寅栋史吏...
    919-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生肌玉红膏抑制自噬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凝血系统、内皮祖细胞(EPCs)分化及Rho激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左下肢动脉注射月桂酸钠溶液建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七叶皂苷钠凝胶组、生肌玉红膏组,每组10只。采用HE染色检测血管组织病理形态,免疫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凝血检测仪检测凝血系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分化,免疫组化法检测Rho激酶活性。结果 生肌玉红膏组可使血管组织中自噬标志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苄氯素1(Beclin1)、Rho激酶蛋白表达、血浆纤维蛋白原、EPCs中CD34阳性表达率降低,血清中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率、EPCs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阳性表达率、血管组织中P62表达升高(P<0。05);体外实验表明,生肌玉红膏组可降低损伤的内皮细胞中LC3Ⅱ/Ⅰ、Beclin1表达,升高P62表达(P<0。05)。结论 生肌玉红膏可有效改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凝血功能,促进EPCs分化,降低Rho激酶活性,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自噬有关。

    生肌玉红膏自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凝血系统EPCs分化Rho激酶活性

    加味增液汤HPLC指纹图谱及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测定

    刘诗琪吴闯朱智敏徐烽...
    928-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加味增液汤HPLC指纹图谱并对3种主要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色谱柱为岛津WondaSil C18柱(250 mm × 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3%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65、203、310、290 nm;柱温为25 ℃;进样量为20μL。建立10批加味增液汤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12A版)进行相似度分析,对共有峰进行鉴定和药材归属,并测定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 10批加味增液汤的指纹图谱有17个共有峰,其相似度介于0。872~0。989之间。指认出9、14、17号峰分别为阿魏酸、橙皮苷、哈巴俄苷。阿魏酸、橙皮苷、哈巴俄苷的含量分别为 0。067 3~0。174 8、0。498 8~1。522 7、0。270 9~0。802 4 mg/g,转移率分别为30。74%~55。63%、11。77%~35。94%、23。15%~68。56%。结论 该研究所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主要成分定量分析方法可用于加味增液汤汤剂的质量分析与控制,分析方法简单,结果可靠。

    加味增液汤阿魏酸橙皮苷哈巴俄苷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质量控制

    基于化学计量学结合差异成分定量的小儿麻甘颗粒质量分析

    费毅琴吕盼杨萍占方玲...
    937-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化学计量学结合成分含量差异分析的方法,对市售小儿麻甘颗粒的质量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基础成分轮廓谱研究;使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量化并筛选质量差异标志物,建立差异成分的多组分定量及指纹图谱方法,使用主成分分析并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结果 轮廓谱鉴定出 12个共有峰,分别归属于地骨皮、桑白皮、苦杏仁、甘草、紫苏子、黄芩6味药材;以变量重要性投影值>1为标准,筛选出4个质量差异标志性成分(桑皮苷A、苦杏仁苷、迷迭香酸、黄苓苷);45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867~0。997之间,标定14个成分,指认出桑皮苷A、L-苦杏仁苷、苦杏仁苷、迷迭香酸、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8个成分。各企业主成分1的得分排序为:G>H>A>C>E>D>F>I>B;主成分 2 的得分排序为:F>G>H>B>E>D>C>A>I;综合得分排序为:G>H>C>A>E>F>D>I>B。结论 企业G和H的制剂质量最优。建立的指纹图谱及质量差异性成分定量方法准确可靠,可为小儿麻甘颗粒的质量分析提供参考。

    小儿麻甘颗粒化学计量学指纹图谱成分含量差异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质量分析

    白术内酯Ⅲ纳米粒改善免疫球蛋白A肾病大鼠肠道免疫屏障功能

    林胜芬蔡小巧林永强王超超...
    951-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白术内酯Ⅲ(AT-Ⅲ)对免疫球蛋白A肾病(IgAN)大鼠肠道免疫屏障和肾脏的改善作用,并开发AT-Ⅲ纳米颗粒以期优化其保护作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沸石咪唑骨架(ZIF-8)负载AT-Ⅲ制备ZIF-8@AT-Ⅲ纳米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多晶衍射仪对制备的样品进行形态结构表征。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gAN组、IgAN+AT-Ⅲ组、IgAN+ZIF-8@AT-Ⅲ组。使用AT-Ⅲ和ZIF-8@AT-Ⅲ分别处理IgAN大鼠,检测大鼠的肝肾功能、肾小球IgA沉淀以及肠道免疫屏障功能。结果 成功制备了具有高载药量、稳定性、pH响应性的ZIF-8@AT-Ⅲ 纳米粒。ZIF-8@AT-Ⅲ 纳米粒平均粒径为(70。62±1。07)nm,Zeta 电位为(-26。46±1。22)mV,载药量为(19。2±1。3)%,包封率为(64。0±0。6)%,且在pH 5。5的环境中快速释放,释放量显著高于pH 7。4环境。AT-Ⅲ和ZIF-8@AT-Ⅲ可缓解肠壁结构的破坏和炎症细胞的浸润,显著下调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和D-乳酸含量,上调肠黏膜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1和紧密连接蛋白5的表达,改善IgAN大鼠的免疫屏障功能以及肠道通透性,抑制肾小球IgA沉积并缓解肾脏损伤。且ZIF-8@AT-Ⅲ的治疗效果优于AT-Ⅲ。结论 AT-Ⅲ通过改善大鼠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以及肠道通透性减轻IgAN。ZIF-8@AT-Ⅲ是提升AT-Ⅲ对IgAN治疗效果的良好载药系统。

    白术内酯ⅢIgA肾病肠道免疫肠道通透性

    羽扇豆醇可能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抑制肺癌A549细胞恶性进展

    尹炳驿林洪生张楚楚
    961-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羽扇豆醇通过调控Notch信号通路对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肺癌细胞A549,用浓度为0、15、30、60 mg/L的羽扇豆醇处理细胞,其中0 mg/L记对照组,其余记为羽扇豆醇各剂量组;采用浓度为60 mg/L羽扇豆醇和浓度为10 μmol/L Notch通路抑制剂DAPT处理细胞,记为羽扇豆醇+DAPT组。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检测细胞增殖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B淋巴细胞瘤-2(Bcl-2)、神经钙粘素(N-cadherin)、上皮钙粘素(E-cadherin)、Notch-1、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Hes-1)蛋白表达。结果 15、30、60 mg/L羽扇豆醇组能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的活力、迁移和侵袭细胞数目,提高凋亡率,降低PCNA、N-cadherin、Bcl-2、Hes-1、Notch-1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P<0。05)。与羽扇豆醇组相比,羽扇豆醇+DAPT组明显降低细胞活力、迁移细胞数目、侵袭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PCNA、Bcl-2、Hes-1、Notch-1、N-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 E-cadherin蛋白表达(P<0。05)。结论 羽扇豆醇可能通过Notch信号通路阻碍肺癌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诱导凋亡。

    羽扇豆醇Notch信号通路肺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

    不同稳定剂对槲皮素纳米晶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杜宇坤王立夫康鑫潘振华...
    969-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槲皮素纳米晶提高其溶出速率,并考察不同稳定剂种类和比例对纳米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溶剂超声法制备槲皮素纳米晶,分别比较3种不同稳定剂(聚维酮K30、泊洛沙姆F188、十二烷基硫酸钠),以粒径为筛选指标考察放置的稳定性,并结合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的方法,表征纳米晶的微观形态,以及探讨稳定剂与纳米晶的作用机制。结果 通过试验筛选,结果显示聚维酮K30的稳定性能最好,纳米晶同样为棒状结晶形态,纳米晶的溶出速率较原料药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会影响纳米晶的稳定性。

    槲皮素纳米晶稳定剂聚维酮K30泊洛沙姆F188十二烷基硫酸钠稳定性

    芹菜素通过激活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缓解高糖引起的肾脏细胞损伤和氧化应激

    陈一洁全紫娇郑楠谢月群...
    975-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芹菜素对高血糖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将HK-2细胞与D-葡萄糖孵育,建立体外糖尿病肾病模型。评估细胞活力、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和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ap1)的mRNA水平。进行Western blot以测定Nrf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在HK-2细胞中,高糖以浓度和时间依赖的方式降低细胞活力。芹菜素提高了高糖胁迫下HK-2细胞活力,降低了高糖胁迫下HK-2细胞凋亡率和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且抑制了氧化应激水平。芹菜素增加Nrf2和HO-1的mRNA表达以及Nrf2蛋白表达,降低了 Keap1的mRNA水平。使用siRNA抑制Nrf2,减弱了芹菜素对高糖胁迫下的HK-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 芹菜素治疗可减轻高糖胁迫下的HK-2细胞损伤,并可通过Keap1-Nrf2-ARE途径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糖尿病肾病氧化应激细胞损伤芹菜素Keap1-Nrf2-ARE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他达拉非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史红珍孙立娟王琳王倩...
    984-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他达拉非(TD)对薄型子宫内膜(TE)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3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T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G-GSF联合TD)和对照组(G-GSF)。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内膜转化日)TE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厚度(EMT)、子宫内膜容积(EMV)、子宫内膜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EBF-S/D)、子宫内膜分型、子宫内膜血流分型、子宫动脉搏动指数(AUPI)、子宫动脉阻力指数(AURI)和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AU-S/D)];比较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容受性、治疗后妊娠结局[胚胎种植率(EIR)、临床妊娠率(CPR)和早期流产率(ABR)]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每组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EMT、EMV、A型子宫内膜比例和Ⅱ型+Ⅲ型子宫内膜血流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EBF-S/D、AUPI、AURI和AU-S/D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EMT和EMV大于对照组(P<0。05),而EBF-S/D、AUPI、AURI和AU-S/D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血流分型、EIR、CPR、AB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G-CSF联合TD可改善TE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安全性较高,但对妊娠结局尚无影响。

    薄型子宫内膜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他达拉非子宫内膜容受性妊娠结局

    结直肠癌患者卡培他滨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评估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陈少波吴旭桃邱雯慧胡婷婷...
    992-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结直肠癌(CRC)患者卡培他滨化疗诱导不良反应(CIAEs)的危险因素并构建CIAEs发生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卡培他滨片治疗的根治性术后CR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CIAEs分为CIAEs和非CIAEs(NCIAEs)组。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筛选差异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CRC患者发生CIAEs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使用R软件构建CRC患者CIAEs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CIAEs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53例接受卡培他滨片治疗的根治性术后CRC患者,201例发生CIAEs,恶心呕吐(69。96%)发生率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OR=3。018,95%CI(1。404,6。487),P=0。005]、预后营养指数[0R=0。129,95%CI(0。06,0。278),P<0。001]和系统炎症指数[OR=4。074,95%CI(1。316,12。615),P=0。015]是 CRC 患者发生CIAEs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所构建的CIAEs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论 CIAEs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可用于CRC患者CIAEs的个体化预测,是预防CIAEs和护理管理过程中一种简单实用的工具。

    结直肠癌卡培他滨化疗诱导的不良反应风险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