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黄伯云

月刊

1003-6326

f-ysxb@mail.csu.edu.cn

0731-88876765

410083

湖南省长沙中南大学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Journal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CSCDCSTPCD北大核心EISC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有色金属(含先进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有色金属选矿、冶金及化学化工等学科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及其发展动向。本刊已被美国SCI、EI、CA,英国INSPEC等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和国内《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等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在材料、冶金科技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量Ag对挤压态Mg?Gd?Y?Zr合金析出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张冬冬刘楚明蒋树农万迎春...
    3394-3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拉伸试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和扫描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微量Ag元素对Mg−7.5Gd−1.5Y−0.4Zr(质量分数,%)合金析出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0.5%Ag(质量分数)的Mg−Gd−Y−Zr合金挤压后存在0001//挤压方向的织构组分.在225℃时效过程中,添加Ag元素不会形成新相,而是通过Ag偏聚加速析出动力学,细化β′相并增加其密度.此外,含0.5 wt.%Ag的Mg−Gd−Y−Zr合金峰时效后具有最好的强度和塑性协同性(抗拉强度为408 MPa;屈服强度为265 MPa;伸长率为12.9%).

    微量AgMg−Gd−Y−Zr合金β′相析出强化

    体心立方Ti?Nb?Zr?Sn合金力学和扩散性能的高通量研究

    闻祝浩王瑶陈伟民张利军...
    3405-3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纳米压痕和扩散偶相耦合的方法对体心立方富Ti端Ti−Nb−Zr−Sn合金力学和扩散性能开展高通量检测.通过在1273 K固溶退火25 h制备9组四元Ti−Nb−Zr−Sn扩散偶.借助纳米压痕和电子探针等技术实验确定随成分变化的力学性能,并且利用实用高效数值回归方法从四元扩散偶的成分梯度中获取相应的互扩散系数.这套Ti−Nb−Zr−Sn合金随成分变化的力学和扩散性能数据库可用于热加工过程中的加工变形性能分析.结果显示,控制Nb和Sn等溶质元素含量可提高Ti−Nb−Zr−Sn合金的硬度和耐磨性能,而另一种溶质元素Zr能够有效提升合金的热加工变形能力.

    力学性能互扩散系数Ti−Nb−Zr−Sn合金扩散偶纳米压痕

    不同应变下钛基复合材料的动态再结晶和硅化物析出行为

    赵而团孙世臣于金瑞安钰坤...
    3416-3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TiB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在高温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硅化物析出行为,950℃时在应变速率为0.05 s−1,应变分别为0.04、0.40、0.70和1.00的工况下对其进行等温热压缩试验.研究发现:随着应变的增加,初生α相含量降低及其发生的连续动态再结晶和TiB增强相沿垂直压缩轴方向的定向分布导致应力趋于稳定,同时连续动态再结晶导致初生α相的取向差减小,从而削弱基体的织构强度.动态再结晶的机制主要是应变诱导晶界迁移以及TiB增强相诱导晶粒形核.元素扩散促进硅化物的析出,析出的Ti6Si3型硅化物主要分布在TiB及α相的界面上,TiB增强相通过阻碍位错的运动和提供形核质点加速硅化物的析出行为.

    钛基复合材料动态再结晶硅化物析出热压缩

    热加工过程中两相钛合金的α相与β相的协调演变

    徐建伟曾卫东周大地贺胜通...
    3428-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两相钛合金中α和β相的协调演变行为,在不同条件下对合金进行热压缩和热处理.研究结果表明,α和β相之间的协调变形能力能影响显微组织演变的均匀性.当变形协调能力较好时,α相保持原来的片状结构,β相的再结晶程度较低.此时,尽管变形较大,但α相与两侧的β相仍保持Burgers取向关系,α和β相之间的原始相界面没有被破坏.随着变形协调能力的下降,片状α相的变形程度及β相的再结晶程度增加.此时,α相仅与一侧的β相保持Burgers取向关系,而与另一侧的β相取向产生偏移,偏移角度在10°以内.当变形协调能力较差时,α相和β相发生较为严重的偏移,界面位错程度增大,α相与周围的β相偏离Burgers取向关系.

    协调变形能力钛合金取向关系球化再结晶

    阳极氧化Ti45Al8.5Nb合金的高温氧化及摩擦学性能

    李哲轩包雅婷伍廉奎曹发和...
    3439-3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阳极氧化技术在含0.15 mol/L NH4F的乙二醇中对Ti45Al8.5Nb合金进行阳极氧化处理.研究阳极氧化Ti45Al8.5Nb合金的高温氧化性能和摩擦学行为.结果表明,由于保护性氧化层的产生,经阳极氧化处理的Ti45Al8.5Nb合金表现出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经1000℃氧化100 h后,阳极氧化Ti45Al8.5Nb合金的增重仅为0.37 mg/cm2.另一方面,阳极氧化Ti45Al8.5Nb合金的硬度和弹性模量随高温氧化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升高,主要原因是富Al2O3的最外层氧化层的生成.

    TiAl合金阳极氧化高温氧化摩擦学性能

    55Ni?23Cr?13Co基合金在高温循环变形中的显微组织演变

    王楷萌荆洪阳徐连勇赵雷...
    3452-3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750℃低周疲劳试验,研究55Ni−23Cr−13Co基高温合金在应变幅度为0.35%~0.6%下的循环变形行为及显微组织演变.Coffin−Manson−Basquin和Smith−Watson−Topper模型能很好地预测该合金不同应变幅度下的疲劳寿命.在循环加载过程中,该合金表现出现循环硬化后再循环软化的特征.初始循环硬化行为是由于位错与析出物的相互作用,而循环软化行为是由位错切割 γ′ 相和位错回复引起的.显微组织分析结果表明,M23C6碳化物在较低应变幅度下呈连续链状分布,而在较高的应变幅度下呈不连续分布.由于位错对γ′ 相的重复剪切作用,随着应变幅度的增大,γ′ 相的尺寸减小.分析断裂机制,在较高的应变幅度下,孔洞容易在晶界附近形成.

    镍基高温合金显微组织低周疲劳析出相

    Mn纳米颗粒增强MgH2的吸放氢动力学

    陈艳章浩宇吴富英孙泽...
    3469-3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合成锰纳米颗粒并掺杂到MgH2中以改善其吸放氢性能.与MgH2相比,含10%(质量分数)锰纳米颗粒的MgH2其初始放氢温度下降到175℃.在300、275和250℃下,该复合体系能在5、10和25 min之内分别释放出6.7%、6.5%和6.1%(质量分数)的氢气.此外,该复合体系在室温下即可吸氢,并能在50℃、30 min之内吸收2.0%(质量分数)的氢气.在掺杂10%(质量分数)锰纳米颗粒后,MgH2吸氢反应的活化能从(72.5±2.7)kJ/mol降低到(18.8±0.2)kJ/mol,该复合体系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在20次循环后保持着92%的初始容量.

    储氢材料氢化镁锰纳米颗粒催化机理可逆性

    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及新见解

    李鹏蔡美峰
    3478-3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持续的大规模开采使浅部金属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深部开采已成为必然.介绍了当前全球金属矿产资源深部开采现状,系统梳理深部开采面临的一系列工程挑战,重点探讨在岩爆预测与防控、深井降温制冷技术、围岩支护技术、深井提升技术及一些非传统深部开采技术等关键工程技术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和未来创新重点.同时,对深部开采技术发展战略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这些前瞻性关键创新技术的集成,将形成金属矿深部开采创新技术体系的整体框架.该技术体系将有助于实现深部金属矿产资源的安全、高效、绿色开采,保障金属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工程挑战灾害控制非传统采矿技术可持续发展

    硫代硫酸盐提金技术综述

    谢锋陈俊南王剑王伟...
    3506-3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文献已报导研发多种非氰浸金试剂.因无毒、价格低廉、浸出率高,并且在处理含碳、含铜金矿石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硫代硫酸盐被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非氰提金试剂.传统的铜−氨−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得到广泛研究,但经过多年的工艺改进与发展,该浸出体系仍面临一些关键难题.为了降低硫代硫酸盐的消耗,研究者采用镍基、钴基和铁基催化剂替代铜,并进行一系列的工艺开发研究.针对无氨体系,研发包括氧−硫代硫酸盐、铜−硫代硫酸盐、铜−乙二胺−硫代硫酸盐、铁−乙二胺−硫代硫酸盐、铁−草酸−硫代硫酸盐等多种非氨−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作者系统总结目前以硫代硫酸盐为基础的浸金体系的基本理论和工艺发展现状,重点阐述无氨硫代硫酸盐浸金工艺的技术研究现状,并针对性详细介绍含氨基、羧基或羟基官能团的有机配体添加剂对硫代硫酸盐浸金的潜在影响.探讨加快硫代硫酸盐体系工业应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硫代硫酸盐浸出添加剂

    宝山Cu?Pb?Zn多金属矿床流体演化证据:来自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制约

    张俊柯邵拥军陈可谭华杰...
    3530-3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宝山铜多金属矿床中的黄铁矿进行原位LA-ICP-MS和硫同位素研究,以探讨矿床的成矿过程和元素富集机制.选取矽卡岩型矿石中的3个世代黄铁矿(Py Ⅰ、PyⅡ和PyⅢ)以及中部、西部和北部(C_Py、W_Py和N_Py)矿区赋存在碳酸盐岩中的硫化物矿石里的黄铁矿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与Py Ⅰ和PyⅢ相比,PyⅡ中大多数元素的含量明显较高.C_Py中砷和硒的含量很高且变化范围大,这两种元素在C_Py的生长带中呈解耦趋势.W_Py和N_Py中具有最高的砷、硒和铅含量.这些结果表明,成矿过程中伴随着温度的剧烈变化以及流体混合作用.岩浆热液间歇脉冲、流体混合作用以及水−岩相互作用导致温度和f(O2)波动以及变化.黄铁矿的硫同位素暗示硫主要为岩浆来源.f(O2)条件的变化是导致各类黄铁矿中硫同位素组成轻微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成矿模式以阐明宝山成矿过程.

    黄铁矿微量元素原位硫同位素水压致裂流体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