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黄伯云

月刊

1004-0609

f-ysxb@mail.csu.edu.cn

0731-88876765,88877197

410083

湖南省长沙中南大学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Journal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源期刊。已被国际和国内著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本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名列冶金、金属学类期刊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脱合金工艺对混杂增强非晶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李龙丰郭威吕书林王锦程...
    2283-2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金属熔体脱合金法制备了具有核壳混杂增强结构(核相为高熔点富Ta相,壳为B2-CuZr相)的[(Zr0.5Cu0.5)92.5Al7Sn0.5]0.95Ta5非晶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脱合金工艺参数下非晶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脱合金温度和时间是控制富Ta相尺寸的关键参数.当反应温度过低或反应时间过短时,会造成富Ta相聚集、增强相分布不均匀;当反应温度过高或反应时间过长时,会导致富Ta相粗化.当脱合金反应时间为2 min、脱合金反应温度为1473 K时,非晶基体中富Ta相尺寸细小且弥散分布,并促进B2-CuZr相异质形核细化,得到了尺寸更细小、分布更均匀的核壳混杂增强结构.细小均匀的增强相可有效阻碍非晶基体中主剪切带的快速扩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大幅提高,断裂强度达到2439 MPa,塑性应变为11.6%.

    非晶复合材料核壳混杂增强结构金属熔体脱合金法力学性能

    真空蒸镀钨改性金刚石/铜硼复合材料导热性能

    吴成元王熹周科朝焦增凯...
    2293-2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真空蒸镀法在平板金刚石衬底表面镀覆钨镀层,构建多层平板结构以研究热处理温度对金刚石表面钨界面层形貌结构、物相成分及其与金刚石基体间界面结合情况的影响,并为金刚石颗粒表面金属化改性提供实验指导.在此基础上,以相同真空蒸镀和热处理工艺制备的钨改性金刚石颗粒作为增强体,以铜硼合金作为基体,采用气体压力浸渗法制备相应的金刚石/铜硼复合材料,探究金刚石颗粒的热处理温度对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热导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热处理温度为1000℃时,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明显改善,同时金刚石表面钨镀层依旧连续完整,此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最高可达629 W/(m∙K).

    真空蒸镀界面改性钨镀层热导率金刚石/铜基复合材料

    镍基高温合金GH3536箔材高温氧化与组织演变行为

    田伟王永钢安宁杨勇...
    2304-2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镍基高温合金GH3536箔材在400、600、800℃处理100、300、500 h的氧化行为与组织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及显微硬度计分析了箔材的氧化表面形貌、物相、微观组织以及显微硬度.结果表明:箔材氧化遵循抛物线规律,氧化层以Cr2O3为主,随氧化程度的加重,氧化层表面出现了尖晶石氧化物;箔材经过不同温度氧化处理后,内部析出相的种类与形态差异显著,主要析出相为M23C6、M6C、σ、µ,且在800℃处理时,氧化层形成与析出相析出两者间出现耦合现象,导致晶界µ相的析出位置逐渐移向箔材中部.

    GH3536箔材长期高温氧化氧化形貌析出相

    HfO2掺杂对湿化学法制备W-20Cu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许皖南王彩艳丁希鹏罗来马...
    2318-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湿化学法制备W-20Cu复合粉体,通过喷雾干燥法得到球壳状前驱体,再通过氢气还原成功将弥散分布的HfO2第二相颗粒引入W-20Cu复合粉体,确定了引入的HfO2在W-20Cu复合粉体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分布状态.采用高温液相烧结制备了细小HfO2颗粒均匀分布的W-20Cu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由于HfO2颗粒在W颗粒表面和W/Cu界面间隙中弥散分布,抑制了W颗粒在烧结过程中的粗化,从而降低了W-W的连通性,使得W-20Cu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综合性能.其中,烧结温度在1350℃时,块体的致密度较高,均为97%,掺杂0.5%HfO2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综合性能最佳,其硬度最大可达到338HV,抗弯强度为826 MPa,热导率为209 W/(m·K).

    湿化学法W-Cu复合材料HfO2颗粒综合性能

    基于GA-BP模型与NSGA-Ⅱ算法的冲压成形工艺参数优化方法

    陈岁繁王世杰戴光明王树飞...
    2330-2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异形、薄壁特征零件在冲压成形过程中严重起皱、成形不足及能耗过高等问题,创新地建立了以压边力与摩擦因数为设计变量,以最大厚度、厚度减薄率和压边能耗为优化目标的GA-BP神经网络优化模型,并应用非支配排序遗传(NSGA-Ⅱ)算法求解,获得了冲压成形过程中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结果表明,通过有限元仿真获得了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下的最大厚度、厚度减薄率和压边能耗分别为0.269 mm、15.8%、8720 J,分别改善了0.74%、3.06%和11.32%,有效地改善了异形薄壁零件的严重起皱、成形不足及能耗过高此等问题.

    冲压变压边力GA-BP优化网络NSGA-Ⅱ算法

    静磁场下电子束运动行为仿真

    田智睿付维达郝龙张小新...
    2343-2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束具有能量集中、能量转化效率高等特点,广泛用于金属精炼、增材制造等金属加工领域.在电子束熔炼过程中引入外磁场,可调控熔体流动与凝固组织,改善材料性能,但磁场会导致电子束偏转,造成熔区偏移.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基于COMSOL仿真软件对静磁场下电子与电子束在不同外加磁场强度、发射角、扫描角及发射距离参数下的运动行为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磁场下电子束与单电子的运动行为相似;在一定外加磁场下实现电子束熔炼需满足一定的临界发射角和扫描角条件,如在背景磁场为0.15 T时,发射角需小于35°,且当发射角为0°时,扫描角介于-3.5°~+3.5°之间;磁场越强,电子(束)偏转越剧烈,其临界条件范围越窄;磁场对电子(束)具有筛选、聚焦及约束作用,在满足临界发射角和扫描角条件下任意发射距离的电子(束)均能进入坩埚.本研究可为磁场辅助电子束熔炼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开发提供指导.

    电子束熔炼磁场带电粒子运动数值模拟

    非氰浸金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骞朱月红张雁马永和...
    2356-2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对企业绿色生产要求的提高,传统氰化法浸金工艺的劣势愈加明显,无法满足当前的环保要求.在浸金领域,亟需寻找一种能替代氰化物的非氰浸金剂.本文对非氰浸金剂进行了分类总结,更新了传统浸金剂(含硫浸金剂、卤化物浸金剂、微生物、氨基酸等)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综述了目前热度较高的新型环保合成浸金剂的合成方法与研究现状;除单一成分的浸金剂外,本文还对多种不同浸金剂组成的共强化体系进行了系统总结,为非氰浸金剂领域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非氰浸金剂含硫浸金剂新型环保合成浸金剂共强化浸金剂应用进展

    镀锌废酸液溶剂萃取分离与资源化回收锌铁的研究进展

    冯鑫初国君汪涵石晓磊...
    2383-2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镀锌废酸液含有高浓度亚铁盐、锌盐和残余酸,同时具有酸性强、腐蚀性强以及不易处理等特点.若对镀锌废酸液不能进行有效处理并直接排放,将对周围环境造成显著破坏,并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溶剂萃取法是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镀锌废酸液处理方法,具有高选择性、多功能性和产品纯度高的特点,特别是在处理含锌离子废液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全面总结了不同酸碱萃取剂条件下处理镀锌废酸液的萃取机理及影响因素,并对镀锌废酸液中高附加值成分的回收进行了系统阐述.此外,总结了溶剂萃取法资源化回收镀锌废酸液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锌、铁高效分离与回收的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技术产业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促进镀锌废酸液的可持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镀锌废酸溶剂萃取萃取机制锌铁分离高值产品回收

    铜阳极泥中有价元素湿法回收工艺研究进展

    杨关奖杨阳王雪宋健斐...
    2399-2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铜生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80%采用火法冶炼工艺.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铜阳极泥富含Cu、Ag、Au、Se、Te等多种有价元素,具有很高的回收价值.本文分析对比了铜阳极泥的主流处理工艺,其中,湿法工艺作为一种低能耗高效浸出工艺,近些年被广泛地研究.文章系统综述了铜阳极泥湿法处理工艺研究进展,归纳了铜阳极泥氧化浸出、物理强化浸出等预处理方法,总结了铜阳极泥中Cu、Se、Te以及贵金属Ag、Au的回收方法及反应机理.基于当前的研究进展,未来应重点关注湿法工艺的绿色性,开发用于浸出、配合、萃取等过程的绿色试剂,并加强对阳极泥中稀贵金属(Pt、Pd、Rh等)回收的研究,同时需要提升不同元素选择性分离的能力,以获得高纯度产品.

    阳极泥湿法工艺氧化浸出选择性分离

    浮选过程中矿物界面水化特性的研究进展

    张琳覃文庆魏茜张喆怡...
    2419-2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子在矿物表面的吸附会影响矿物表面物理化学性质,降低浮选过程中捕收剂的性能,增加目的矿物和脉石矿物的分离难度.矿物表面的水化作用是水分子受到氢键、范德华等弱相互作用在矿物表面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水分子层.本文综述了矿物界面水分子及水化层的测试表征方法,分析了硅酸盐矿(包括伊利石、蒙脱石、云母等)和硫化矿(方铅矿、黄铁矿等)界面的水化机制,讨论了矿物界面水化层的调控方法,为研究界面水化特性、提高矿物-水体系下药剂的作用效率及矿物高效浮选分离提供参考.

    水化作用矿物界面表征方法硅酸盐矿硫化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