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语文
中国语文

沈家煊

双月刊

0578-1949

010-85195373 651258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语文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汉语语言专业学术性刊物。刊登汉语语言学通论、语言文字的现状和历史、语言应用和语文教学、实验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甘青一带与/宾格标记"啊/哈"探源

    徐丹
    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花儿"辅助以六十年代的语料调查探讨甘青一带与/宾格标记"啊/哈"的发展轨迹.这一个时间段的材料反映出,"花儿"里的语序是动宾(VO)结构,有OV语序时可以不用任何标记,六十年代的语言调查也反映出相同的状况.最初的宾格标记很可能是由话题标记促发而成的.当时花儿里的话题标记由语气词或垫音词"哈、啦、吗/嘛、呀"等表达.在今天的河州花儿里,格标记成熟了,宾格标记统一记录为"哈"."花儿"里的语言现象为今天甘青一带方言格标记的来源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证据.话题标记和宾格标记密切相关的现象在语言类型学上具有普遍意义.

    花儿格标记话题标记甘青语言

    从粤台片客家话看汉语小称词的两项演变

    蒋玉婷
    2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考察广州增城程乡腔客家话小称形式的功能,结合广东省其他十个粤台片客家话点"子"义语素的用法,还原该片区客家话曾经有过小称"子"缀的历史.该段历史的还原,使汉语小称词的两项尚未受到充分关注的演变得以揭示:从小称词到状态词后缀、从小称词到句末助词.古老层次的小称形式通常会没落、消失,导致这两项演变的证据链相对残缺,但方言比较还可为演变过程提供一些证据.

    小称客家话"子"状态词后缀句末助词

    事件性定语的形成动因与机制

    李劲荣
    3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事件性定语这一概念,并着重分析其形成动因和机制.与称谓性定语相对,事件性定语是指逻辑语义上修饰动宾结构的状语成分却在表层句法上充当宾语名词的定语,从而形成了形义错配现象.这种错配的形成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这是语用动因促动的结果,受"焦点居尾原则"的影响,宾语作为常规焦点需要增加一定的语义内容,添加修饰成分就是一种句法补偿.其次,语用动因的实现受制于韵律调节和意义整合,韵律调节要求修饰成分在音节和词性上要满足动宾结构和定中结构的句法条件,而意义整合则使修饰成分最终呈现出事件性的语义属性.也就是说,事件性定语的形成是语用、韵律、语义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件性定语状语定语化语用促动韵律调节意义整合

    湖北省语言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纪念湖北省语言学会成立四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湖北省语言学会秘书处
    50页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第二十届评奖结果揭晓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评委会
    50页

    汉语回声话语的视角转换

    许立群
    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会话中的回声话语具有视角转换属性,其中外视角转换的用法是说话者在互动中意识到自身与对话者在交际地位上是相对的,有必要使用回声话语转换视角框架中的言者及其视角位置,视角转换后可以凸显相对话语、自我话语、对方话语;内视角转换的用法是说话者在互动中意识到自身与对话者在信息解读上是相对的,有必要使用回声话语转换视角框架中的视角位置、观察方式、识解内容等,视角转换后可以改变信息解读的极性取向或焦点取向等.相比而言,"对""是""好""嗯"等反馈信号在交际中意味着单向继承对方的视角框架,表达趋同性,并不显示交际地位或信息解读的相对性.

    回声话语重复视角

    葡萄平话的阳平气声分韵——兼论临桂六塘平话的阳平分韵

    覃远雄
    6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讨论了广西阳朔葡萄镇平话阳平气声调分韵的现象.阳平分韵不是调值高低、升降、长短的作用,也不是古浊声母带音的因素所引起,而是强气声所致.相邻的临桂六塘平话没有气声,也有阳平分韵现象,从六塘平话本身很难看出其中原因.对比葡萄平话,可知六塘平话原本也有气声,阳平分韵也是强气声造成的.后来气声消失了,阳平与阴平只剩下微小的调值高低升平之别.

    阳朔葡萄平话阳平气声调分韵气声调临桂六塘平话阳平分韵

    第八届《中国语文》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山大学举行

    中国语文编辑部
    77页

    吴语给予动词"拨"溯源

    汪化云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语中蕴含与事配价的二价调拨义动词"拨1",明代演变为三价给予类动词"拨2",意味着吴语的给予动词"拨2"当有着类似的来源.吴语可以用"拨1+宾+勒+宾"式表达给予类事件,而受事前置导致"拨1"跟与事介词"勒"直接组合,使得二者合音合义,演变为具有方式义的"拨2".长期使用而方式义消去,"拨2"就成为通用的给予动词.给予动词"拨"不是来自持拿义动词"把"的促化.

    吴语"拨"调拨给予与事介词"勒"合音合义

    中古佛经中的连词"随"及其来源

    于方圆
    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古佛经中,"随"可以作为条件连词和无条件连词使用.本文采用梵汉对勘和同经异译对照的方法,考察了"随"连词用法的来源.在汉译佛经中,"随"因为语义与梵语"yathā"相近,被用来翻译"yathā/yathā yathā",因此复制了"yathā/yathā yathā"引导小句的语法功能,发展为一个条件连词.成为条件连词后,"随"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用于翻译梵语关系代词"yad"引导的关系小句,正是在这种翻译中,"随"吸收了语境义,发展为一个无条件连词.

    条件连词无条件连词语法复制梵汉对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