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物警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物警戒
中国药物警戒

金少鸿

月刊

1672-8629

ywjj@cdr-adr.org.cn

010-85243729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28号8层

中国药物警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ovigilance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参附配伍对心肌细胞减毒增效作用

    李鸿昌葛运炫王宁宁周维...
    601-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从化学基础、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成分间相互作用、生物学机制等方面进行叙述,揭示了参附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基于用药剂量和分子作用途径发现了参附方的"量-毒-时-效"关系,药效作用主要通过能量代谢途径实现,毒性作用主要是钙超载.分析乌头碱毒效转换窗口,利用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与反向剂量学预测药物组分在体内的毒性阈值,预测中药早期毒性剂量、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对药物体内过程影响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参附配伍通过药代机制降低乌头碱的浓度,通过毒理机制对抗毒性靶点,起到"七情和合"中的相畏相杀作用.研究初步阐明了参附配伍减毒增效的科学内涵,发展和完善了"七情和合"配伍理论.

    参附配伍减毒增效乌头碱心肌细胞药物代谢酶七情和合

    附子中次乌头碱调控miR-134对心肌细胞hERG通道的影响

    葛运炫王宇光张卓马增春...
    606-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miRNA-hERG途径探索双酯型生物碱对心肌细胞毒性的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测定hERG电流,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蛋白表达.结果 3种双酯型生物碱均可降低hERG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抑制心肌细胞hERG通道开放率,次乌头碱抑制作用最为显著且呈剂量依赖性.次乌头碱促进miR-134 表达量上升最明显,抑制miR-134 表达后hERG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升,hERG蛋白基因表达抑制率降低.结论 通过对miRNA表达进行修饰,次乌头碱可抑制hERG蛋白基因表达水平及hERG通道开放,此抑制效果可能是附子心脏毒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子次乌头碱心肌细胞心肌毒性hERG通道miRNAmiR-134蛋白基因表达

    基于临床用药特点的补骨脂斑马鱼肝毒性确证与机制探讨

    敖婷王宁宁周磊邓慧芳...
    61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遵循补骨脂临床用药特点,基于蛋白质组学探究其对于斑马鱼肝脏影响及其潜在肝毒性机制.方法 以低、中、高浓度补骨脂水煎液(0.025、0.050、0.100 mg·mL-1)连续对成年斑马鱼给药21 d,比较斑马鱼体重变化、肝脏病理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变化;基于鉴定的肝脏蛋白质组学,通过聚类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研究潜在肝毒性机制,并结合分子对接探究补骨脂主要肝毒性成分的潜在毒性靶点.结果 补骨脂水煎液给药组斑马鱼与空白组相比,给药组斑马鱼体重明显下降,且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体重下降更加明显.补骨脂给药组的ALT、AST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苏木精一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补骨脂给药组的肝脏组织与对照组相比肝细胞排列混乱、间隙增加,伴有脂肪变性、免疫细胞侵润等现象,且病变程度随着给药剂量的升高肝脏病变越发严重.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聚类和功能富集分析表明,补骨脂影响斑马鱼肝脏中脂质和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质乙酰辅酶A乙酰转移酶1(acat1)、3-羟基酰基辅酶A脱氢酶(ehhadh)、琥珀酸脱氢酶(sdha与sdhb)的表达,且分子对接发现补骨脂中主要肝毒性成分具有与此类蛋白结合的潜能.结论 长时间补骨脂给药造成肝脏脂质代谢紊乱,最终产生以脂肪变性为代表的肝毒性,其潜在毒性机制为补骨脂主要肝毒性成分介导的脂质和能量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异常.

    补骨脂肝毒性脂肪变性蛋白质组学脂质能量代谢分子对接斑马鱼

    青蒿软膏对湿疹模型小鼠的治疗及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谢志强袁继巧李嘉麟刘正跃...
    617-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青蒿软膏治疗湿疹的效果及其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方法 将70只昆明(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青蒿软膏低(0.4 g·g-1)、中(0.8 g·g-1)、高(1.6 g·g-1)剂量组,药物对照组.除正常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2,4-二硝基氯苯涂抹于腹部及耳部皮肤,建立湿疹模型.给药期间,各治疗组小鼠每日涂抹相应药物,连续12 d.观察小鼠耳部肿胀程度和厚度变化,并进行耳部变应反应评分;取耳部皮肤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测定各组小鼠的脏器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4(IL-4)等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 在第15天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耳厚度差异显著增加,耳部变应反应评分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青蒿软膏低、中剂量组小鼠耳厚度差异显著下降(P<0.05),耳部变应反应评分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在第19天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耳厚度差异显著增加,耳部变应反应评分显著升高(P<0.001),血清中IFN-γ、IL-2 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01),而IL-6 和IL-4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青蒿软膏低、中剂量组小鼠耳厚度差异不显著,耳部变应反应评分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但差异不显著,青蒿软膏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FN-γ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IL-2 水平升高但差异不显著,IL-6水平和IL-4水平显著下降(P<0.05),青蒿软膏中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2 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IL-6和IL-4水平显著下降(P<0.001).在实验末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耳部肿胀度显著增加(P<0.001),耳部皮肤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青蒿软膏低、中剂量组小鼠耳部肿胀度显著改善(P<0.001),青蒿软膏低剂量组小鼠耳部皮肤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脾脏指数显著下降(P<0.05).结论 青蒿软膏对湿疹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h1/Th2细胞功能平衡、抑制过敏性炎症反应有关.

    青蒿软膏湿疹免疫调控治疗小鼠Th1/Th2细胞过敏性炎症反应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体外试验探索性研究

    傅盈双李双星姜华屈哲...
    625-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体外评价方法,对试验体系细胞密度、阳性药种类及浓度进行探索.方法 分别用CD3抗体(OKT3)(0.1~5 μg)、OKT3(0.1~1 μg)+CD28抗体(anti-CD28)(1、2 μg·mL-1)、佛波酯(PMA)(10~100 ng·mL-1)、PMA(10~100 ng·mL-1)+离子霉素(ION)(1、5 μg·mL-1)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48 h,用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来筛选PBMC的最佳密度及药物的最佳浓度.实验分为 7 组:对照组、OKT3 0.1 μg+anti-CD28 1 μg·mL-1 组、OKT3 0.5 μg+anti-CD28 1 μg·mL-1 组、OKT3 1 μg+anti-CD28 1 μg·mL-1 组、PMA 10 ng·mL-1+ION 1 μg·mL-1 组、PMA 25 ng·mL-1+ION 1 μg·mL-1 组、PMA 50 ng·mL-1+ION 1 μg·mL-1组,分别与PBMC细胞暴露 48 h,收集细胞上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药物作用下PBMC释放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KT3 和PMA均引起中密度、高密度PBMC显著增殖,各剂量OKT3 和PMA均引起细胞增殖.与阳性药单独使用相比,药物联合使用产生更强的细胞活化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在OKT3(0.1~1 μg)+anti-CD28(1 μg·mL-1)作用下,PBMC释放IL-6、IFN-γ显著增加;在PMA(10~50 ng·mL-1)+ION(1 μg·mL-1)作用下,PBMC分泌IFN-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在PMA(25~50 ng·mL-1)+ION(1 μg·mL-1)作用下,PBMC分泌IL-6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结论 确定了PBMC体外CRS风险评价方法的细胞密度、阳性药物种类及浓度、药物联合使用浓度.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D3单克隆抗体CD28抗体佛波酯离子霉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密度

    去氨加压素片及其注射液质量评价

    孙悦胡馨月李晶张伟...
    63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去氨加压素片及其注射液上市产品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价,针对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展开探索性研究,为药品质量标准修订提供数据支持,为药品质控和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法定检验和探索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 20 批去氨加压素片和16 批去氨加压素注射液进行全项检验,并开展片剂有关物质方法研究、片剂溶出度分析、片剂及注射液稳定性研究等探索性研究工作.结果 20 批去氨加压素片和16 批去氨加压素注射液法定检验合格率为100%.探索性研究对片剂有关物质测定方法进行了优化,消除了辅料聚维酮对检测的干扰;考察了国内外片剂产品溶出度,结果显示溶出行为相似;对片剂及注射液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并对注射液中相关杂质进行了结构确证,主要为5 位脱酰胺去氨加压素和光学异构体杂质.结论 去氨加压素片及其注射液质量较好,质量标准需进一步完善.

    去氨加压素片剂注射液质量评价有关物质溶出度稳定性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醇对格列吡嗪控释片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

    苏海昝孟晴牛剑钊马铃云...
    638-643,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指导原则对不同企业格列吡嗪控释片仿制制剂及其参比制剂的乙醇剂量倾泻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吡嗪控释片仿制制剂及其参比制剂在不同乙醇浓度中的体外释放行为,绘制溶出曲线,采用溶出相对变化率来评价乙醇对药物释放的增速作用,并通过计算相似因子(f2)评价不同制剂体外释放的相似性.结果 随着乙醇浓度的升高,在5%、20%乙醇溶液中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放量几乎无变化,在40%乙醇中释放量均出现了一定的升高,但其相似因子f2 均未低于50,与无乙醇的盐酸介质释放特性相似,同时仿制制剂体外释放行为与参比制剂相似.结论 仿制制剂符合一致性评价质量标准.0%~40%浓度的乙醇对格列吡嗪控释片的体外释放行为无显著性影响,推测制剂中的亲水性辅料及独特的双层渗透泵结构是消除乙醇剂量倾泻影响的关键因素,对格列吡嗪与酒精饮料同服的合理用药与安全风险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剂量倾泻格列吡嗪控释片乙醇高效液相色谱法溶出曲线安全性参比制剂仿制制剂

    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质量状况评价与研究

    丁晓丽胡馨月王雪蕾孙悦...
    64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的质量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现行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进行评估,为其安全评价及安全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对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进行国家评价性抽检,采用法定标准方法对抽检样品的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项目进行检验,并对不同企业的样品进行了稳定性研究及样品使用期有关物质增长情况研究,采用LC-MS方法对含量较高的有关物质进行了结构确认,根据研究结果对企业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各论中有关物质的限度规定进行了科学性及合理性评估.结果 按照法定标准检验,48 批次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样品有关物质及含量测定结果均合格,合格率100%.稳定性研究发现,部分企业样品有关物质的数量及含量结果偏高;样品使用期有关物质增长情况研究发现,部分企业样品中最大有关物质的含量有超出企业质量标准限度规定的风险.结论 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总体质量较好.建议企业考察产品在货架期及使用期(尤其是近效期产品)的有关物质的增长情况,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各论,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限度规定.

    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评价性抽检质量评价有关物质药品使用期稳定性研究质量标准标准限度

    颈椎康复丸治疗蛋白聚糖诱导小鼠骨关节炎研究

    刘洋范峥王宏蕾杨颖...
    651-65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颈椎康复丸治疗蛋白聚糖诱导小鼠骨关节炎的影响,为扩大该药的适应证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Balb/c小鼠进行实验,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颈椎康复丸高、低剂量(6、3 g·kg-1·d-1)组.全部小鼠(正常组除外)腹腔注射 0.2 mL DDA佐剂(含100μg蛋白聚糖)造模;正常组给予 0.2 mL生理盐水.首次免疫后,每隔 2周进行关节炎评估和体重监测直到第14周.应用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观察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应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和IL-17A.结果 颈椎康复丸对小鼠骨关节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降低关节炎性评分和肿胀度.镜下观察,颈椎康复丸能保护小鼠关节组织,减少炎性浸润.颈椎康复丸能降低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和IL-17A水平.结论 颈椎康复丸对蛋白聚糖诱导的小鼠骨关节炎有改善作用.

    颈椎康复丸骨关节炎炎症因子蛋白聚糖中药复方小鼠疗效

    佛芍颗粒对小鼠肠道菌群及乳糖酶活性的调控作用研究

    李舒冉郭姗姗赵荣华包蕾...
    65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佛芍颗粒对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及乳糖酶活性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支持.方法 实验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吗丁啉组(12 mg·kg-1),四逆散组(3 g·kg-1),佛芍颗粒高剂量组(48 g生药·kg-1)、佛芍颗粒中剂量组(24 g生药·kg-1)、佛芍颗粒低剂量组(12 g生药·kg-1),共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采用头孢拉定胶囊和硫酸庆大霉素(2∶1)混合物灌胃诱导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小鼠,通过检测小鼠肠道总厌氧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量及结肠黏膜乳糖酶活性水平,综合评价佛芍颗粒对菌群失调和乳糖酶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 佛芍颗粒可以明显增加总厌氧菌(P<0.01)、乳酸杆菌(P<0.01)、双歧杆菌(P<0.01)及大肠杆菌(P<0.01)的数量,并提高结肠黏膜乳糖酶活性.结论 佛芍颗粒可以改善头孢拉定胶囊和硫酸庆大霉素诱导的菌群失调和乳糖酶活性降低,为佛芍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佛芍颗粒头孢拉定庆大霉素菌群失调乳糖酶活性肠道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