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刘德培

双月刊

1000-503X

actacams@263.net.cn

010-65105898

100730

北京东单三条九号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Journal 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双月刊),主要报道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内最新科研成果。工作进展和学术动态,旨在促进医学学术交流,提高医学学术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机器学习分析的浸润性乳腺癌蛋白质编码基因的标志物鉴定

    武乐闵开元柳江枫梁万丰...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随机森林(RF)、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轻量的梯度提升机(LightGBM)、类别型特征提升(CatBoost)4 种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浸润性乳腺癌转录组表达数据,筛选与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公共数据库下载浸润性乳腺癌的表达数据,采用DESeq2 程序包、t检验及Cox单因素分析,对人类浸润性乳腺癌样本中与生存预后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编码基因进行筛选.基于RF、XGBoost、LightGBM、CatBoost等机器学习模型的构建与比较,挖掘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蛋白质编码基因标志物,并使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的乳腺癌表达数据作为外部测试进行验证.结果 共获得151 个与生存预后相关的差异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由C3orf80、UGP2 和SPC25 3 个基因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效果较好.结论 筛选出3 个(UGP2、C3orf80、SPC25)与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为诊断和治疗浸润性乳腺癌提供了新的方向.

    浸润性乳腺癌生物标志物蛋白质编码基因UGP2C3orf80SPC25

    H2FPEF和HFA-PEFF评分在我国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及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的适用性分析

    贾晓艳刘离香王东伟马西文...
    15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H2FPEF和HFA-PEFF评分对我国单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HFpEF合并心房颤动(AF)的诊断价值,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 2009 至 2020 年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收治的HFpEF患者 835 例,根据是否合并AF分为HFpEF合并AF组(n =267)和单纯HFpEF组(n =568);采用HFA-PEFF和H2FPEF评分进行回顾性诊断,并评估两种评分系统诊断的一致性.选取同期136 名年龄、性别分别与观察组频数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HFpEF合并AF 和单纯HFpEF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H2FPEF和HFA-PEFF两种评分识别HFpEF合并AF 和单纯HFpEF 的能力.结果 HFpEF合并AF组和单纯HFpEF组HFA-PEF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0),但HFpEF合并AF组平均H2FPEF评分和评分≥6 分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纯HFpEF组(P均<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HFA-PEFF和H2FPEF评分诊断全部HFpEF患者的效能均较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2 和0.922,最佳临界值均为4.HFA-PEFF评分诊断单纯HF-pEF和HFpEF合并AF的效能接近,AUC分别为0.899 和0.911.H2FPEF 评分诊断HFpEF合并AF的效能较高,AUC约为1.000,而诊断单纯HFpEF的价值相对较低,AUC为0.885.结论 HFA-PEFF评分在单纯HFpEF和HFpEF合并AF中均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但H2FPEF评分可能低估了我国患者的单纯HFpEF,H2FPEF评分在我国单纯HFpEF患者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心房颤动H2FPEF评分HFA-PEFF评分

    微波消融在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应用

    韩磊武雪亮郭飞郗宇宁...
    16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微波消融在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 年10 月1 日至2020 年10 月1 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西医肿瘤微创医学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收治的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统计其一般资料、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和临床疗效,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切除组(手术切除组)和转化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肝病灶微波消融组(微波消融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和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等),同时进行生存期随访,包括总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共纳入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198 例,经FOLFOX或FOLFIRI方案行新辅助化疗成功后66 例,其中,手术切除组30 例,均达到了根治效果,微波消融组36 例,共消融57 个肿瘤;54 个肿瘤在第1 次消融后达到完全消融(94.74%),后经再次消融后均达到无疾病证据;微波消融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手术切除组(P均<0.001);微波消融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P<0.001),切口感染(P = 0.740)、吻合口漏(P =1.000)、吻合口狭窄(P =1.000)等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时间(P = 0.191)和无疾病生存时间(P =0.934)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初始评估为潜在可切除的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患者,经转化治疗后两组均安全、有效,且有着相似的生存结局,但微波消融组在术后恢复、经济及耐受性方面更具优势,建议临床推广.

    微波消融潜在可切除结直肠癌伴同时性多发肝转移诊疗生存预后

    基于临床可视化参数建立肺磨玻璃结节生长预测模型

    周莹莹陈志军
    169-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提取临床可视化参数,建立持续存在的肺磨玻璃结节(GGN)生长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GGN生长的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3 月至2022 年12 月浙江省舟山医院肺结节联合门诊规律随访的肺GGN共354 例.利用3D Slicer软件半自动分割提取结节的定量影像学特征,根据随访结果将结节分为稳定组和增长组,按7∶3 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参数建立预测模型,并在验证集中检验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共纳入男119 例、女235 例,中位年龄55.0(47.0,63.0)岁,平均随访(48.4±16.3)个月,训练集247 例、验证集107 例.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95%CI =1.010~1.092,P =0.015)和质量(95%CI = 1.002~1.067,P=0.035)是影响结节增长的独立预测因素.由于结节质量M =V×(平均CT值+1000)×0.001(M为质量,V为体积),球体体积V =3/4πR3(R为半径),因此,最终选择年龄、二维直径、平均CT值构建logit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模型为:ln[P/(1-P)]=-1.300 +0.043×年龄+0.257×二维直径+0.007×平均CT值.应用拟合优度检验检验模型对验证集中观察数据的拟合程度(χ2 =4.515,P =0.808),预测模型校验图显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2.结论 患者年龄和结节质量是促进肺部GGN增长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预测GGN生长可能性的模型,可为后续GGN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肺癌肺磨玻璃结节三维重建建模预测

    强化胰岛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影响

    刘慧箬杨泽禹陆大洲徐峰...
    176-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强化胰岛素治疗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改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对Cochrane、Embas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BM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 年10月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检索,以确定比较强化胰岛素治疗和普通胰岛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每项研究的数据和特征,采用RevMan 5.4 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 篇文献,共包含726 例患者,其中强化胰岛素治疗组372 例、普通胰岛素治疗组354 例.对各组数据进行荟萃分析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RR =0.53,95%CI =0.44~0.64,P<0.001)、全因死亡率(RR =0.51,95%CI =0.33~0.78,P =0.002)、治疗7d超敏C反应蛋白(WMD=-2.00,95%CI =-2.17~-1.83,P<0.001)均显著低于普通胰岛素治疗组,治疗30d左心室射血分数(WMD=3.94,95%CI=2.45~5.43,P<0.001)、低血糖事件发生率(RR=2.96,95%CI=1.12~7.83,P =0.030)均显著高于普通胰岛素治疗组,两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0.39,95%CI=0.14~1.13,P =0.080).结论 强化胰岛素治疗可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获益相关,但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强化胰岛素治疗荟萃分析

    西藏地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意义

    罗含欢刘斌云霍真边巴扎西...
    18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西藏地区结直肠癌中SWI/SNF相关、基质相关、肌动蛋白依赖性染色质调节因子A亚科成员4(SMARCA4)/Brahma相关基因1、V-raf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BRAF)、P53、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BRAF、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改变情况,为西藏地区结直肠癌患者的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 年1 月至2021 年7 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病例64 例,全部病例均进行SMARCA4、BRAF、P53、PD-1、PD-L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NTRK1、NTRK2、NTRK3 融合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PCR检测.结果 64 例结直肠癌病例男女比例 1.21∶1,平均年龄(56.59±13.27)岁;46 例(71.88%)位于结肠,18 例(28.12%)位于直肠;60 例(93.75%)为腺癌,4 例(6.25%)为其他类型;11 例(17.19%)为T1 或T2 期,53 例(82.81%)为T3 或T4 期;24 例(37.50%)出现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方面,64 例中1 例(1.56%)SMARCA4 部分肿瘤细胞表达减弱或缺失,4 例(6.25%)BRAF肿瘤细胞阳性表达,35 例(54.69%)P53 为突变型表达;45 例(70.31%)PD-1 肿瘤相关免疫细胞阳性比例分数<10%,19 例(29.69%)≥10%;52 例(81.25%)PD-L1 联合阳性分数<10,12 例(18.75%)≥10.64 例NTRK1、NTRK2、NTRK3 融合基因检测均为阴性;4 例(6.25%)检测到BRAF V600E基因突变;1 例SMARCA4 表达缺失病例未检测到SMARCA4 基因改变.PD-L1 的表达与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和PD-1 的高表达呈显著正相关(χ2 =10.223,P =0.001;χ2 =11.979,P = 0.001).结论 西藏地区结直肠癌中较少出现 SMARCA4 表达减弱或缺失及 NTRK融合基因改变,少数病例有 BRAF V600E基因突变,Pan-TRK和BRAF免疫组织化学可作为NTRK融合基因及BRAF基因突变的初筛方法.错配修复缺陷/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病例中更容易出现PD-L1 蛋白高表达,这部分患者有望获益于免疫治疗.P53 突变与PD-L1 表达无相关性,PD-1 的高表达和PD-L1 的高表达呈正相关.

    西藏地区结直肠癌SWI/SNF相关、基质相关、肌动蛋白依赖性染色质调节因子A亚科成员4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V-raf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B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受体激酶

    珠三角地区老年人养老需求、服务偏好及养老倾向的城乡差异性分析

    杨华杰黄翔梁家斌贾至慧...
    193-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珠三角地区常住老年人养老需求、服务偏好及养老倾向的城乡差异,为科学规划和配置城乡养老资源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珠三角地区选取2 个地级市的7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到中心就诊的1919 名60 岁及以上的城乡常住老年人进行有关养老需求、服务偏好及养老倾向的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珠三角地区城市老年人641 人(33.4%),农村老年人1278 人(66.6%);城市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的子女情况(χ2 =43.379,P<0.001)、对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的购买意愿(χ2 =104.141,P<0.001)和对养儿防老观念的态度(χ2 =65.632,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农村老年人偏好家庭养老的比例(71.8%)显著高于城市老年人(57.1%)(χ2 =41.373,P<0.001);城市老年人明确表示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的比例(62.2%)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44.0%)(χ2 =57.007,P<0.001).以家庭养老为参照,城市老年人中家庭月收入与支出有余和基本持平的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倾向均更低,城市男性、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购买社会化养老服务项目需求的老年人更偏好社区居家养老;本地户籍的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非独生子女、对生活状况感到满意的农村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养老的意愿更低.结论 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在养老需求、服务偏好及养老倾向存在的城乡差异,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城乡养老资源,结合城乡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的社会养老服务.

    城乡差异养老需求养老服务偏好养老倾向

    出生缺陷与出生体重、胎龄的相关性

    于敏潘小民杨瑾刘飞...
    204-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出生体重及胎龄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进一步完善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和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3 年10 月1 日至2015 年9 月30 日西安市各级开设产科的医疗保健机构出生的孕28 周~生后7d所有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并收集相关资料.结果 2003 至2015 年共监测围产儿1 236 937 例,其中出生缺陷儿10 619 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8.59‰.2003 至2015 年西安市出生缺陷医院监测系统共收集出生体重<2 500g出生缺陷患儿3 306 例,出生孕周≥28 周且<37 周的出生缺陷患儿 3 473 例,出生孕周≥42 周的出生缺陷患儿共 224 例.2003 至2015 年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χ2 =37 097.79,P<0.001).2003 至2015 年早产儿(<37周)出生缺陷率显著高于正常产期儿(χ2 =24 998.24,P<0.001),过期产儿出生缺陷率(≥42 周)显著高于正常产期儿(χ2 =196.40,P<0.001).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常见缺陷类型前5 位依次是先天性脑积水、脊柱裂、先天性心脏病、无脑畸形、唇裂合并腭裂.正常体重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活产为主(占68.60%),而低体重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死胎为主(占54.72%),低体重儿出生缺陷与正常体重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47.59,P<0.001).正常产期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活产为主(占77.38%),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活产为主(占83.93%),而早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以死胎为主(占57.79%).早产儿与正常产期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 025.08,P<0.001),早产儿与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45.39,P<0.001),正常产期儿与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6.28,P=0.001).结论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产期儿,低体重儿与正常体重儿、早产儿与正常产期儿、早产儿与过期产儿、正常产期儿与过期产儿出生缺陷出生结局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出生缺陷低出生体重早产过期产出生结局

    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的构建

    曾耀鑫宁晓红郑莹张志媛...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科学、实用的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为安宁缓和医疗门诊的运行及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文献分析、访谈、专家小组会议,初步确定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18 名从事安宁缓和医疗及医护联合门诊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 轮专家函询.结果 2 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第1 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第2 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1.最终构建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形成人员构成、工作结构、效果评价共3 项一级指标,5 项二级指标,62 项三级指标.结论 构建的安宁缓和医疗门诊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创新性、延续性,可为安宁缓和医护联合门诊的运行及发展提供借鉴.

    安宁缓和医疗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德尔菲法

    三级医院终末期患者转诊的家庭决策路径

    张珊张晓天岳鹏杨晶...
    217-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深入了解三级医院终末期患者转诊中家庭决策的动机、模式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3 家三级医院的终末期患者及家属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结果 根据主题饱和原则,最终纳入11 例患者和15 位家属.访谈资料经整理和分析后归纳为 6 大主题:决策前提、决策模式、家庭支持、转出医院方医疗团队支持、转诊通道状况、志愿者团队的介入及社会支持,在此基础上,构建终末期患者转诊的家庭决策流程图.结论 深度剖析了三级医院终末期患者转诊中家庭决策的多方面因素,结果突显了内外在因素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了决策模式、家庭支持、医疗团队支持、转诊通道状况以及志愿者团队的介入和社会支持的综合影响,为改善终末期患者转诊流程和提升家庭决策的质量提供了深刻的理解,为未来改进医疗服务和决策支持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终末期患者转诊决策家庭支持家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