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肿瘤防治研究所

黎乐群

季刊

1674-5671

zgazfz2008@126.com

0771-5332455

530021

广西南宁市河堤路71号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nc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CSTPCD
查看更多>>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刊物,主要为肿瘤基础、肿瘤临床、防病治病、科研及教学服务,并拟将来用于国际情报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张师前...
    385-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癌肉瘤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预后较差.2020年,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业委员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组),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生殖道疾病诊治分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组织领域内相关专家撰写了《子宫癌肉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本共识在原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及我国临床实践,就该病的概况、临床特征、临床诊断与分期、治疗等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本共识建议,子宫癌肉瘤需要更积极的综合规范治疗,并参考分子特征进行分层管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推荐所有子宫癌肉瘤患者进行HER2检测,HER2高表达的复发性子宫癌肉瘤患者推荐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物.

    子宫癌肉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

    多发性骨髓瘤CAR-T治疗现状:挑战与希望并存

    李弈雪李亚军曾若兰贺怡子...
    392-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由浆细胞异常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现阶段有免疫调节剂、蛋白酶体抑制剂、CD38单抗等多种药物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但仍有多数患者发展为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结局较差.近年来,多发性骨髓瘤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 cell,CAR-T)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着抗原逃逸、治疗耐药性等挑战.本文就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治疗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述评.

    多发性骨髓瘤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难治复发免疫治疗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新策略:GPRC5D双特异性抗体

    肖婉婷张春燕田彪高娅娅...
    399-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骨髓中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克隆性浆细胞出现恶性增殖的血液系统疾病,目前常规治疗方案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单克隆抗体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尽管反应深度有所改善,生存期延长,但由于复发和耐药克隆的出现,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MM)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来克服对现有药物不可避免的耐药性,特别是针对新靶点或具有新的作用机制的治疗方法.近年来,RRMM新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免疫疗法上,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等,本文旨在对免疫治疗靶点GPRC5D靶向的双特异性抗体在RRMM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双特异性抗体GPRC5D免疫治疗

    PPP2R5C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梁远征王赫男王亮
    405-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蛋白磷酸酶2调节亚基B'γ(protein phosphatase 2 regulatory subunit B'gamma,PPP2R5C)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细胞增殖、凋亡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P2R5C在人MM细胞系(MM1S、RPMI-8226细胞系)和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的表达水平.在MM1S细胞中分别转染PPP2R5C干扰siRNA(si-PPP2R5C组)及其阴性对照-siRNA(si-CTRL组)、PPP2R5C过表达质粒(OE-PPP2R5C组)及其阴性对照(OE-CTRL组),利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不同浓度硼替佐米(bortezomib,BTZ)处理si-PPP2R5C组和si-CTRL组细胞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用1 nmol/L的BTZ干预si-PPP2R5C组和si-CTRL组细胞24 h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Caspase 3/7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 3/7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相较于PBMC细胞,MM1S、RPMI-8226细胞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高表达PPP2R5C(均P<0.001).与si-CTRL组相比,si-PPP2R5C组在培养48 h、72 h后细胞增殖活力均受到抑制(均P<0.001),凋亡率明显增加(5.97%vs 14.39%,P<0.001).与OE-CTRL组相比,OE-PPP2R5C组在培养48 h、72 h后细胞增殖活力均增强(均P<0.01).si-PPP2R5C组BTZ的IC50值相比si-CTRL组显著下降(3.40 nmol/L vs 10.37 nmol/L,P<0.001).si-PPP2R5C+BTZ组相比于Control组和si-CTRL+BTZ组,BCL-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下降,而BAX的mRNA及蛋白水平、Caspase3/7活性和细胞凋亡率则增加(均P<0.05).结论 PPP2R5C在MM细胞系中显著高表达,敲低PPP2R5C表达后可抑制MM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以及增强BTZ的药物敏感性.

    多发性骨髓瘤PPP2R5C增殖凋亡耐药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伴继发性髓外病变多发性骨髓瘤:单中心临床经验

    周达王明月李喆柯晴...
    412-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伴继发性髓外病变患者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伴继发性髓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三线治疗仍疾病进展,然后采用达雷妥尤单抗和苯达莫司汀联合治疗.分别采用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标准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NCI-CTCAE)5.0版评估其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共12例患者纳入分析,获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微小缓解2例,疾病稳定1例,疾病进展3例,总缓解率为5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个月.所有患者均出现血液学毒性,其中4例为Ⅲ~Ⅳ级;3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肺炎;均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在治疗复发/难治性伴继发性髓外病变的多发性骨髓瘤中显示出有效性,且毒性作用可控,值得在更大规模的患者群体中进一步验证.

    多发性骨髓瘤复发/难治性继发性髓外病变达雷妥尤单抗苯达莫司汀

    双硫仑联合二价铜离子诱导铜死亡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

    唐敏黄娟婵韦杏雯罗雪文...
    417-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硫仑(disulfiram,DSF)联合二价铜离子(Cu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肝癌Hep3B细胞,分别采用DSF(30 nmol/L)溶液、Cu2+(1 μmol/L)溶液和铜螯合剂四硫代钼酸铵(ammonium tetrathiomolybdate Ⅵ,ATTM)(30 nmol/L)溶液单独或联合干预,以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30 nmol/L)作用的细胞为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铜死亡相关蛋白二氢硫辛酰胺-S-乙酰转移酶(dihydrolipoamide S-acetyltransferase,DLAT)和铁氧还蛋白1(ferredoxin 1,FDX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或联合干预后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均P<0.05),其中DSF+Cu2+联合干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更加显著(均P<0.0001).在DSF联合Cu2+的基础上加入ATTM后逆转了 DSF联合Cu2+对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其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较DSF+Cu2+组增强(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干预后铜死亡相关蛋白DLAT和FDX1的荧光强度改变并不明显,但Cu2+联合DSF后DLAT蛋白的荧光强度增加而FDX1蛋白的荧光强度减弱,加入ATTM后则逆转了 DLAT和FDX1蛋白的表达趋势.结论 DSF联合Cu2+能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铜死亡的发生实现.

    肝癌Hep3B细胞双硫仑铜死亡增殖迁移侵袭

    间充质干细胞小细胞外囊泡的分离纯化方法比较

    李婷婷刘燕
    424-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中分离纯化小细胞外囊泡的优化方法.方法 对比差速离心[differential(ultra)centrifugation,dUC]、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沉淀和QIAGEN试剂盒法3种标准细胞外囊泡分离程序,并基于标准程序分别进行超滤浓缩、0.22μm滤膜过滤或0.45 μm滤膜过滤改良方案提取小细胞外囊泡,通过比较各分离方法的操作时长和简易程度,并分别用透射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和Western blot评估小细胞外囊泡的形态结构、粒径分布和标志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各分离方法提取的小细胞外囊泡质量和效率.采用CCK-8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评估改良方法提取的小细胞外囊泡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dUC法、PEG沉淀法和QIAGEN试剂盒法3种分离方法均可分离出小细胞外囊泡,其中QIAGEN试剂盒法操作时长最短,平均为48 min,添加超滤浓缩步骤后延长至93 min(P<0.0001).PEG沉淀法的操作时间最长,平均为487 min,添加超滤浓缩步骤后延长至547 min(P<0.0001).dUC法平均操作时间为217 min,添加超滤浓缩步骤后延长至274 min(P<0.0001).各样本在透射电镜下均观察到典型的"茶托"样结构,粒径分布范围除QIAGEN试剂盒法在200 nm以上,其余均在30-200 nm之间,其中dUC+0.45 µm滤膜过滤组一个视野中观察到的小细胞外囊泡典型结构最多且最完整.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各方法提取的样本中均有阳性标志蛋白CD9、CD63、TSG101表达,不表达阴性标志物calnexin,但0.22 μm滤膜过滤后,各方法的小细胞外囊泡标志蛋白条带均变浅.NTA结果显示,dUC+0.45 μm滤膜过滤的小细胞外囊泡占比最高,达94.86%.不同方法提取的样本的粒径分布图显示,dUC法标准流程和dUC+0.45μm滤膜过滤组的NTA结果显示为单峰,曲线流畅.取dUC+0.45 µm滤膜过滤的样本进行乳腺癌细胞表型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均增强(均P<0.05).结论 dUC法是一种有效的间充质干细胞小细胞外囊泡分离方法,在进行超速离心前对细胞上清液进行0.45μm滤膜过滤,可以提高小细胞外囊泡的质量.

    肿瘤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小细胞外囊泡分离纯化

    基于单细胞RNA测序技术的肝癌手术前后外周血B细胞基因表达谱研究

    梁思盛勇红刘顺刘美良...
    43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B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收集2022年9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肝切除术治疗的3例HCC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并进行单细胞 RNA 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根据测序数据进行B细胞数量分析、上下调基因差异分析、KEGG分析、GSEA-KEGG及GSEA-GO分析和细胞通讯分析,比较手术前后B细胞的动态改变.结果 PBMC经scRNA-seq分析识别出了标记基因为MS4A1、CD79A的细胞簇,即B细胞群.B细胞群重新聚类分析后可分为记忆B(memory B)细胞、初始B(naive B)细胞和浆母细胞(plasmablasts)共3个细胞亚群.与术前组相比,术后组naive B和plasmablasts细胞占比升高,memory B细胞占比降低.手术前后B细胞中共筛选出285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S100A8、S100A9、IL1R2、MALAT1等152个基因在手术后显著上调(P<0.05),RPS27A、RPS3A、RPS 12、RPS3等133个基因在手术后显著下调(P<0.05).KEGG分析发现手术后B细胞中显著下调的DEGs主要富集到核糖体、抗原处理和提呈通路.GSEA-KEGG分析发现手术后B细胞中表达上调的基因集显著富集于癌症中的转录失调、P53信号通路,表达下调的基因集显著富集于核糖体、抗原处理和提呈通路;GSEA-GO分析发现手术后B细胞中表达上调的基因集显著富集于环氧化酶P450途径、信号模式识别受体活性,表达下调的基因集显著富集于免疫球蛋白复合物、T细胞受体复合物.手术后B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通讯增强,且手术后配体-受体对CD22-PTPRC在B细胞与B细胞、B细胞与Mono细胞之间的通讯概率上调(P<0.01).无论是手术前还是手术后,CD22信号通路对B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通讯均具有较强调控能力.结论 HCC患者外周血B细胞基因表达谱在手术前后发生动态变化且与外周血B细胞免疫功能相关,可为研究外周血B细胞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单细胞RNA测序B细胞肝癌基因表达谱

    中国居民癌症等四大慢病危险因素及归因疾病负担分析

    苏鑫范雯怡徐昕晔胥雪冬...
    442-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下简称"四大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的疾病负担.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数据库,通过获取2019年我国居民四大慢病的死亡病例数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分析四大慢病归因于相关危险因素暴露的比例.结果 烟草暴露是造成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导致的DALYs占比达31.4%;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是高收缩压,导致的DALYs占比达55.6%.四大慢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有烟草暴露、空气污染和高身体质量指数,其中烟草暴露在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归因风险比例最高,饮食相关危险因素、饮酒和体力活动不足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密切相关.对主要恶性肿瘤疾病负担的归因分析结果显示,烟草暴露归因风险比例最高的是肺癌,其次是食管癌、胃癌、肝癌及结直肠癌.结论 烟草暴露、空气污染和高身体质量指数是我国居民癌症等四大慢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能为四大慢病高风险人群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疾病负担危险因素归因风险

    2015-2022年北京市丰台区农村结直肠癌早诊早治项目筛查结果分析

    张天阳肖文信振江谢俊卿...
    447-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5-2022年北京市丰台区农村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的筛查结果.方法 选取2015-2022年在北京市丰台区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点的40~74岁常住居民进行筛查,通过问卷调查、免疫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初筛评估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并对高危人群进行结直肠镜检查,计算结直肠癌高危率、肠镜检查依从率和结直肠癌检出率.结果 丰台区共14 972名居民参与结直肠癌高危风险评估,评估出结直肠癌高危人群5 961人,高危率为39.81%,其中男性高危率低于女性(P<0.001);70~74岁年龄组的高危率最高(43.53%),40~44岁年龄组最低(31.88%).完成肠镜检查3 314人,依从率为55.59%;45~49岁年龄组的依从率最高(63.23%),65~69岁年龄组最低(48.58%).肠镜检查中异常病变检出率为5.07%,其中进展期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其他病变,早期癌和中晚期癌的检出率分别为4.77%、0.09%、0.15%和0.06%.男性的进展期腺瘤、早期癌和中晚期癌检出率均高于女性,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其他病变检出率则低于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以70~74岁年龄组的检出率最高(9.57%).结论 北京市丰台区农村结直肠癌筛查的高危率较高,且女性高危风险高于男性,老年人是高风险人群,未来应加强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检测和筛查,并提高其依从性.

    结直肠癌高危筛查肠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