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李坤成 姜玉新

月刊

1003-3289

cjmit@mail.ioa.ac.cn

010-8254790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大猷楼502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的理、工、医相结合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杂志创刊于1985年,现为月刊(内文160页,约35万字)。杂志主要刊出放射学(包括CT、MRI、普通X线)、超声医学、介入治疗学、影像技术学、超声工程学、电子内镜学、核医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主要特点是:①综合影像;②信息量大;③理、工、医相结合;④传播及时。该刊是基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学术交流的园地,是广大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医学工程技术与临床相结合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T血流储备分数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联合临床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特征预测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

    黄书苑杨宝珠于鑫鑫王锡明...
    848-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与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联合临床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特征预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9例接受AVR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根据随访中是否发生MACE将其分为MACE组与非MACE组;以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临床、CCTA及冠状动脉CT-FFR、FAI,筛选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临床、CCTA特征,以及CT-FFR及右冠状动脉(RCA)FAI建立嵌套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Harrell C指数,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及其拟合优度.结果 MACE组22例、无MACE组117例.CT-FFR(HR=3.683)及RCA-FAI(HR=3.261)均为AVR术后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模型、临床+CCTA、临床+CCTA+CT-FFR模型及临床+CCTA+CT-FFR+RCA-FAI 模型预测 AVR 术后 MACE 的 AUC 分别为 0.636、0.730、0.758 及 0.817,C 指数分别为0.614、0.707、0.733及0.782;其中,临床+CCT A+CT-FFR+RCA-FAI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最高、拟合优度最佳.结论 CT-FFR及RCA-FAI联合临床及CCTA特征能有效预测AVR术后MACE.

    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瓣狭窄不良心血管事件CT血流储备分数脂肪衰减指数

    心脏MR压缩感知电影序列用于评估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双心室功能

    谢佳鑫葛英辉林青温茹...
    853-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心脏MR(CMR)压缩感知(CS)序列与常规电影(CM)序列用于评估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双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71例CHD患者(心律齐组31例、心律不齐组40例)行心脏CM及CS序列扫描,记录2种序列扫描时间;对比2种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析于2种图像上所测双心室功能定量参数的差异、一致性及其相关性.结果 CS图像采集时间为(18.87±1.75)s,较CM[(147.56±5.23)s]缩短87.21%.2种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心律齐组CS图像主观评分低于CM图像[4(3,5)vs.4(4,5),Z=-2.070,P=0.038];心律不齐组CS图像主观评分高于CM图像[4(4,4)vs.3(4,4),Z=-2.673,P=0.008].于2种图像所测全部71例、心律齐组及心律不齐组左心室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CM与CS图像所获全部71例、心律齐组及心律不齐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射血分数(EF)、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及每搏输出量指数(SV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于CM与CS图像所测双心室功能CMR参数的一致性均良好,且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利用CS序列可在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准确评估CHD患者双心室功能并显著缩短扫描时间.

    心脏病心室功能磁共振成像,电影前瞻性研究

    比较Star-VIBE与T1-VIBE MRI显示周围型肺癌

    江建芹李真真洪琴肖勇...
    858-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星形堆叠容积内插屏气(Star-VIBE)与T1-容积内插屏气(T1-VIBE)MRI显示周围型肺癌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52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共56个病灶行胸部Star-VIBE和T1-VIBE MR检查.基于2种序列图像观察形态学征象并进行主观评分;测量病灶最大径、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以CT为参考,比较Star-VIBE and T1-VIBE MRI显示周围型肺癌的价值.结果 Star-VIBE MRI显示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和晕征优于T1-VIBE(P均<0.05).Star-VIBE MRI的CNR及SNR均显著高于T1-VIBE(P均<0.001);2种MRI之间及其与CT所示病灶最大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ar-VIBE MRI显示周围型肺癌优于T1-VIBE.

    肺肿瘤磁共振成像前瞻性研究

    术前CT影像组学联合CT及病理特征预测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术后早期复发

    邢静静刘译阳周悦詹鹏超...
    863-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术前CT影像组学联合病理及CT特征预测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LAESCC)早期复发(E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4例LAESCC,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n=234)或验证集(n=100),对其进行随访,记录术后有无ER(即术后12个月内肿瘤复发).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比较训练集有、无ER患者临床、CT表现及术前病理资料,筛选ER独立危险因素,构建CT-术前病理模型.基于训练集静脉期CT图像提取及筛选LAESCC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以之联合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诊断效能.结果 334例中,168例ER、166例无ER;训练集有、无ER均为117例、验证集51例ER、49例无ER.CT显示LAESCC长度、cT分期、cN分期及术前病理分化程度均为ER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CT-术前病理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59和0.783.共选出10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70和0.730,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38和0.826.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AUC高于术前CT-病理模型及影像组学模型(P均<0.01).结论 CT影像组学联合CT及术前病理特征能有效预测LAESCC术后ER.

    食管肿瘤癌,鳞状细胞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影像组学肿瘤复发,局部

    瘤内与瘤周CT影像组学模型结合临床及常规CT特征鉴别肺原位腺癌与微浸润性腺癌

    沈洁张晔金晓梅孔杰俊...
    869-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平扫CT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模型联合临床及常规CT特征鉴别肺原位腺癌(AIS)与微浸润性腺癌(MI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孤立性AIS及180例孤立性MIA肺结节患者,随机将其中各160例纳入训练集(n=320)、各20例纳入测试集(n=40).以训练集AIS与MIA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及常规CT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勾画瘤内(CTi)及包含瘤周2 mm(CTi+p2mm)、4 mm(CTi+p4mm)ROI,提取并筛选其影像组学特征,分别以之构建CTi模型、CTi+p2mm模型及CTi+p4mm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模型效能,遴选预测测试集MIA效能最佳者,联合临床及常规CT特征构建联合模型,观察临床模型、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的AUC、校准度及净收益.结果 训练集内,相比AIS,MIA结节直径较大、密度不均匀、伴血管穿行结节占比较高(P均<0.05).CTi+p2mm模型鉴别测试集MIA与AIS效能最高(AUC=0.838,P<0.05);以之结合临床及常规CT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鉴别诊断效能更佳(AUC=0.867,P<0.05).联合模型的校准度及0.60~0.90阈值概率区间的临床净收益较高.结论 基于平扫CT构建的瘤内和瘤周2 mm ROI影像组学模型能有效鉴别肺MIA与AIS,联合临床及常规CT特征可进一步提高模型鉴别效能.

    肺腺癌原位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影像组学

    MRI特征评分模型预测增殖型肝细胞癌

    鲁梦恬张学琴张涛瞿琦...
    874-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MRI特征评分模型预测增殖型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经病理证实HCC患者,包括90例增殖型HCC、151例非增殖型HCC;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组间临床及基于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评估的MRI表现,筛选增殖型HCC的独立预测因素,根据其权重赋分并构建评分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根据评分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高、低增殖风险亚组,比较组间及亚组间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早期RFS率.结果 MRI显示肿瘤晕状强化、动脉期环形高强化、瘤内血管、大量病灶实质低强化及边缘不规则均为增殖型HCC的独立预测因素(OR=3.287、2.362、4.542、2.997、2.379,P均<0.05),分别赋分7、5、9、7、5分,总分0~33分;以之建立的评分模型预测增殖型HCC的AUC为0.818.以9分为最佳截断值进行判断,高、低增殖风险分别为97例及144例.组间、亚组间RFS率及早期RFS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特征评分模型可有效预测增殖型HCC.

    癌,肝细胞磁共振成像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不同病理分级腹膜假黏液瘤: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表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

    张丽李兵文哲童冠圣...
    880-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病理分级腹膜假黏液瘤(PMP)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表现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确诊阑尾来源PMP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级别、高级别及高级别伴印戒细胞PMP.对比不同级别PMP 18F-FDG PET/CT常规和延迟显像表现,以及PET/CT检查前1个月内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及CA 19-9水平.结果 31例PMP包括14例低级别、12例高级别及5例高级别伴印戒细胞PMP.18F-FDG PET/CT延迟显像中,低、高级别PMP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SUVmax与肝脏平均标准摄取值之比(SUVmax/SUVliver mean)及PET-腹膜癌指数(PCI)均高于常规18F-FDG PET/CT显像(P均<0.05);延迟显像中,高级别伴印戒细胞PMP病灶SUVmax、SUVmax/SUVliver mean和PET-PCI均与常规显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病理分级PMP患者之间,CEA、CA125及CA 19-9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同病理分级PMP的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PMP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

    假黏液瘤,腹膜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肿瘤标记,生物学

    经直肠双平面高频超声测量正常育龄期女性阴道壁相关参数及建立正常值范围

    丁莹黎新艳周春桥秦婕...
    885-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经直肠双平面高频超声测量正常育龄期女性阴道壁厚度、长度及皱褶数,并建立其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前瞻性招募245名正常育龄期女性志愿者,以经直肠双平面高频超声测量阴道壁厚度、长度、皱褶数并建立正常值参考范围;分析上述指标与年龄、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育龄期女性阴道壁厚度、长度、皱褶数参考值范围分别为(7.50~16.20)mm[95%CI(11.43,11.92)mm)]、(3.30~7.61)cm[95%CI(5.35,5.74)cm]、5.00~15.00[95%CI(8.42,9.13)];阴道壁长度、皱褶数与年龄呈负相关(r=-0.145、-0.178,P=0.024、0.005),而阴道壁厚度与年龄、身高、体质量及BMI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经直肠双平面高频超声所获正常育龄期女性阴道壁厚度、长度及皱褶数正常参考值范围可为临床评估阴道状况提供参考.

    阴道超声检查前瞻性研究

    产前超声表现为主动脉偏细胎儿特征及其转归

    穆兰陈松钟春燕
    889-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产前超声表现为主动脉偏细胎儿的特征及其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9胎产前超声发现主动脉偏细胎儿资料,对比产前与新生儿超声心动图参数及其转归.结果 29胎产前超声均见主动脉峡部偏细,其中25胎主动脉峡部内径大于、1胎等于、3胎小于左锁骨下动脉.29胎中,28胎伴主动脉瓣环偏细,26胎伴升主动脉偏细,27胎伴肺动脉瓣环增宽;10胎可见心室腔比例改变,包括1胎右心室偏大、9胎左心室偏小;24胎伴其他畸形.出生后4例存在主动脉狭窄(AS)或主动脉缩窄(COA)、6例主动脉偏细但为非AS及COA;19名主动脉内径正常,其中2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高.结论 产前超声显示主动脉偏细胎儿常可见主动脉峡部、主动脉瓣环及升主动脉偏细和肺动脉瓣环增宽,部分心室腔比例发生改变;出生后部分主动脉宽度可呈正常.

    胎儿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超声心动描记术预后

    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超声2022版(O-RADS US v2022)及其联合恶性风险指数4鉴别附件良、恶性肿瘤

    李健刘芳欣戚建国许廷兰...
    893-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超声2022版(O-RADS US v2022)及其联合恶性风险指数4(RMI4)鉴别附件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手术病理诊断为附件肿瘤患者,根据O-RADS US v2022将1~3类归为良性病变、4~5类归为恶性病变,以450为RMI4分类的临界值,基于二者进行联合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单一 O-RADS US v2022、RMI4及其联合鉴别附件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 126例附件肿瘤中,良性94例、恶性32例.O-RADS US v2022鉴别附件良、恶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及 AUC 分别为 78.13%、80.85%和 80.16%、0.795,RMI4 分别为 71.88%、84.04%和 80.95%、0.780;二者联合的特异度及准确率(93.62%、92.06%)均高于单一 O-RADS US v2022(x2=7.322、5.967,P=0.007、0.015)或RMI4(x2=4.625、5.331,P=0.032、0.021),而敏感度及 AUC(87.50%、0.90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 O-RADS US v2022能有效鉴别附件良、恶性肿瘤,联合RMI4可提高鉴别特异度及准确率.

    卵巢肿瘤病理学,临床诊断,鉴别卵巢-附件报告和数据系统恶性风险指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