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李坤成 姜玉新

月刊

1003-3289

cjmit@mail.ioa.ac.cn

010-8254790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大猷楼502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的理、工、医相结合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杂志创刊于1985年,现为月刊(内文160页,约35万字)。杂志主要刊出放射学(包括CT、MRI、普通X线)、超声医学、介入治疗学、影像技术学、超声工程学、电子内镜学、核医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主要特点是:①综合影像;②信息量大;③理、工、医相结合;④传播及时。该刊是基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学术交流的园地,是广大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医学工程技术与临床相结合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软组织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CT及MRI表现

    李婷婷张欢欢杨秀军
    898-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儿童软组织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HE)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术后病理证实的KHE患儿,其中7例仅接受CT、3例仅接受MR、1例接受CT和MR检查;10例病变起源于皮肤伴毗邻软组织受侵,1例起源于咽部软组织、未累及皮肤;9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共13个病灶,位于四肢6个、躯干4个、头颈部3个,其中5个为局灶型、8个为弥漫型;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CT显示8例(8/8,100%)KHE均浸润至皮下脂肪及深筋膜,其中3例(3/8,37.50%)累及骨骼;7例(7/8,87.50%)病灶呈等密度、1例呈等-低密度(1/8,12.50%),CT值(30.25±14.32)HU,未见明显静脉石及钙化;增强后病灶均显著强化,CT值(124.30±82.96)HU,其中4例病灶周围见较多血管(4/8,50.00%).MRI显示4例中3例(3/4,75.00%)侵犯邻近肌肉、1例(1/4,25.00%)累及骨骼;病灶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无明显减低,增强后均呈持续性显著强化;其中3例可见流空血管影.结论 儿童软组织KHE的CT及MRI表现、尤其增强CT/MRI及DWI表现较具特征性.

    儿童血管内皮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股骨髁间切迹解剖特征用于预测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撕裂

    朱玉鹏徐俊王奇政陈永晔...
    902-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以膝关节股骨髁间切迹解剖特征预测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撕裂(NC-ACLT)的价值.方法 对55例NC-ACLT患者(NC-ACLT组)及55名对照者(对照组)行膝关节MR,测算髁间切迹参数(深度、宽度、深度/宽度比值、开口宽度、开口宽度指数、面积及同水平股骨髁外缘宽度)并进行组间比较;记录髁间切迹类型(A、U及W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C-ACLT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髁间切迹参数预测NC-ACLT的效能.结果 NC-ACLT组髁间切迹深度及深度/宽度比值均高于、开口宽度及开口宽度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髁间切迹深度为NC-ACL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髁间切迹深度29.55 mm、深度/宽度比值1.45、开口宽度21.15 mm及开口宽度指数0.29为最佳截断值,各髁间切迹参数预测NC-ACLT的敏感度分别为74.55%、58.18%、67.27%及67.27%,特异度分别为69.09%、80.00%、61.82%及78.18%,AUC分别为0.720、0.713、0.652及0.710.结论 膝关节股骨髁间切迹解剖特征可用于预测NC-ACLT,髁间切迹深度、深度/宽度比值、开口宽度及开口宽度指数可作为预测指标.

    前交叉韧带膝关节磁共振成像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影像学表现

    李鹏飞孟帆冯贺新
    907-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SP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SPS患者CT、MRI及PET/CT资料,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21例ASPS原发灶均单发,多位于下肢(9/21,42.86%)及盆腔(5/21,23.81%),平均最大径(72.10±42.23)mm;CT平扫均呈等-低不均匀密度肿物(9/9,100%),增强扫描后明显不均匀强化(6/6,100%),3例见增粗血管影(3/6,50.00%)、以瘤体上/下极为著;MR平扫均呈T1WI等-稍高信号、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混杂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DC)图低信号(18/18,100%),15例可见病灶内囊变坏死区及T2WI流空血管(15/18,83.33%),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而流空血管处明显强化(9/9,100%);PET/CT示4例(4/4,100%)FDG摄取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为4.2~7.9.21例中,19例(19/21,90.48%)出现远处转移,以肺(17/21,80.95%)、骨(11/21,52.38%)及淋巴结(6/21,28.57%)转移最常见.结论 ASPS好发于下肢及盆腔,易发生远处转移;原发灶影像学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较大肿物,瘤体上、下极增粗血管为其相对特征性表现.

    肉瘤,软组织腺泡状肿瘤转移诊断显像

    膀胱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表现

    于万钧章春泉
    912-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膀胱副神经节瘤(PUB)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单发PUB患者资料,其中8例接受腹部超声、6例接受盆腔CT、6例接受盆腔MR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9个PUB病灶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宽基底,边界清楚,形态规则,直径14~41 mm,平均(27.3±9.1)mm;位于膀胱左侧壁2个、左前壁1个、右侧壁2个、右前壁4个.二维超声显示8个(8/8,100%)病灶均呈低回声,其中6个(6/8,75.00%)可见"膀胱黏膜线"征;CDFI显示6个(6/8,75.00%)病灶血流信号丰富,1个(1/8,12.50%)可见点、条状血流信号,1个(1/8,12.50%)无血流信号.CT显示6个(6/6,100%)病灶均呈软组织密度,其中1个(1/6,16.67%)见瘤内囊变、坏死;2个(2/6,33.33%)见"膀胱黏膜线"征.MRI显示6个病灶(6/6,100%)均位于膀胱黏膜下,"膀胱黏膜线"征均清晰可见,4个(4/6,66,67%)呈T1WI稍高信号、1个(1/6,16.67%)呈稍低信号、1个(1/6,16.67%)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 5个(5/6,83.33%)呈稍高信号、1个(1/6,16.67%)呈等信号,弥散加权成像5个(5/6,83.33%)呈高信号、1个(1/6,16.67%)呈稍高信号.增强CT及MRI病灶均见明显强化(6/6,100%).结论 PUB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膀胱肿瘤嗜铬细胞瘤诊断显像

    基于左心室和冠状动脉动态体模系统观察不同心率下CT图像重建最佳期相

    陈金磊李洪杰陈明山王学民...
    917-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以左心室和冠状动脉动态体模系统模拟左心室及冠状动脉运动时在不同心率下重建CT图像的最佳期相.方法 构建可模拟50~120次/分心率下心脏周期性运动及心电信号输出的左心室和冠状动脉动态体模系统.于体模系统R-R间期行CT扫描,0~90%期相范围内每10%间隔重建图像.评估观察者间主观评估图像质量结果的一致性;对不同心率、不同期相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者间主观评价图像质量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endall W=0.83,P<0.05).设定体模心率为50~60次/分时,大部分期相下重建图像质量均为良好,尤以30%、70%及80%期相最佳(P均<0.05);心率为65~75次/分时,最佳重建期相为40%、70%及80%(P均<0.05),以舒张期图像质量较好;心率80~95次/分时,30%为最佳重建期相(P均<0.05);心率为100次/分及以上时,所有期相重建图像质量均较差.结论 以左心室和冠状动脉动态体模系统模拟左心室及冠状动脉运动时,不同心率下CT图像最佳重建期相不同;心率高于100次/分后所有重建图像质量均不佳.

    心脏体模,显像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图像质量

    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和图像分类用于胸部后前位X线片质量控制

    王倩宋亮亮韩啸刘明...
    922-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人工智能(AI)知识图谱和图像分类对胸部后前位X线片(简称胸片)质量控制(QC)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影像云平台中595家医疗机构共9 236幅胸片,构建包含21个分类标签的QC知识图谱.先由10名技师据此对胸片进行2轮单人QC和1轮多人QC,分别将结果记为A、B、C;再以AI算法进行分类评估,将结果记为D.最后由1名QC专家对C、D进行审核并确定最终QC结果,以之为参考评估上述4种QC效果.结果 AI算法用于胸片QC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80,平均AUC为0.939.A、B、C、D胸片QC的平均精确率分别为81.15%、85.47%、91.65%、92.21%.结论 AI知识图谱和图像分类技术可有效用于胸部后前位X线片QC.

    胸部人工智能质量控制X线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2024年征订启事

    927页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

    武史惠邓伟张英霞
    928-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可逆电穿孔(IRE)技术通过施加电场使细胞发生凋亡而不产生热效应、不损伤脉管结构,与化学治疗和/或免疫疗法联合使用时疗效更佳,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手段.本文就IRE技术原理及其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可逆电穿孔疗法消融技术

    MRI研究脑小血管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不同维度脑耦合进展

    王文雯罗天友
    93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小血管病(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起病隐匿,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脑结构-功能耦合、神经-血管耦合关系改变对于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MRI研究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不同维度脑耦合进展进行综述.

    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神经血管耦合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

    领域自适应方法用于医学影像研究进展

    岳珂娟伍炯星谢东
    936-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有助于提高医学影像学诊断准确率、提高工作效率,但训练模型的过程中需要对大量图像数据进行标注,且需面临域偏移等问题;利用领域自适应方法可基于少量标注数据训练高效模型.本文就领域自适应方法用于医学影像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机器学习诊断显像领域自适应域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