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李坤成 姜玉新

月刊

1003-3289

cjmit@mail.ioa.ac.cn

010-8254790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大猷楼502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的理、工、医相结合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杂志创刊于1985年,现为月刊(内文160页,约35万字)。杂志主要刊出放射学(包括CT、MRI、普通X线)、超声医学、介入治疗学、影像技术学、超声工程学、电子内镜学、核医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主要特点是:①综合影像;②信息量大;③理、工、医相结合;④传播及时。该刊是基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学术交流的园地,是广大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医学工程技术与临床相结合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影像学研究现状与进展

    杨洋袁新宇李欣
    1281-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研究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已取得显著进展.凭借三维重建、血管成像等技术,CT能准确评估病变范围、程度及血管情况,而双能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对于降低辐射剂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进一步探索.MRI无辐射、可多参数成像、分辨率高,有助于充分显示儿童骨骼发育和信号变化特征,但如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扫描时间是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此外,基于人工智能(AI)的计算机辅助检测与诊断近年已逐渐成为影像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就CT、MRI及其与AI融合用于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述评.

    儿童肌肉骨骼疾病诊断显像

    腰椎骨髓MR T1 mapping影像组学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危险度

    王立英李辛子李颖郑美敏...
    1284-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腰椎骨髓MR T1 mapping影像组学预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临床危险度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77例初诊ALL患儿采集腰椎骨髓T1 mapping,以3D Slicer软件分割L3椎体感兴趣体积(VOI)、提取2 060个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最佳特征.以8:2比例将患儿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分别以逻辑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及随机森林(RF)分类器基于最佳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于训练集进行训练、于测试集进行验证;结合初诊危险度及MR检查后患儿对于化学治疗的反应评估其临床危险度,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低-中危组52例、高危组25例.训练集含44例低-中危及17例高危,测试集含8例低-中危及8例高危患儿.共获得12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RF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为100%,在测试集的敏感度(50.00%)及准确率(75.00%)均较低,提示存在过拟合;LR模型在测试集AUC(0.95)稍高于SVM模型(0.9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准确率一致.结论 腰椎骨髓T1 mapping LR及SVM影像组学模型均可用于预测儿童ALL临床危险度;LR模型预测效能较佳.

    儿童白血病磁共振成像影像组学前瞻性研究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累及骨骼: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梁琼鹤张朋杨明管红梅...
    1289-1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HE)累及骨骼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KHE累及骨骼患儿,均接受病变部位X线及CT平扫检查,其中3例接受增强CT、9例接受平扫MR检查,观察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根据CT所见将其分为Ⅰ型(仅骨受累)和Ⅱ型(骨及周围软组织同时受累).结果 10例中,7例单骨、3例多骨受累;Ⅰ、Ⅱ型各5例.5例Ⅰ型中位发病年龄88.0个月,中位病程4.0个月,均为单骨受累,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均不伴卡-梅现象(KMP);5例Ⅱ型中位发病年龄5.0个月,中位病程1.0个月,半数(3/5,60.00%)以上累及多骨(n=3),临床多表现为病变部位肿胀、活动受限,可伴KMP(2/5,40.00%).X线片显示病变骨质密度不均(8/10,80.00%)或呈片状低密度(1/10,10.00%),1例病变骨质未见明显异常(1/10,10.00%).CT显示受累骨质均呈虫蚀样或溶骨性骨质破坏,多伴外周骨质增生硬化(8/10,80.00%),2例Ⅱ型CT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2/3)、1例Ⅰ型未见明显强化(1/3);5例(5/10,50.00%)软组织受累呈边界不清弥漫性稍低密度影,其中2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平扫MRI见受累骨质呈等T1或稍低T1、混杂T2或稍高T2信号,受累软组织为等T1稍高T2信号.结论 KHE累及骨骼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血管内皮瘤骨和骨组织诊断显像

    基于3D黑骨序列测量Legg-Calvé-Perthes病股骨头突出指数并评估其Herring分型

    李君伟庄霞梅尹燕魏伟安...
    1294-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3D黑骨序列测量Legg-Calvé-Perthes病(LCPD)股骨头突出指数并评估其Herring分型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单侧LCPD患儿髋关节MRI,分别比较冠状位3D黑骨序列类X线图及冠状位脂肪抑制T2WI与髋关节正位X线片所测患/健侧股骨头突出指数;以髋关节X线片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3D黑骨序列及脂肪抑制T2WI评估LCPD Herring分型的效能,并以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基于X线片及3D黑骨序列类X线图测得LCPD健侧股骨头突出指数分别为(11.31±6.16)%及(11.47±5.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股骨头突出指数分别为(22.45±9.21)%及(22.82±7.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显著高于健侧(P均<0.001).基于脂肪抑制T2WI测得LCPD患侧及健侧股骨头突出指数分别为(28.01±2.01)%及(27.25±1.92)%,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且分别高于基于X线片所获患侧与健侧股骨头突出指数(P均<0.001).3D黑骨序列及脂肪抑制T2WI评估LCPD Herring分型的AUC为0.750~0.938及0.625~0.705.3D黑骨序列评估LCPD Herring B型的AUC高于脂肪抑制T2WI(P<0.05),二者评估LCPD其他Herring分型的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黑骨序列可用于测量LCPD股骨头突出指数并评估其Herring分型;以之联合脂肪抑制T2WI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髋关节X线检查.

    Legg-Calvé-Perthes病股骨头坏死儿童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2025年征订启事

    1298页

    人工智能用于儿童骨关节影像学研究进展

    于泓王静石
    1299-1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医学影像学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在儿童骨关节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识别和分析图像、检测与分类病变、建立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方面.随着机器学习、影像组学结合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AI正在推动儿童骨关节影像学迈向新高度.本文就AI用于儿童骨关节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儿童骨发育骨疾病人工智能

    表观弥散系数定量评估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早期肌肉进行性损伤

    阮鹏葛映红熊梦烨谭一清...
    1303-1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表观弥散系数(ADC)定量评价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早期肌肉进行性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20只健康成年兔建立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0.5、24、48及72 h组,每组5只,分别于造模后各相应时间采集右后肢MR弥散加权成像(DWI),并于其后取双侧肢体肌肉行HE染色;对比各组电流入口及出口损伤核心肌肉与正常肌肉的ADC、肌纤维密度(MFD)及肌纤维短径(D)值,分析兔损伤核心肌肉ADC值与MFD及D值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内入口及出口损伤核心肌肉与正常肌肉ADC值、入口与出口损伤核心肌肉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口及出口核心损伤肌肉ADC值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降低(P均<0.05),而正常肌肉ADC值在不同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口及出口损伤核心肌肉MFD值随造模时间延长而降低(P均<0.05),而正常肌肉MFD值,以及入口、出口损伤核心和正常肌肉D值在造模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损伤核心肌肉ADC与MFD值正相关(rs=0.846,P<0.05)、与D值呈负相关(r=-0.507,P<0.05).结论 ADC可定量评价兔肢体高压电烧伤早期肌肉进行性损伤.

    烧伤,电弥散磁共振成像肌,骨骼病理学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抑郁症患者痴呆风险

    肖轩戴西件李艺晖杨培...
    1309-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机器学习模型预测抑郁症患者痴呆风险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UK Biobank数据库中31 587例抑郁症患者,根据随访显示是否罹患痴呆分为痴呆组(n=896)与非痴呆组(n=30 691),并按6:4比例分为训练集(n=18 952)及测试集(n=12 635);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共纳入包括人口特征、生活方式、健康状况、身体指标及影像学表现等共190个因素并进行筛选;基于筛选所获因素分别以轻量级梯度提升机(LightGBM)、岭回归(Ridge)和自适应提升(AdaBoost)建立模型,观察其预测抑郁症患者痴呆风险的价值.结果 最终纳入10个因素,包括年龄、腰围、就业状态、日间小憩、日间瞌睡或嗜睡、使用手机时长、家庭成员数量、患抑郁症时长、愧疚感及因心理问题就诊;由此建立的LightGBM、Ridge和AdaBoost模型预测训练集抑郁症患者痴呆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4、0.832和0.889,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测试集AUC分别为0.866、0.842和0.859,除LightGBM与AdaBoost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校准曲线显示LightGBM模型拟合度最佳.结论 LightGBM机器学习模型有助于预测抑郁症患者痴呆风险.

    痴呆抑郁症机器学习

    基于图谱自动分割儿童颅脑MRI中皮层下核团

    张欢欢李婷婷
    1314-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图谱自动分割儿童颅脑MRI中的皮层下核团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名0~12岁健康儿童头颅MRI资料,分别利用标准脑模板及图谱基于非线性配准算法于其中自动分割丘脑、尾状核、壳核及苍白球;对比基于图谱非线性配准与线性配准法自动分割皮层下核团效果,以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图评估基于图谱自动分割法与人工手动分割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基于图谱自动分割儿童颅脑MRI中的丘脑、尾状核、壳核及苍白球的戴斯相似系数(DSC)为0.80~0.93,其95%豪斯多夫距离(HD95)为1.00~8.00 mm,尤以分割壳核效果最佳(P均<0.05).基于图谱非线性配准法自动分割皮层下核团的DSC及HD95均显著优于线性配准法(P均<0.001),且与手动分割结果具有良好一致性(ICC均≥0.80,差值多位于95%一致性界限内).结论 基于图谱可准确、快捷地自动分割儿童颅脑MRI中的皮层下核团.

    儿童磁共振成像自动分割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脑区功能复杂度变化及其与预测脑龄的关系

    孟天姿李赫冉刘姝婷刘喆...
    1319-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脑区功能复杂度变化及其与预测脑龄的关系.方法 下载93例ASD患者及96名正常发育青少年(健康人)脑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公开数据,利用自行研制的虚拟数字脑软件提取脑区功能复杂度;分析ASD患者脑区功能复杂度改变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分别以65例ASD患者及67名健康人为训练集训练2个预测脑龄网络,以另28例ASD患者及29名健康人为测试集预测脑龄并比较预测误差.结果 相比健康人,ASD患者自动解剖标记(AAL)模板中的左侧楔前叶、左侧楔叶和右侧海马旁回基于香农熵的功能复杂度明显减弱而左侧楔叶和右侧小脑Crus Ⅱ区基于排列熵的功能复杂度明显增强;左侧海马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功能复杂度减弱而左侧颞中叶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的功能复杂度增强.ASD患者脑区功能复杂度与年龄的相关性有限(|r|均<0.4).以训练后全连接网络预测测试集ASD患者及健康人的脑龄均低于实际年龄,但二者预测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结论 ASD患者部分脑区功能存在功能复杂度改变;基于所获全连接网络预测的ASD患者脑龄偏低,但其脑区功能复杂度变化对此无显著影响.

    孤独症谱系障碍磁共振成像